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初中 中考语文现代文(记叙文)-阅读理解专项试题附答案解析 4篇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中考语文现代文 阅读理解专项试题 4篇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5题。(共16分)

父爱的速度

风之语

①那年我读高二,正是需要加速的时候,却因为成绩的飞快下滑和老师的忽视而自暴自弃。

②我无意中参与了一场群架,并不知道打架的目的是什么,只知道发泄似的冲上去乱打。打到别人都逃走了,我站在一个被打昏过去的男生面前竟挪不动腿,被路过的一位老师当场捉住,扭送到校长室去。而校长,只瞥了一眼我劣迹斑斑的违纪记录,便摆摆手说:“你回家去吧,以后不必再来了。”

③我就这样神思恍惚地收拾了书包,被老师遣送回家。走到门口的时候,看见父亲在院子里满头大汗地劈柴,一股内疚猛然窜出,我突然想要逃掉,却被父亲抬头叫住了。我木然地将一张勒令退学的通知递给他,他看了许久,才叹口气,说:“你先在家学习,晚上跟我去校长家坐一坐。”

④平生从来没有求过人的父亲,将给我攒好的下学期的所有费用,都提前支出来换成酒和茶叶,然后趁着夜色,带我去校长家。

1 / 28

⑤这是父亲第一次给人送礼,他明显有些紧张。在一次车祸中被撞瘸的右腿,使父亲走起路来愈加艰难。

⑥在昏暗的楼道里往上爬的时候,我跟在父亲身后,看他虚胖的背影在栏杆上一一划过。偶尔我轻咳一声,会惊得他微微一怔,随即小心翼翼地四下张望一番,确定没有人看到,他才继续溜着墙根前行。

⑦终于敲开校长家门的时候,父亲已是一头大汗。校长开门看到神情谦卑的父亲,先是一愣,随即瞥见低头缩在后面的我,这才明白过来。勉强让我们进去后,校长并没有因为父亲在就多么客气,他只是几句话,便将我重新回校的希望灭绝了。但父亲却是一直微笑着,点头附和校长的每一句话,又低声下气地反复说:“求你宽容一下,给孩子一个读书的机会。”一旁的我,在缭绕的烟雾里听着,突然很想冲出去,再不回头。

⑧但我还是跟父亲挨到了最后一分钟。起身要走的时候,校长很坚决地让父亲把东西拿回去。父亲却在他转身去提东西的那一瞬间,拉起我冲出门去,校长也动作迅速地紧跟出来。

⑨黑漆漆的楼道里,父亲箭一般地将那些阻挡他的“荆棘”统统地撞了开去。他那条微瘸的右腿,那一刻像是被注入了一股非凡的力量,突然间无可匹敌。

2 / 28

⑩将校长甩得无影无踪的时候,父亲终于停住了脚,扶着我的胳膊,弯腰大口大口地喘气。片刻后,他抬起头来,无比自信又无比得意地笑道:“只要留下了东西,你回校读书的事,肯定就有希望了。”而我,却在他的这句话后,转过身去无声地哭了。 ⑪果真像父亲说的,几天后,我便接到了回校读书的通知。 ⑫父亲送我回校的时候,并没有像母亲一样喋喋不休地一路唠叨,而我也没有向父亲保证什么。但此后的我,却是在心里,将那个晩上父亲奔跑的姿势牢牢地记下,且以同样神奇的速度,紧咬了牙,一直跑到了高考结束。

⑬我的录取通知书,是校长帮我取的,同时交给我的还有一年前父亲送给他的酒和茶叶。校长捶我一拳,说:“你小子记住了,你能有今天,不是因为我给了你机会,而是你父亲拖着残疾的右腿,拼命跑出来的。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父亲,有那样让人叹服的速度……”

⑭原来父爱的速度,刻骨铭心记住了的,不只是我一个人。 1.请从“我”的角度,概括出文章情节。(每空8个字)(2分) ①无故打架,被迫退学→②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④再回校园,冲刺高考→⑤领取通知,铭记真情

2.说说下面句子是怎样描写父亲的?有什么作用?(4分)

3 / 28

A偶尔我轻咳一声,会惊得他微微一怔,随即小心翼翼地四下张望一番,确定没有人看到,他才继续溜看墙根前行。

B校长捶我一拳,说:“你小子记住了、你能有今天,不是因为我给了你机会,而是你父亲拖着残疾的右腿,拼命跑出来的。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父亲,有那样让人叹服的速度……”

3.请写出文章第⑩段中“我”“无声地哭了”时的心理活动。(60字左右)(4分)

4.校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5.如何理解“但此后的我,却是在心里,将那个晚上父亲奔跑的姿势牢牢地记下,且以同样神奇的速度,紧咬着牙,一直跑到了高考结束。”的含义?(2分)

4 / 28

【参考答案】

1.②渐生悔意,陪父送礼;③反复哀求,陪父奔跑。 【解析】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注意人物的活动和要求(8个字)。结合“看见父亲在院子里满头大汗地劈柴,一股内疚猛然窜出,我突然想要逃掉,却被父亲抬头叫住了。我木然地将一张勒令退学的通知递给他,他看了许久,才叹口气,说:‘你先在家学习,晚上跟我去校长家坐一坐。’平生从来没有求过人的父亲,将给我攒好的下学期的所有费用,都提前支出来换成酒和茶叶,然后趁着夜色,带我去校长家。”概括得出:渐生悔意,陪父送礼;结合“但父亲却是一直微笑着,点头附和校长的每一句话,又低声下气地反复说:‘求你宽容一下,给孩子一个读书的机会。’一旁的我,在缭绕的烟雾里听着,突然很想冲出去,再不回头。但我还是跟父亲挨到了最后一分钟。起身要走的时候,校长很坚决地让父亲把东西拿回去。父亲却在他转身去提东西的那一瞬间,拉起我冲出门去,校长也动作迅速地紧跟出来。黑漆漆的楼道里,父亲箭一般地将那些阻挡他的‘荆棘’统统地撞了开去。他那条微瘸的右腿,那一刻像是被注入了一股非凡的力量,突然间无可匹敌。”概括得出:反复哀求,陪父奔跑。

2.示例:这两句分别从正面和侧面描写父亲。A句运用细节和动作描写,从正面生动地刻画了父亲带“我”去送礼、说情时战战兢

5 / 28

兢、做贼一般的心理状态,表现了崇高的父爱,描写细腻传神,极具感染力。B句引用校长的话,再现了父亲带“我”“逃离”校长家时的情景,侧面表现了父亲奔跑速度之快,给人印象深刻。 【解析】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角度分析。然后从人物描写方法分析即可。A句“偶尔我轻咳一声,会惊得他微微一怔,随即小心翼翼地四下张望一番,确定没有人看到,他才继续溜着墙根前行。”分析,“偶尔我轻咳一声,会惊得他微微一怔”是细节描写,同时也属于细节描写。这是对父亲的正面描写。结合细节描写(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和动作描写(动作描写,可以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可以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进程,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候还能推动情节的发展。)的作用写出表达效果及情感即可。围绕父亲“做贼一般的心理”和“我对父爱的理解”阐述即可。B句是校长的语言描写。结合其内容分析,属于对父亲的侧面描写通过校长的叙述,表现了父亲奔跑速度之快,给人印象深刻。从而烘托出父亲的伟大形象,照应题目。

3.示例:爸爸,我对不起您,是我不懂事,让您在校长面前丢人了,您刚才逃离时的神态、动作,让我豁然长大了,如果我能再次走进校园,我一定努力学习,绝不辜负您的期望。

6 / 28

【解析】分析人物心理,注意结合上下文语境。结合上文“片刻后,他抬起头来,无比自信又无比得意地笑道:‘只要留下了东西,你回校读书的事,肯定就有希望了。’”和下文“父亲送我回校的时候,并没有像母亲一样喋喋不休地一路唠叨,而我也没有向父亲保证什么。但此后的我,却是在心里,将那个晩上父亲奔跑的姿势牢牢地记下,且以同样神奇的速度,紧咬了牙,一直跑到了高考结束。”围绕我的“悔改”和“下定决心,不辜负父亲”阐述心理活动即可。

4.示例:①“我”因打架被校长勒令退学,父亲百般求情无效,说明校长是一个纪律严明的人;②适时退还礼物,退还时还不忘激励学生,说明校长是一个工作有原则、有方法的人;③从退还礼品情节可以看出校长是一个清正廉洁之人。

【解析】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结合“‘我’因打架被校长勒令退学,父亲百般求情无效”,得出:纪律严明;结合“我的录取通知书,是校长帮我取的,同时交给我的还有一年前父亲送给他的酒和茶叶。”得出:工作有原则、有方法、清正廉洁。 5.父亲快速奔跑的姿势给了“我”无穷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激励着“我”刻苦上进,顺利地通过高考。

7 / 28

【解析】理解语句一定要遵循“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把句子放到语段中,把语段放到原文,结合上下文内容,结合语段在文中的位置及作用,做出具体分析,这样才能正确而全面的理解出语段的意思。结合“这是父亲第一次给人送礼,他明显有些紧张。在一次车祸中被撞瘸的右腿,使父亲走起路来愈加艰难。”和“晚上父亲奔跑的姿势牢牢地记下,且以同样神奇的速度”分析,是父亲拖着残疾的腿,却以惊人的速度离开而校长家,这种速度是“父爱”的速度,是这种父爱激励了“我”。注意父亲的“速度”是奔跑的速度,“我”的“速度”,是指学习中努力拼搏,成绩上升的速度。

8 / 28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4题。(共16分)

我们认识吗

林文月

①我们认识吗

②在我小时候的印象里,父亲的头顶就是没有头发的,只有几根稀稀拉拉地围在旁边。母亲说,那是倔的了,好好个脑袋,倔成个秃头。小时候听到这句话,我是要笑上好半天的。父亲就坐在一旁,满脸慍怒。父亲是中学语文老师,他从不体罚学生但他会体罚我。字写不好,罚;成绩不好,罚;背不出古诗,罚。

③那时我们住在教师小区的一楼,“高志新他爸打他了”是全院小朋友最精彩的节目。一次,他让我背《行路难》,12句诗,被我背得七零八落。他生气地问:“你到底有没有用心?”我一不留神,回话时用了当时特别流行的词。我说:“你变态啊,老师都没让背!”说完我就知道大事不妙。父亲被那两个字激得大发雷霆。按住我,用钢尺猛抽。

④12岁的我,没自尊,没脸皮,只有杀猪一样的痛号。 ⑤中学时代,没人不看漫画,我也迷上了那些充斥着阴暗情节的作品。一次,我逃学去租书,正当我为借到最新一集的漫画得意时,没想到父亲在我身后突然出现了。

9 / 28

⑥那些东西彻底激怒了他,他抓起我的衣领,拳头像雨点一样落了下来。

⑦然而那时的我早已在那些阴暗的漫画里,学会了不屑和冷漠。我冷冰冰地望着他,哈哈大笑。父亲被我的反常吓住了,他摇着我说:“你傻笑什么?”而我却直直地盯着他,一言不发。

⑧那天回家后,母亲见我脸色不对,小心地问:“志新,没事吧?” ⑨我能有什么事呢?有事的,是我的父亲。

⑩考上了大学,终于可以到远离北方的广东去了。新生报到,我没有让父母去送,还振振有词:“有你们送我的钱,都够坐飞机了。”送站那天,父亲也去了,还要了我的QQ号。

⑪就在我转身离开时,身后突然传来父亲苍老的声音,他抑扬顿挫地朗诵起那首我曾经背不出的《行路难》。我听见有工作人员在劝阻,但他依旧不管不顾地大声念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⑫大学生活很美好,假期我从没回过家。进修、打工,我可以找到太多的理由。

⑬大四那年寒假,父亲带着母亲来看我。那个晚上,父亲喝得有些多,醉醺醺地拉着我说:“爸爸以前打你,你还记恨我不?”

10 / 28

⑭我半开玩笑地说:“当然记恨了,要不我考这么远干吗?”他突然大声说:“这辈子要能重来就好了!”他一口喝光杯子里的酒,很用力地抱了抱我。

⑮毕业后,我在珠海找到了工作。我发现不论自己曾经多么不屑父亲的为人处世,但骨子里还是承袭了他的不变通,在公司里,难免有点离群。不过这反倒让我更专注于工作,年底,我成了唯一领到年终奖金的新人。

⑯我把奖金全部寄了回去。第二天,我给家里打电话,是母亲接的。我说:“爸呢?”我忽然很想和父亲说说话,也许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成绩吧。母亲却犹豫了一下:“你爸睡了。”“大白天的还睡啊,脾气越来越怪了。” ⑰母亲无语地笑了。

⑱临近春节的一个晚上,家里打来了电话。可是无论我怎么问,那边都只有呼吸声,没人说话,我正寻思出了什么事,就隐隐听见电话里传来了母亲的声音:“你做什么呢?不是让你别玩电话吗?” ⑲春节,我赶回了家。

⑳到家时,已是深夜。父亲睡了。母亲拉着我说:“饿不饿?吃点东西吧。”

㉑这时,父亲醒了。他坐在床上,像是在找什么。我叫他,他不应。我问母亲:“爸这是做什么呢?”

11 / 28

㉒母亲无奈地说:“他在找电脑呢,你走了以后,他常給你留言,后来发现你不上线,就到你空间里留。现在脑子全糊涂了,能记住的事,就剩下这个了……

㉓真相是父亲患上了老年痴呆症,母亲怕我担心,没告诉我。 ㉔我忽然想起,当年因为怕麻烦,给了他一个旧的QQ号,加了他之后,基本没上过。我凭着记忆登上QQ,发现空间里积满了父亲的留言。有长篇大论的励志文,有琐碎的生活惦念。我仿佛看见渐渐衰老的父亲一个人对着电脑,自言自语的落寞。

㉕后面的留言已经变得很短了。最后一条是在这年1月16日留的,他说:“别恨爸了,回家来看看,我快要记不住你的样子了。” ㉖那天,我紧紧地抱住床上的父亲,泣不成声。可他却像受不了我突来的亲热,推开我说:“你……是谁啊?我们认识吗?” 1.请按照时间顺序,概括“我”与父亲之间的事情。 2.下面的语句是如何描写父亲的?请简要赏析。

他突然大声说:“这辈子要能重来就好了!”他一口喝光杯子里的酒,很用力地抱了抱我。

3.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父亲的形象。

4.读完文章不由让人潸然泪下,请从内容和写法两方面,分析作者是如何让文章达到这样的效果的。

12 / 28

【参考答案】

1.①12岁时,“我”背不出古诗还出言顶撞父亲,被父亲痛打;②中学时“我”沉迷低俗漫画逃学租书,被父亲逮到惩罚;③“我”考上大学离家时,父亲要了“我”的QQ号并朗诵《行路难》激励“我”;④大四寒假,父亲带着母亲来看“我”,父亲想与“我”和解;⑤工作后,父亲患老年痴呆症,仍记得”“我”的电话号码,到“我”QQ空间留言,“我”回家看望父亲,他已经不认得“我”。 【解析】解题时,要先分析出文章的行文思路(线索),再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主要人物的活动,采用“人+事”的方法加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本题根据时间顺序,概括“我”与父亲之间的事件即可。如:12岁时,父亲让“我”古诗,背不出会体罚“我”;中学时“我”迷上了漫画,逃学去租书,被父亲逮到打“我”;“我”考上大学时,父亲要了“我”的QQ号,在车站大声朗诵《行路难》;大四寒假时,父母来看“我”,父亲想问“我”是否记恨他;“我”工作后,父亲到“我”QQ空间留言,“我”回家看望父亲,抱着他哭,他已经不记得“我”了。 2.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通过父亲的语言,表现父亲在“我”长大后,对当年粗暴的教育方法感到后悔,“喝光”“抱”传神地表现了父亲想与“我”和解的心理,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意思对即可)

13 / 28

【解析】了解常用的外貌肖像、动作行为等人物描写手段,明确每一种人物描写手段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学生能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进行分析。 “这辈子要能重来就好了!”是语言描写,“他一口喝光杯子里的酒,很用力地抱了抱我”是动作描写,父亲希望人生重来,是他后悔之前对“我”的暴打行为的后悔,“喝光酒”“抱”表现了父亲想与“我”和解,想与“我”亲近,突出了父亲对儿子深沉而伟大的爱。一定要答出描写对表达人物心理和情感的意义。

3.①性格倔强。母亲说父亲倔以及父亲送“我”时不顾工作人员的劝阻,不管不顾地念诗。②对儿子要求严格。老师都没让背诵《行路难》,父亲却要求“我”背诵。③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我”不会背《行路难》并与父亲顶嘴,打;发现“我逃学租漫画书,打。④深爱孩子。父亲在“我”上大学后经常给“我”网上留言,关心和勉励“我”,病重后唯一能记得的就是“我”的电话号码和QQ号。 【解析】从人物的具体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进行分析;也可以描写人物所使用的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进行分析;还可以从文章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方面分析;更要抓住文章中抒情和议论语句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由文中“母亲说,那是倔的了,好好个脑袋,倔成个秃头”可知父亲倔强。父亲要求“我”背诵《行路难》,背不出就挨打,

14 / 28

可见父亲是个严格的人。他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打孩子。父亲给“我”QQ留言,勉励“我”,老年痴呆后只记得“我”的电话号码和QQ号。可见父亲非常爱孩子。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4.①内容上,当“我”终于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想和父亲和解时,父亲已经不认识“我”了。这是无法弥补的遗憾,读来让人感动。②写法上,对比手法的运用。通过父亲对“我”的态度的前后对比,来突出父亲对“我”的爱;“我”由不理解父亲到被父亲感动而愧疚,写出“我”对父亲的认识过程,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解析】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父亲和“我”之间发生的许多事情,小时候,我犯了很多错误,父亲经常打“我”。后来上大学、工作后,我远离他,直到他老年痴呆后,我在网上看了他的QQ留言,才发现父亲的良苦用心,才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可是父亲已经不认识“我”了。“我”由不理解父亲到被父亲感动而愧疚,这份遗憾,感动读者。文中父亲对“我”的态度的前后对比,突出父爱,感情真挚、深沉,引起无数读者的共鸣。

15 / 28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4题。(共16分)

父亲的背影

章中林

①和父亲没有相见已经一年有余了,我常常梦到父亲的那个背影……

②去年国庆放假回家,父亲说从镇上到家没有车,他开电瓶车来接我。七十岁的老人了,能开电瓶车吗?望着坐在前面开车的父亲。我看到的是他的背影:他低着头看着前方。脊背突起。根根骨头清晰可辨,上面只裹着一张皮。他扶着方向盘,弯着腰,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张犁辕,这还是我那伟岸高大的父亲吗?

③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山里帮人炸石头。我空闲的时候,喜欢到他那里玩耍。那时,我经常看到他挥舞着大铁锤,把石头砸得金星乱飞。这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也许用个特写就能表现出来: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

④前些日子,看到库尔贝的一幅油画《采石工》.我才恍然明白我的印象与现实有着不小的偏差。因为那时生活拮据,父亲就和《采石工》中的主人公类似,戴着没有檐的草帽,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鞋子也是破的,连脚后跟都露出来了。这能从父亲当年拍的一张黑白照看出来。

16 / 28

⑤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但我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棕色的脊背,绷紧的双臂,高举的铁锤。整幅画面有着无穷的张力和撼人心魂的表现力,谁看了会不对他翘起大拇指呢?但是,眼前的父亲却完全没有了那种气势,委顿矮小,说话都有些不能关风,还怎么和当年那个形象相比较呢?不忍再想,不能再看。

⑥回到家,我感冒了。身体软软的,提不起精神。看到父亲挑着一担粪去浇地,我说我来。父亲笑说,你是纸扎的,经不起风。这时,我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他伸着颈,哈着腰,两手抓着扁担,整个人弯成了一张弓。望着他步履蹒跚,我的眼泪流了出来。身为儿子,我却不能让年迈的父亲颐养天年。

⑦走的那天,临出门,父亲叫我等一等,摘些苦柚带着。他说苦袖对我的高血压和高血脂有益,一树的苦柚基本上都被他捎到了我的手里。望着树顶上的苦柚,他还准备爬上树去摘。这么大年纪的人了,危险!我叫嚷着跑到父亲的跟前,想要夺下他的腰篮,但他断然回绝了:别看你比我年轻,但是爬树,我灵活,你不行。 ⑧倒吊在树上的父亲,就像一只塑科袋挂在树上,迎风飞舞着,似乎随时都会被风吹落。这时我的泪又来了。父亲哪里还有当年的宽阔背脊,人瘦得有些变形,只剩下一手可握的轮廓了。一件夹克被风扬起来,就像被鼓起的风帆,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只蜕皮的蝉一样。那手更是让人不忍直视一黢黑的烧火棍一样,没有一点光

17 / 28

泽:皲裂的麻秆一样,没有一点肌肉。这还是父亲吗?眼泪像决堤的洪水一祥淹没了我的视线

⑨一年多来的每一个日子里,我都思念着父亲,忘不了他的背影。无论怎样,我一定要回去看看父亲,和他说一说今天我的工作、我的生活……

1.本文围绕父亲的背影,写了哪几件事?(4分)

2.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文章第一段的作用。(4分) 3.请从描写、修辞或炼字方面任选个角度赏析第②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他低着头看着前方,脊背突起,根根骨头清晰可辨,上面只裹着一张皮。他扶着方向盘,弯着腰,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张犁辕。” 4.文章第②段中“这还是我那伟岸高大的父亲吗?”和第⑧段中“这还是父亲吗?”两处质疑,说明作者更崇拜年轻时的父亲面对现在的父亲失望,这种说法对吗?父亲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18 / 28

【参考答案】

1.①国庆放假开电瓶车接我;②年轻时帮人炸石头;③父亲挑粪浇地;④父亲上树为我摘苦柚。

【解析】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然后迅速阅读题干,有针对性地锁定答题范围,并迅速提炼出相关信息。概括文章的内容,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在概括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主要事件:去年国庆放假回家,父亲说从镇上到家没有车,他开电瓶车来接我;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山里帮人炸石头;回到家,看到父亲挑着一担粪去浇地;走的那天,临出门,父亲上树为我摘苦柚。

2.第一段从内容上是全文的叙事线索,且从感情上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从结构上看,它起着启下,和结尾前后响应,统率全篇的作用。

【解析】一般从结构上与内容上这两个角度来回答。开头在文中的作用:结构:点题、引出下文、总领全文、为下文作铺垫、设置悬念。内容:突出人物品质/情感。此文第①段,结构上,“和父亲没有相见已经一年有余了,我常常梦到父亲的那个背影……”开篇点题,统率全篇;内容上,引出对父亲背影的回忆,包含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且“背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19 / 28

3.此句既是细节描写,又在描写中运用夸张、比喻修辞,把一位因年龄,因劳作而变得奇瘦无比的父亲描摹的栩栩如生,如在眼前,夸张、比喻的运用,又让人为这样平凡辛劳的“父辈”感到辛酸,作者自己对父亲的愧疚和感激也力透纸背,令人唏嘘。 【解析】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句子“”弯着腰,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张犁辕,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根根骨头清晰可辨”运用夸张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辛劳与苍老,表现“我”对父亲的愧疚和感激。

4.不对。我对现在父亲的背影“质疑”,不是作者的失望,是作者通过“质疑”侧面写父亲的变化之大,岁月的无情。父亲其实就是千千万万劳苦大众的普通一员,他们用自己的身躯扛着家庭,背负艰辛的劳作,承担着哺育重任,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勤劳一生,爱家一生,为子女为家庭奉献一生。

【解析】第一问,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进行理解分析即可。这里的“质疑”是说随着岁月的流逝,父亲已经不再年轻。感慨岁月的无情。表达对父亲的失望。

20 / 28

第二问,要先了解文章内容;再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如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最后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答题即可。如:开电瓶车来接我,离家时上树为我摘苦柚,表现了对“我”的关爱;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山里帮人炸石头。父亲挑着一担粪去浇地,表现父亲的用自己的身躯扛着家庭,背负艰辛的劳作,为家庭的无私付出等。

21 / 28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4题。(共16分)

暗夜之光

朱占强

①前面的路很窄,凹凸不平。他下意识减缓了车速。 ②车灯像一把利剑,刺向前方的黑暗。

③车灯的光柱里,突然出现了一个骑单车的少年。他抬腕看了看表,时针已经指向午夜十二点。他想这个时候,早已过了学生晚自习的放学时间,一个孩子,在深夜僻静的道路上孤身独行,很可能有什么不轨的企图。

④职业的敏感使他警觉起来。

⑤车窗外伸手不见五指的黑。虽然什么都看不清,但他对这里了如指掌:道路两侧是城中村的废墟。

⑥黑暗中的某个地方,曾经有他的家。当初拆迁时,开发商承诺五年前交房,却至今还没有动工。那之前他和妻子都还是工人,后来相继下岗。再后来,妻子生了病,也是为生活所迫,他东挪西借筹措一笔钱,买下一辆二手车,干起了偷偷拉客的营生。按照官方的说法,叫非法营运。多年来他养成了一个固执的习惯,每天夜里收车之后,他都要避开大路,经过这条小路回租住的家。既是缅怀过去,也是憧憬未来。

22 / 28

⑦孩子在前面骑车走着,他在后面跟着,不快也不慢,始终保持着安全距离。他完全可以鸣笛提醒孩子注意避让,然后超车。他不打算那样做。一个看似简单的举动,可能会导致复杂的后果;如果他鸣笛,孩子受到惊吓摔倒了,他难辞其咎,后续一系列的麻烦也在等着他。甚至就在他超车的瞬间,孩子会故意去撞他的车,然后倒在地上实施讹诈。不是他把别人想得太坏,是这个冷漠、无情的社会让他绝望,是生活中亲历的一些事情,把他变得谨小慎微。 ⑧比如那一次,他载客去乡下,经过一个岔道口时,为了避让一辆对向来车,却撞倒了路边的一个三轮车。三轮车主受了伤,问他报警还是私了。他给了伤者一大笔钱。他的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他必须私下解决。直到后来,警察因为一个系列诈骗案找到他了解情况时,他才醒悟那起貌似普通的交通事故,他所以为的巧合,其实是一个骗局,是别人处心积虑设置的陷阱。

⑨孩子在前面走着,他在后面跟着,绷紧的神经提防着臆想中可能发生的危险。他偷偷地打开了手机的摄像功能。万一发生了什么意外,手机里存储的影音,将成为保护的呈堂证供。

⑩这条路不算太长,很快就接近了终点。终点是一条宽阔的大马路。他悬着的一颗心刚落地,前面的孩子却突然停下来。孩子在路中央支好单车,朝他走了过来。 ⑪他再一次绷紧了松驰的神经。

23 / 28

⑫他也下了车,把手机摄像头瞄准孩子,按下“开始”键。 ⑬孩子在距他三五米远的地方站定,弯下腰,深深地给他鞠了一躬。孩子说:叔叔,谢谢你给我照亮了道路……

⑭一瞬间,就在一瞬间,他的大脑被格式化了。他不知道孩子是怎样离开的,不知道眼眶里什么时候蓄满了泪水。他抬头望天,强忍着不让眼泪流下来。

⑮他看到天上有几颗星星,眨呀眨的,虽然微弱,却温暖了整个夜空。

1.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标题“暗夜之光”的作用。 2.分析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⑴车灯像一把利剑,刺向前方的黑暗。

⑵孩子在距他三五米远的地方站定,弯下腰,深深地给他鞠了一躬。孩子说:叔叔,谢谢你给我照亮了道路……

3.这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请分析文章结尾有什么妙处。

24 / 28

【参考答案】

1.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在夜晚;②暗示文章的主旨:孩子的真诚打动了他,给了他光芒,使他感受到了美好;③一语双关,既指他在夜晚用车灯给孩子带来了光亮,也指孩子的真诚感染了他,照亮了他的心灵;④标题简洁但新颖,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题目的一般作用:①象征意义;②语带双关;③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④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⑤文章线索;⑥文眼;揭示文章中心;⑦吸引读者、新颖。然后结合本文分析,文本记叙了一个非法营运的出租车司机回家时的心路历程,但是少年一个鞠躬的举动让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暗夜之光”作为题目:标题简洁但新颖,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在夜晚;暗示文章的主旨:孩子的真诚打动了他,给了他光芒,使他感受到了美好;一语双关,既指他在夜晚用车灯给孩子带来了光亮,也指孩子的真诚感染了他,照亮了他的心灵。

2.⑴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车灯”比作“利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黑暗之中,他的车灯带来的巨大光亮,为下文故事的发展做了铺垫。

⑵对孩子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站”“弯”“鞠躬”等动作及孩子真诚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向他道谢的样子,表现了孩子的真诚友好。

25 / 28

【解析】赏析句子一把从修辞方法,人物描写方法,遣词造句等角度入手。结合⑴“车灯像一把利剑,刺向前方的黑暗。”应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分析。首先指出修辞方法,写出本体和喻体,然后写出表达效果和体现的情感。如: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车灯”比作“利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黑暗之中,他的车灯带来的巨大光亮,为下文故事的发展做了铺垫。⑵“孩子在距他三五米远的地方站定,弯下腰,深深地给他鞠了一躬。孩子说:叔叔,谢谢你给我照亮了道路……”分析,“地方站定,弯下腰,深深地给他鞠了一躬”这是动作描写。“叔叔,谢谢你给我照亮了道路……”是语言描写。然后写出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向他道谢的样子,表现了孩子的真诚友好。

3.[示例㈠]对比。“他”看到孩子在黑夜中独自骑行,觉得很不正常,对孩子充满了怀疑并悄悄跟着孩子,孩子认为“他”的跟随是为了给自己照亮前路,“他”的多疑与孩子的赤诚形成对比,突出人与人之间应该多一些美好与信任。

[示例㈡]插叙。文章记叙了“他”在深夜发现一个孩子孤身独行,觉得很不正常于是跟随孩子,其中插叙了“他”被开发商欺骗,以及被诈骗犯设计欺骗的往事,解释了“他”对人多疑的原因,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26 / 28

【解析】常用的写作手法。如:插叙,对比,设置悬念,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等。本文,可以从插叙,对比,设置悬念,细节描写等角度分析。如:设置悬念。本文在开头设置“他”在暗夜中跟随“孤身独行”的孩子的悬念,引出读者的好奇心,然后层层铺垫,结尾解开悬念,一切不过是“他”的多疑,孩子却很感激“他”一路的照明,让人意外;细节描写。文中详细描写了“他”跟随孩子时的心理,下车面对孩子、听到孩子的感谢时的动作等,生动地展现了“他”的心理变化过程以及知道真相后受到的触动。

4.①拟人的手法,“眨啊眨”“温暖”等词生动地写出了星星弱小的微光照亮了夜空;②暗示主题,赞美了孩子的真诚友善如同照亮暗夜的光明,也温暖了“他”因为被骗多疑的心;③诗意的结尾,留给读者思考的余地;④在结构上,收束全文,照应了文题。 【解析】结尾段的一般作用。其作用要从结构上和内容上两方面分析。结尾段在内容上,有抒发感情,表达思想,丰富文章的作用;在结构上,有篇末点题,照应开头,升华主旨,画龙点睛,让结构紧凑,脉络清晰的作用。结合本文分析,本段在结构上:收束全文,照应了文题。内容上:拟人的手法,“眨啊眨”“温暖”等词生动地写出了星星弱小的微光照亮了夜空;暗示主题,赞美了孩子的真

27 / 28

诚友善如同照亮暗夜的光明,也温暖了“他”因为被骗多疑的心;诗意的结尾,留给读者思考的余地。

28 / 2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