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是一种以唱歌舞蹈为主要表演手段来反映生活的形式,它以演员表演为中心,它是文
学、舞蹈、杂技、音乐、美术等众体皆备的综合艺术。
曲:可以歌唱的乐谱,具体指金元时期产生的一种诗歌体裁,曲又叫词、乐府,词余。 散曲:宋金时期以积收了民间曲词和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乐曲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诗歌
体系,因为流通在北方,也称北曲。 元杂剧: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吸收了其他多种表演艺术形式,综合而成的一种
比较完整的戏剧形式 小令:散曲包括小令,独立的一支曲。
套数:指由两种以上同一宫调的曲子相连而成的组曲。
特点:①有尾声②一韵到底③调数(曲调)必须在同一宫调中④调数可多可少(三到几十首)⑤有些可任意增加句数
带过曲:由两首曲子,兼于小令于套数之间的。
曲调:以清代的嘉庆道光为界,以前的叫曲联,以后的叫板腔。(花部戏,相对的是雅部戏) 宫调:旧乐曲音调的总称。(宫就是调) 折:它首先是音乐组成的单元,故事发展的主要段落。在剧本结构中,一本杂剧通常有四折,
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前两个叫题目,后两个叫正名,明清后改为“出”。 楔子:元杂剧中起开场或过场的一折戏。在开场叫开场戏,在过场叫过场戏。
特点:①篇幅短小,位置不固定。②开场时介绍故事情节、背景等,在中间起穿插过
渡作用。 生:指男性角色,又称末。 旦:一般指年轻的女性角色。 末本:一戏由正末主唱。 净:反派或威武的角色。 杂:滑稽的角色。
词和曲的异同比较:相同点---都是长短句;都可以配乐;都讲究平仄声韵。
不同点---①音乐不完全相同,词有词牌,曲有曲牌。②曲有衬字(区
别于词的正字);③用韵加密,词可以转韵,曲可以押韵,且平上去三声可以互叶;④曲没有双调、三迭、四迭。
Ps/剧本的要素:1.曲词 2.唱词 3.旁白 4.科范
科范:据本规定的只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简称“科”,后来写作“介”,“科介”
成为戏曲的专业名词。
宾白:戏曲中的说白,(两人相说为宾,一人说为白)杂剧中唱诗主,白是宾。元杂
剧中也把“白”写作“云”;“唱”写作“开”“放”。
元杂剧前期的特点:
作家大多是北方人,活跃在京城大都、平阳、东平等地区,创作中心在中国的北方。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塑造了一些活生生的敢于反叛的角色。艺术特点在质朴自然,生动泼辣(本色:取文质朴自然,贴切社会自然,用典故。当行) 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窦娥冤)、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王实甫(西厢记)(元曲四大家)
元杂剧后期的特点:
作家大多是以北方迁移到南方的为主。作家的南移是元杂剧衰弱的原因,一是元杂剧后期逐渐少了真实性,出现爱情剧;同时艺术上单纯追求文辞的华美、造作。二是作家南迁,杂剧失去了它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代表作家有郑光祖、乔吉、秦简夫、宫天挺。
关汉卿的艺术成就(中国戏曲史上的地位)
1. 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作品涉及到现实生活的众多矛盾,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尤其
是妇女形象,这些形象都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例如:赵盼儿、窦娥集中了下层劳动妇女的智慧,表现正义战胜邪恶的理想。
2. 关汉卿是当行的戏剧作家:a.剧作场面安排集中紧密,场景自然,在关目处理上变化多
端,富有戏剧性b.语言通俗化、口语化、本色、天然,善于将古典诗词融入戏剧,吸收民间丰富的口语,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学语言c.关汉卿能够粉墨等场,他能和梨园子弟一起演出,他是集编、导、演一身的戏剧家。
窦娥形象:总体性格特点—刚烈
第一阶段:刚直不阿。第二阶段:强烈反抗。侧面表现出善良、正直、倔强、敢于斗争,相辅相成,形成了丰富的性格。第三阶段:矢志复仇。
窦娥一开始没有反抗精神,逆来顺境,逐渐性格有所变化,骂贪官污吏,骂天地,敢于斗争。 窦娥的抗争动力问题:“节”或“孝”?
“节”:(否定):A.是封建节、孝观念:节表现为不肯改嫁
B.她家道殷实,不存在生活上的困难 C.张驴儿逼嫁是不正常的
“孝“:A.反对婆婆改嫁 B.敢于谴责她的父亲
窦娥的斗争动力是封建社会被剥削、被压迫人民自发的反动阶段。
《窦娥冤》的艺术性: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特点(艺术风格),三组矛盾为现实主义,清官、鬼魂为浪漫主义。
2.结构安排:A..第三折戏的安排,没有什么情节,作者借助人民斗争精神推开情节,通过种种虚构的情节,表现人物形象,把观众推向故事高潮,通过三桩誓言的应验,体现了窦娥的斗争精神。B.塑造赛卢医这一人物,杀蔡婆、卖药、出庭作证,推动情节发展,是一种创新。 3.语言:爽快无比,像山流瀑布,又像雨打香蕉,质朴本色。
窦娥发了哪三桩誓言: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亢旱
王实甫---《西厢记》故事题材的演变:起源于唐传奇,元稹的《莺莺传》,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西厢记》中的主要矛盾:自由恋爱和封建礼教(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男尊女卑)之间的矛盾。
① 作者有意侧重父母之命,门当户对与自由爱情的矛盾,父母之命是现象,门当户对的本
质,表现为崔莺莺、张生和崔母的矛盾,这是主要矛盾。
② 男尊女卑,功名利禄与自由爱情的矛盾,表现为莺莺与张生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西厢记》的主题:描写了崔、张爱情的曲折历程,揭露和嘲讽了封建礼教的传统和不合理,肯定和歌颂了青年男女反封建礼教,追求爱情自由、婚姻制度的斗争,表达了“愿天下有情的终成眷属”的进步理想。
怎样看待《西厢记》的结局:妥协(张生进京赶考)
为什么说在文学史上爱情这个主题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西厢记》描写了崔张爱情的曲折历程,揭露和嘲讽了封建礼教的不合理性,肯定和歌颂了青年男女反对封建礼教束缚,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勇于斗争的精神,表达了愿天下有情的终成眷属的进步思想。
联系长亭送别,怎样刻画人物心理:1.恨别 2.饯别 3.话别 4.惜别 A. 在描写人物关系中刻画人物 B. 心理描写:啼红泪,司马青衫更湿
人物心理主要有:
离愁别恨:经历艰难,始能结合,昨夜允婚,今日别离。 忧心忡忡:荒村雨露,野店风霜,无人扶持,最难调护。 惴惴不安:异乡花草,再行栖迟,停妻再娶,忘情负义。 埋怨不满:拆散鸳鸯,催逼上路,此情难诉,此恨谁知?
刻画方法主要有:
直抒胸臆:如“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借景言情:如“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以景衬情:如“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妙用修辞:如运用典故、比喻、对偶、夸张等手法。(例略)
《西厢记》中崔莺莺的人物形象:深沉、谨慎、幽静、美丽、聪明。长期深锁于闺中,虽早年许配给郑恒,但无法排遣心中的苦闷,对张生一见钟情,所以爱情萌芽之后,不满老妇人的压迫和约束,又迁怒红娘的跟随,在老妇人赖婚之后,内心极力反抗,但又畏惧老夫人的威严,内心矛盾加深,请红娘送书信,几次私会,私下成亲。表现她的家庭教养和贵族生活,既追求爱情又怀有疑虑,只能采取隐蔽曲折的方法达成目的。表现了她深沉谨慎的性格特点。
白朴---《墙头马上》的主要人物:裴少俊,李千金。
李千金形象:勇于反抗封建礼教的市民妇女形象。主动大胆,向往婚姻自由,虽出身名门,但她敢于无媒无聘,敢于弃家私奔,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毫不妥协,不低头、不退让,据理力争。面对跋扈的尚书和懦弱的丈夫毫不示弱,仍抱希望,破灭后不委曲求全,心里谴责丈夫的软弱。她流露出封建门第观念,称自己非出身娼优之家。最后的团圆并不是叛逆者妥协退让的结果,而是元杂剧大团圆的需要。
李千金和崔莺莺的形象对比:与莺莺相比,反叛性格更强,抗争精神更成熟,语言更泼辣,更接近市民妇女。(崔:优柔寡断的贵族小姐)
白朴--《梧桐雨》题材: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是一部抒情诗剧,作家自我感情比较浓郁,洋溢着一种迷惘、悲凉,这种思想感情在元初作品中具有代表性。
马致远--《汉宫秋》中王昭君形象的演变:最早的记载见于《汉书.元帝记匈奴传》,《汉宫秋》继承了上面的材料又做了些改动,1、从良家变为农庄妇女。2、毛延寿由画工变为朝中大臣、
贪官。3、王昭君由没剪刀汉元帝改为见到汉元帝。4、本为汉朝强盛改为匈奴强盛。5、王昭君自请和番改成见义勇为。6、王昭君到匈奴生子改为投水自杀。
王昭君形象:是一个有民族气节的人,热爱自己国家,忠贞不屈的妇女形象。 艺术特点:A.作品不抒写个人命运,更重要的是关注整个民族的屈辱和苦难,富有时代悲剧,
揭示了民族衰叹的原因,总结了经验和教训,作品概括末金两代灭亡的原因,
王昭君、汉文帝命运不能主宰,难以改变的深层次的东西。 B.从历史性来讲,它的抒情意味很浓,不靠情节曲折。
C.作者具有抒情诗人的气质,擅长悲剧性的抒情,情调忧伤悲愤,流露出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和深沉的感伤情绪。 D.作家把外界景物描写同人物内心的感情抒发融为一体,这样因景生情,以景化情
E.语言准确精炼,文采斐然
其他杂剧作家:
康进之《李逵负荆》,无名氏《陈州粜米》,纪君翔《赵氏孤儿》, 杨显之《潇湘雨》,尚仲贤《柳益传》
杂剧的衰微:
时间:元大德年间
标志:是杂剧的创作中心由大都转移到杭州。(南移)
原因:1、社会原因:A.元蒙统治者对杂剧的创作由干预发展到禁锢;
B.元杂剧成了封建统治者的御用工具,失去了战斗的光泽;
2、作家南移迁:元蒙统治相对稳定,文人士子的反抗情绪淡化。杂剧创作的现实主
义土壤不复存在。
2、文学内部原因:杂剧的形式体例的局限性,
所以杂剧创作月渐衰微,逐渐被南戏取代。
郑光祖的《倩女离魂》中“灵”与“肉”分别代表什么:
张倩女的离魂的意义:表现了传统妇女的两重担忧:1、父母作梗;2、.男子负心
主题:用浪漫手法成功塑造了一个追求婚姻自由的妇女形象,展示了封建礼教禁锢下,少女沉重的精神负担和她对自由美好的向往与追求。 写作特色:有浓厚的抒情意味;曲调清新华美。
其他作家作品:宫天挺《范张鸡黍》、秦简夫《东堂老》、乔吉《扬州梦》
南戏:南曲戏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结合南方的地方曲调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戏曲形式。温州是发源地,出现时间是南宋,入元后一度衰微,元末复兴。
现存的南戏剧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
南戏的形式特点:大体在元末明初开始定型。
1、由副末开场,生旦再上场。2、剧目没有固定的形式3.曲调不限用同一宫调的曲律,不需一韵到底4、不必一个人独唱到底,可以合唱、集唱、轮唱5、曲词有引子、过曲、尾声
声腔:昆山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四大唱腔)
传奇:(唐)文言小说、(宋)诸宫调、(宋)杂剧、(明清)戏曲之长者
高明《琵琶记》—南戏中兴之祖
赵五娘:封建社会受苦受难的普通形象,勤劳、善良、诚朴、勇于承担一切困难。她奉养公婆,自己吞糟咽菜,婆婆死后她卖发埋葬,她的行为代表了那个时代人们抚养老人们的愿望。她有顽强的生命意志,由于社会的压迫,她看不到苦难的尽头,想要自尽,但一想到公婆无人供养又顽强的活下来。这个人物反映了封建社会家族制度下妇女的悲惨命运,同时也概括了劳动妇女的美好品质。
元代散曲的特点:反传统。元散曲非正统的思想意境和人生态度,作者抛弃了温文尔雅的艺术传统,而是寓庄予谐,以俗为雅,嬉笑怒骂,淋漓欢畅,形成了以俗、谐、露为主要特征的艺术风格,是古典诗歌审美趣味的一次大的转变,以俗代雅,以谐代庄,以露代含蓄,颠覆了温柔敦厚的历史传统风格。
明传奇:兴起—明代初期
代表作:《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荆刘拜杀) 繁荣---明代中叶 代表作: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无名氏《鸣凤记》(明代中期三大传奇) 高峰---万历时期
代表作:汤显祖的《玉茗堂四梦》又名《临川四梦》:
《邯郸记》、《牡丹亭》、《南柯记》、《紫钗记》 余辉---清初时期 代表作:(南洪北孔)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
臧晋叔《元曲选》、毛晋《六十种曲》、沈泰《盛明杂剧》
明传奇繁荣的标志是出现流派
1、 吴江派—-本色派 代表人物:沈璟 主张:“宁谐音律而词不工” “命意不皆主风世” 2、临江派---文采派 代表人物:汤显祖 主张:只重文采不讲音律
汤显祖作品:重文采,晦涩难懂,不宜演出
汤沈之争:汤显祖的《牡丹亭》问世后许多吴江派人物都佩服之重,沈璟与另一人改写《牡丹亭》,汤得知后,不允,二者为此引发争执。文采派与本色派本身都是对的,但是他们过分强调自己,从而忽视了对方,二者融合才是最好的。
明杂剧:前期—明初到嘉靖年间
代表作:朱有燉《诚斋乐府》、杨景贤《西游记》、刘东山《娇红记》、贾仲明《肖淑兰》 朱权《太和正音谱》、贾忠明《录鬼簿续编》 后期---康海《中山狼》、马中锡《中山狼传》、王九思《杜甫游春》、 徐复祚《一文钱》、叶宪祖《骂座记》、孟称舞《人面桃花》
徐渭的《四声猿》:表现了徐渭放荡不羁的性格和愤世嫉俗的反抗精神。 《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
风格特征:嘻笑之骂怒于裂龇,长歌之哀甚于痛哭
《牡丹亭》的戏曲冲突:“情与理的矛盾”为主线,“民族矛盾”为副线。 副线对主线作用
《牡丹亭》怎样反映时代特征:作品的精华在于强调“情”,揭露了“理学”的迂腐和愚蠢,作者在构思上强调情,由梦生情,由情丧命,为了追求情而复生,由情贯穿全剧,在当时具有巨大的思想意义,“存天理,灭人欲” 长期禁锢人们的思想,妇女受害尤深,作者在妇女问题身上开刀,具有深刻意义。构思的出奇在把父女俩放在矛盾的对立面上,父女俩的矛盾逾越了婚姻界限,是“天理”与“人欲”的矛盾。
作品包含了初步的民主思想,是市民思想的发展,是资产阶级的萌芽状态,带有个性解放色彩,杜丽娘一切由着性子来,她的思想表现为“爱自由,爱自然,爱青春”。《西厢记》只表达了“愿天下的友情终成眷属”的愿望,而《牡丹亭》要求个性解放,这也是两部作品做大的差异。妥协是最后的结局,反封建的激流最终还是被理性所吞噬,杜丽娘认为大丈夫应该考取功名,要求个性解放,与《西厢记》的私奔等情节不同。
Ps/《牡丹亭》主题: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揭露了封建社会家庭的冷漠和虚伪,同时歌颂了青年男女在反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婚姻制度上作出的斗争。
“杜丽娘”人物形象:原本是温顺的少女,生活空虚,精神苦闷,美好春光促使她青春觉醒,她一面执着地追求自己的幸福,憧憬自己的理想,却找不到出路,竟然以身殉情,表现出坚贞不屈的性格,带有要求个性自由、解放的时代特征。她概括了封建社会男女追求自由爱情的艰苦性,以及情的合理性和情的力量。
作品的艺术性:A、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由梦而死,死而生的幻想情节来表现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在作品里。主要是梦想、魂游、还魂和冥判,它把梦幻和现实世界对照描写,把阴间和阳世对比描写,把人和鬼联系在一起,来达到讽刺封礼教的目的。
B用写诗的方法写戏,用抒情诗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具体表现在<惊梦><寻梦><闹殇>中。 C、人物形象鲜明突出,主要突出人物心理。有人概括杜丽娘之“妖”,柳梦梅之“痴”,老夫人至“软”,杜宝之“古板”,陈最良之“雾”,春香之“贱牢”。 D、.曲词泼辣动荡,婉转清丽,兼有南北剧之长。
洪昇的诗文集:《稗畦集》、《稗畦续集》、《啸月楼集》
《四婵娟》:《咏雪》、《簪花》、《斗茗》、《画竹》(与徐渭《四声猿》相仿)
《长生殿》的主题:通过唐明皇、杨贵妃的爱情描写,表现了唐开元时期的社会生活,是一个时代的历史悲剧,表达了强烈的国破家亡之恨,痛恨杨国忠的专权误国,同情被压迫人民的悲惨命运。
杨贵妃的人物形象:1.善妒2.痴情。杨贵妃天生丽质,冰雪聪明,作品美化了杨贵妃,突出了她的美貌、才智,她具有强烈的嫉妒心,她不仅排挤梅妃,而且嫉妒自己的姐妹,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洪昇的爱情观,爱情具有排他性,坚持自己爱情的专政,对爱情忠贞,更多写了她的智慧,她能智取,能歌善舞,靠自己的智慧“截发感君”,后来悔悟也说明她的解脱和明智。作者对杨贵妃既歌颂他们的爱情,有批判他们的荒淫。
《长生殿》的艺术性:
1.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上卷是现实主义,下卷是浪漫主义,但是叙事中有现实成分,叙事大起大落,结构完整。
2.以金钗和钿盒为中心情节,其他情节以此展开,纵横枝蔓,交织全局。
3.具有浓重的抒情色彩,前半部分的豪华热闹烘托了后半部分的冷落凄凉,作者对他们的荒淫痛心疾首,为他们生离死别的爱情而感伤。 4.曲词清丽,音律和谐。
Ps/孔尚任的诗文集《湖海集》、《岸堂稿》、《长留集》
《桃花扇》怎样借离合之情写兴旺之感?
借离合之情写兴旺之感,借爱情写政治,中国小说戏曲中这一借喻是有进步意义的,孔尚任不是独创,他继承了《浣纱记》和《长生殿》,且有所发展,但他不是借皇帝和美人写政治,李香君是歌妓,摆脱了“女人祸水论”来写政治,侯方域是知识分子,有他的软弱性和动摇性,歌妓主动和复社文人接触,秦淮八艳的爱情都通向政治,“惠福几时修得到,佳佳夫婿是东林”这是《桃花扇》的社会基础,由爱情线索串联政治题材。
《桃花扇》中的桃花扇:
1.除了作为侯方域和李香君爱情的见证,又是贯穿全文的工具。 2.桃花与薄命联系在一起,表达对妇女的同情。
3.桃花与情薄联系在一起,表明是写歌妓的体裁,桃花扇是对李香君的一种象征,“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4.种桃道七——奸权小人。
5.人面、桃花,包含着一种物是人非,兴亡之感。
李香君的人物形象:
是《桃花扇》中刻画最好的人物,不仅人物性格丰富,且性格有发展的过程。本名李香,秦淮八艳,侠而慧,知书达礼,能辨出士大夫贤否、风韵格调和别人不同。功琵琶,然不轻浮。见到侯方域一见钟情,自歌而爱之。身份低下,灵魂高尚,其性刚烈,爱憎分明,有正义感,爱国之情,敢于斗争,坚贞不屈,是我国戏曲舞台上最光辉的女子形象。(举例子:她拒媒,守楼,不愿与魏党有牵连,忍为歌妓,以死抗争,高风亮节。面对面地对着权力抗争,不仅站在歌妓身份抒愤而是表现老百姓的苦难。抒愤表爱国之情,爱憎分明,宁死不屈)
《桃花扇》的主题:通过侯方域和李香君两人爱情的悲欢离合,说明了南明一代的兴亡,批判了权奸误国的罪恶,歌颂了在野文士、文武百官的爱国热情,寄托了作者怀念明王朝的民族感情,记事南明王朝的历史教训。
《桃花扇》的艺术性:
1. 卓特的构思技巧:通过爱情悲剧表明时代的悲剧,(爱情串联政治,借离合之情写兴亡
之感)爱情与政治、历史紧密相联。侯方域是复社文人参加了史可法幕僚反对魏党,李香君是秦淮名妓,交结复社文人,了解复社文人的爱国热情,以歌妓身份被招入南明王
庭,对南明王庭的沉浸于歌舞声色,苟且偷安较为了解。两个主人公这样就可以串联一代兴亡的历史。
2. 严格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缺考实地,全无假借”,严格使用真实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
人物“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他既忠于历史真实,又进行了艺术加工。
3. 鲜明的人物形象: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超越了历代的人物形象,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多彩。如李香君是中国历史上最光辉的历史形象。 4. 戏剧语言精致优美。
5. 局限性:将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是贼
李玉的作品《一笠庵四种曲》:《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
《清忠谱》的作品价值:
作品从侧面描写了明末统治阶级内部一场尖锐的阶级斗争,热情歌颂东林党人敢于斗争的英勇气概和自我牺牲精神,揭露了魏党的鲜廉寡耻、暴虐德行,生动地表现了明末市民运动的广阔场面,塑造了市民阶层的英雄群像。
《清忠谱》的艺术成就:
1.采取了严格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它不仅可以和明史相缔造,剧中人物都是历史真人的,细节真实感人,充分注重艺术真实性,颜佩韦等毫发毕现,活灵活现,它是我国戏曲史上第一步“以曲为史,事与按实”的作品。
2.第一次塑造了市民英雄的群像,较之以往元杂剧中的英雄个像,他们不过是为爱情奔波,而这里市民群众为国家大事、政治而运动,展示了明末声势浩大的市民运动,可歌可泣,可圈可点。
3.作品当行本色,一线到底,不枝不蔓,宜于演出。始终抓住周顺昌和魏党之间的斗争为主线索。
李渔的戏曲贡献:李渔的戏曲理论《闲情偶寄》是古典戏曲美学的集成者,第一部由创作
到导演到表演,全面系统总结我国戏曲特殊规律的美学著作。
创作论:主要在词曲部,六个方面,结构第一,在这之前我国戏曲“重曲轻自,以曲为主”
的现象。他的结构第一,第一次规范了中国古典戏曲内涵。
1、 戏曲真实问题,他认为“传奇无实,大半寓言”肯定了艺术虚构的合理性和必然
性,认为戏曲真实就是反映人情物理,“凡说人情物理者,千古相传;凡说荒唐
怪异者,当日即朽”他认为艺术真实要反映生活真实,“有奇事方有奇文”认为艺术创作只当求诸耳目之前,不当诉诸见闻之外,是对戏剧真实的合理把握,他认为人情是写不完的。
2、 此外提出了“新”即奇,揭示了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关系
3、 戏曲审美。认为戏曲史舞台艺术,要重视其舞台特点,就是在时间空间的限制下,
创造艺术的整体。让观众在较短的时间里,观察体会到一群人的相对完整的故事
历史,故他提出要“立主脑,减头绪”。主张戏曲人物必须做到个性化,强调戏曲审美、审美对象、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的创造者。由于审美对象无文化,故决定其作品通俗化。
4、 戏曲结构。实际上是戏曲构思,强调结构第一,提出了“密针线,审虚实,戒荒
唐,脱窠臼”对古典戏曲美学创造性发展,尤他坚持“以戏为本,曲百并重”第一次规范了古典戏曲内涵
5、 戏曲语言。认为不能深,要通俗、浅显,“诗文是给有文化的人看的,戏是给读
书人和不读书的人一起看的”他能于浅处见才,方是文章高手。语言要重机趣、
贵洁净、音乐美。
导演论:演习部是我国乃至于世界戏曲艺术史上最早的导演艺术著作。
1、 选择剧本
2、 强调导演构思,导演是二度创作 3、 挑选演员,演员要研究剧本
4、 口传身教(导演)
5、 综合统一。戏曲是综合艺术,要服装、道具、化妆等综合统一
李渔的戏剧理论,在我国第一次创造性地构成了一个富有名族特点的相当完整的古典戏曲美学体系。
《风筝误》(了解)
构思线索:好事从来由错误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贵族家庭生活以及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现实,赞扬了男女对爱情婚姻的追求,构思精巧,从艺术性来讲,处处抓住了一个误,即巧合,结构严谨,不枝不蔓,善于挖掘喜剧因素,用夸张和对比,把美与丑、真与假、正派和堕落进行对比。 李渔的地位和价值:
清初其他作家:清初三大曲家:吴伟业 李渔 尤侗
吴伟业: 传奇《秣林春》 杂剧《通天台》 《临春阁》 尤 侗: 传奇《钧天乐》 杂剧《读离骚》 《吊琵琶》 昆曲衰落时期的传奇杂剧作家:将士铨 《临川梦》
杨潮观 《吟风阁杂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