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扬地方文化特色 创区域发展名片

2023-04-19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2017

4扬地方文化特色 创区域发展名片

薛盛堂

建湖,作为江苏北部的一个欠发达水乡城市,却有着自身所独有的文化底蕴和特色内涵,千百年来积淀孕育出了淮剧、杂技两大优秀传统艺术,无数造诣颇深的淮杂方家从建湖迈步起跳,登临国际舞台,蜚声海内外。通过调研和细加分析,笔者发现,建湖在传承和弘扬淮剧、杂技两大优秀传统文化上,的确有其独树一帜、鲜为人知的一面,故絮絮赘语,与大家共享。

一、建湖淮剧、杂技传承弘扬的特色化做法多年来,建湖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文化强县作为县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特色发展的主要抓手之一,加大投入,创新模式,致力推进淮剧、杂技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坚持政策推动,全力构建艺术发展环境。一是健全“大机制”。近几年,建湖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推动全县文化建设上新台阶的意见》、《关于支持江苏省杂技团发展的意见》、《建湖县文化重、《建湖县点项目建设三年(2015—2017)推进计划》

文化惠民创精品创特色工程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为推动特色文化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二是实现“大投入”。投入10多亿新建或改善文化设施,迅速改变了全县文化设施落后、服务功能低下的状况。从今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文化奖补资金1500万元,主要用于公共文化服务和杂技团、淮剧团惠民演出等活动。三是建设“大队伍”。通过政策扶持、经费支持、编制特批等措施和采取社会招聘、学校培养及专业培训等方式,全面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杂技团利用省杂技培训中心平台,在全国范围内招收学员40多名。同时,县财政每年安排30万元,用于淮剧团与盐城高等师范学校联合开办淮剧班,实行

解决了淮剧事业发展后顾之忧。带编招生15人,

坚持高点定位,全力打造艺术发展品牌。一是杂技力求“接天线”。始终把登上更高平台作为体现杂技实力的重点,坚持高品质,全力打造杂技精杂技《软钢丝》品,踊跃登上国际舞台。2012年以来,获第十三届法国瓦兹河谷国际马戏节比赛铜奖,大型音乐杂技剧《猴·西游记》挺进美国林肯艺术中心商演27场,《惊风荡——旋转软钢丝》获第二届江苏艺术展演月杂技木偶专场暨文华大奖杂技比赛优秀节目奖第一名(最高奖);国内首部诗词歌赋杂技剧场《小桥·流水·人家》应邀参加第18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演出,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等20多家主流媒体作了采访报道。二是淮剧力求“接地气”。近几年,建湖县加强策划,把接近群众生活作为打造淮剧力作的基础,成功推出一批淮剧精品。大型淮剧《剃头匠与理发师》获江苏省淮剧节、戏剧节和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大奖、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戏剧作品奖。淮剧《烽火同心》获省第六届淮剧艺术节剧目奖银奖和11个单项奖。《祭塔》等

4个折子戏选段参加“江苏省戏剧奖·红梅奖”大

赛,获银奖1个、表演奖3个。五年来先后新创作、移植改编、修改加工、复排传统古装大戏12台、现代戏2台、古装折子戏、现代小戏30多个。小淮剧《寿礼》参加在浙江举办的“中国腔·中国梦”全国小戏小品展演获精品展演奖;折子戏《过关》参加“江浙沪国家级非遗传统戏剧类项目展演”获优秀展演奖;抗日题材大型淮剧《北秦庄之恋》成功列入江苏艺术基金2016年度资助项目。大戏《人鬼鉴》先后获省戏剧文学三等奖、山西省文化厅全国征稿一等奖;大戏《好大一棵树》、小戏《婚前协议》获盐城市新剧本评奖一等奖。

65

••基层探索坚持开拓创新,全力破解艺术发展瓶颈。近些年来,建湖淮杂艺术进入历史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建湖县委、县政府积极应对新形势,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全力推进淮杂艺术的加快发展。一是强化主体观众的“融合性”。一直以来,淮杂艺术的主体对象特别是淮剧发展,主要是中老年群体,这就给传统的淮杂艺术的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对此,建湖淮杂艺术主动融入现代传媒技术,充分接纳年轻观众的审美爱好和娱乐方式,在推进政府购买文化产品免费观看的同时,尽可能创作高品位的精品力作,充分吸引各个层次的观众。二是强化引进人才的“顶尖性”。淮杂艺术是特殊的地方艺术,有着较高的难度和内在的底蕴,随着形势的变化,淮杂艺术的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更是奇缺。为此,建湖县把引进高层次人才作为传承淮杂艺术的重要抓手,建立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加盟机制和客串机制,从国内外知名院校和艺术团队招聘签约顶尖人才,到建湖担纲客座教授。同时,主动走出去,与知名艺术团队切磋交流,实现共同提高。三是强化自身建设的“造血性”。淮杂艺术极具自身特色,在强化外来高端人才引进的基础上,建湖县委、县政府更加注重淮杂人才的自我培养,充分挖掘自身的内在潜质,切实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让淮杂艺术走进校园、走进企业、走进群众,多形式完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着力提升自身艺术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真正让淮杂艺术阔步走向更高平台。

二、推进建湖淮剧、杂技永续发展的几点构想对于实现淮杂艺术可持续发展,建湖县委、县政府正在进一步转变思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将在队伍建设、精品生产、运营管理等方面不断创新理念,全力趟出一条新的发展路子。

强化政府主导,充分叠加文化特色需求。淮杂艺术是地域文化的结晶,是地方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娱乐形式,也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一是打造高雅艺术与大众文化的“结合体”。紧紧围绕*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群众文化娱乐需求,深入挖掘淮杂艺术与现代社会的结合点,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视野,切实做好淮杂艺术的传承发展工作,有效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打造特色文化与经济

66

效益的“结合体”。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对淮杂两个艺术团体的扶持扶助力度,不断提高演出配套经费额度,创新设立淮杂艺术发展基金,全力寻求淮杂艺术发展与地方文化建设、经济建设相融合。三是打造政策基础与社会环境的“结合体”。充分借助文化精神消费不断升温的良好形势,研究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加快推进淮剧团、杂技团等相关单位的体制机制改革,提高淮杂艺术优秀人才的福利待遇,并全力打造与省级文艺团体相匹配的一流杂技传承基地。

挖掘内涵品质,精准把握淮杂传承要点。社会在进步,文化要创新。如何使现代人特别是青少年接受、欣赏淮杂艺术,是传承繁荣淮杂艺术的社会基础。一是从艺术形式上大胆创新。创新是淮杂艺术的生命。在保留淮杂艺术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舞美、服装、化妆、道具、音响等环节,实施淮剧唱腔再创造,实现时代观赏性和美感性。大力实施,杂技上广泛吸取姐妹艺术精华,不断推出精品力作,努力提高其艺术性和欣赏性;淮剧上重抓剧本编写和音乐创作,努力使作品贴近现代生活,反映现代人情感。二是从人才机制上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是传承淮杂艺术,繁荣地方文化的重中之重。大力实施人才战略,采取联合办学、送出去、请进来等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淮杂人才,使淮杂艺术的传承后继有人,特别是杂技艺术,必须努力引进国际一流人才,借助外智,打造精品力作,提高建湖杂技的实力和知名度,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三是从保护传承上构筑载体。建设淮杂艺术博物馆,搜集整理淮剧、杂技历史史料,策划、设计、制作好淮剧、杂技陈列室,使之作为地方重要的旅游资源,充分发挥淮杂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让淮杂艺术博物馆成为保护与弘扬两大艺术的有效载体。

突出宣传发动,充分放大艺术惠民效应。淮杂艺术只有在演出中才能实现传承和发展。因此,必须加强淮杂艺术演出市场培育工作,不断营造社会关心、欣赏淮杂艺术的浓烈氛围。一是全方位推介淮杂艺术。通过举办“淮杂艺术周”、“淮杂文化庙会”、“淮剧艺术节”和“杂技艺术节”等活动,推出优秀淮剧节目和“高、新、尖”杂技节目,打造淮杂名人,促进淮杂艺术的交流和提高。二是广角度造浓发展氛围。强势推进淮杂艺术进校园、进社区、进村镇、进企业“四进”活动,特别是进校园活动,不断壮

“精品工程”20174大淮剧、杂技的后备力量,扩大社会基础。充分发挥现代传媒作用,在电视台、电台举办淮剧、杂技综艺节目,向人民群众传输淮杂艺术知识,为人民群众学习普及淮杂艺术提供便利,拓展社会影响力。三是大力度实施惠民工程。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淮杂艺术产品和文化服务机制,支持淮杂两团开展公益性演出,继续开展“杂技周末剧场”、杂技“村村到、校校到”和“淮剧周末舞台”、淮剧“进社区、进村庄”四大惠民活动,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依托省级旅游风景区九龙口旅游度假区,设立淮杂进村庄惠民演出专题大舞台,助力旅游经济快发展、大发展。

加快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依托淮杂艺术大力发展地方文化产业,不但有利于传承和繁荣地方文化,更有利于拉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进地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一是抓好产业化筹划。进一步细化“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关于发展淮杂艺术的有关内容,积极制定推进淮杂艺术产业化发展详规。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加大文化资源整合力度,努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淮

杂演艺团体,着力打造以淮剧和杂技文化为特色的地方文化品牌,逐步壮大淮杂文化产业。二是实现多层次转变。推进建湖杂技艺术的永续发展,必须更新观念,围绕产业化,积极探索文化“走出去”新路,着力提高艺术创新和开拓市场能力,实现由“技艺文化”到“内容文化”的转变;受众对象由华人观众为主到西方主流社会为主的转变;运作方式由花钱“送出去”到商演“卖出去”的转变,等等。三是融入地方性发展。充分挖掘淮杂文化潜力,开展艺术搭台、经济唱戏活动,是扩大地方知名度,提升区域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有效手段。通过利用重大活动、重大节日,大手笔策划“全国杂技邀请赛”、“华东六省一市魔术大奖赛”及“淮剧寻根演唱会”等大型活动提高建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积极打造淮杂传承基地,推进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继续精心组织淮杂文化庙会、淮剧艺术周等活动,努力创新传统艺术和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新途径,拉动淮剧、杂技艺术的强势发展,全力打造靓丽的地方特色名片。(作者系江苏省建湖县人民政府县长)

责任编辑:钱国华

6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