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表格式教案设计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小学五年级《数学》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版 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 主 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课 时: 共7课时,第4课时 授课对象: 五年级学生 设 计 者: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要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今后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应当让学生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来源,理解它的意义,熟练地运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习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通过学习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渐形成他们的空间观念。

2.学情分析:

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通过学生联系实际的操作活动,学习一些测量计算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生产和生活中实际测量和计算一些物体的体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

1、我能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我能在练习活动中,养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评价任务】 (1)判断正误

①棱长是6cm的正方体,体积和表面积相等。()

②一个正方体棱长4分米,它的体积是43=12立方分米。()

③一个长方体,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60立方分米。() (2) 70 ×60 ×120 ,求电冰箱的体积 【资源与建议】

1.对教材的简单分析: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基本上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性质,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常用的体积单位,这节课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

2.对资源的分析、建议: 文本资源:教科书 教学用书 环境与工具:课件

生成性资源: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的作品,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建议:

(1)、借助多种直观模型和操作,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重视主体参与,培养几何直观。

3.本课的学习按以下流程进行: 情境导入——观察感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拓展延伸。

4.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操作活动,知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灵活运用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是:能根据不同的条件灵活选用体积公式进行计算。。

【学习过程】 教学环节 学生的学 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的教 课一开始,我询问,这条线段有多长?它的面积有多大?它的体积是多少?你是如何知道的? 学生按照要求,分小组合作操作。 探究新知 学生思考:对于不能切割的物体我们如何知道它的体积? 我拿出一个长方体礼品盒,“同学们,怎样才能得到它的体积是多少。”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很容易想到 ①摆一摆、切一切,看有多少个相应的计量单位,但通过交流学生发现这样摆下去很麻烦,当不能摆正好的时候得到的数值又不准确,而且个别物体是不可切割的。 “那怎么办?”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 ②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学生可能回答,量一量,算一算。 评价要点 导入新课 学生四人合作,用学具随意摆出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并填表。 或直接说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这其中都蕴藏着长方体体积的大小与其长宽高之间的关系有关系。 我就顺势引导“到底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怎样的关系呢?本节课,我们就共同来研究研究”引出下一环节——动手实验,验证猜想。 3、动手实验,验证猜想 我让学生四人合作,用我为他们准备好的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随意地摆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并根据小组摆的情况,把小组内摆法不同的长方体相关数据填入下表。 长方体小正方的体积体的数(立方量(个) 厘米) 实践应用 对活动的过程及时记录,并做好发言准备。 目标检测 学生利用正方体与长方体之间的关系, 长宽高(((厘厘厘米) 米) 米) 在组织学生交流时,注意引导学生说清楚所摆长方体中所含小正方体的数量,可以通过数或算来获得;长方体的体积可以看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它的体积就是几;以及长方体长宽高的相关数据。 再出示一个正方体,提问:很容易推导出正方体它的体积怎样计算?为什么这体积=棱长×棱长×棱样算? 长及其字母表示。在a的立方表示方法的处 理上可结合a的平方 来学习。 (1)判断正误 总结提升 ①棱长是6cm的正方体,体积 和表面积相等。() 学生独立完成。 ②一个正方体棱长4分米,它的体积是43=12立方分米。() ③一个长方体,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60立方分米。() (2) 70 ×60 ×120 ,求电冰箱的体积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作业设计】

课本33页的8、9、10题 【教后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