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何谓现代性

2020-07-02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何谓现代性? “现代性” 指社会的一种类型、模式或阶段。最初,它限于指西欧国家从文艺复兴到大众传媒的崛起的这段历史;其特征是,先前处于封闭、孤立状态的区域群落(local communities)被大规划地整合,从而告别传统和宗教,走向个体主义、理性化或科学的社会组织、平等主义等。

处在现代性状态的社会被称作现代社会(modern society)。一个社会演变成为现代社会的过程就叫现代化(modernization)。最能用来定义现代阶段的事件包括:

民族国家(nation state)的兴起; 工业化;

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 代议民主制的崛起;

科学与技术发挥的作用愈益增大; 城市化;

大众传媒的增生和扩散(proliferation)。

西欧历史较为具体地体现在:

地理大发现; 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

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 法国革命; 美国革命; 工业革命;

人们通常认为,正是上述的这些事件或其中的部分事件,使得现代社会在欧洲得到了较为完整的实现。

现代性的主要特征

人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从在社会学的角度,以期弄清楚究竟什么是现代性这一问题。许许多多的名词和术语被用以描述社会、社会生活、驱动力、思想病症,以及现代性的许多其它层面。这些名词和术语分别是:科层制、世界的除魅、理性化(工具理性)、世俗化、异化、商品化、非文本化、个体主义、主体主义、线性发展、客观主义、普世主义、还原论、混沌、工业社会、同质化、一体化、异类杂成、多样化、民主化、集中化、位阶组织、机械化、极权主义等。

人们通常通过对现代社会与前现代社会或现代社会与后现代社会的比较,来透视和反衬现代性的特征。而对那些非现代社会状况的认识也远未取得一致。每个社会都有其不同的历

史背景,尤其是欧洲以外的社会,更不用说从前现代性的社会形态演化到后现代性社会形态所走过的三个阶段了,因此,从一定意义讲,要想找到一个能够充分描述各类社会所具有的不同现实(realities)的词,其可能性值得人们怀疑。

然而,从社会结构的角度看,在上面所列举的、用以定义现代社会的事件和特征当中,有许多源自从相对孤立的地域群落向被整合的规模社会的过渡。从这个角度来看,现代化可以说是一个普遍、抽象的过程。人们可以在许多不同的历史阶段发现这一普遍、抽象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在欧洲。

一般来说,大规模的整合包括:

◇商品、资本、人员、信息等在先前处于分割独立状态的地区之间的流动有了加大,跨地区的影响也同样提高;

◇流动因素标准化的加快,流动因素及其影响的传输所依赖的“集成电路”得到了发展;有助于流动、交往的社会在许多方面被标准化;

◇ 社会不同部门的专业化程度提高,如劳动分工、不同地区间的相互依存。

从表面上看,人们赋予现代性的那些特征是相互对立的,实际上它们分别反映的是整合过程的不同方面。例如,独特的“地域”文化(配方、民间故事、流行乐曲)由于文化成份流动性的加剧而受到侵袭和遗忘,导致区域文化的同质化;与此同时,由于跨区域的相互流动,存在在于某一地区的配方和乐曲其数里在一定地区里又有所增加,从而使得多样化在每一个地区内产生。 (这种情况突出地表现在大都市里,那里存在着大量的流动性元素)。集权化的科层制(Centralized bureaucracy)和位阶化的政治、公司等组织(hierarchical organization),其规模和权力得到了前所未有发展,从而使得部分人士哀叹滋生于现代社会的沉闷、冷漠、理性和极权等。然而,在通常情况下可以被替代的个体,能够迁入进那些社会子系统中,并为其他人营造出自由意识、动态的竞争和个体主义。当把某一个现代社会与前现代社会加以比较时,这种情况尤为明显;因为,在前现代社会中,一个人的生活道路在很大程度上由其所出生成长的家庭和社会阶决定。

这些社会变迁并不仅仅发生在西欧社会的特定时期,对于许多不同层次的社会整合来说,同样发生着这些变化。例如,当原本处于独立状态的群落得到融合时,也可能发生这样一些变化。同样,当两个群落建立起一种亲密的关系和交往时,习俗和原本被扩大的角色分工趋于融合。另外一个例子可以从当下正在发生的全球化当中找到:高涨的国际洪流正在改变着许多人的生活景致;换句话说,当人们用几乎是互相矛盾着的方式揭示现代性的特征时,其中的许多特征可以还原成一组相对简单的社会变化概念。

然而,对现代性所做的这种理解,肯定难以让许多人感到满意。原因在于,这种理解并没有能够解释清楚文艺复兴以后西欧和美国在全球产生的影响。从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王国和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那里,人们也看到过规模宏大的区域群落的整合,但这种单纯的规模性群落整合并不一定能够产生出类似西欧现代化那样巨大的影响。究竟是什么东西使得西欧如此超众卓群呢?

对于这个问题主要有两种回答。第一,内在的因素是,只有在欧洲,通过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和早期的现代哲学家和科学家,理性的思维才逐渐取代了许多原本深深受着习俗、迷信和宗教影响的文化活动。在做出这种回答的时候,人们总是要提到马克斯·韦伯。正是因为致力于对上面这个问题的研究和回答,这位社会学家才闻名于今世。

第二、外在的因素是,开始于地理大发现时期的殖民化,在西欧国家与其殖民地之间建立起一种开发、剥削的关系。这种观点最典型地反映在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像原子式家庭、奴隶制、性别角色和民族国家等这些通常为人们所讨论的有关现代社会的特征,并不必然地与理性社会组织这一观念相符合。在后者那里,人得到了平等地对待。当许多这些特征正在被消解掉的时候,历史似乎在告诉人们,相对于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来说,那些特征也许不仅仅只是例外,而是现代化本质特征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双重的现代性--既是希望,也是末日

现代性带给人们一系列不容置疑的实惠:婴儿死亡率的下降、饿死人口的减少、重大疾病的根除、不同背景和不同收入者享受平等地待遇等。在有的人眼里,这是现代性所蕴含的巨大潜力的展示,而且其潜能还有待去充分地实现。在通常情况下,对于许多人来说,理性、科学的问题解决方法和对经济财富的追求,仍然是认识良好社会发展的合理方式。

与此同时,社会学家及其他人士指出了现代性的许多阴暗面:

技术的发展不仅发生于医疗和农业领域,同样也出现在军事方面。二战期间掷向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战后核军备竞赛,被有的人士视为技术危险的象征。他们担心人类不一定能够明智地掌握和操纵技术。

有的人士认为,理性思维(rational thinking)和社会理性组织内涵着对非标准成份的排挤和根除。他们将斯大林的大清洗和发生在纳粹集中营里的种族灭绝看作是这种排挤和根除的具体体现。

环境问题构成了现代性的另一个阴暗面。在环境问题当中,人们对于污染所持的态度基本上没有什么争议,但有人也将由发展引起的生物物种减少和气候变化也看作环境问题的一部分。有人将生物技术和基因工作的发展视为未知危险的源泉。

除过这些显而易见的事件之外,许多批评者还指出现代生活在心理和道德方面存在的风险:异化、无根的感受、牢靠的人际关系与共同价值的丧失、享乐主义等。与此相伴的是对现代群落的重新评价;当然,这种批评有可能滑向对理想化了的往日岁月的怀旧与迷恋。

现代性与当今社会

时下,人们正在争论现代性与当今社会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这种争论在两个层面上进行着。第一是经验层面上的问题,把当今的有些社会理解为现代性(如高度现代性)的一种

变体呢,还是理解为后现代性的一个独特类型?第二,存在着这样一种判断,不论在过去还是现在,现代化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是否值得去追求?同样,像全球化、冷战的结束、种族冲突、信息技术等这样一些新现象,被有的人士当作接受一种新视野的原因,并以此去驾驭社会的发展。

一、何谓现代性?

在关于“现代”概念的语义星丛—— “现代化”“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现代性”等——中,无疑,“现代性” (modernity)出之于蓝而胜于蓝,并最终大约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逐渐取代“现代化”“西化”等概念,成为西方学术界阐释其处境的普通语词。这种改变也揭橥了思考进路与阐释视域的转移。 黑格尔曾说,概念构成认识之网上的一个网结。当笔者试图从现代性论域这一向度去考察昆德拉小说和“小说理论”时,就必然要求先对“现代性”这一概念进行梳理和重构。

当我们从语用发生学的角度对这个概念分析,发现各位作家多追溯到法国诗人波德莱尔。[1]他在《现代生活的画家》这篇文章中,写出了有关美学现代性的一句名言:“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它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则是永恒与不变。” [2]按照哈贝马斯的说法,这里的“现实性只能表现为时代性和永恒性的直接接触,现代尽管仍在老化,但走出了浅薄。根据波德莱尔的理解,现代旨在证明瞬间是未来的可靠历史,其价值在于它终将成为‘古典’;而所谓‘古典’,不过是新世界开始时的那一‘瞬间’,因而不会持续太久,一旦出现,随即便会消亡。” [3]如果说,现代性在波德莱尔那里,俨然是一种对现代艺术理念的倡导。那么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则是“按文化与认识论研究的笔调,对现代性作出一种制度性的分析”。[4]他认为:“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十七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 [5]这是一个超越文化层面的社会安排和制度反思,“在外延方面,它们确立了跨越全球的社会联系方式;在内涵方面,它们正在改变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和最带个人色彩的领域。”进而他在现代性的四个制度性维度和全球化维度来反思现代性:一方面它为人类创造了建立在资本主义基础上的商品生产体系和建立在工业主义基础上的机械化,提供了方便且有成就感的生活,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它也导致了世界大战、极权主义、生态的破坏等等。[6]在“死亡的世纪”(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语)——20世纪里,我们已经见证了现代性的这种两面性的后果。

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则秉承韦伯现代社会分化的思想,把现代性视为一项“未完成的设计”,他认为,黑格尔虽然“不是第一位现代性哲学家,但他是第一位意识到现代性问题的哲学家”,是黑格尔发现了主体性原则的片面性,洞悉和阐明现代世界的优越与危机之所在:进步和异化精神共在、“以主体为中心的理性”所导致的传统伦理生活总体性的分裂、知识与信仰发生了分裂。“自我理解性”与“自我依据性”成为哈贝马斯把握现代性的关键。[7]

与哈贝马斯偏重于从哲学层面分析现代性相比,卡林内斯库则倾向与把现代性看作一种把现时与传统区别开来的时间-历史概念。[8]而学者沃勒斯坦认为 现代性是一种导致人们既爱又恨的现象,它像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带来了永无

休止的技术进步,也就是恒久创新的观念框架;另一方面则呈现出一种变革的、

激进的倾向,它关涉的不是物质层面,而是意底牢结。他分别命名为“技术 的现代性”和“解放的现代性”。[9]福柯将现代性理解为“一种态度”,“所谓态度,我指的是与当代现实相联系的模式;一种由特定人民所作的志愿的选择;最后,一种思想和感觉的方式,也就是一种行为和举止的方式,在一个相同的时刻,这种方式标志着一种归属的关系并把它表述为一种任务。无疑,它有点像古希腊人所称的社会的精神气质。” [10]韦伯则把现代性视为理性化、祛魅化、世俗化和科层制的官僚系统。[11]限于篇幅,其他诸家对现代性的不同看法,作者就不一一枚举。但已经论述的部分也已经足以说明现代性不是一个同质性的总体,而在其内部蕴含多重、多义、多元甚至悖论性。

对上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看出他们的论述多与这些关键词相联系:科层制、世界的祛魅、理性化(工具理性 )、世俗化、异化、主体性、技术化、极权主义、民族主义等等。

对现代性简而化之的概括,只为本文论题勾勒出一个宽泛的背景来审视和反思昆德拉小说和“小说理论”。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昆德拉作为一个小说家而不是一个哲学家或思想家,他没有建构出一个系统的“现代性理论”(Theorie der Moderne),而只是揭示和阐释了相关的“现代性问题”(Probleme der Moderne),在处理和回应问题的过程中,提出了他对现代性自我理解的理解和批判。

一般的昆德拉的专家或文艺理论家的研究都大谈特谈昆德拉的小说技巧:复调的叙事、音乐性、语言的特色„„但翻来覆去的看,我从昆德拉不厌其烦的罗嗦中,感受到的却是一种现代性的伦理诉求,更能感受到他的野心。诚如刘小枫先生所认为的:“(昆德拉)总结近代几百年来的小说叙事,为下一个千年归纳出他觉得值得推荐的德性。”[12]昆德拉说:“如果我们想在走出这个世纪的时刻不像进入它时那么傻,那就应当放弃方便的道德主义审判,并思索这些丑闻,

一直思考到底,哪怕它使我们对于什么是人的全部肯定受到质疑。”[13]很稀松平常的话里,掩盖却是“柏拉图式”的野心。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七卷开头有一段奇妙的描述:一些被铁链锁在岩洞里面的人,他们面向身前的岩壁,身后是他们看不到的太阳。他们只注视着光线透在岩石上的影子,并试图发现这些影子之间的关系,直到有个人挣脱禁锢,转身过去,发现了光源。他在目眩中四处摸索,结结巴巴地讲出了他的所见。别人都说他疯了。但是他逐渐适应了注视光明,此后的任务便是爬回岩洞的囚徒那儿,率领他们回到光明之中。[14] 而昆德拉就想试图率领我们“走出这个世纪的时刻不像进入它时那么傻”,以回到光明之中。怀特海(Whitehead )曾说:“两千年的西方哲学史都是柏拉图的注脚。”那昆德拉继柏氏之后,能“为下一个千年归纳出他觉得值得推荐的德性”吗?

(本周讨论)何谓现代性(modernity)(转自中国学术论坛网QQ群)

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

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和不变。 ——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年版,第485页。

齐格蒙·鲍曼(Zygmunt Bauman)

我们可以把现代性当作是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人们反思世界的秩序,人类生存地的秩序,人类自身的秩序,以及前面三方面的关联之秩序;现代性是一桩思的事情,是关切的事情,是意识到自身的实践,是一个逐渐自觉的实践意识,一种在假如它终止或仅仅衰落了的情况下对所留下的虚空所产生的隐忧。

现代性的历史就是社会存在与其文化之间紧张的历史。现代存在迫使其文化站在自己的对立面。这种不和

谐恰恰就是现代性所需要的和谐。

Zygmunt Bauman, Modernity and Ambivalence, Cambridge: Polity, 1991,pp.5,10.

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

问题在于什么是现代性?答案不只是资本主义(马克思),合理化(韦伯),功能性区分(帕森斯,卢曼),也是政治自由、民权和市民社会的动力学。这一答案的要点在于,道德和正义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决不是外在局部的变量,而是相反。现代性中有一个独立的(同时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的意义源头,这就是政治自

由。这个源头决不会因日常使用而枯竭--实际上,它激发了更有活力的东西。从这个观点来看,现代性意味着一个传统确定性的世界正在衰竭,正在被取代--如果我们幸运的话--亦即被合法允准的个人主义所取代。

Ulrich Beck, World Risk Society, Cambridge: Blackwell, 1999, p.10.

马歇尔·伯曼(Marshall Berman)

假如我们仔细地聆听20世纪的作家和思想家们关于现代性的说法,并把它们与其19世纪的前辈加以比较的话,我们将发现这种说法的视野明显地狭窄了,想像的范围也缩小了。我们19世纪的思想家们既是现代生活的

狂热追随者,又是它的敌人,他们永不疲倦地和现代性的含混和矛盾做斗争;他们的自我反讽和内心紧张乃是其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而他们20世纪的后继者们则更加倾向于死板的两极和平面性的整体化。现代性要么沉溺于盲目而无批判性的热情,要么因其新奥林匹亚式的疏离和轻蔑而遭到指责;无论在哪种情况下,它都被构想为一块封闭的独石,现代人无法雕塑它或改变它。现代生活开放的视野已被封闭的视野所取代,即是说,过去是既要这个又要那个,如今却以非此即彼来取而代之。

Marshall Berman, All That is Solid Melt into Air: The Experience of Modernity,

New York: Penguin, 1982, p.24.

梅泰·卡利奈斯库(Matei Calinescu)

要确切地说出何时人们可以谈论两种不同的且尖锐冲突的现代性的出现,是不可能的。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在19世纪上半叶的某个时刻,两种现代性之间出现了不可弥合的分裂,一种是作为西方文明历史中某个阶段的现代性--它是科学和技术进步的产物,工业革命的产物,资本主义所引起的广泛的经济和社会变迁的产物。另一种是作为美学概念的现

代性。从那以后,两种现代性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无法化约的敌对性的,尽管在彼此要竭尽全力消灭对方的过程中并不认可彼此的影响,却也激励相互之间影响。

关于第一种现代性,亦即现代性的资产阶级观念,我们可以说,从总体上看,它延续了现代思想史早期的卓越传统:进步的信念,坚信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可能性,对时间(可测量的时间,亦即可买卖的时间,因而像任何其他商品一样,可计算成货币的等价物)的关注,崇拜理性,限于抽象的人道主义体系内的自由理想,还有实用主义取向,以及对行动和成功的崇拜等--所有这一切在不同程度上都和渴望现代的斗争密切相关,它们作为中产阶级所确立的成功之文明中的核心价值观而充满活力。

与此相对,另一种现代性,亦即演变成先锋派的现代性,在其浪漫主义发轫之初,就倾向于一种激进的反资产阶级态度。它痛恨中产阶级的价值标准,并借助极其丰富多彩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痛恨,从反叛、无政府主义和末世论,到贵族式的自我流亡。所以,界定文化现代性的决不只是其种种积极的目标(尽管它们常常毫无共同之处),而是它对资产阶级现代性的彻底拒绝,是其毁灭性的否定激情。

Matei Calinescu, Five Faces of Modernity,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87, pp.4142.

迈克·费瑟斯通(Mike Featherstone)

从后现代主义的观点来看,现代性已被视为导致了将统一性和普遍性观念强加于思想和世界之上的探索。实际上,它的使命就是要把有序强加给无序,把服从的规则强加给未开垦处女地。然而,随着权力的全球平衡正在从西方转移出来,随着更多的声音对西方反唇相讥,出现了这样的强烈感觉,即现代性将不会是普遍化的。这是因为现代性既被视为西方的规划,又被视作西方价值观向全世界的投射。事实上,现代性使得欧洲人可以把自己的文明、历史和知识作为普遍的文明、历史和知识投射给别人。

Mike Featherstone, Undoing Culture: Globalization, Postmodernism and Identity,

London: Sage, 1995, p.10.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

我知道,人们把现代性作为一个时代,或是作为一个时代的特征的总体来谈论;人们把现代性置于这样的日程中:现代性之前有一个或多或少幼稚的或陈旧的前现代性,而其后是一个令人迷惑不解、令人不安的\"后现代性\"……我自问,人们是否能把现代性看做一种态度而不是历史的一个时期。我说的态度是指对于现时性的一种关系方式:一些人所作的自愿选择,一种思考和感觉的方式,一种行动、行为的方式。它既标志着属性也表现为一种使命。当然,它也有一点像希腊人叫做ethos(气质)的东西。

——福柯:《何为启蒙?》,载《福柯集》,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8年版,第533534页。

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

我区分了现代性的三种主要来源,其中每一种都与另一种相关联:

时间和空间的分离。这是在无限范围内时空延伸的条件,它提供了准确区分时空区域的手段。

脱域(disembeding)机制的发展。它们使社会行动得以从地域化情境中\"提取出来\",并跨越广阔的时空距离去重新组织社会关系。

知识的反思性运用。关于社会生活的系统性知识的生产,本身成为社会系统之再生产的内在组织部分,从

而使社会生活从传统的恒定性束缚中游离出来。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4647页。

于尔根·哈贝马斯(Jugen Habermas)

现代性的观念与欧洲艺术的发展密切相关……韦伯给文化的现代性赋予了实质理性的分离特征。表现在宗教与形而上学之中的这种分离构成了三个自律的范围。它们是科学、道德和艺术。这三个方面最终被区分开来,因为与宗教和形而上学结为一体的世界观分道扬镳了。自18世纪以来,从这些古老的世界观中遗留下来的问题已被人安排分类以列入有效性的特殊方面:当作知识问题,公正性与道德问题、以及趣味问题来处理。科学语言、道德理论、法理学以及艺术的生产与批评都依次被人们专门设立起来。人们能够使得文化的每一领域符合文化的职业,而文化领域内的问题成为特殊专家的关注对象。对文化传统所做的这种

职业化处理办法先于文化这三个方面的每一个内在结构,那么出现的认识工具结构,道德实践结构,以及审美表现的合理性结构,每一结构都无一例外地处于专家们的控制之中……18世纪为启蒙哲学家们所系统阐述过的现代性设计含有他们按内在的逻辑发展客观科学、普遍化道德与法律以及自律的艺术的努力。同时,这项设计亦有意将上述每一领域的认知潜力从其外在形式中释放出来。启蒙哲学家力图利用这种特殊化的文化积累来丰富日常生活--也就是说,来合理地组织安排日常的社会生活。

——哈贝马斯:《论现代性》,载王岳川、尚水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617页。

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

我们用\"现代\"这个概念所表达的意思,是导向某些独特性或社会特征出现的单一过程,正是由于这些特征合在一起,为我们提供了\"现代性\"的定义……现代社会的特征或特性有:

1. 在明确地域边界内运作的政治权力的世俗形式,以及政体和合法性权威和概念,这些是现代民族国家宏大复杂结构的特征。

2. 基于市场大规模商品生产和消费基础上的货币交换经济,广泛的私有制和系统长期基础上的资本积累。

3. 带有固定社会层级系统和交错的忠诚特征的传统社会秩序的衰落,劳动的动态的社会分工和性别的分工的出现。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这就呈现出新的阶级形态的特征,男女之间独特的父权制关系。

4. 传统社会典型的宗教世界观的衰微,世俗物质文化的兴起,展现我们现在所熟悉的个人主义的、理性的 和工具性的冲动。

还有两个方面与我们的现代性定义有关,它们可以松散地归之于\"文化\"的范畴之下。一是生产知识和把知识分门别类的方式。现代社会的标志是一个新的理智的和认知的世界之诞生……二是本书采用的现代社会分析方式,它强调作为形成过程一部分的文化身份和社会身份。

Stuart Hall & Bram Gieben, eds., Formation of Modernity,

Cambridge: Polity, 1992,p.6.

亨利·列菲伏尔(Henry Lefebvre)

我们把现代性理解为一个反思过程的开始,一个对批判和自我批判某种程度先进的尝试,一种对知识的渴

求。我们在一系列文本和文献中接触到它们,它们带有自己时代的标志,然而又超越了时尚的诱惑和新奇的模仿。现代性不同于现代主义,就像一个在社会中加以阐述的概念有别于社会现象本身一样,恰如一种思想迥异于实际的活动一样。

Henry Lefebvre, Introduction to Modernity, London: Verso, 1995, pp.12.

伊曼努尔·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

现代性的本质特征在于从借助认识达到存在的同一和占有,转向了存在和认识的同一。这个从思(cogito)到在(sum)的历程达到了这种程度,即认识的自由活动,以及脱离任何外在目的的活动,将在倾向于所认识之物中来发现自身。这种认识的自由活动也将逐渐构成作为存在的存在之奥秘,无论通过认识所把握的是什么。

Sean Hand, ed., The Levinas Reader, Oxford: Blackwell, 1989, pp.7778.

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Francois Lyotard)

无论在何处,如果没有信仰的破碎,如果没有发现现实中现实的缺失--这种发现和另一种现实的介入密切相关--现代性就不可能出现。

JeanFrrancois Lyotard, The Postmodern Explained, Minneapolis: Minnesota University Press, 1993,p.9.

约翰·麦克因斯(John MacInnes)

假如说现代性源于如下主张,即独立的自我现在是依照他们自己的形象而非上帝的形象来创造社会,它在个人的平等公共权利概念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那么,我们也许可以把晚期现代性描述为这样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同样的自我们现在为了一个真实的自我而要求诸种私人权利。在以前选举权、罢工权和工作权的冲突和斗争出现之处,现在不断增

长的是要求特殊身份的冲突,或者相反,是要求发展出身份的特殊形式的社会责任的冲突。这些冲突常常集中在社会性别上,或以社会性别的话语来表述。 John MacInnes, The End of Masculinity,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8, p.135.

现代性

我们现在理解的“现代性”是指启蒙时代以来的“新的”世界体系生成的时代。一种持续进步的、合目的性的、不可逆转的发展的时间观念。现代性推进了民族国家的历史实践,并且形成了民族国家的政治观念与法的观念,建立了高效率的社会组织机制,创建了一整套以自由民主平等政治义为核心的价值理念。 稍加详细一点,我可以作如此阐释:

在西方的思想史研究中,现代(modern)一词最早可追溯至中世纪的经院神学,其拉丁词形式是“modernus”。德国解释学家姚斯在《美学标准及对古代与现代之争的历史反思》[7] 一书中对“现代”一词的来历进行了权威性的考证,他认为它于十世纪末期首次被使用,它用于指称古罗马帝国向基督教世界过渡的时期,目的在于把古代与现代区别。卡林内斯库在《现代性的五种面具》中,追究现代性观念起源于基督教的末世教义的世界观。历史学家汤因比在1947年出版的《历史研究》一书中,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黑暗时代(675-1075),中世纪(1075-1475),现代时代(1475-1875),后现代时期(1875-至今)。他划分的“现代时期”是指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而他所认为的后现代时期,即是指1875年以来,理性主义和启蒙精神崩溃为特征的“动乱年代”。按照“现代性”最权威的理论家哈贝马斯的说法,“现代”一词为了将其自身看作古往今来变化的结果,也随着内容的更迭变化而反复再三地表达了一种与古代性的过去息息相关的时代意识。哈贝马斯指出:“人的现代观随着信念的不同而发生了变化。此信念由科学促成,它相信知识无限进步、社会和改良无限发展。” 很显然,我们现在理解的“现代性”是指启蒙时代以来的“新的”世界体系生成的时代。一种持续进步的、合目的性的、不可逆转的发展的时间观念。正如汪晖所概括的那样:“现代”概念是在与中世纪、古代的区分中呈现自己的意义的,“它体现了未来已经开始的信念。这是一个为未来而生存的时代,一个向未来的’新’敞开的时代。这种进化的、进步的、不可逆转的时间观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看待历史与现实的方式,而且也把我们自己的生存与奋斗的意义统统纳入这个时间的轨道、时代的位置和未来的目标之中。”

在汤因比视为“现代时期”的后期,以及理性主义和启蒙精神崩溃的1875年以来的后现代“动乱年代”,正是现代性重新规划社会组织制度、新的法制体系,世俗化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认知方式的时期。我们所理解的现代性,也正是在以上诸多方面展开的一项强大而长期的社会变革和精神变革。要准确标明现代性起源的年代是困难的,

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分析模式大相径庭,分歧颇大,但大体上倾向于认为,现代性的缘起与资本主义起源密切相关。

当然,这又面临一个问题,资本主义起源在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论述中并不是十分清晰。马克思对这一时间标记也显得比较犹豫,马克思从商品与市场的两极分化来理解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得以产生的根源。马克思把这个日期定在16世纪,因为当时正值大西洋的远洋航线开通的时候,这使商品、劳动力和更大范围的市场交换和流通成为可能。法国历史学家费.布罗代尔则把“漫长的16世纪”(即1450年起至16世纪)看成资本主义起源的时期,但他甚至把萌芽上溯至12、13世纪 ,他认为那时就产生资本主义的萌芽。布罗代尔赋予工业革命决定性的作用,并把世界的时间划分为两个阶段:即18世纪前和18世纪后,18世纪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真正诞生的标志。由于资本主义起源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也就不能把现代性起源与之简单等同起来。现代性的起源应该是一个更广泛更深远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历史变迁过程。以此看来,把18世纪启蒙主义运动兴起看成现代性缘起的时期比较合理。 由此看来,现代性应该从两方面去理解:其一,社会的组织结构方面:现代性标志着资本主义新的世界体系趋于形成,世俗化的社会开始建构,世界性的市场、商品和劳动力在世界范围的流动;民族国家的建立,与之相应的现代行政组织和法律体系;其二,思想文化方面,以启蒙主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对社会历史和人自身的反思性认知体系开始建立,教育体系以及大规模的知识创造和传播,各种学科和思想流派的持续产生,这些思想文化不断推动社会向着既定的理想目标发展。

在人文学科的思想家看来,现代性更主要体现在精神文化变迁方面。马克斯.韦伯从宗教与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分离角度出发来理解现代性。这种分离构成三个自律的范围:科学、道德与艺术。自从18世纪以来,基督教世界观中遗留的问题已经被分别纳入不同的知识领域加以处理,它们被分门别类为真理、规范的正义,真实性与美。由此形成了知识问题、公正性与道德问题、以及趣味问题。科学语言、道德理论、法理学以及艺术的生产与批评都先后专门设立。文化每一领域内的问题都成为特殊专家关注的对象,文化的这种职业化趋向使社会的认知体系和实践行为分别形成了三个内在结构:认识-工具结构,道德-实践结构,审美表现的合理性结构,每一结构都成为特殊专家的掌控对象。启蒙主义哲学家相信通过科学与艺术,人类对世界、自我、道德、进步、公正性的认识和处理会趋于无限完善的境地。只是20世纪的历史打破了这种理想化的宏伟意图,而对现代性的反思成为人文学科的重要主题。

哈贝马斯把现代性理解为一个方案、一项未竟的事业。哈贝马斯对现代性的理解显然受到马克斯.韦伯的影响,他在讨论现代性的时候经常引证马克斯.韦伯的观点。启蒙思想家的现代性方案设计也就是从马克斯.韦伯所说的客观科学、普遍化道德与法律、以及审美的艺术方面规划人类生活。现代性设计有意将上述每一领域的认知潜力从其外在形式中释放出来。“启蒙哲学家力图利用这种特殊化的文化积累来丰富日常生活――也就是说,来合理地组织安排日常的社会生活。” 哈贝马斯采用一种批判性的总体性的社会理论,他高度评价早期资本主义的公共领域,批判它在当代社会中的衰落。哈氏并不否认文化的现代性也面临困境,但现代性的原初动机并不要为此负

责,它不过是现代性社会化的后果,同时也是文化自身发展的问题。哈贝马斯担忧对理性的拒斥将会导致理论和政治的危险后果,因而他竭力维护他所说的现代性尚未实现的民主潜力。哈氏并不认为现代性完美无缺,但他坚持认为现代性在其早期是值得肯定的,只是在后期出现了问题,他为现代性作的辩护就是要激发现代性的潜力,使之在当代生活实践中依然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合理化的艺术或审美,成为哈贝马斯释放现代性潜力的重要途径。在他看来,在19世纪,从浪漫主义精神衍生出来的、摆脱了所有特殊历史束缚的激进化的现代意识已经抬头。美学的现代性的精神和规则在波德莱尔作品中呈现出明显的轮廓。这种美学的现代性仅仅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造成了一种抽象对立,更不用说从现代主义与今天的美学态度之间构成的联系。他说道:“从某种角度来看,我们仍是与首次出现在十九世纪中叶的那种美学现代性同时代的人”。哈贝马斯因此与后现代主义展开持续的论争。

这些解释只是我的一隅之见,现代性之论争复杂且混乱,我以为要点是:1,无限进步的时间观念;2,民族国家的形成及其组织机制与效率问题;3,以人的价值为本位的自由、民主、平等、正义等观念。

这条关于现代性的解释来自于北大中文系的博士生导师陈晓明先生。

何谓现代化

杨美艳 发布时间: 2006-03-07 06:00 来源:光明日报

现代化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但现代化到底是什么?是工业化还是GDP的增长?人们至今仍然是见仁见智。现代化滥觞于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为何首起于英国,而不是西欧其他国家?为什么有的国家追随英国一帆风顺,

有的国家想另辟蹊径却屡遭坎坷?生产力为什么在工

业革命后加速度发展?

毕道村的新著《现代化本质——对中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变化的新认识》,对这些问题都作了解答。 该书十分重视当今自然科学的发展成果及其所引起的人类思维方式的大变革,阐述了现代科学思维方式

对辩证唯物论的发展和深化,坚持“相互作用是事物变化的终极原因”的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将当代科学的重大成果——系统演化理论运用于社会转型的研究,提出了界定现代化的新标准。阐明了社会系统对外开放,吸入物质能量信息流,对社会结构进行全面分化与整合,形成协同动力机制,以实现社会结构的高度有序,是通向现代化的独木桥。

把社会要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社会结构的变迁作为区别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传统社会转型和现代化的分水岭;用社会结构变迁与否来区分真假现代社会;并用这种变迁去解答工业革命的爆发、大国的兴衰、生产力的突飞猛进等中世纪以来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变化,以及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剩余价值的产生、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的关系等一系列有关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用一种变化解答中世纪以来人类社会所有的重大变化,将一个原则、一个标准贯穿到底,这无疑是该书的特色。

作者由此得出了一系列的新认识、新观点。比如,作者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绝不同于欧美的现代化,它不是个自发的,而是个自为的过程,改造传统社会结构和守旧势力是其主要任务。为此,就必须将权力集中到现代化意识强烈和现代化学识渊博的中央领导人手中。因此,建立一个强大的政府以实施有效的管理是其现代化成功的前提。再如,作者阐明了剩余价值是以有创新能力的知识分子为主的全体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主要取决于作为“磨刀”人的科教人员为作为“砍柴”人的普通劳动者提供什么样的劳动手段。这不仅从经济理论上论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也掀开了劳动价值理论新的一章,为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诉求增添了新的根据。

跨学科研究是该书的又一特色,它不仅运用了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现代化问题,同时也

运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探讨了多个学科中与现代化相关的课题。如对困扰经济学界达百年之久的剩余价值向利润的转化、即所谓《资本论》第一卷和第三卷之间的矛盾的难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这不仅对人们生活水平持续提高,而劳动时间不断减少、劳动强度不断下降的现实提供一个有力的解答,同时也阐明了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论证了现代化是通向社会主义的桥梁。而率先用系统演化理论来探讨人类历史,这在为系统科学提供了大量实证性支持的同时,也有助于丰富和深化系统演化理论。

在人们普遍呼吁理论创新的今天,《现代化本质》的问世无疑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情,它不仅在现代化理论上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诸多经验、诸多教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