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防范与处置对策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渐显、商业银行资本新规以及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我国商业银行资产增长与业务不断提速,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增多,银行风险有扩大的趋势,信贷风险也必然成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中面临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也是制约国有商业银行建立现代金融制度的主要障碍。多年以来尽管国家采取了相关金融政策来化解信贷风险,国有商业银行在实行经营转制后建立了相应的庞大的信贷合规风险管控制度体系来应对防范信贷风险,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防范信贷风险的对策。银监会也相应出台“三法一指引”等贷款新规定,有效的在商业银行贷款操作层面抑制了风险蔓延,但银行的不良资产仍居高不下,这使商业银行的经营面临较大的困难。为此,深刻认识和分析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做好管理工作,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保证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风险管理
绪论:信贷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益来源,而信贷风险也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上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研究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又使商业银行面临着新的信贷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务必要强化信贷风险管理,同时,由于银行的信贷风险贯穿于信贷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也需要每个参与者建立信贷风险意识。
本文就对县域经济环境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对策进行了探讨,并将从银行信贷流程的操作及每个参与者来探讨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原因,并提出建
议,以期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更好的迎接市场的挑战。结合对县域经济环境商业银行现状调查,可以清楚地了解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形成与影响因素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实施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等现实状况,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进一步改革和创新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方面的经营管理水平与完善其内控制度、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起到一定程度的帮助和指导。
1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概述
1.1银行信贷风险的含义
信贷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益来源,而信贷风险也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信贷风险的类型可以从总体上划分为市场性风险和非市场性风险两类。市场性风险主要来自企业(借款人)的生产和销售风险,即借款人在商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由市场条件和生产技术等因素变动而引起的风险;非市场风险主要指自然和社会风险。自然风险是指由于自然因素使借款人蒙受经济损失无法偿还信贷本息的风险;社会风险是指由于个人或团体在社会上的行为引起的风险。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形成是一个渐进过程,在还款期限届满之前,借款人财务商务状况的重大不利变化很有可能影响其履约能力,银行经常会在技术层面上设定约束条款确保债权如期受偿。近10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上不断研究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又使商业银行面临着新的信贷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务必要强化信贷风险管理,同时,由于银行的信贷风险贯穿于信贷流程的每一个瞬间,也需要每个参与者建立信贷风险意识。本文就着重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防控环节进行深入探讨。
1.1.2商业银行信贷管理
信贷管理从广义上理解包括:制定和实施信贷政策,建立和健全内部授权授信制度,制定、贯彻和执行信贷操作程序,以及建立信贷风险监测和控制机制等诸多相互协调、制约的制度系统及其对制度执行效果的监督系统。狭义上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仅指贷款发放前的调查工作、贷款存续期间的管理工作以及贷款出现风险后的监督、控制和处理工作。本文采纳狭义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概念,在分析当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试图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实际操作对策。本文就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对策进行了探讨,并将从银行信贷流程的每个参与者来研究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原因,并提出建议,以期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更好的迎接市场的挑战。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近年来实施信贷风险的内部控制所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等现实状况,从而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进一步改革和创新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本课题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对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方面的经营管理水平与完善其内控制度、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起到一定程度的帮助和指导。
1.2信贷风险的种类、特征
1.2.1信贷风险的种类
商业银行规避信贷风险,必须建立运行有效的风险识别体系,前防范风险就要求商业银行对风险形成诱因了如指掌。目前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几类。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导致潜在损失的最主要因素。信用风险也称“对家风险”指交易的对方不履行或无力履行在交易中的义务,而引发损失的可能性。银行授信业务中的交易对方,如借款人、保函申请人,不按期偿还贷款本息或无法履行由银行担保的责任,都会产生信用风险。信用风险通常也包括客户信用等级下降的风险。这种风险并不等同于违约,但它意味着违约可能性的增加。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根源在于借款人信用风险,因而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是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主要任务。
二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也是银行的一种主要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短期资产不足以用于支付短期负债或额外的资金流出,即两者不匹配导致的风险。银行通常筹集短期资金,贷出长期资金,因此资产和负债之间会存在期限缺口,这种期限的不匹配会导致流动性风险增加和流动性成本上升。银行的流动性状况还受融资项目的资金运用和资金来源的时间安排的影响,称为资金来源和运用的时间缺口,这一缺口的大小及其间上的稳定程度将影响着银行总体的流动性状况。
流动性风险也意味着筹资困难的风险。银行的筹资能力一方面取决于银行的信用等级,另一方面取决于银行的筹资政策。如果银行的信用等级下降,筹资成本将上升,如果银行过度依赖外部融资,且其筹资行为出现不正常的波动或反复,则其在金融市场上的资信将会收到影响,进而影响其筹资能力。
流动性严重不足将导致金融机构倒闭破产。例如,由于某一重大客户的违约引起的巨大损失将造成某一金融机构日后流动性不足,进而导致挤兑的产生或其他金融机构出于防范违约风险的目的而取消对其的信用额度,这两者反过来又会加重流动性危机,从而导致银行破产。
三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变化而导致财务状况发生不利变化的可能性。对银行来说,市场风险指市场变化给银行带来财务损失的可能性。因市场变化导致借款人财务处境困难而不能按期偿还银行贷款的,对银行来说仍然是一种信用风险,而不是市场风险。
银行经营信贷业务面临的市场风险主要是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利率,水平变化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汇率风险是指由于外汇价格变动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可能造成银行信贷业务收入的损失,对信贷资产的安全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如资金市场求大于供使利率升高,而贷款使用固定利率则银行预期的利息收入要减少,甚至出现利息收入小于利息支出。汇率的变化同样有可能使银行在存、放款货币匹配不当的情况下遭受汇率损失。同样,利率和汇率的变动会导致信用风险的激增,从而影响信贷资产的安全。
四、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交易合同不能得到法律保护的可能性。在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法律风险较为突出,主要体现在:
1、合法债权得不到法律保护
(1)立法空白。立法落后于经济发展,使债权人在寻求法律保护时。没有适用的法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间不长,立法落后于实践,企业借改制之机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十分普遍,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没有适用的法律来保护银行的债权。
(2)执法不力和司法不公。我国目前银行面临的最大的法律风险是有些地方的司法部门执法不力或司法不公。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许多地方司法当局对银行合法债权的保护远远落后于对本地企业的法律保护,表现在银行正当的债权诉讼不能得到公正和及时的受理,或虽有公正的审判但没有实际有效的法庭执行等。
2、法律变更
法律变更,使在变更之前签署的在变更后仍未到期的信贷协议及其他法律文件变为无效或不完备的文件,得不到变更后的法律的保护。如在《担保法》实施之前,以房地产、土地、交通工具等财产设定的抵押,无须办理抵押登记,《担保法》出台后,要求以上述财产设定抵押权必须进行登记,否则抵押无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借款人不配合银行去办理抵押登记,银行原来持有的抵押就没有任何意义。
3、法律文件不完备
银行在办理信贷业务时,没有按法律规定的要求,与授信对象签署完备的法律文件,致使债权不完整,不能得到法律的充分保护。如财产抵押,不但需要抵押与受押双方签订合法的完备的抵押协议,而且需要到有关部门办理抵押协议登记,缺任何一项都不能得到法律的保护。
4、交易对方授权不足
即交易对方签署借款合同的代表没有得到合法的充分的授权,如没有全体董事签字的董事会授权书等。
5、银行明知借款人使用信贷资金从事非法活动而放款,使银行信贷资产得不到法律保护。
五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银行在处理业务时操作失误或操作不当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操作风险会给金融机构带来巨大的损失。英国历史最长的商人银行巴林银行,因其新加坡分行高级职员利森越权交易而损失巨大,最后被其他银行收购,就是一个典型的没有控制好操作风险的例子。
信贷业务的操作风险产生于:
1、做出授信决策所依据的资料和信息不完整或不真实,不能有效地识别、量度和控制授信风险。银行在做出授信决定前,必须对授信对象本身及其周边环境进行充分的调查了解,包括其资产负债状况、经营管理情况、发展前景、与本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往来记录等,以判断授信对象有无完备的借款资格、足够的还款能力和充分的还款意愿,这是授信业务风险防范的基础。必须建立严密的授信业务操作规程,保证授信决策所依据信息资料的真实、准确和完备。
2、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授信建议权和审批权过分集中,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权力过分集中在一个或几个职员身上,授权人依靠的只是受权人的忠诚和能力,对受权人的权力制约和行为约束不够,容易引发金融案件,给银行带来很大损失。
3、职员工作能力和责任心差,导致工作失误或疏忽,或为了个人私利,对银行进行欺诈,如向上级提供关于授信对象的虚假信息、非法或越权授信等。
4、内部工作程序因故被打断或停顿,如电脑系统、内部控制系统发生故障等。
1.2.2 信贷风险的特征
(1)客观性 只要有信贷活动存在,信贷风险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确切地说,无风险的信贷活动在现实的银行业务工作中根本不存在。
(2)隐蔽性 信贷本身的不确定性损失,很可能因信用特点而一直为其表象所掩盖。
(3)扩散性 信贷风险发生所造成银行资金的损失,不仅影响银行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更多是引起关联的链式反映。
(4)可控性 指银行依照一定的方法、制度可以对风险进行事前识别、预测,事中防范和事后化解。
2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及分析
2.1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成因
商业银行作为城市金融的主力军,被赋予支持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承担着城市金融服务的神圣职责,建设社会主义新城市是城市商业银行一项义不容辞的任务。为支持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新城市建设中如何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以新金融作为撬动新城市建设的着力点,运用新金融业务、新策略定位、新信贷机制和新金融制度安排重塑新市建设的资金需求,以彰显新城市建设的理念、思路和方法。商业银行机构遍布城市,具有相当的资金实力和经营规模,已成为城市金融的基础和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经过几年来的积极清收不良贷款和呆账核销,通过调整信贷结构和投
向,贷款结构得到进一步的优化,信贷资产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经营效益逐年增加,贷款操作手续日趋规范,风险状况已得到缓解,但在县域经济环境下,由于历史原因和条件限制,商业银行经营的对象是农业产业、城市中小型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层次低、底子薄、效益差,经营风险较大,形成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的局面,银行在发放贷款时还存在着一些误区,在信贷管理上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
1、农业生产的风险性大
商业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为“经济发展”,而农业生产易受自然灾害影响,每一次大的自然灾害都造成大批借款户因农业生产遭受破坏而难以按期归还贷款,由此造成大量的信贷资金沉淀。
2、贷款三查制度执行不严
目前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管理尚处于粗放经营的管理层次,缺乏一套与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贷款决策、约束机制。且信贷管理手段落后,跟不上信贷业务快速发展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只注重贷款的调查和审查,疏忽贷后跟踪检查。
3、行政干预依然存在
一些地方党政领导由于缺乏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为了在任期内政绩显著,大搞短期行为,盲目地搞一些市场风险大的发展项目和超过承受能力的基本建设,强令银行发放贷款,不可避免地存在那种“政府点菜、银行买单”的现象。
4、不良贷款清收乏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商业银行存款总额逐年增长,贷款规模不断扩大,而部分信贷员风险意识淡薄,存在着只收取贷款利息,本金不收也可的思想,不采 取有力措施积极清收老欠贷款。更为严重的是有的银行为完成收息任务,采取纸上作业的方式,以贷收息,致使借款户借款余额逐年累增,潜在风险逐年加大。
2.2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分析
1、单户大额贷款清收难度大
由于部分乡镇企业由于规模过大、转制未彻底、产权不明晰,城市合作金融机构对这部分乡镇企业贷款清收、压缩难度较大,收效甚微。近几年的园区热,导致部分 城市合作金融机构也新增了一部分单户大额贷款,大部分入园企业自有资金不足,且盲目追求扩张规模,流动资金贷款往往被固定资产所占用。国家产业政策的变 化、国际国内市场价格的变化、企业经营者素质的变化直接关系到单户大额贷款的风险隐患。因此,单户大额贷款是当前城市合作金融机构的主要风险源。
2、行业风险加剧
部分乡镇由于种种原因产业结构单一,乡镇区域内行业较为集中,城市合作金融机构业务范围受区域的限制,导致在发放贷款时大部分信贷资金集中在某一个行业及相关产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日趋成熟,市场行情千变万化,在一定区域内把信贷资金集中投入单一的行业,如果该行业发 生重大变化,必将引发城市合作金融机构新一轮的信贷风险,行业风险的特点具有政策性、突发性、全面性,行业风险的主要风险源是市场风险、政策风险、自然灾害风险,一旦形成风险短时间内是难于化解的。
3、抵押物贬值
从抵押贷款的现状看,大部分抵押物都是以房地产为主,少部份用企业的机器设备等动产作抵押,但由于近几年来房地产市场过热,价格的泡沫因素较大,中介机构 评估的价值偏高,大部分信贷人员是按评估价的70%计算发放贷款,一旦房地产市场回落,房产贬值必将带来变现价值的贬值风险隐患。机器设备等动产作抵押的其贬值速度将更快,对贷款人缺乏有效的措施对抵押物进行监管,有的借款人甚至擅自将抵押物变卖处置,变卖所得款项用于支付他债务,导致贷款人无资产可处置。
4、保证人贷款保证留于形式
部分商业银行信贷对保证人的保证资格审查不严,对保证人为他人担保的借款额度未加控制,造成部分保证人保证的借款额度超出其自身的承受能力。部分乡镇 存在循环担保的现象,一旦其中一个借款人出现风险,由于担保人同时也是借款人,担保人的借款又由其他人担保,在诉讼过程中必将追究担保人的责任,引起连锁反应。
5、信贷人员人为风险
由于个别商业银行信贷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贷款前调查不认真,贷款中审查不严格,贷款后跟踪检查不及时,导致贷款准入把关不严、贷款退 出不及时、贷款失去诉讼时效;对借款人、保证人、抵押人以及抵押物的真实性、有效性审查不严,导致保证或抵押无效等现象的发生,违规操作带来风险隐患。
6、公务员职业道德风险
当前部分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人员错误认为公务员借款总是安全的,近几年来对公务员贷款来者不拒,有增无减,且借款金额越来越大,在贷款操作过程中对借款 人的道德品行、借款用途、家庭状况不甚了解,一旦该借款人违规、违纪、违法,贷款就因此而形成风险。公务员借款除了公务员本身的职业道德风险外还有政策风 险和市场风险,据本人了解目前大部分公务员贷款的真实用途是用于投资性质的,因此其投资项目的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贷款的风险度。
7、关系贷款仍然存在
部分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人员因个人关系、支行或信用社领导层关系、合行或联社管理层关系、政府部门领导关系等工作关系、业务关系、党政关系、管理关系、人情关系所发放的贷款虽说大部分款项在发放时也是符合贷款条件的,但是由于某种关系的存在,信贷人员在贷款发放和管理过程中往往贷款前调查不深
3我国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
3.1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现状
一、基础管理工作薄弱,信贷档案资料漏缺严重。主要表现为借款人和保证人的财务资料、贷款抵押凭证、贷后检查报告、催收通知书等资料的漏缺。信贷档案是银行发放、管理、收回贷款这一完整过程的记录,它的漏缺,尤其是有些法律文件不全,不仅对贷款的风险分析造成困难,也构成了依法收贷的障碍。
二、没有严格执行贷款审贷分离制度。主要表现为:审贷分离机构设置迟缓;审贷分离机构流于形式,如信贷人员常常在贷款审批前已填好贷款合同、借据等法律文件和放款
凭证,出现合同签订日期和贷款借据日期早于贷款审批日期,贷款金额和期限与审批金额和期限不同等现象。
三、贷款“三查”制度不落实。主要表现为:一是贷前调查流于形式;二是贷中审查报送不严;三是贷后检查对贷款人贷款使用情况跟踪表面化,忽视对借款人贷后资信情况、抵押物、质押物的变化情况以及保证人经营情况和或有负债的变化进行跟踪调查。
四、贷款经办人员法律知识薄弱,法律意识不强,贷款失去法律保护。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保证人主体资格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2)一些商业银行未对抵押物、质押物的合法性、有效性进行认真审查;(3)按照《担保法》规定必须办理抵押登记的,未按法律规定办理抵押登记,造成抵押行为无效;(4)变更主合同主要条款、延长主债务履行期限或者加重主债务人债务数额,未征得保证人书面同意,致使保证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5)不能充分运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断或中止的规定,维护银行的依法收贷权。
五、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信贷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忽视对管理者的管理。主要表现在:(1)一些基层行长权力过大,监督约束机制没有真正起到作用,造成一些基层行长乱批贷款、乱投资、乱担保等;(2)贷款责任无法落实,最终导致无人负责,不了了之;(3)行长经营目标考核办法不科学,助长了行长经营上的短期行为,为了完成指标任务,不得不采取违规的做法。
六、违规账外经营严重。违规账外经营是目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 题。其违规经营主要采取私设账外账、乱用科目、调整账表和绕规模贷款等形式,并主要投向房地产公司或其他高风险收益领域。由于账外经营是在隐蔽情况下进行的,这部分资产没有处于有效的监督之下,甚至参与了违法犯罪活动,因而这部分信贷资产处于巨大的风险之中。造成违规账外经营的主要原因包括:(1)前几年规章制度不健全,下放基层行权力过
大,加之地方经济发展过热,资金需求与规模控制矛盾突出,导致了一些基层行经营行为出现严重偏差,违规经营逐步扩大;(2)个别行领导受个人或小团体利益驱动,无视国家金融法规,置国家三令五申于不顾,存在侥幸心理,隐瞒不报,结果漏洞越来越大;(3)部分行经营管理混乱,内部控制不严,监督机制形同虚设。
从根本上看,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健全的信贷管理机制包括三个方面:制度、机构以及激励和约束系统。信贷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授权授信规定、信贷工作程序、信贷工作每一程序的内容和目标。信贷管理机构主要解决信贷工作中的权力分工,从机构这个角度确保信贷工作中的权力受到其他部门的制约,分清信贷工作部门的职责,保证信贷工作中的每一项权力都受到相应的监督和制约。激励和约束系统致力于发挥每一位信贷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通过明确信贷工作人员的职责分工,加大对信贷工作人员的纪律约束,保证信贷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3.2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管理工作薄弱,信贷档案资料漏缺严重。主要表现为借款人和保证人的财务资料、贷款抵押凭证、贷后检查报告、催收通知书等资料的漏缺。信贷档案是银行发放、管理、收回贷款这一完整过程的记录,它的漏缺,尤其是有些法律文件不全,不仅对贷款的风险分析造成困难,也构成了依法收贷的障碍。
二、没有严格执行贷款审贷分离制度。主要表现为:审贷分离机构设置迟缓;审贷分离机构流于形式,如信贷人员常常在贷款审批前已填好贷款合同、借据等法律文件和放款凭证,出现合同签订日期和贷款借据日期早于贷款审批日期,贷款金额和期限与审批金额和期限不同等现象。
三、贷款“三查”制度不落实。主要表现为:一是贷前调查流于形式;二是贷中审查报送不严;三是贷后检查对贷款人贷款使用情况跟踪表面化,忽视对借款人贷后资信情况、抵押物、质押物的变化情况以及保证人经营情况和或有负债的变化进行跟踪调查。
四、贷款经办人员法律知识薄弱,法律意识不强,贷款失去法律保护。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⑴保证人主体资格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⑵一些商业银行未对抵押物、质押物的合法性、有效性进行认真审查;⑶按照《担保法》规定必须办理抵押登记的,未按法律规定办理抵押登记,造成抵押行为无效;⑷变更主合同主要条款、延长主债务履行期限或者加重主债务人债务数额,未征得保证人书面同意,致使保证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⑸不能充分运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断或中止的规定,维护银行的依法收贷权。
五、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信贷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忽视对管理者的管理。主要表现在:⑴一些基层行长权力过大,监督约束机制没有真正起到作用,造成一些基层行长乱批贷款、乱投资、乱担保等;⑵贷款责任无法落实,最终导致无人负责,不了了之;⑶行长经营目标考核办法不科学,助长了行长经营上的短期行为,为了完成指标任务,不得不采取违规的做法。
六、违规账外经营严重。违规账外经营是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 题。其违规经营主要采取私设账外账、乱用科目、调整账表和绕规模贷款等形式,并主要投向房地产公司或其他高风险收益领域。由于账外经营是在隐蔽情况下进行的,这部分资产没有处于有效的监督之下,甚至参与了违法犯罪活动,因而这部分信贷资产处于巨大的风险之中。造成违规账外经营的主要原因包括:⑴前几年规章制度不健全,下放基层行权力过大,加之地方经济发展过热,资金需求与规模控制矛盾突出,导致了一些基层行经营行为出现严重偏差,违规经营逐步扩大;⑵个别行领导受个人或小团体利益驱动,无视国家金融法规,置国家三令五申于不顾,存在侥幸心理,隐瞒不报,结果漏洞越来越大;⑶部分行经营管理混
乱,内部控制不严,监督机制形同虚设。
从根本上看,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健全的信贷管理机制包括三个方面:制度、机构以及激励和约束系统。信贷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授权授信规定、信贷工作程序、信贷工作每一程序的内容和目标。信贷管理机构主要解决信贷工作中的权力分工,从机构这个角度确保信贷工作中的权力受到其他部门的制约,分清信贷工作部门的职责,保证信贷工作中的每一项权力都受到相应的监督和制约。激励和约束系统致力于发挥每一位信贷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通过明确信贷工作人员的职责分工,加大对信贷工作人员的纪律约束,保证信贷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3.3 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相关对策
1.积极改善经济环境和金融生态。 在县域经济环境下的商业银行更应得到政府大力支持,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首先要规范政府行为和定位其职能。界定政府的行为边界,即清晰定义哪些是政府应该做的,哪些是政府应该回避的。同时要继续完善政府投融资体系,使政府对基础性公益产业的投资与政策性贷款区分开来,由专门的金融机构负责,不再与商业性金融机构的业务混同,从而改变产业政策调整成本集中于金融机构的状况,减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发生。要借助政府行政司法力量,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以国家强制力打击逃废银行债务行为。其次要不断改善信用环境和法律环境,对逃废债企业或长时间逾期不还贷的企业,在整个金融系统及时进行行业内部通报,或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向社会公众进行披露。同时,对该企业的经营负责人和法定代表人不守信的机会成本进行公布,有助于迅速重塑诚信理念。
2.加强银行自身内部控制管理 。 首先是要构建全面的风险管理模式。一是要建立“风险管理委员会”,这是银行信贷风险政策制定和调整的最高决策机构,由其确定风险管理的基
本原则和政策。二是要完善“贷款审批制”。三是要实施“信贷执行官负责制”。四是要强化风险审计检查,这是构建完整的风险防范体系,强化风险监督功能的重要举措。风险检查和审计部门负责检查各种违反信贷政策和程序的行为,负责评定各下属行质量等级,为分级授权提供依据。 其次是要严格信贷管理。一是要切实转变商业银行的经营思想和经营机制,强化内部管理和内控制约机制,要把经营思维真正从计划经济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上来。二是要提高信贷人员的综合素质,主要是要求信贷人员必须是既熟悉市场,又熟悉政策,既精通个人业务又了解企业的复合型人才。三是要加强同业沟通,共同防范信贷风险。四是建立信贷资产风险的补偿和保全体系。包括建立呆账准备金和呆账核销制度,防止呆账的积累、建立信贷风险转移机制、建立风险分散机制等。
3、健全信贷风险预警机制。信贷风险预警机制主要是对信贷资金运行过程中发生损失的可能性进行分析、预报,为控制风险提供信号。银行可以通过信息收集,逐步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如对区域信息数据应主要集中在地区经济发展规划、自然资源分布、环境状况、地区消费特点、地区政府管理水平、地区综合投资环境等;对客户信息数据应主要集中在企业历史信誉、企业管理素质、领导者素质、企业发展前景等非财务风险信息和客户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现金流量状况等财务风险信息。通过对信贷风险的动态监测管理,整体的反映了信贷风险程度和信贷资产质量状况,对爆发的潜在信贷风险采取预先防范措施,从而降低风险损失。
4、加强信贷程序的管理,要坚持审贷分离制度。通过审贷分离,将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分离开来,分别由不同层次的部门和独立的人员来承担。强化信贷业务操作、风险控制部门的相对分离,相对的风险调查、审查、审批、检查制约系统,实现贷款业务的科学决策。实行审贷分离制度,既能够明确上作职责,加强自我约束,又能使每个环节的上作相互监督和制约,这对于消除管理制度上的漏洞。
5、落实信贷经营的激励约束机制。商业银行银行必须改革现有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从干部人事制度、劳动用工制度、薪酬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等方而入手,建立一套既能调动信贷经营人员的积极性,又能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的信贷经营的激励约束机制低效的决策机制。应鼓励信贷人员大胆去做高收益高风险的信贷项目,结果也应同时体现在银行和信贷人员身上;对信贷经营人员赋一定范围的权力,在规定的范围内,由信贷经营人员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承担其后果或利益,并且这种后果和利益是事先有明确界定的,加强权、责、利三者的时效性与可追索性。
6、加强信贷文化建设。信贷文化是指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做好信贷工作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不成文的习惯性做法与价值观念。相对照而言,强有力的信贷文化能有效地防范信贷风险。大力提高信贷队伍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大力倡导爱岗敬业精神,树立信贷队伍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围绕 立标树人!的思想,通过对员工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信贷人员树立起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侵蚀,培养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工作作风,形成 一心为公、敬业奉献!的信贷文化精神。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提高信贷队伍的业务素员。为此,可采取岗位技能培训专项知识培训、法律法规培训等方式,实施分对象、分层次的培训计划,使信贷人员充分掌握现代商业银行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贷款风险的分析、判断能力。总之,只要有信贷业务,信贷风险一直会存在下去,但我们可以通过风险防范、管理等一系列的办法,控制风险,在经营业务时,促进金融业的稳定发展。
结论:
对于银行来说,银行贷款风险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银行贷款风险管理不到位,就可能导致贷款资金无法及时收回甚至直接成为坏账,轻者导致银行蒙受一定的经济损失,重者甚至造成银行破产。而加强银行贷款的风险管理,
从贷款的条件审核到贷款的跟踪都有一定的科学化规范化的预测,有利于促进银行内部管理的规范化和正规化,有利于确保银行贷款及时收回,并最终提高信贷管理效率,而只有确立了明晰、科学的管理目标才能合理组织其他环节,建立起完善的管理机制,取得最佳管理绩效。加强银行贷款风险管理涉及到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一方面有利于形成诚信的社会风气,另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进步,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总而言之,银行贷款的风险管理关系着银行的生存与发展,是银行工作里的重中之重。银行贷款的完善运行和发展及发放,对整个社会建设、经济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想要提高银行贷款的风险管理力度,保证银行贷款工作健康有序的进行完成,我们要认真分析银行贷款风险的影响因素,研究影响其风险管理的具体原因,从根本入手加强银行贷款的风险管理,确保银行贷款能够如期收回,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研究综述.[J]. 刘晓婧,杜文意.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2年03期).
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优化研究.[D].胡威(2011).中南大学
3) 信用卡违约风险个人影响因素研究.[D]. 陈雄(2011).浙江大学
4) 中国农村小额信贷问题研究与启示.[J]. 陈敏政.经济师.(2012年10期)
5) 探索金融支持农村小额信贷发展之路.[N].张雁行,马娜(2013).金融时报
6) 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研究.[D].于转利(201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7) 多维视角下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思考.[J].乔桂明,吴刘杰.财经问题研究.(2013年01期)
8) 越南投资发展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阮大宇(2013).哈尔滨工业大学
9) 信贷风险管理系统的建设研究.[D].王正旭(2011).大连海事大学
10)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探究.[J].陈诤.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08期)
11)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变革与展望.[A].宗良,陈静.国际经济分析与展望(2011-2012)[C];2012年
12) 国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经验启示与借鉴[J].于娟娟.管理观察.(2013年21期)
13)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思考与研究[J].任健.金融经济.(2012年18期)
14) 关于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及其防范的研究.[J].臧建玲,刘小琦.北方经贸.(2013年03期)
15) 论我国消费信贷法律制度之完善.[D].索岭(2013).山东大学
16) 我国城镇居民消费信贷主体行为研究.[D].郑慧玲(2012).江西农业大学
17) 我国绿色小额信贷法律问题研究[D].陈胜(2013).华中农业大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