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2023-02-03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范严伟

(兰州理工大学流体动力与控制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50)

摘要:多校区办学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深化的产物。要实现校区间稳定、和谐发展,作为高校管理工作重要环节的学生管理工作,应不断研究探索。本文在分析多校区办学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可为正在开展的多校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方法上的借鉴。

关键字:多校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实践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高校学生工作对于维护学校稳定、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1]。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许多高校现有的空间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人数迅猛增长的需要,部分高校从实际出发,开辟建立了新校区,形成了多校区办学模式,多校区办学,一方面给大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由于校区的分散性,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尤其是对学生的管理以及信息的传递带来新的挑战。这迫切要求多校区办学模式下的学生工作必须认清形势,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多校区学生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开创多校区办学学生工作的新局面。

1、多校区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

多校区办学最显著的特点是校区的分散性,一个高校由多个校区组成,校区与校区之间有一定空间距离,学生分布在各个校区,有的按院系分布,有的按年级分布,或者两者兼有。校区间的学生管理工作一般由校本部的学生处统一领导,在新校区则设立学生管理综合办公室,各个院系也从自身需要出发,设立院系学生工作办公室。形成了多校区学生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管理局面;多校区办学的另一特点表现在学校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展,招生人数增多,随之而来的师资力量相对短缺、就业压力增大、学生心理问题增多等现象,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

2、多校区学生管理存在主要问题

2.1.多校区学生管理体制不完善,不可避免要出现管理盲区,给学生工作增加了更大的困难。

多校区办学打破了单校区办学条件下学生管理系统的稳定、和谐局面,由于空间距离的存在而呈现多中心的特点,而这势必造成高校组织管理结构的再分配,使原来的单一的机构变为各个分机构,管理人员分散,各校区同一部门人员缺少相互间的沟通、交流,形成学生管理队伍积极性不强、办事效率不高、不负责任的现象。

2.2.多校区的教育功能定位制约了学生全面发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校根据总体规划和发展目标,对各校区的功能进行规划和定位,有的校区只作为一、二年级基础教学区,有的校区按不同学科专业进行设置。按年级分布设置的校区,缺乏低年级与高年级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和互动;按不同学科专业设置的校区,不利于促进不同专业方向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只具教学功能的校区,缺乏科研学术风气对学生学习的熏陶和

渗透。较为单一的校区功能环境与学生不断丰富自己,全面发展的需求形成一定的矛盾。这些情况,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积极性,还容易引发一定的心理和思想问题,给学生工作提出了更多的挑战。

2.3.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使师生之间产生了隔膜。

沟通和交流是师生之间的桥梁,是教学相长,促进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2]。多校区高校的教师一般生活在校本部,而新校区往往没有教工住宅区,各科任课教师上课时乘班车来,下课后即乘校班车离开,与学生交流的时间非常有限,新校区除有限的日常管理人员和学生工作人员外,学生几乎看不到任课老师,而负责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由于要面对几百位学生,与学生的深层次的、心灵层面上的沟通交流稀少,使师生之间产生了隔膜。

2.4.校区的分散阻碍了校园文化活动的整体性,使各种大型活动的顺利开展带来一定的困难。

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是全体在校大学生共同参与的素质拓展平台,具有层次性、具体性、全面性等特点[3]。作为一个扩建的新校区,由于校区分散,学生分布在不同的校区,人力、物力投入不足,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不完善,校区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时间较短,整体性的校园文化短时间难以形成,使校园文化的各项活动在空间上不能有效的统一起来,各种大型活动的顺利开展存在一定的困难。

3、多校区学生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如何解决多校区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就现有多校区管理格局下,行之有效的办法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加强校园网络信息化建设

校区分散只是空间上的概念,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多校区大学管理效率的提高,加快了多校区大学管理一体化进程。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将使得学校的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及时收集、处理和传递管理信息,多校区大学的管理工作通过管理信息系统更加有效率,分割的校区地域因素对学校的不利影响将减弱,因此构建多校区的统一化的管理网络信息系统将成为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基本建设项目。

3.2.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

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班主任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辅导员工作和班主任工作是相辅相成,而不是取代的关系。辅导员工作必须固定在一个校区,长期同学生生活在一起,入住学生公寓,主要负责思想、政治、纪律、心理健康等等方面的具体工作,辅导员从年级着眼,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宏观的协调管理。班主任由专业教师担任,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可以直接为学生进行专业性的辅导和指导,班主任从班级入手,以每个学生为单位,与其深入沟通、交流,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对于多校区办学,辅导员与班主任在管理职责上进行科学的分工,学生的管理工作更有了质的飞跃。

3.3.加强班委会和团支部的建设

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而班委会和团支部作为学生自己选出来的最基层组织,代表班级最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成为班干部不单是锻炼自己,更有责任和义务为班级学生服务,充分利用自由时间丰富班级成员的课外生活,做有意义的事情,从而促进良好班级风气建设,提高班级成员的集体意识以及个人素质等,作为班主任、辅导员得力助手,日常管理中,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各负责所在班级的班主任、辅导员必须保证与班委联系的畅通,保证班级教学秩序井然,学生健康成长。

3.4.加强学生社团组织的建设

在目前多校区现实状况下,高校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覆盖面广, 辐射能力强, 发展速度快, 对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繁荣校园文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创造型人才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帮助大学在社团选聘指导教师,充分发挥社团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发挥其在塑造大学精神中的作用, 支持和引导大学生自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3.5.加强团学干部队伍建设。

团学干部是学院开展各项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权益的维护者,以往学生干部的成长总是大一招新,新的成员执行最基本的任务;经过大一一年的考验大二留下部分优秀的学生干部继续任用并予以部长或副部长职务;大三再精简部分干部留下极少数作为主席团主要成员;学生干部到大四完全卸任。这种学生干部的管理方式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跨校管理中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了加强各校区的联系,不再运用这种传统的干部培养方式,

可以经过考验,在各个分校区直接设置主要负责人,分别设立年级分团委、学生会,而不过分看重资历和经验。各校区年级分团委、学生会负责本校区各项学生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信件的收发。各个校区都保证有自己的组织有自己的服务者,从而保证各项活动的顺利举行,全院一致,全校一致。

总之,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服务社会。多校区办学,作为教育改革的新产物,各方面的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更多的人积极探索,积极实践,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新路子,把发展国民教育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张红英.大学多校区学生管理工作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7(8):169-172

2. 谢冠华.多校区办学:学生工作面临的困难与对策[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88-90

3. 谢志芳,宗伯君.多校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3):4-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