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精彩中国长篇民间故事
王羲之很爱游山玩水,走进自然景物之中。那年春天,他去杭州探访好友,走到苏州地面,步上一座石桥,举目四望,见前边有一座小村庄,飘扬的酒旗在落日的余辉中闪光,袅袅的炊烟从茅屋顶上缓缓升起,三三两两的农人向村庄走去,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呀,他有些流连忘返,在桥边停下,月亮升起的时候,村庄一片朦胧,更是一番景致,沽来一壶清酒,买了几盘小菜,自斟自饮起来,夜半时分,带着几分醉意,渐渐睡去。
第二天醒来,忽觉头上沉重,回到馆舍躺下就病了,书童请来了苏州的名医为王羲之诊治,王羲之整整病了一个月。出门时身上所带的盘费也已用光,要到杭州看朋友也不能了。这怎么办?他想了想,忽然记起,在他住的旅馆对面有一个当铺,他记得那个“当”字已经破旧不堪了,我何不写个当字去当了?这是个好主意,于是就叫书童铺纸磨墨。他写好一个当字,叫书童拿去当了,价格是30两银子,少一个子儿也不当。
书童来到当铺,展开王羲之的字,老板一看,果然是个好字,就问当多少钱,书童说30两银子,少一个子儿也不行。老板端详着,说:“好字是好字,只是带着病容,不值不值。”
书童回来把老板的话说给王羲之,王羲之说:“嘿,我看得起你你倒牛起来了,好!我就再写一个。”王羲之又写了一个字,让书童拿去,老板一看,说道:“这个当字比那个有力多了,只是带着孤气和怒气。就这吧,我要了。”交给书童30两银子。
王羲之有了钱,又可以上路了。
他来到杭州,见了朋友,朋友设了一桌好酒招待王羲之,在座的有一位朋友的亲戚,
开着一个当铺,想求王羲之写个当字,当做招牌,王羲之说:“我已经写好了一个当字,你去取回来就是了。”王羲之把当票掏出来,交给那人。那人带着银两就望苏州而去。
到了苏州,见了当铺老板,就要回当。老板听他不是本地人,跑这么远要回当,以为他是个疯子。一看当票是真的,老板想坑他一家伙,算盘子一拨拉,连本带利开口要他40两,那人掏出40两给了老板。老板有点纳闷,明显是坑他,他却喜滋滋地掏出40两银子赎当。就问他:“请问,这个字有什么珍贵的?”
那人说:“这是当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真迹。你老先生有眼不识金镶玉,哼!再会!”
老板急了。喊道:“你回来,我拿50两银子要了你的当字,要不100两,100两!”
那人听都没有听,回到杭州,见了王羲之,交出了那个当字。
王羲之接过来看都没看,“嚓嚓”两下把那个字撕了个粉碎。那人可惜得不得了,一步晚了,没能救出那个当字。
王羲之笑笑说:“生意人最重要的是一个‘和’字,和气生财么,这个字是我病好后心情不好的时候、在发脾气的时候写的,带着几分怒气,不好,我现在再给你写一个,包准你挂出去能发财。”
于是,杭州的朋友展纸磨墨,王羲之运气着力,挥笔写下一个很大的‘当’字。在场的朋友们无不称奇,人人都夸这个当字极好极好。
这个当字经高级工匠刻制,挂在杭州城的通衢大道处,非常显眼,生意也非常热闹。从此以后,杭州城的当铺成了全国最出名的当铺。
【篇二】精彩中国长篇民间故事
徐才子早年在王官书院做教书先生,他教书灵活,手法新颖,上课时妙趣横生,引经据典,人间趣事,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这天,徐才子正在阴阳顿错地念着古诗,当地的一个土财主走进书院,见到徐才子一身土衣,貌不出群,问道:“你就是徐才子?”徐才子一摸下巴的小些胡子:“正是敝人,敢问有何赐教?”原来事情是这样,这土财主有一小儿子,叫高六,年方七岁,奇傻无比,其实也不是傻,就是调皮倒蛋,根本不学习。还有他一个小外孙,名字叫李腾,请来先生教了一个月,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听说徐才子教学有方,便慕名而来,要把孩子交与先生管教。但这土财主有个要求,如他能在十天之内教会俩人写名字,便盖三间新学堂。徐才子微笑着拉过土财主身后的儿子和外孙,看了看便说:“不用十天,三天便可。”土财主喜出望外:“此话当真?”徐才子一笑:“谁还和你打耍呢,回去准备盖学堂的银子吧。”
第二天,高六和李腾上学来了,徐才子就开始教。他先伸出一个手指头:“问这是几?”俩孩子答一。又伸出三个手指头,俩孩子答三,徐才子一看心想这孩子不傻嘛,孺子可教也。徐才子问他们爱不爱唱童谣,爱记字谜吗,他们齐声说爱。徐才子说:“好。”先教高六,这“六”字很好记:“一点坐在尖,腰垮大宝剑,下面两条腿,一个在一边。”下面这高字难写,徐才子说:“你这样记,一点一横长,口字顶着梁,大口张着嘴,小口心里藏。”不一会儿高六就记熟背牢了。下面这李腾不好写,先教李字:“一竖一横,两眼一瞪,子字下面来撑。”李腾高兴地说这个好记:“老师,你教得很形象,不像我家请的老先生,开口就是之乎者也,摇头晃脑,让人听都听不懂,哪还有心思学,你教的像顺口溜,很好学。”徐才子笑着说:“关键是引起你们学习的兴趣,小孩子贪玩,只要有兴趣,一学就会。来,下面教你这个最难的‘腾’字。”只见徐才子边念边写:“夫人去游耍,
头戴两朵花,转了一个月,骑马又回家。”李腾笑着说:“老师这真的很好玩。”不一会就记住了。
转眼三天已到,土财主心里左右为难,一方面想让孩子学会,一方面又怕出钱盖学堂,便在这天专门请来新到的县令,又招集了几个当地名流、财主秀才,一是要去看一看徐才子到底如何,另一个还要再考一考徐才子。财主们一行人坐在讲堂上,叫来高六和李腾,两个孩子不一会儿就工工整整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土财主们一看傻了,这徐才子真神呀,人家先生教了一个月都没教会,他三天不到就教会了,可见是有两下子。
这时下面坐的秀才不服气了,对徐才子说:“我来考一考你”。徐才子今日看见这些人来者不善,心中早有准备,秀才说要与他对联,徐才子一笑,只见秀才摇头晃脑的说出上联:“牛跑驴跑跑不过马。”徐才子心想这是秀才在暗示,他再能行、聪明,也超不过秀才。徐才子一摸小胡须张口就来:“鸡飞鸭飞飞不过鹰。”秀才心知肚明一下子闹了个大红脸。秀才不甘失败又出一上联:“没水念奚,有水念溪,溪字去水,添鸟变鸡。”徐子子张嘴就来:“没水读尧,有水读浇,浇字去水,添水变烧。”众人连说好,只有秀才知道这是在暗示他别太烧。
县令一听,这人确有真才实学,便追问起他是采取什么方法来教学的?徐才子便向县令说明了他采用编字谜、童谣、顺口溜的办法来教学生,而且学得快记得牢。县令便当堂出一字:“本县姓田,就说田字。”徐才子说道:“四四方方一个院,院内撑起两竹杆。”县令连说好,又出一字:“汪。”徐才子略微一想便说:“三点立一旁,王字坐边上,没点字念王,有点犬叫汪!”众人齐声称好。这时秀才说他姓郭,徐才子一笑:“一点一横长,口字顶着梁,子字来吊孝,耳朵来哭娘。”众人大笑,秀才脸红脖子粗却也不好说什么。心里在想,这徐才子名不虚传,今日一会,才知他的学问非浅。县令觉得徐才子这种字谜形式教学法,通俗易懂,活而有趣,小孩子又爱学易记,后来就在全县推广起来。
【篇三】精彩中国长篇民间故事
朱元璋做皇帝后,爱好吟诗作对,但他对文人墨客可是由戒心到厌恨,常常无事生非,在文人的文章、奏折或表札内挑剔毛病,鸡蛋里找骨头,稍有不恭犯了大忌,轻则罢官,重则杀头,弄不好还株连九族。因此,朱元璋在位期间,尤其是到了后期,朝廷内\"文字狱\"让那些平日咬文嚼字的老夫子个个提心吊胆。据说朱元璋曾生气地骂刘伯温\"文屁冲天的家伙,没一个好东西\"。他对文人如此忌恨,据说是从小开始的。
相传,朱元璋被舅舅撵出门后,四处流浪要饭。一日,朱元璋来到旧县(今女山湖镇)狮龙桥酒馆要饭。旧县镇上几个舞文弄墨的家伙聚在酒馆饮酒,其中还有个秀才,一个个脸挂几分醉意,见酒店门口来了个小要饭的,还是个秃头,其中一个想卖弄文才,趁机拿朱元璋开心,提议道:\"兄弟们,我们下面行酒令就围绕门上这个要饭的,每人作诗一首,作不出的罚酒三杯。\"其他几个文人一听都起哄说:\"行行,但每人想的时间不得超过半袋烟功夫。\"于是首先提议的那位略一思考,随口吟道:
一轮明月挂枝头,长丝垂地飘悠悠。
晚风一阵吹过来,枝摆影斜露光溜。
吟完后,其他几人一起鼓掌,齐叫\"好!好!\"依次作诗,旁边的文人看了几眼朱元璋,见朱元璋两条浓鼻涕快要拖到嘴唇边了,便筷子向桌边一敲吟道:
山下飞出两白龙,不知不觉过草丛。
眼看游到黄河边,\"嗖\"地一声回龙洞。
吟完还作深深地吸鼻子的动作,引得大家哄堂大笑。他轻轻碰碰下一位说:\"该你了。\"这位看朱元璋身上穿着件补丁摞补丁的破衣服,腰间系着根稻草绳,草绳上还别着顶无檐的破帽子,拖着一双破鞋,手扶一根打狗棍,\"扑嗤\"一笑,摇头晃脑吟着:
锦衣金带一美男,帽海鞋江游宇寰。
牵着一匹枣红马,晨在河边暮在南。
吟完后不见众人鼓掌,瞪大眼睛说:\"自私我作得不好?还是你们没注意听?\"有人提问道:\"你说的那帽海鞋江是什么意思?\"刚才作诗之人说:\"自古有海无边,江无底之说吗!\"经他这么一解释,大家细看朱元璋腰里别着顶破帽子和脚下拖着双破鞋子,一边笑着,一边鼓掌说:\"好!好!\"
这时朱元璋气得脸色发青,心想你们不给也就算了,还在这卖弄文才,拿我开心,真不是东西。朱元璋瞪着这群家伙,把手中打狗棍在地上敲的\"啪啪\"响,以示安静,当大家用惊疑的眼光看着他时,朱元璋用打狗棍指着那几位文人道:
叽叽喳喳几只鸦,满嘴喷烘叫呱呱。
今日暂别寻开心,明早个个烂嘴丫。
朱元璋吟完\"呸\"地吐了一口痰,愤愤地说:\"有朝一日我得天下,首先要你们这些酸不溜溜的家伙好看。\"说完调头就走。几个文人一个个张口结舌,没想到这小要饭的随口吟诗把他们给骂了,只听到酒馆里有人在鼓掌。
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果然没忘那天受辱之事,专找文人毛病,捏着过错就砍就杀,
酿成了震惊朝野的\"文字狱\",很多文人墨客根本不敢吟诗作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