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近现代纲要名词解释(整理过)

2023-05-22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1.买办:近代中国的买办,是半殖民地中国的产物。他们最初是充当通商口岸外国洋行的雇员和代理人,在帮助外国资产阶级积累资本的过程中,通过获取佣金、分红、利息等手段积累财富,并利用与外国侵略势力及封建势力的密切关系,提高自己的政治、经济地位。

2.三国干涉还辽:1985年中国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其中规定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激化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俄国联合法国和德国共同干涉,迫使日本放弃了割占辽东半岛的要求。日本则再向中国勒索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作为补偿。俄、德、法三国借口干涉还辽“有功”,要求租借中国港湾作为报酬,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3.黄祸论:19世纪末,欧美帝国主义者还炮制了所谓的“黄祸论”,即中国威胁论。1895年,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甚至亲自构思了一幅《黄祸图》,让画家克纳克福斯画成油画送给俄国沙皇。西方还出现了一批关于“黄祸论”的文章与专著。

4.三元里抗英:1841年5月,英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的淫掠暴行,激起了当地乡民的义愤,“不呼而集者数万人”,与英军展开了激烈战斗。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5.《海国图志》:1843年,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一书。其主要内容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科技、军事等等,总结了鸦片战争经验教训,论述了海防战略战术等。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6.《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遵循“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希望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天朝田亩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 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超越和发展,具有进步意义。但它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所描绘的理想天国,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从未实行。

7.《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提出的统筹全局的社会发展方案,这是一个带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纲领。它的出现,表现了太平天国领导人学习西方“摸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然而这些措施未能真正实行。

8.天京事变:发生于清朝后期的1856年,是一次太平天国领导层的严重内讧,地点在首都天京(南京),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及燕王秦日纲在此事件中被杀,另有约二万人丧生。天京事变被视为导致太平天国失败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亦是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9.中体西用:“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换句话说,就是要用西方近代的工艺、科技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地位,把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纳入中国封建社会的轨道里。它以“体用”、“本末”的关系,努力论证着中西文化可以相容、可以互补,努力论证着中国固有文化可以通过采纳西学而增益新知、焕发生机,因此可以说“中体西用”在洋务运动时期,对于传播西方近代文明,对于中国文化的近代化,起着标新立异的积极作用。综观它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中体西用”论无异是一种反对守旧排外、提倡文化革新的文化新论。

10.“戊戌六君子”:戊戌政变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

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6人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11.戊戌政变:1898年的“百日维新”如同昙花一现,只经历了103天就夭折了。除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被保留下来以外,其余新政措施大都被废除,维新派人士和参与或同情变法的官员,或被囚禁,或被革职,或遭放逐。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实力扼杀维新变法的政变,史称“戊戌政变”。

12.清末新政: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4月21日,又下令成立了以庆亲王奕劻为首的“督办政务处”,作为筹划推行“新政”的专门机构,任李鸿章、荣禄、昆冈、王文韶、鹿传霖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一、张之洞(后又增加袁世凯)为参予政务大臣,总揽一切“新政”事宜。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

13.三民主义: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1905年11月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14.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黄兴率敢死队120余人在广州举行起义,革命党人大部牺牲。七十二烈士的遗骸被葬于黄花岗,故称“黄花岗起义”。

15.保路风潮:1911年5月,为反对清朝廷\"铁路国有\"政策,湖南最早发起保路运动,四川的保路运动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到9月份全省已有60多个县成立保路公会,数千万人卷入运动。保路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斗志,直接导致了辛亥革命的总爆发,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

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1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1912年3月,临时参议院颁布的法典。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法典。《临时约法》的许多条文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它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两千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17.二次革命:孙中山等革命党人于1913年发动的讨伐袁世凯的一场战争﹐又称“癸丑之役”﹑“赣宁之役”。这场革命很快就遭到挫败 袁世凯集中兵力进攻江西和南京。战争主要在这一带进行,故“二次革命”又称赣宁之役。

18.护国运动:1915年12月21、22日,蔡锷、唐继尧领导的反袁护国战争。护国战争是近代由中国资产阶级单独领导的仅次于辛亥革命的又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19.护法运动:1917-1918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维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联合西南军阀共同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斗争。护法运动归于失败。

20.四行二局:“四行二局”指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和邮政储金汇业局、中央信托局。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利用国家政权力量控制“四行二局”,形成以其为中心的金融体系,主宰全国金融业,操纵着国家经济。如发行“法币”,发行内债,从事大规模商业投机活动等等。新中国成立后,官僚资本被没收为人民的国家所有。

21.北洋军阀:袁世凯为首的中国封建军阀集团。1895年清廷命袁在天津小站编练“新建陆军”。这支军队采用新的兵制 ,使用近代武器,归北洋大臣节制。1901年袁出任北

洋大臣,所辖军队称北洋军。1916年袁死后北洋军阀分化为三个派系,即皖系军阀、直系军阀和奉系军阀,彼此争权夺利,不断发生政争和混战,给人民带来灾难。

22.东北易帜:1928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进行“二次北伐”,控制北京政权的奉系军阀迅速溃败,首领张作霖在退回东北途中被日本人炸死,继承父职的张学良不顾日本威胁,于同年12月29 日通电宣布了“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旗易帜”。至此,北洋军阀统治宣告结束,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

23.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 在大革命失败的危机历史关头,由瞿秋白主持召开中共中央紧急会议,会议上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并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打打前进了一步,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24.《井冈山土地法》: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由于缺乏经验,这个土地法关于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等方面的规定,并不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

25.赣南会议:1931年11月召开的中央苏区党组织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被指责为“狭隘的经验论”、“富农路线”、“极严重的一贯右倾机会主义”。会议根据中央临时中央政治局的指示,设立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取消红一方面军总司令和总政治委员、总前敌委员会书记的名义,这就剥夺了毛泽东对中央根据地红军的领导权。

26.遵义会议: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的扩大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

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从幼年达到了成熟。

27.《论持久战》:1938年5、6月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的讲演,系统阐明了持久抗战的总方针,指出抗战最后胜利将是属于中国的,还科学地预测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进程。即: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毛泽东阐明的持久战战略思想,揭示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指明了坚持抗战和争取抗战胜利必须实行的战略方针,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也对全国抗战的战略指导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8.三光政策:相持阶段到后来,日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其抗日根据地开展大规模的“扫荡”,实行“杀光其居民、烧光其房屋、抢光其粮食”的“三光”政策。

29.一·二九运动:1935年的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30.福建事变:1933年11月20日,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人在福州召开中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发表《人民权利宣言》,以国民党第十九路军为主力,在福建发动的抗日反蒋事件。22日,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宣告成立, 李济深任主席,改民国二十二年为“中华共和国元年”。 1934年1月福建事变终告失败。

31.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的直接军事监禁事件,扣留了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导致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和平解决。

32.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主力在晋东北平型关附近伏击日军,歼敌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多辆,取得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是八路军出师华北抗日战场后首战大捷,同时也是全国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

33.皖南事变:是1941年1月4日-1月14日抗日战争时期在叶挺、项英率领的新四军在皖南泾县茂林地区与国民党辖下的国民革命军第三战区部队之间的一次冲突事件,使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四军军部所属兵力与国民党皖南部队都遭到了严重的损失,是国民党反共的第二次高潮。

34.三三制:三三制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政权政策。根据这一政策,抗日民主政权中人员的分配,共产党员大体占三分之一,左派进步分子大体占三分之一,中间分子和其他分子大体占三分之一。团结了各抗日阶级、阶层,争取了中间力量,孤立了顽固势力,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5.重庆谈判(双十协定):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蒋介石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共商“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为了争取和平民主,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于8月28日偕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10月10日,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

决避免内战”。

36.《五四指示》: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将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到1947年下半年,解放区即有2/3的地区基本上实际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37.第二条战线:在国民党统治区,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民主运动也迅速地发展起来,成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天战线。

38.第三条道路:抗日战争胜利后,民主党派的一些人,包括某些领导人,既不满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和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又不赞成中国共产党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和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鼓吹走中间路线即第三条路线。主张,政治上,必须实现英美式的民主政治,但决不能为少数特权阶级所操纵,在经济上必须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但不容许官僚买办资本的横行和发展。走中间路线的人,实质上是一条旧民主主义的路线。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生活都表明,这条路线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39.《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7月至9月,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个大纲指引着在封建制度压迫下的亿万农民群众,将自己的力量汇入民主革命的洪流,为争取全国革命胜利奠定群众基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