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琴诗说木叶导学案版教师

2020-05-16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琴诗说⽊叶导学案版教师

【课前寄语】

有种⼒量叫放⼤⽬标,有种智慧叫把问题缩⼩,有种承诺叫⼈⽣诚信,有种约定叫顶峰相见,有种幸福叫结缘惜缘,有种信念叫必定成功。

使⽤说明:先熟读课⽂,标记、勾画重点字词、句⼦,再研读本学案。

必须牢记:未读课⽂,不做学案。完成预习⾃测题⽬。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说“⽊叶”》导学案学习⽬标:

1、品味⽂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叶”意象的意蕴;⽐较“(落)⽊(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的艺术特征。2、初步感悟诗歌语⾔富于暗⽰性的特质,提⾼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学习重点:

品味⽂中诗句意蕴,⽐较“⽊”与“树”的不同,把握“⽊”的艺术特征。学习难点:

了解诗歌语⾔具有潜在暗⽰性的特点,运⽤⽂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进⾏诗歌意象品味练习。学习课时⼆课时

学习⽅法⾃主、合作、探究【预习案】知识链接⼀、背景知识

“说”属于议论⽂体,本⽂是⽂化随笔(⽂艺短评);“⽊叶”是⽂章论题,本⽂是就古诗中“⽊叶”意象进⾏分析说理。“⽊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树”的,有⽤“叶”的,就是⽤“树叶”的⼗分少见。由于作者是⼀个学者,也是诗⼈,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因⽽对“树”与“⽊”、“树叶”与“⽊叶”、“⽊叶”与“落叶”、“⽊叶”与“落⽊”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这篇课⽂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意。⼆、诗歌语⾔的暗⽰性

林庚先⽣在《说“⽊叶”》⼀⽂中提出诗歌语⾔的“暗⽰性”问题。(阅读⽂章第5段)

诗歌中的形象,即意象,具有暗⽰性。意象⽆论在任何诗⼈笔下,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具有了⼀定约定俗成的意义,它们有着深厚的历史⽂化积淀,

已成为中国传统⽂化的⼀部分,化⼊了中国⼈的思维。“⽊”“叶”如此,更有其他意象。如松、菊、梅、⽵、兰等多⽤来表达⾼洁情操,关⼭、杨柳、兰⾈、长亭等物多⽤作挥写离别之苦,⽽南⼭、幽居、禅寺等则多与隐逸情怀相连。这些意象呈现出丰富多彩、相对稳定的含义,从⽽为我们理解诗歌内容也起到了很⼤的帮助。

2012年全国卷17题选择了李⽩《春夜洛城闻笛》,题⽬为:“前⼈在评论这⾸诗时曾说,‘折柳’⼆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许多考⽣或不明其意,或张冠李戴。由于”折柳“的寓意⼜影响了第⼆个问题的思考,因此此题得分普遍较低。究其原因,乃不知古典诗词的许多意象有着特别的含义。“柳”,留,⼆字同⾳,有“留客”的含义。因此古⼈有折柳赠送的习俗,也寓⽰着朋友、亲⼈将要远离。“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汉乐府就有《折杨柳》曲,抒写离别⾏旅之苦。此曲⼀起,“何⼈不起故园情”呢?弄懂来龙去脉,寓意⾃然明矣。由此启发在古诗鉴赏备考复习中,不能不熟知⼀些常见意象的寓意。

三、诗歌意象“意象”⼀词是诗词欣赏的⼀个重要概念。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诗⼈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学导引

1、看拼⾳写汉字:

征shù()jú()颂得鱼忘quán()cén ()阳⽆fánɡ()lǒnɡ()⾸寒zhēn()wéi ()杆shū()朗xī()窣秋风niǎo

niǎo()tiáo ()远zhuózhuó()其华piān piān()起舞2、整体感知:

1)本⽂是⼀篇⽂艺随笔,也是“咬⽂嚼字”的典范。在⽂章中作者通过“⽊叶”阐述了⼀种⽂学现象,即中国诗歌的语⾔具有性。2)⽂章题⽬为“说‘⽊叶’”,为了说得有序,说得深透,本⽂采⽤了句⾸标义法,每段开头都⽤⼀句话领起下⽂,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请默读全⽂,抓住关键语句,理清⽂章结构。第1⾃然段:提出⽂章阐述的对象,即。

第2-3⾃然段:区别和两个词语,指出更常见,其关键在字。第4-6⾃然段:分析“⽊叶”的两个艺术特征:⼀是⼆是

第7⾃然段:总结诗歌中⼀字之差⽽意境不同。【探究案】

1、快速阅读第⼀段,概括中⼼。(请同学们厘清材料和观点关系,留意指⽰代词“这⾥”)

中⼼:“⽊叶”突出的成为诗⼈笔下钟爱的对象。

2、第⼆段在引⽤诗句时有“树”“⽊叶”“落⽊”等意象,作者想表明⼀个什么观点?(留意段末指⽰代词“这⾥”)

观点:古代诗⼈在创造中学习,⼜在⾃⼰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如此丰富多彩。

3、“⽊叶”意象在古典诗歌中⼴泛应⽤关键在于⼀个“⽊”字,“⽊”字有哪些艺术特征呢?(请同学们关注第4段、第5段段末句⼦,结合

4、6段相关信息概括)(1)含有落叶的因素。(2)具有颜⾊的暗⽰性

4、本⽂仅仅是为了介绍“⽊叶”的艺术特征吗?写“⽊叶”的真正⽬的何在?(结合⽂章第五段相关信息回答问题)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暗⽰性的特点。

提问:作者⼜是如何阐释诗歌语⾔暗⽰性的特点的呢?

明确:这种暗⽰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有修养的诗⼈们正在于能认识语⾔形象中⼀切潜在的⼒量,把这些潜在的⼒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难尽的⾔说”,诗歌的语⾔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性。

5.讨论:课⽂所阐释的是诗歌语⾔的暗⽰性问题,却拟题为“说‘⽊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的暗⽰性”,你以为如何?明确: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的暗⽰性”,整个⽂章的⾏⽂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度来论述,就会写成⼀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标题拟为“说‘⽊叶’”,就可以把深奥的⽂学理论渗透于有关“⽊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理。5、“树叶”与“⽊叶”、“落叶”与“落⽊”的区别有哪些?意象颜⾊感觉意味

树叶褐绿⾊密密层层浓阴繁密充实⽊叶微黄⼲燥不湿润疏朗飘零之意落叶繁密绿⾊饱含⽔分春夏之交

落⽊:⽐⽊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字所保留下的⼀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疏朗与绵密交织,⼀个迢远⽽美丽的形象。6、概括各段的段意

(1)“⽊叶”成为了诗⼈钟爱的形象。

(2)⽊叶”就是“树叶”,少⽤“树叶”,常⽤“树”、“叶”及“落⽊”。(3)区别关键字在“⽊”字,⽤“落⽊”舍“⽊叶。(4)“⽊得第⼀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5)诗歌语⾔的暗⽰性。

(6)“⽊”的第⼆个艺术特征:具有颜⾊的暗⽰性。(7)艺术形象领域,⼏乎⼀字千⾥。随堂练习:

经过了⼀定时间的⽂化沉淀,“⽊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性。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学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条、明⽉等等。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般意味什么呢?(⾼洁,耐寒,坚忍)然⽽,如果所有的诗⼈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云亦云。⽽⾼明的诗⼈往往能打破常规。诗⼈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使之表现不同甚⾄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性。看以下三⾸咏梅诗:梅花王安⽯

墙⾓数枝梅,凌寒独⾃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来。⼘算字·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主。已是黄昏独⾃愁,更著风和⾬。⽆意苦争春,⼀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如故。⼘算⼦·咏梅⽑泽东

风⾬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意三⾸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较三⾸诗词中梅的不同⽣长环境,试分析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并说说诗⼈对⾃⼰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哪些情感。

王诗:表现了梅花的“凌寒独⾃开”的⾼贵品格

陆词:表达的是“寂寞开⽆主”的⽆奈、“黄昏独⾃愁”的凄凉⼼境,以及“只有⾹如故”的孤傲和清⾼。⽑词:赞美了“梅”的⾼贵圣洁,借此抒发了豪放乐观、超越时空的⾰命者的情怀。拓展延伸:

阅读下⾯两⾸唐诗,回答问题。(6分)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①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已带斜阳⼜带蝉。垂柳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轻盈?楚王江畔⽆端种,饿损纤腰②学不成。

【注释】①乐游苑:长安东南名胜,地势很⾼,可俯瞰长安全城,是当时仕⼥节⽇游赏之处。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断肠:即销魂,⾔花之⾊⾹使⼈⼼醉神摇。②“饿损纤腰”:暗含“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的典故。

(1)古典诗歌讲究炼字。前⼀⾸诗中的“逐”字和后⼀⾸诗中的“绊惹”在⽤法上有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2分)

本是东风吹得柳枝飘拂,⽤“逐”字则说是柳枝在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更加形象、⽣动地写出了柳枝的蓬勃⽣机。唐诗“绊惹”⽤法同李诗“逐”字,本是春风吹柳,却说柳枝有意撩逗春风,表现出垂柳的调⽪与风情万种。

(2)这两⾸诗都运⽤了什么表现⼿法来刻画“柳”的形象?请简要分析两⾸诗中的“柳”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4分)拟⼈表现⼿法。前⼀⾸⽤春⽇之柳的繁华得意反衬秋⽇之柳的衰落憔悴,寄托了作者的迟暮之伤与沉沦之痛。后⼀⾸,⼀、⼆句先极写垂柳之美,三、四句笔锋⼀转,联想到“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的故事,托物寄意,巧妙地讽刺了世⼈以善于窥测皇帝意向为能,极尽逢迎谄媚之能事的丑恶现象。拓展: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A. 考纲解读

1. 鉴赏⽂学作品的形象、语⾔和表达技巧。2. 评价⽂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B. 命题特点C. 知识梳理

鉴赏诗歌的形象和意境:鉴赏诗歌⼀般思路:意象——意境——情感诗歌的基础诗的画⾯诗的内涵诗歌形象:

(⼀)诗歌形象主要包括:1.⼈物形象:

(1)诗中的“我”,⼀般指抒情主⼈公,即诗⼈⾃⼰,如《⾬霖铃》中的“我”。鉴赏诗⼈⾃⾝形象,要准确地抓住其⼈格内涵,指出其社会意义。

(2)作者所描写的客观形象,如《念奴娇·⾚壁怀古》中的周瑜。2.⾃然景象或意象:

意象:诗⼈在诗歌中描写的融注了⾃⼰思想情感的景和物。(⼆)意象的特殊内涵:

1. ⽉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亮烘托情思是常⽤的笔法。⼀般说来,古诗中的⽉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2. 菊花有⼈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欣赏它清⾼的⽓质。古来许多诗⼈都借菊花来寄寓⾃⼰的精神品质,菊花成为诗⼈⼀种⼈格的写照。

3. 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因此梅花与菊花⼀样,受到了诗⼈的敬仰与赞颂。4. 松松树是傲霜⽃雪的典范,⾃然是众⼈讴歌的对象。5. 莲借以表达爱情。

6. 梧桐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7. 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

8. 鹧鸪鸟鹧鸪的鸣声让⼈听起来像“⾏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9. 寒蝉悲凉的同义词。

10. 鸿雁(1)游⼦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2)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11. 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为正义事业⽽蒙冤受屈。12. 尺素作书信的代称。

13. 青鸾《⼭海经》载,西王母每次出⾏,都先让⼀只青鸾报信。后⼈便⽤“青鸾”“青鸟”借指传递书信的⼈。14. 双鲤书信的代称。

15. 五柳陶渊明《五柳先⽣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16. 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后来多⽤“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园⽣活或娴雅的情致。17. 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后来“三径”就⽤来指代隐⼠居住的地⽅。18. 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19. 长亭送别地的代名词。

20. 南浦屈原《楚辞河伯》:“送美⼈兮南浦。“南浦”指南⾯的⽔滨,古⼈常在南浦送别亲友,后来常⽤来指称送别地。21. 阳关王维《送元⼆使安西》:“渭城朝⾬浥轻尘,客舍青青柳⾊新。劝君更尽⼀杯酒,西出阳关⽆故⼈。”后来就把送别时唱的歌曲称作“渭城”、“阳关”。22. 柳岸送别的地⽅。23. 鸿鹄⽐喻有远⼤志向。24. 红⾖象征爱情或相思。25. 鸡⿉专指招待客⼈的饭菜。26. 落花

(1)把落花作为⾃然景物来描写,构成⼀种优美的意境。(2)⾯对落花,唏嘘感叹:叹年华易逝,美丽不再。(3)以落花寓意昂扬向上的精神。27. 流⽔

(1)因⽔具有柔和清冷的特点,故常⽤⽔⽐喻⽉⾊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2)因⽔的剪切不断、永不停歇与愁绪的⽆始⽆终、⽆⽌⽆休正好吻合,故诗⼈⼜常以⽔喻愁。28.“捣⾐”和“砧声”

(1)“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2)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

(3)把这种声⾳作为⾃⼰诗歌的背景⾳乐,表达种种复杂的情感。29. 船(1)“⾃由”。(2)“漂泊”之感。30. 青⼭

(1)故乡的象征。

(2)⼈事往来成代谢,青⼭却容颜不改,万古长存。它不仅是⼀种空间意象,同时更暗含时间的因素,它代表⼀种压⼒,启⽰诗⼈对⽣命与历史进⾏反思;它提供⼀个坐标,让诗⼈得以定位⾃⼰在历史中的形象。同样,“青⼭”意象在诗歌中也经常被⽤于暗⽰浓烈的情感。

31. 梅⼦以梅⼦的成熟⽐喻少⼥的怀春。

32. 浮云⽐喻在外漂泊的游⼦。33. 鸳鸯指恩爱的夫妇。34. 丁⾹指愁思或情结。35. 莼羹鲈脍:借指思乡之情。

36. 芭蕉:在诗⽂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37. ⿉离:常⽤来表⽰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38. 连理枝、⽐翼鸟:古典诗歌⾥⽤作恩爱夫妻的⽐喻。39. 投笔:指弃⽂从武。

40. 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破(斩)楼兰”指建功⽴业。41. 请缨:喻杀敌报国。

(三)意象传统内涵的不确定性:

咏柳诗⽽⾔,古⼈多以折柳表惜别,但有很多例⼦往往会打破我们的定式思维。⽐如:1. 有的属于描绘柳的婆娑轻扬,讴歌迷⼈的春天的咏物诗;2. 有的借飞舞的柳絮象征诗⼈⾃由⽆拘的性格:3. 有的将随风飘舞的柳絮⽐作随风转舵的政客⼩⼈;4. 有的以风中飞舞的“柳条”象征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形象。(四)题⽬类型:

1. 这⾸诗塑造了什么样(怎样)的形象?试说说这⾸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什么样的情感?2. 这⾸诗为我们展⽰了⼀幅怎样的画⾯?这⾸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怎样的情怀?(五)分析⽅法

1. 熟悉意象的传统⾊彩,掌握常见意象的特殊意义。2. 分析意象的个性⾊彩,了解诗⼈惯⽤⼿法。

例:晋·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和郭主簿》: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唐·杜甫《云安九⽇》: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旧摘⼈频异,轻⾹酒暂随。

唐·⽩居易《咏菊》:⼀夜新霜著⽡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粟初开晓更清。唐·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花。

唐·李商隐《菊花》: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罗含宅⾥⾹。⼏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鹦鹉,升君⽩⽟堂。

3. 准确理解修饰词。

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树昏鸦。⼩桥流⽔⼈家。古道西风瘦马。⼣阳西下,断肠⼈在天涯。(六)答题步骤:1. 什么形象?

2. 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

3. 形象的意义是什么?【强化练习】

⼀. 阅读下⾯这⾸诗,回答问题。(8分)晓上空泠峡①王罔运②

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惯⾏不解愁风⽔,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②王罔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他早年怀有远⼤的敢治抱负,然⽽屡遭控诉,于是绝意仕进,归⽽授徒。1.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诗⼈乘坐⼩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上。⼆. 阅读下⾯这⾸诗,然后回答问题。⼩孤⼭①[宋]谢枋得②

⼈⾔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有此障狂澜。坚如猛⼠敌场⽴,危似孤⾂末世难。明⽇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宽。

注:①⼩孤⼭: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的长江之中,四⽆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阳(今属江西)⼈,以忠义⾃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带,后被元⼈胁迫⾄燕京,绝⾷⽽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漩涡。

1.诗中⼩孤⼭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此诗托⼩孤⼭以⾔志,表达了诗⼈尽管⾝为孤⾂,⾝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能够⼒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3.简析“危似孤⾂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①⼩孤⼭的“孤”与孤⾂的“孤”,字⾯相应,联想⾃然。

②⼩孤⼭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砥柱中流的壮⼠情怀相应,托物⽽⾔志。③偶尔存留的孤⼭与没世仅存的孤⾂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喻贴切。

三、阅读下⾯这⾸宋诗,回答问题。(8分)过湖俞桂

⾈移别岸⽔纹开,⽇暖风⾹正落梅。⼭⾊蒙蒙横画轴,⽩鸥飞处带诗来。

(1)“⽇暖风⾹正落梅”描绘了⼀幅怎样的画⾯?(4分)

阳光煦暖,和风播撒着花⾹,疏淡的梅花悄然飘落(2分),描绘了⼀幅和暖馨⾹的画⾯(2分)。(2)这⾸诗是如何写景的?请任选⼀个⾓度加以赏析。(4分)(点明⼿法2分,分析准确2分)

①远近结合。前两句写近景,扣题交待过湖的时令,渲染⾹暖和悦的氛围;

三、四句写远景,远处若隐若现的⼭⾊如同⽔墨画横在天地间,⼀只⽩鸥由远处飞来,增添了画⾯的诗意。远近结合,使画⾯层次分明,富有情趣。

②虚实结合。前两句写实,叙事写景,⼩⾈离开岸边荡起波纹,⽇暖风⾹正是梅花飘落的时节;第三句诗⼈调动想象,远处的⼭⾊缥缈迷蒙,如同⽔墨画上的⾊调。虚实结合,调动读者⽤想象去补充⼭⾊、⽩鸥之外的画⾯空间,富有诗情画意。③动静结合。波纹荡开,梅花飘落,⽩鸥飞过,都有幽微的动感,⾏⽂灵动有趣;若隐若现的⼭⾊如同⽔墨画横在天地间的卷轴上,⾃有⼀番安静和谐之美。动静相宜,美不胜收。

(答出其中的⼀种,且结合诗句分析即可;有其他说法,若⾔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四、阅读下⾯这⾸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鹧鸪天苏庠

枫落河梁野⽔秋,澹烟衰草接郊丘。醉眠⼩坞黄茅店①,梦倚⾼城⾚叶楼②。天杳杳,路悠悠,钿筝歌扇等闲休。灞桥杨柳③年年恨,鸳浦芙蓉叶叶愁。

【注】①黄茅店,指的是乡村客店。②⾚叶楼,这⾥指⼥⼦所居之楼。③“灞桥”句,汉代⼈送别,在长安灞桥折柳相赠,故后代以“灞桥杨柳”代指离别。

(1)词的前两句描绘了⼀幅怎样的画⾯?在全词中有何作⽤?(4分)

开头两句,写旅途上所见的秋郊景⾊:枫叶凋零,飘落河桥,野⽔退落,暮烟飘散,郊外⼭丘衰草漫漫,⼀⽚枯黄。(1分)。渲染出秋的寥廓、苍凉、萧瑟(1分),烘托出词⼈的离愁别绪(2分)。五、阅读下⾯这⾸宋词,回答问题。(8分)南柯⼦·忆旧仲殊

⼗⾥青⼭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是凄凉时候在天涯。⽩露收残⽉,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家?【注】仲殊,宋代僧⼈。

(1)“数声啼鸟怨年华”⼀句在词中的作⽤是什么?(4分)

(1)运⽤了拟⼈⼿法。(2分)借啼鸟声声慨叹年华虚度的惆怅,衬托出作者孤⾝漂泊在⾏旅中的凄凉寂寞之感。(2分)(2)词中“荷花”的含义是什么?结合全词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荷花”表现了词⼈清操脱俗的品格。(或清⾼⾃好、⾼雅洁净、出淤泥⽽不染等亦可)。(2分)从全词看,表现了词⼈孤独冷寂、浪迹天涯的艰⾟,借“记得年时沽酒那⼈家”等句,反映了词⼈眷恋尘世的复杂⼼境。(2分)附诗歌鉴赏之语⾔【例题展⽰】

阅读下⾯⼀道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考)过⾹积寺王维

不知⾹积寺,数⾥⼊云峰。古⽊⽆⼈径,深⼭何处钟。泉声咽危⽯,⽇⾊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静坐,不⽣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你认为这⾸诗第三联两句中分别哪⼀个字⽤的好?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6分)【答案】“咽”、“冷”⼆字⽤的好。(1分)⼭中的流泉由于岩⽯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由于⼭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2

分)“咽”、“冷”两字绘声绘⾊、精练传神地显⽰出⼭中幽静孤寂的景⾊(意境),表现了作者寄情⼭⽔的隐逸情怀(主旨)。(3分)

【答题技巧归纳】答题分三步:

1、找出妙⽤字,理解其本义。(⼊⼿点)[答案] “咽”、“冷”⼆字⽤的好。(1分)

2、分析语境义(结合诗句的意思分析,翻译句⼦……描绘了⼀幅什么样的画⾯)

⼭中的流泉由于岩⽯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由于⼭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2分)如果⽤到⼿法(⼀般是修辞)还要答⽤了什么⼿法并解析⼿法。3、总结妙⽤字的作⽤或诗歌主旨。(表现了作者……的⼼情/描绘了……的意境)(写出诗歌的意境、主旨)“咽”、“冷”两字绘声绘⾊、精练传神地显⽰出⼭中幽静孤寂的景⾊(意境),表现了作者寄情⼭⽔的隐逸情怀(主旨)。(3分)【强化练习】

六、阅读下⾯⼀⾸宋诗,完成后⾯题⽬。(8分)鹧鸪天王寂

秋后亭皋⽊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腰瘦,宿⾬来时⽔⾯肥。吾⽼矣,久忘机。沙鸥相对不惊飞。柳溪⽗⽼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1)这⾸词的上⽚有两个字⽤得极为⽣动,请指出来并加以分析。

瘦、肥。(1分)这两个字⽤拟⼈的⼿法,(1分)写出⼭的线条因云散去⽽清晰柔和,⽔⾯因秋⾬变得宽阔,极有趣味。(2分)

(2)有⼈说“久忘机”是这⾸词的关键,你是否同意?结合词的内容说明理由。

同意。“久忘机”说明作者的机巧之⼼已荡然⽆存,体现了作者淡泊恬静的超然情怀。(2分)上⽚景物描写烘托出作者对恬美宁静的⼤⾃然的赞美与喜爱;下⽚通过写与沙鸥为伴,与柳溪⽗⽼为友,表达了⾃⽢恬淡的情趣。(2分)(其他回答⾔之成理酌情给分)

七、阅读下⾯这⾸宋诗,回答问题。北斋⾬后①⽂同

⼩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②。⾬后双禽来占⽵,秋深⼀蝶下寻花。唤⼈扫壁开吴画③,留客临轩试越茶。野兴渐多公事少,宛如当⽇在⼭家。

【注】①此诗为宋神宗熙宁年间作者任兴元知府时作。北斋是作者庭院中的书斋。②放吏衙:免去吏卒定时参见知府的惯例。③吴画:唐画家吴道⼦的画,此代指名画。(1)有⼈认为,“⾬后双禽来占⽵”⼀句中的“占”字可改为“站”,你同意吗?为什么?(4分)

不同意。(1分)“占”有占有、霸占之意,这⾥⽤了拟⼈⼿法,写出了鸟雀跳跃⽵枝的欢喜得意神态。(2分)若改为“站”字,就失去了欢快之态,变得索然⽆味。(1分)

(2)从全诗看,诗⼈表达了怎样的⽣活情趣?请简要分析。(4分)

诗⼈表达了喜爱恬淡、闲适,厌倦官场⽣活的情趣。(1分)作者⾸先写因喜爱北斋环境清幽僻静,免掉衙参;次写北斋⾬后淡雅清新之景,再写诗⼈流连庭院美景,与好友赏画品茗;尾联直抒对旧⽇⼭居⽣活的向往之情。(3分)⼋、阅读下⾯这⾸唐诗,回答问题。(8分)书边事张乔

调⾓断清秋,征⼈倚戍楼。春风对青冢,⽩⽇落梁州。⼤漠⽆兵阻,穷边有客游。蕃情似此⽔,长愿向南流。(1)请赏析⾸联中“倚”字的表达效果。(4分)

“倚”字写出了守城战⼠倚楼⽽息、懒于警戒的安闲姿态(2分),传神地烘托了边关久⽆战事,⼀派安宁和平的⽓氛(2分)。

(2)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前三联烘托渲染了边境⽣活和平安定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畅游边塞的喜悦⼼情(2分)。尾联以⽐喻作结,表现了当时民族之间的良好关系,表达了渴望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望(2分)。拓展: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练习答案

⼀. 1. 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诗⼈乘坐⼩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上。

⼆. 1. 此诗托⼩孤⼭以⾔志,表达了诗⼈尽管⾝为孤⾂,⾝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能够⼒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2. ①⼩孤⼭的“孤”与孤⾂的“孤”,字⾯相应,联想⾃然。

②⼩孤⼭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砥柱中流的壮⼠情怀相应,托物⽽⾔志。

③偶尔存留的孤⼭与没世仅存的孤⾂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喻贴切。

三、(1)(4分)阳光煦暖,和风播撒着花⾹,疏淡的梅花悄然飘落(2分),描绘了⼀幅和暖馨⾹的画⾯(2分)。(2)(4分)(点明⼿法2分,分析准确2分)

①远近结合。前两句写近景,扣题交待过湖的时令,渲染⾹暖和悦的氛围;三、四句写远景,远处若隐若现的⼭⾊如同⽔墨画横在天地间,⼀只⽩鸥由远处飞来,增添了画⾯的诗意。远近结合,使画⾯层次分明,富有情趣。

②虚实结合。前两句写实,叙事写景,⼩⾈离开岸边荡起波纹,⽇暖风⾹正是梅花飘落的时节;第三句诗⼈调动想象,远处的⼭⾊缥缈迷蒙,如同⽔墨画上的⾊调。虚实结合,调动读者⽤想象去补充⼭⾊、⽩鸥之外的画⾯空间,富有诗情画意。③动静结合。波纹荡开,梅花飘落,⽩鸥飞过,都有幽微的动感,⾏⽂灵动有趣;若隐若现的⼭⾊如同⽔墨画横在天地间的卷轴上,⾃有⼀番安静和谐之美。动静相宜,美不胜收。

(答出其中的⼀种,且结合诗句分析即可;有其他说法,若⾔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四、(1)开头两句,写旅途上所见的秋郊景⾊:枫叶凋零,飘落河桥,野⽔退落,暮烟飘散,郊外⼭丘衰草漫漫,⼀⽚枯黄。(1分)。渲染出秋的寥廓、苍凉、萧瑟(1分),烘托出词⼈的离愁别绪(2分)。

五、(1)运⽤了拟⼈⼿法。(2分)借啼鸟声声慨叹年华虚度的惆怅,衬托出作者孤⾝漂泊在⾏旅中的凄凉寂寞之感。(2分)

(2)“荷花”表现了词⼈清操脱俗的品格。(或清⾼⾃好、⾼雅洁净、出淤泥⽽不染等亦可)。(2分)从全词看,表现了词⼈孤独冷寂、浪迹天涯的艰⾟,借“记得年时沽酒那⼈家”等句,反映了词⼈眷恋尘世的复杂⼼境。(2分)

六、(1)瘦、肥。(1分)这两个字⽤拟⼈的⼿法,(1分)写出⼭的线条因云散去⽽清晰柔和,⽔⾯因秋⾬变得宽阔,极有趣味。(2分)(2)同意。“久忘机”说明作者的机巧之⼼已荡然⽆存,体现了作者淡泊恬静的超然情怀。(2分)上⽚景物描写烘托出作者对恬美宁静的⼤⾃然的赞美与喜爱;下⽚通过写与沙鸥为伴,与柳溪⽗⽼为友,表达了⾃⽢恬淡的情趣。(2分)(其他回答⾔之成理酌情给分)

七.(1)不同意。(1分)“占”有占有、霸占之意,这⾥⽤了拟⼈⼿法,写出了鸟雀跳跃⽵枝的欢喜得意神态。(2分)若改为“站”字,就失去了欢快之态,变得索然⽆味。(1分)

(2)诗⼈表达了喜爱恬淡、闲适,厌倦官场⽣活的情趣。(1分)作者⾸先写因喜爱北斋环境清幽僻静,免掉衙参;次写北斋⾬后淡雅清新之景,再写诗⼈流连庭院美景,与好友赏画品茗;尾联直抒对旧⽇⼭居⽣活的向往之情。(3分)

⼋.(8分)(1)“倚”字写出了守城战⼠倚楼⽽息、懒于警戒的安闲姿态(2分),传神地烘托了边关久⽆战事,⼀派安宁和平的⽓氛(2分)。

(2)前三联烘托渲染了边境⽣活和平安定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畅游边塞的喜悦⼼情(2分)。尾联以⽐喻作结,表现了当时民族之间的良好关系,表达了渴望民族团结的美好愿望(2分)。【类⽂阅读】青与绿林庚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少,天涯何处⽆芳草”,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直经常这样地同现,要说明其间的缘故,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春天。“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野⽕烧不尽,春风吹⼜⽣”,柳树是代表着春风的,⽽草则⼜与春风共其命运。“池塘⽣春草,园柳变鸣禽”,春回⼤地的信息,⾸先就体现在草与柳的变化上。“天街⼩⾬润如酥,草⾊遥看近却⽆”,只是那么⼀星星若有若⽆的草的痕迹,便宣告了春天的来临。“碧⽟妆成⼀树⾼,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春风似剪⼑”,柳枝上刚萌发出点点的细叶,料峭的春风便已来到了⼈间。这个细叶,诗词中⼜称为“柳眼”,仿佛在说碧⽟妆成的柳树,忽然从睡梦中⼀觉醒来,睁开了眼睛,同时也就是春天的开始了。所谓“风回⼩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草透出了绿意,柳睁开来眼睛,这是多么富于⽣意的绿⾊世界啊。

世界是绿⾊的,可是诗⼈却爱说“青青河畔草”“青青夹御河”“渭城朝⾬浥轻尘,客舍青青柳⾊新”。“柳⾊新”⾃是嫩绿⾊,所谓“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可是却⾮说“青春”不可。春天叫做青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复随冠冕⼊,紫禁正耐烟花绕”。⽽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春天唤做青阳,春神名⽈青帝,少年称为青年,那么到底是谁代表着春天呢?

绿与青原是相近的颜⾊,所以青天⼜称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绿。绿草可以称为青草,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但是“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却⼜正是好诗。“春晚绿野秀”,这绿野却很少称之为青野。⼤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绿原是⼀种谐和的⾊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的典范。⽽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松树因此就都称为青松。所谓青⼭绿⽔,何尝不正是两种性格的说明呢?这⾥或者会给我们带来⼀点⽣活中的启发吗?谁不愿意青⼭不改、青春常在呢?但这只是⼀种理想,从现实到理想,从具体性到概括性,本来是绿的却说成是青的。但愿⼈长久,千⾥共青青。写于1983年⽴春(选⾃《唐诗宗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