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文化发展趋势研究

2023-07-19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第2期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NO.2 2O1O年4月 Jou rnal of No rth China Elect ric Powe r Unive rsity(Social Sciences} Apri1 20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文化发展趋势研究 陈曙光 (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泉州 362021)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与信息文明急剧转型,相应的,与经济 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政治文化,也正发生结构性转化,民主化趋向成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基本主题, 在这主题下,还并行着几个变奏,即,主流政治思想从封闭走向开放,政治认知从理想走向现实,政治人格从 依附走向独立,政治思维从教条片面走向实事求是,政治信仰从迷茫走向清晰,政治价值从集体本位走向个 体本位。 关键词:改革开放以来;政治文化;民主化 中图分类号:D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03(2010)02—0067-06 On the Tendency of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CHEN Shu—guang (School of Public Manegement,Huaqiao University,Quanzhou 362021,China)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Chinese society have made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civilization to modem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and information civilization.Accordingly,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political culture have taken place.The tendency of democratization iS fundmental theme.With the theme there are also a few variation--the political mainstream thoughts from seclusion towards enlightenment,political cognition from the idealism towards realism,political personality from attachment towards independence,political thinking from dogmatism to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political belief from confusion to clearness,political value from the collectivism to individualism. Key words: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political culture;tendency of democrati zation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华大地发生了沧桑 格的转换,政治思维的调适,政治信仰的定位,政 巨变,整个社会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 治价值的推新,从而整个政治文化正发生结构性 和信息文明急剧转型,在物化层面和制度层面发 转化。 生了显著的变化,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也发生着 持续的、深刻的、革命性转变。就与经济社会发展 一、民主化取向是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 密切联系的政治文化而言,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 主题 震荡,政治思想的流变,政治认知的转向,政治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政治体制也处 收稿日期:2010—03一O4 作者简介:陈曙光,男,华侨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68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 在不断的变革之中,在经济领域我们清楚的把市 场经济从“姓资”“姓社”的社会性质争辩中摆脱了 面来理解和追求民主是远不够的,这就如很多人 常常嘴里唠叨说要民主,而民主权利摆放在他面 出来,同时,在政治领域,我们也不再把资本主义 与民主划等号,而是承认民主是政治现代化的根 前却不愿意或不懂得去行使。所以,现代政治发 展需要培育与其相适应的民主文化。这就要求通 本路径,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 过政治参与过程,让民众体验政治生活,从而将民 主观念内化为人格系统,并转化为内在的认知、情 根本目标,就像邓小平说的那样,“没有民主就没 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l1],“我们进 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 感、态度、思维与行为模式。事实上也是如此,即 便有相对健全的民主政制,如果没有民主政治文 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更 化的充分发育,民众必然缺乏对民主政制的认同, 切实的民主”_2]。社会主义民主逐渐成为共识,并 从而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参与行为随机化、无序 成为人们的共同理想和追求——这也当然的蕴含 化和非理性化,并缺乏政治宽容和妥协,这就会使 了政治文化的发展趋向。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政治发展陷入困境,政治决策丧失弹性空间。相 发展的过程,其实质就是政治文化实现民主化转 反,当民众在民主政治文化的熏染下,可能难以说 型的过程,而且,二者互为因果,相互推促。 清楚民主的概念和理论,但却能够自觉地支持民 当然,我们不能就此简单的认为我们的民主 主事业,参与民主活动,并把民主作为自己的一种 政治建设已经取得了根本性突破,相反,我们要承 生活方式 ] 认的一个事实是:我国的政治民主化是一个逐步 诚如我们所知道的,我国的改革开放是从经 发展的历史过程。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改革开放 济领域破题的,而政治作为经济的最直接反映,经 所面临的极其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而更根本的 济的发展必然客观上对政治发展提出要求。可以 是由于我国在历史上较少民主生活的传统,换句 说,三十年来,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经济发展方 话说,我们缺乏民主政治文化。因而即便我们真 面取得的成就,以及深化改革所遭遇的许多尖锐 的抄袭了西方的民主制度模式,也无法实现西方 问题,都与政治体制的先行、跟进或滞后有着紧密 的民主,可能结果适得其反,由于水土不服引发的 的联系。我们也要看到,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必 政治失败,就会把我们取得的所有成就毁于一旦, 然作用于人们的政治意识,并最终使政治文化朝 并使中华民族丧失搭上现代化末班车的机会。 着民主化的路途快速迈进。 从政治学理论看,民主包括民主制度和民主 首先,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中国的确立所蕴 观念,民主制度是显性的,观念形态的民主理念是 含的思想方法,同时也使关于政治发展的争论逐 隐性的。后者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政治文化①。如 渐超越传统的“中”“西”对立范式和“姓社”“姓资” 果说物化层面的民主制度架构是政治现代化的一 的意识形态对抗,我们承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种外在规范、一种必要前提、一种重要标识,那么 并不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个截然相异的发展方 民主观念所表征的公民在法律规定范围内表达个 向,而是同一个发展方向上的不同发展阶段,二者 人的意志和行为自由的变量函数,或者说公民愿 之间存在一定的继承和超越关系,在这样的思想 不愿、能不能、懂不懂行使民主权利背后深层次的 基础上,我们认为社会主义应该拥有比资本主义 民主理念级差,亦即政治文化的状况,则是衡量政 更全面更广泛更真实的民主;其次,市场经济体制 治现代化程度的内在标尺_3]。政治行为的发生、 和市场机制主导经济生活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市 政治系统的运作和政治活动的展开,其根基在于 场经济的基本精神,如自主、权利、自由、平等的价 政治文化的取向模式,在于由民众的政治认知、情 值理念,必然冲击原有的政治文化,并逐渐成为政 感、价值与信念所交织而成的有机的政治观念体 治文化的主旋律。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市 系,否则政治制度本身就会成为僵硬的空壳,流于 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的发展应 形式。因此,要实现政治现代化,仅停留在外在层 该是相互融通的。再次,市场经济为各种社会主 ① 像文化概念一样,政治文化也具有各种界定,这里指政治中的主观因素,是一个政治系统赖以生成和运作的文 化背景和条件,包括政治价值、政治观念、政治信仰、政治态度、政治情感等。参考葛荃.中国政治文化教程[M].北京:高 等教育出版社,2006:5. 陈曙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文化发展趋势研究 69 体的生成和进入现代化政治轨道拓展了巨大的空 间,为多元政治结构的塑造奠定基础。市场化使 要,使公众得到了实际的利益,同时也使国家实力 不断增强,在国际上的地位持续提升,满足了公众 原来的“全能”国家从诸多领域退出,与此相应的 是具有独立自主性的其他社会实体活动空问的扩 大和利益主体多元化格局的形成。最后,市场化 也使中国逐渐融人世界主流,进入全球化的轨道, 全球化使中国人的生活超越了地域与国界的限 制,交往的扩大增进了人们经验图式的可比较性, 产生了共识与认同、合作与协调的机制,尽管在现 实生活中还存在着冲突和矛盾,但对多样性的包 容,在竞争中创造性的激发和公共理念的生成,所 有这些构成一种张力,对政治文化发展的民主化 提出了具体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政 治文化民主品格也就日益得到强化。 二、当代政治文化发展的基本变奏 (一)主流政治思想从封闭走向开放 改革开放前夜的中国政治文化结构表现为绝 对一元的特征,被肢解了的马克思主义和晚年毛 泽东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成为 政治生活的唯一声音,拥有绝对至上不容置疑的 地位,统摄一切,扼杀各种“异端”。主流政治思 想表现出极端的傲慢与偏见,乃至对其他思想的 敌视,非主流政治思想没有生存空间[5]。没有百 花齐放、百家争鸣,没有其他思想的参照和激励, 主流政治思想也就变得盲目颟顸、干瘪苍白,不适 合社会发展。 面对这种状况,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 是,鼓励思考,鼓励探索,鼓励创新,因为,“一个党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 想僵化,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 要亡党亡国” ]。以此为起点,3O年来,从邓小平 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 就是一个不断的思想解放和开放的过程,从此,主 流政治文化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开创新的境界。 另外,由以前泛政治化思维模式主导下的主流思 想也开始从全面控制转向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 不为,由全能转向有限,由自发转向自觉,由被动 转向主动,从而使政治生活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 位置变得更为合理。从主流政治思想在公众中的 影响来看也体现了开放性特征,尽管人们对主流 政治思想的理解和接受存在很多层次,但总体上 是肯定的、褒扬的。因为事实上,在主流政治思想 指引下务实的政治操作,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 政治心理需求。所以,虽然现在不再像以前那样 采取大规模政治动员的传播手段,但主流思想指 导下的基层政治生活民主化的实行,市场经济的 冲击,现代传播手段的普及,使公众在潜移默化中 接受了主流思想所蕴含的政治理念和价值,并由 于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公众和上层之间进行双 向互动提供了便利的手段,这样,主流政治思想的 “民间意识”也就不断得到强化,益发浓郁。 与此同时,西方各种政治文化思潮也趁改革 开放之机纷纷涌进国门,由于主流思想里先在的 有一种开放的态度,所以,对这些思想采用了“拿 来主义”,批判的学习,就像江泽民曾提到的,“我 们要学习所有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包括科学技 术、经济的经验”[7],因为这一切都是人类文明的 优秀成果。 (二)政治认知从理想走向现实 作为对之前极左思想和路线的反动,改革开 放伊始,整个知识界进入了情绪化反思。因为极 左思潮本身就是一种情绪化的认知,而作为对其 拨乱反正的手段好像也就必然是一种截然相反的 情绪冲动,由于极左的抗阻,自然的也就向右的极 致迈进。其实不管“左”也好,右也罢,都是一种对 社会理想图景过于迫切的期待,而且,在两种极端 化的思潮的信徒们看来,过程就是结果,或者只要 结果,不要过程。这样,整个社会在或“左”或右之 间摇摆,思想领域的斗争总是以一种激烈对抗的 方式表现出来,整个社会,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知 识精英,都很难、实际上也没有真正从现实性的角 度来深入思考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正确路途。 “左”的情绪化认知与价值判断主要表现在 “两个凡是”及其残余意识上。它以宁“左”勿右的 “革命”面目出现,仍然能够激荡起相当一些人心 中的理想主义情怀,虽然历史与现实都已证明它 并非引领中国走向现代化坦途的指针,而是相反, 严重困扰和阻扰改革开放的步伐。右的认知和判 断却无视政治民主、自由、人权的现实条件及中国 具体国情,盲目地把抽象形态的政治民主等概念 和理论往中国现实的政治生活中生搬硬套,认为 这是医治中国政治与社会痼疾的济世良方,或解 救中国困顿的最后一根稻草。 进人2O世纪9O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以上两种具有激进性、理想性的政治认知与价值 70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 判断方式,由于现实主义的主导政治文化的导控、 市场经济的消解、世俗文化的冲击等,而逐步回归 理性务实。主要表现有三:其一,马列主义、毛泽 东思想指导地位得以重新确立,并因应时代步伐, 与时俱进,不断得到发展。其二,理性、宽容、和谐 等价值理念在知识界得到广泛认同,大多数人的 心态已经逐渐从初期的亢奋状态中摆脱出来,趋 向于现实、冷静。全盘西化式的论调已没有了市 场,而“左”的思潮也只留下淡淡的左岸末世情结。 其三,执政党领导团队表现出了足够的智慧和自 信,对情绪化的价值冲动并没有打压,而是进行有 效引导,使其不但没有造成大的社会政治震荡,而 是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政治合法性的政治文化 资源。 与此对应,普通民众的法治意识逐渐强化,开 始寻求依法有序地表达意志和要求;另外,由于改 革是从经济领域启动的,人们在获得实际经济利 益的同时,逐渐把利益当作主要价值尺度。人们 更倾向于追求知识、财富和个人的自我实现,对政 治的评价也更具有现实性,更看重政府的实际作 为;大多数人都认识到政治稳定是改革和建设过 程中带有战略性全局的根本问题,也最关切自身 根本利益,从而消解了此前的盲目冲动,并自觉接 纳主流政治价值,维护政治权威。 (三)政治人格从依附到独立 依附性政治人格的形成是宗法制在传统政治 运作中的必然。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宗法制遭到 瓦解,但其残余仍然在政治生活中有严重影响,在 特定的条件下甚至甚嚣尘上。另一方面,计划经 济体制下的政治全能主义也强化了人们的依附型 人格,表现为权力本位、官本位思想泛滥。 随着社会转型,政治体制改革的进行,经济体 制市场化的深入,政治人格开始从依附型向独立 自主型转变,“政治人”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市 场经济为这一转变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与动力。因 为市场经济能培育人们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自 由精神、宽容精神、平等观念、妥协思维等,这些必 然会渗透到政治与政治文化领域。 然而,由于中国传统“子民”“臣民”型政治文 化的影响,以及市场经济发展得仍不完备,政治体 制改革也还不够深入,我们不能对这些年来政治 人格的转变作过于乐观的估计,应该看到,无论 是从政府官员还是普通公民,依附性依然是政治 人格基本特点。官本位、权力本位、清官情结等意 识仍广泛存在,某些官员的主奴性格,用老百姓的 话说就是“见了狼是羊,见了羊是狼”,比较普遍, 比较典型。总之,依附性人格是历史形成的,对其 纠正也需要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因为这是从量变 到质变的缓慢过程,这也是政治文化自觉自新的 过程。但我们乐见独立自主政治人格的最终形成 是必然的,而且事实上,很多政治人已摆脱了想死 拽着活人的传统文化消极因素的影响,成为文化 “新人”,这些良性因素在新的经济社会条件下,会 得到不断强化,最后成为主流。 (四)政治思维从教条片面到实事求是 政治思维方式其实就是人们观察政治现象、 思考政治问题的视角,不同的视角将对我们观察 社会和思考问题产生完全不一样的后果。所以政 治思维方式是政治文化中一个具有重要地位的 内容。 阶级斗争理论曾在很长一段时期统治着整个 政治思想领域,其二元对立特征主宰着中国人的 政治思维,成为阻滞中国政治发展的严重障碍。 当然我们不能说阶级斗争理论从来就是错误的, 而是说,它也只是人类实践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 部,在特定的历史阶段,阶级矛盾以激化的方式呈 现的时候,它也当然的成为特定时代的主题,但社 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确立后,剥削阶级作为阶 级已经被消灭,我们还停留在阶级斗争的梦魇中, 就难免犯历史大错。 所以,阶级斗争是人类历史辨证发展的一个 环节,而承载这一环节的线性思维也不过是历史 辨证思维的一个环节,它只具有有限的真理性。 改革开放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 被抛进历史的垃圾堆,政治思维方式也从二元对 立的线性思维向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辨证思维 (亦即实践思维)转变,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 想路线。马克思恩格斯所确立的实践思维,是一 种全新的认识工具,他们用这一思维方式研究和 回答了他们时代所面临的重大实践问题,并且依 据当时理论斗争的需要分析和清算了社会生活中 的各种错误观点。而我们中国化的理解就是“实 事求是”思想路线,其内涵为: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 展真理。可以说,这一思想方法越来越被接受,因 为它越来越为现时代的社会发展需要所验证,反 过来,也为我们的发展朝着正确方向奠定了思想 方法基础。 陈曙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文化发展趋势研究 (五)政治信仰从迷茫到清晰 71 所谓集体的名义将某些个人的特权完全置于其他 历史变迁的关节点上总是会出现程度不同的 信仰危机。而信仰作为一种终极关怀,对社会和 人生具有根本的意义。歌德曾对信仰有过一段精 辟的论述:“世界历史的惟一真正的主题是信仰与 个体的权益之上,是一种更根本更极端的“个人主 义”,l:L 3 ̄n“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 臣”,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然而,这种“集体主义” (或日极端个人主义)经由宗法制的巩固和强化, 不信仰的冲突。所有信仰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对 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都是光辉灿烂、意气风发和硕 果累累的,不管这种信仰采取什么形式;另一方 成为古代政治意识的主流,其基本的意识形态是 儒家人伦道统。而专制国家不过是放大了的人伦 家庭,这样,天地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无一不被纳入 面,所有不信仰在其中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也不管 这不信仰是什么形式),都只得到一点微弱的成 就,即使它也暂时地夸耀一种虚假的光荣,这种光 荣也会飞快地逝去,因为没有人操心去取得一种 对不信仰的东西的知识。” 十年文革伤害了人们在近代以来上下探索中 执着于理想主义的心灵,在我们的精神家园上留 下了一片废墟,也同时摧毁了许多人的政治信仰。 对现代中国人来说,经过无数次思考和无数人流 血牺牲所选择和捍卫的对马列主义的信仰,是非 常不容易的。而要毁灭这座信仰之城却轻而易 举。文革后,对马列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政治信仰 大面积塌方,出现了政治信仰危机,也直接的提出 中国的前途命运之类带根本的实践问题。幸运的 是,睿智的xl ̄t5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 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晚年错误的思想划 清了界线,从而在思想领域里肃清和纠正了对马 列主义的教条式曲解,重新确立了其主导地位,力 挽马克思主义信仰于思想解放运动的狂澜之中。 应该说,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已经为我们确立了一个十分 科学的清晰的现实信仰目标,首先,因为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实践取得的伟大成就使人民对这一思想 体系是“真信”,另外,这一体系自身的特点也使其 具有巨大的生存空间,因为它上可以跃迁到共产 主义,下可渗透到现实生活的具体信仰中;它不是 一种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终极目标的理论体系,也 就可以避免信仰的空洞化;也不是具体的道德规 范或经济政策,因而可以避免信仰的功利化和世 俗化。 (六)政治价值从集体本位到个体本位 在中国政治文化传统中,国家、民族、集体至 上观念一直占主流,个人根本没有应有的地位,这 样的集体也就是马克思所谓的虚假集体,因为个 人就像麻布袋中的马铃薯,没有有机的联系,也就 不可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集体。这种虚假集体以 到礼教规范之中[8]。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国有了真正的 集体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是个人与 集体或社会的一种辨证关系。也就是在这样的思 想指引下,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然而,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的计划经济体制与“一大 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忽视了个人某些最基本 的、不可让渡的权利,从而又割裂了个人与集体的 现实联系,集体吞噬了个人,压抑了个人政治参与 的主动性,窒息了个人首创精神,个人的虚弱也导 致集体的虚弱,这也是为什么文革中的政治生活 会出现群魔乱舞乱象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开始对这种政治价值取 向进行调整,力图兼顾个人、集体、国家的利益,将 之统一起来,“鼓励人们发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 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应 该说,这种注重个人位置的集体主义才具有真实 的内核。但也应该看到,这与马克思主义的本义 还是有距离的,最多是对集体主义“中国化”的理 解,如果我们不能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也无法从 根本上获得政治价值领域的清明。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任何生产都是个人力量 的物化,在相互联系中个人的力量就是生产力。 因而解放个人也就是解放生产力,因为解放个人 就意味着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出他们的主动性和 积极性、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我国改革开放的 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市场经济本性是以个 人为本位的,然而个人主义的取向有“两途”,一则 是人与人通过利益的自发联系,这是资本主义的 个人主义,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应该 体现在通过市场联系“自觉”理顺人的社会关系, 并有意识的去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的独立个人。这 种独立个人形成的集体也就是以个人为本位的集 体,才是真正的集体,而不是为了“极端个人”的虚 假集体,也不是自发联系的社会群体。在这个真 (下转第75页) 张文艳等:论制定《住宅保障法》的必要性及主要框架设计 75 用住房的,不得将其转租、转借或闲置。已承租廉 租住房的,不得转租、转借或闲置;因家庭收入或 性住房的分配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 徇私舞弊的,依法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 法追究刑事责任。 参考文献: 住房等情况发生变化,不再符合原有承租条件的, 应向政府主管部门申报调整租金补贴标准或退出 承租的廉租房。 (八)关于住宅保障的监督机制 E1]王晓瑜,郭松海,张宗坪.住房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 [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277. [2]舒眉.新房改:高房价下的转向[N].南方周末,2007—08 建立住宅保障计划的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将 社会保障性住宅的建设计划及可分配房源的具体 信息向社会公布。对弄虚作假,骗购、骗租社会保 23. [3]王晓瑜,郭松海,张宗坪.住房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285. 障性住宅的,一经查实即取消其申请资格,且五年 内不得再申请社会保障性住房;对出具虚假证明 的单位,由监察部门依法追究单位主要领导人的 责任。住宅保障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在社会保障 (责任编辑:李潇雨) (上接第71页) 1994:322. 实集体里,不再有集体与个人利益的抵牾,而集体 以个人的独立、发展与自我实现为其自身存在和 发展的条件,这个集体也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在 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 件’’[ 。 当然,我们与最终实现这样的真实集体还有 遥远的距离,但改革开放就是一个调整的过程,最 起码的,我们获得了正确的价值方向,即,越来越 尊重个人价值,人们在经济社会与政治领域获得 越来越多的自由,从而也越来越有能动性与创造 力,我们的社会也重新焕发了生机。 参考文献: [3]孙兰英.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化变迁[J].史学月 刊,2004,(11). [4]陈晏清.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 社,1998:158. [5]李月军.近二十年中国政治文化变迁与分析[J].云南行 政学院学报,2001,(3).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 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 版社,1997:28. [7]江泽民.世界应该丰富多采[N].北京青年报。2000—09 一O5. [8]高清海.找回失去的“哲学自我”[M].北京: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4:193—194. [9](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 出版社。1995:94.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168. (责任编辑:李潇雨)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