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经济学名词解释

2021-11-26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一、名词解释

1. 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社会(一国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它测度的是最终产品而不包括中间产品的价值,是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GDP是一个流量而不是存量,它通常用支出法和收入法来核算。

2.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国民收入,它等于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上政府的补助金。也就是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

1. 总需求曲线(06):总需求是指经济社会中对产品和劳务的总需求量。表示需求总量与价格总水平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就是总需求曲线。由于随着价格总水平的提高,经济社会中的消费需求量和投资需求量减少,因而总需求量通常与价格总水平呈反方向变动关系。这也就是说,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2. 总供给曲线(03):总供给是经济社会中可供使用的商品和劳务总量。总供给函数表示总产量和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总供给函数的几何表示即为总供给曲线。由于随着价格总水平的提高,经济社会中的商品及劳务的供给量增加,因而总供给与价格总水平之间通常呈同向变动关系,故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

2. 财政政策: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政府执行财政政策是斟酌使用的,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当经济出现总需求不足即出现经济衰退时,政府应扩大政府支出、减少财政收入;相反,当总需求过热即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应削减财政支出、增加税收。财政政策工具包括变动政府购买支出、改变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税收和公债等。

4.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调节利率,以便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经济目标的行为。货币政策一般分为扩张性和紧缩性的,在执行过程中是逆经济风向的。主要有变动法定准备率、变更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三大手段,以及道义劝告、放宽信贷条件、放松抵押贷款数量以及信贷配额等辅助性手段。这些手段常配合使用。

3. IS曲线:将产品市场处于均衡的收入与利息率的组合描述出来的曲线。在两部门经济中,假定经济中储蓄函数为S=S(Y),投资函数为I =I(r),则对于既定的利息率r,均衡国民收入将由S(Y)=I(r)所决定。由此得到的利息率与均衡收入之间的关系就是IS曲线。由于均衡收入与利息率之间呈反向变动,故IS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6. LM曲线:将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的利息率和收入的组合描述出来的曲线。在货币市场上,对应于特定的收入,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相等决定均衡利息率。收入与均衡利息率的对应关系就是LM曲线:L1(Y)+L2(r)=m。它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L为货币需求;m=M/P为货币供给)

1. 消费函数:消费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函数关系,又称消费倾向。在价格总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家庭部门的消费支出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用公式表示为:C=C(Y)。通常,随着收入的增

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

2. 边际消费倾向:指增加1单位收入中消费所占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MPC=ΔC/ΔY。根据定义,边际消费倾向总大于零而小于1,但平均消费倾向则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1。通常,边际消费倾向服从递减规律,即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消费增加,但消费的增加量在收入增加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

3. 储蓄函数:储蓄是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称作储蓄函数或储蓄倾向,用公式表示为:S=S(Y)。

4. 边际储蓄倾向:指增加一单位收入中储蓄所占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MPS=ΔS/ΔY。根据定义,边际储蓄倾向大于零而小于1,并且如果边际消费倾向递减,那么边际储蓄倾向递增。

补充:

4. 流动偏好:人们持有货币的偏好。据称,由于货币是流动性最大的资产,故人们会对其产生偏好。引起这种偏好的动机可分为交易、谨慎或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前两种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人们的收入水平,并且与收入呈同方向变动,示为L1(Y);投机动机引起的货币需求取决于利息率,并且越利息率呈反方向变动,示为L2(r)。这样,货币需求可记为:L=L1(Y)+L2(r)。

5. 流动偏好陷阱:当利息率降低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预计有价证券的价格不可能继续上升,因而会持有货币,以免证券价格下跌时遭受损失。这时人们对货币的需求趋向于无穷大,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

8. 货币创造乘数:一笔存款通过银行系统而对货币供给量所产生的倍数作用。根据银行体系的制度规定,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中必须以法定准备率提取一定比例留作准备金,而另一部分可以由银行向客户放款,从而进一步增加货币量。如此继续下去,整个银行系统中最多可以创造出的货币量为△M=△D/rd

式中:△D为银行系统中最初增加的存款;rd为法定准备率。

2. 按照西方学者的观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如何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

按照凯恩斯主义的观点,通过改变政府的收支水平以及经济中的货币供给量,可以影响总支出水平,从而影响就业、价格总水平、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运行目标。实践中,表现为财政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节。

财政政策是政府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政府执行财政政策是斟酌使用的,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当经济出现总需求不足即出现经济衰退时,政府应扩大政府支出、减少财政收入;相反,当总需求过热即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应削减财政支出、增加税收。财政政策工具包括变动政府购买支出、改变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税收和公债等。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货币政策的实施也是逆经济风向的。货币政策手段主要有再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和变动法定准备率等。具体地说,贴现率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变动给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机构的贷款利率来调节货币供应量。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减少,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会减少;反之,降低贴现率,准备金从而货币供给量就

会增加。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行为。变动法定准备率也能够改变经济中的货币数量。随着经济中货币量的改变,影响了经济的总需求水平,进而达到影响国民收入,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目的。

1. 按照西方学者的观点,如何利用制造衰退来逆转通货膨胀

由于通货膨胀大都与过度的需求有关,因而降低通货膨胀率最有效的方法是人为地制造一次经济衰退。

根据价格调整方程,在既定的价格预期下,如果使得总需求低于潜在的产出水平,那么通货膨胀率将会比预期通货膨胀率更低。假定一个经济社会中人们以上一年的通货膨胀率形成预期,价格调整方程中的调整系数h=0.2。若经济中最初的通货膨胀率为10%,那么政府制造5%的衰退将使得通货膨胀率降低1%。由于人们将会以上一年的通货膨胀率形成预期,故来年政府继续制造同样的衰退将使得通货膨胀率继续下降,直到实现政府既定的目标。

在上述通过制造衰退调整通货膨胀的过程中,政府制造衰退程度的大小决定了通货膨胀率下降的速度。衰退幅度越大,通货膨胀率下降的越快。在实践中,以较小的失业率和较长时间来降低通货膨胀率的方法被称为渐进主义方式,而以较高的失业率和较短的时间来降低通货膨胀率的办法称为“冷火鸡”方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