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远古的辉煌——桃坪羌寨调研

2022-03-26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嘲 蛹 每 远古的辉煌 ——桃坪羌寨调研 邓鸿成,肖 瑜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摘要】 桃坪羌寨是有典型代表性的羌族村落,对其住宅、碉楼、水网以及历史文化的概略性介绍,对 羌族文化以及中国史前文明的研究,对了解羌族建筑文化提供一点线索。 【关键词】 羌寨;村落;文化 【中图分类号】TU253 【文献标识码】A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笔者来到了桃坪羌寨,从公路 等;第二层住人;第三层一半为储存问,另一半为打晒粮食的 旁望向河对岸的村寨,只能见到绿树丛中隐约的房屋,树上 晒坝。住房屋顶修至最上层时,所架木板支出墙外,一方面可 挂满沉甸甸的果实。这仿佛是一个世外桃源,而不是在战乱 以保护下面的墙壁,同时又可扩大楼顶平台的面积。楼顶晒 中求生存的远古羌族村落。 坝在铺过木板或石板后,再铺以密实的树枝或细竹枝,然后掺 桃坪羌寨位于岷江河上游河谷地区,距汶JiI 17 kin,离成 入细黄土,上面再加一层含有石灰质的“鸡粪土”,厚约1尺, 都160 km。据史料记载,西汉时即在此设广柔县,桃坪作为 最后把土与枝条捶打夯实。晒坝的平面两侧稍向中间倾斜, 县辖防御重区便已存在。而今,桃坪羌寨被誉为“东方古 加之涧槽,可把积水引到屋外。这样的房屋不仅不漏雨雪,表 堡”,羌寨中巍峨矗立的羌碉也被赞誉为“东方金字塔”、“世 面光滑平整,没有缝隙,而且冬暖夏凉,坚固耐久。 界建筑明珠”,是中华民族建筑的活化石。 1古羌历史 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关于古羌人的记载,一部分从事农耕 生活的羌人部落,逐步与中原农耕民族融为一体,成为中华 民族形成的最早源头;而更多的从事游牧的羌族部落,在长 期的历史变迁中,逐步演化为其他少数民族。只有在岷江上 游河谷地区保留下来的古羌人,成为现代羌族的主体。他们 沿袭下来的古羌人的生活习性、风俗习惯,对于研究中国史 前文化、羌人文明都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还有那保持着 原有历史风貌的古朴、随意性的民居建筑,成为研究汉族、藏 族以及其他相关民族建筑的宝贵依据。 桃坪羌寨房屋的材料让人感叹:不管是上千年的古老房 图1桃坪羌寨建筑 屋还是建成十来年的新居都就地取材。石材采用硬度较高 的小青石,有棱有角,粘结材料就是当地的黄泥。这样的房 羌寨面向河流,背靠群山,防御性十分强。在战乱中求 屋就象从地里长出来的一样,和群山融为一体,古朴苍劲。 生存,羌人更是总结出许多方法。羌寨布局看似十分随意, 再往里走,九曲十八拐的路网更让人惊叹:寨内的人进出自 既无东西南北的城门.也无城墙沟壑,但实际这种布局方式 如,而外来的人就犹如进入了迷宫。走在千百年岁月磨过的 却饱含心思:以羌碉为中心放射状布局形成8个出入1:3,这8 青石板路上,听到的是脚底下发出的湍急的水流声,让人既 个出入1:3又与寨内13条甬道织成四通八达的路网。此外, 感神秘又倍觉兴奋。当然,最让人震撼的是古羌人的杰作 羌人还常常利用彼此住房之间的间隔地带,修建过街楼或者 ——碉楼。它静静的矗立在蓝天白云、群山环抱中,见证着 封闭式过道,利用晒坝相互连接,家家相通,全村相通,以提 历史的变迁,忠实地保卫着羌族。 高防御能力,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这种立体式的道路网络 2桃坪羌寨特色 和防御系统,让人不得不感叹古羌人的智慧。 桃坪羌寨的建筑完全体现了的羌族民居的特色(如图 [收稿日期]2006—02—20 1)。寨内住房用石片砌成,平顶方形,多为三层,也有二层或 [作者简介]邓鸿成,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讲师,建筑 者三层以上的。住房大多是底层作为牲畜棚,饲养牛羊猪鸡 学硕士;肖瑜,硕士研究生。 四川建筑第26卷5期2006.10 2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3羌寨碉楼及建筑艺术 让所有的人都会为之折服的是羌碉。在1000多年前, 古羌人不吊线,不绘图,不用任何支撑柱架,全凭目测信手建 成的几十米高的建筑,不仅是价值极高的艺术珍品,也是力 的绿洲。 羌族和汉族之间的联系是源远流长的。在桃坪羌寨中, 除了发现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以外,在许多地方还可见其与汉 民族文化的交融。在中国历来的居住文化中,水占据着极其 重要的地位。风水学认为水就是财,故而对于水口之处的保 护甚为看重。初看仿佛有迷信的成分,但实质却是水源和水 源保护的重要性。风水学的核心是气,而水为气之母。历来 城市、村落选址都对水源极其讲究,水源问题,至今仍是一个 城市生存发展的最重要条件之一。桃坪羌寨的水源和水网的 处理极富人性和科学性、防御性,这足见汉文化与羌族文化的 一的象征,更体现出羌民族勤劳朴实、吃苦耐劳、顽强奋进的精 神。桃坪羌寨的石碉现存两座,均有上千年的历史。它们不 仅历尽岁月的磨练,而且经受住了大自然的考验:1933年叠 溪7。5级地震和1976年松潘、平武7。2级地震,羌碉依然如 一把长剑直插云霄,表明了羌碉在建筑技术上的伟大创举。 修建石碉楼的材料是不同形状的碎石片和黄泥(和羌民住的 房屋选材一致)。修建时,根据碉楼的层数先决定下碉楼的 基脚,在选择好的地面上掘成方形的1—2 m的基脚沟,再在 沟内用大块的石片砌成宽约1 m的基脚,然后用木制的泥掌 把调好的黄泥涂于片石上,螺旋式地层层堆砌,黄泥和石片 粘结后非常牢固。石墙自下而上逐渐变薄,墙的内侧与地面 垂直,外侧稍向内倾斜。碉楼内的上下交通全靠木爬楼梯联 系(这是为了方便游客而做的爬梯,以前是羌族独具特色的 独脚楼梯),从下而上的楼梯以顺时针方向布置,似为螺旋 致和交融。桃坪羌寨的选址在河的右岸(人面向水流方向, 左手为河左,右手为河右),这和中国许多大城市一样,如重 庆、南京、苏州等等。这是受到了“阳化气,阴成形”这一规律 的支配。先哲们总结出了河右为吉,河左为凶的规律。羌族 的许多位于河谷地带的村落几乎都是在河右岸,可见羌人祖 先在选址问题上的认识是和汉族先人一致的。 状。碉楼是为适宜战争而修建的,故而碉楼的窗也有其防御 性的要求,窗孔外小内大,呈覆斗形(如图2)。 图3奉为神灵的石块 羌人有崇拜白石的风俗。在屋顶中间、四角都可见白色 石英石,在羌碉四角也都放有,这代表着天神。羌人称白石 为“勒霞石”,在《羌戈大战》中,记述了羌人用白石战胜戈基 人的故事,集中表现了羌族人对白石的崇高敬意。在人类历 史长河中,敬奉神灵,远古有之。在中国远古神话女娲补天 的故事中,女娲炼五彩石块,修补坍塌了的苍天;《山海经》里 的复仇小神鸟精卫,一口口衔西山石去填海,足见石头在信 仰中的威力。在汉族许多建筑中,常有一块刻有“泰山石敢 当”字样的石块,立在墙边或嵌在墙里。这种石块,至少在唐 代就有了。在桃坪羌寨,也有同样的石块(图3),寨民奉若 图2羌寨碉楼 神灵,在特殊的节日里还要给石块披红烧香。这足见两种文 化的交融和适应性了。 羌人作为我国一个古老的民族,虽然在7 000年的历史 长河中日渐式微,逐步从主要民族变为少数民族,退出了历 史的主角地位,但历史不会否定她远古的辉煌,历史更不会 忘记羌人为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所融入的鲜血和 智慧。中国的古羌文化,被人们称为东方的“玛雅文化”,它 不单是人类史前文化的显现和演化,而且有深厚的历史渊 源,广泛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对于桃坪羌寨来说,无论路网还是碉楼都是它的奇特之 处,但它的灵魂,笔者认为还是那奔腾不息的,从高山急流而 下的水。桃坪羌寨的水网让人惊叹:寨内地底下挖掘了众多 的引水暗渠..E.盖石板和土,隔一定距离就留有活动石板,揭 开即町取水。人畜用水,庄稼灌溉全部得以解决。这些方便 又充满智慧的水网,让桃坪羌寨比起其他羌寨来更具生态、 更具自然。羌寨四周是长势茂盛的庄稼和硕果累累的果树。 羌寨掩映在绿树丛中,映衬着突兀的石山,简直就象沙漠中 30 四川I建筑第26卷5期2006.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