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教育学原理对教育技术学的启示

2023-10-22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教育学原理对教育技术学的启示 陈小民 (宝鸡文理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陕西宝鸡721007) 摘要:简要阐述了教育学原理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教育学原理对教育技术的启示,并对教育技术人员 加强教育学原理的学习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教育学原理;教育技术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1)08—0006—02 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一直受制于理论体系的不完善。教育技 术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教育学理论的相关内 容。教育技术学界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的 二级学科。然而,目前较为尴尬的情况是教育技术学的从业人 员及在读学生对于教育学的相关知识缺乏基本的了解和掌 握。因此,教育技术学界加强教育学基础知识的学习.既具有重 个层次,宏观层次是理论教育学,中观层次包括部门教育学、边 缘教育学、教育活动与过程,微观层次为应用教育学。教育学基 础包括教育学的实践基础、理论基础。教育学历史方面,胡教授 认为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教育现象。教育学科研究对教育 学科学研究的含义、方法、过程等作了全面的阐述。 第二篇教育学基本理论对教育的起源、存在和发展、形态 和本质、功能和地位、自我教育等做了讲述。对于教育起源的论 述,胡教授强调了教育起源于人类劳动的观点。教育的功能体 现在对个人和对社会两个方面。自我教育是人类文化的另一种 要意义,又具有迫切性。 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科的基础性课程.是教育科学的在读 学生、从业人员及科研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必备课程。同样教育 学的二级学科教育技术学的从业人员及在读学生也有必要加 强教育学原理的学习。正是考虑到笔者在高校现代教育技术 中心从事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专业背景,笔者近一年来对教 育学原理这门课程及相关知识内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学习和 总结。本文正是笔者学习和反思教育学原理及与教育技术相 传承手段。 第三篇教育活动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目标和教育 内容、教育形式和教育手段四大部分。教育者部分主要是对教 师的概念、职责和素养的讲述。受教育者部分则对受教育者的 特点、受教育的必要性、人的发展和天赋做了论述。教育形式和 手段部分还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做了阐述。 第四篇教育事业包括教育事业及其目的和结构、教育与社 会、教育事业的管理、教育事业管理法制化、教育评价等。教育 事业的目的在于提高全民族、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素 质,培养和造就社会、国家所需的各类人才。教育和社会包括教 关关系的心得体会,笔者在对教育学原理深入剖析的基础上, 阐述了教育学原理对教育技术的启示,提出了教育技术人员 加强教育学原理学习的若干建议。 1教育学原理内容概况[1] 笔者学习教育学原理主要阅读的是胡德海教授编撰的简 育事业和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的关系。教育事业的管理和 法制化包括西方及我国对教育事业的组织和管理结构及其立 法和法制建设。教育评价部分包括教育评价的发展过程、性质、 作用、原则、步骤及教育评价制度等。 缩本教材《教育学原理》,因此对教育学原理知识内容的阐述也 主要以该书为参考。 胡德海教授的《教育学原理》共包括四大部分:教育学概 论、教育基本理论、教育活动和教育事业。 第一篇教育学概论主要是从系统全面的角度阐述教育学 的概念、性质、任务、体系、基础、发展历史、科学研究等。胡德海 教授认为教育学就是教育科学,是诸种教育学科的总称,教育 学是以教育为独立研究对象的知识体系和科学体系,是研究 一2教育学原理对教育技术的启示 2.1准确界定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定位 对于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位问题,以往的著作中仅仅提到教 育技术是教育学下的二级学科,该提法较为抽象和笼统,究竟 教育技术学属于教育学一级学科下的哪个层次和位置,则鲜有 切教育现象的学问。教育学的体系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3 收稿日期:201 1-06—20 作者简介:陈小M,(1962一),男,四川隆昌人,宝鸡文理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现代教育技术。 6 2011年第8期(下半月}软 量 ’塾堕 人论述。通过教育学原理的学习,笔者认识到教育技术学位于 教育学体系中的中观层次。属于教育活动与过程范畴,与教学 论、课程论等同属一个层次。教育技术学关注的是教育活动和 过程中技术性的内容和现象。包括教育活动和过程中的现代化 的技术性资源和过程的设计、开发、管理、应用和评价等。教育 技术应该更多地在教育活动中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手段上下功 夫.充分发挥自身学科的技术优势,通过对教育手段和教育形 式的提升和创新.实现教育效益、效果和效率的提升。此外,笔 者还认为.从技术化理解的视角教育技术学可以纳入教育学体 系中的微观层次,与教育管理学、教育统计学、教育评价学等同 属于应用教育学。着重研究教育领域里的现代化的技术性问题 和现象。 2.2为构建本土化教育技术定义提供了思路 我国的教育技术定义主要是采用美国AECT定义, AECT94定义认为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进行设 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其后,AECT05定义 认为.教育技术是指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 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从上 述AECT定义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美国教育技术的定义更多 的是一种行业标准或者规范,准确地说是一种技术性的行业规 范,缺乏学术意义上的完整论述,且整个定义都没有提到教育、 教学等核心概念,虽然学习也属于教育范畴,但我们认为学习 毕竟不是和教育教学等同的概念,将学习作为教育学科研究的 核心范畴较为不妥。如果简单地采用AECT的定义.很难在教 育学体系中找到合理定位.同时在定义与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的 研究范畴和教育技术事业等都有一定的出入。我们可以试图借 鉴教育学原理的知识.从教育活动的教育形式和教育手段出 发,给出教育技术学的定义。笔者认为教育技术定义可以表述 如下.教育技术是通过对教育形式和教育手段的提升、改造和 创新,从而提高、重构或创新教育活动,最终实现提高教育效 益、效果、效率的目的。 2.3为教育技术学科研提供了重要启示 教育学原理的学习为教育技术的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启 示,通过教育学原理的学习,我们认识到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 象,尤其是教育活动和教育事业的一门科学。教育学深入地抓 住现实生活中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能够以客观存在的教育 现象为对象,以解决教育问题为出发点,以改善教育实践活动 为目的。同样,作为教育学二级学科的教育技术在改善教育实 践活动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通过分析以往的教育技术科研 活动,我们也发现,教育技术学科对教育中的“技术活动”关注 的较多,而对于教育现象则关注较少,比如,我们对教育活动和 教育事业缺乏系统全面的理解和体会,对教育活动和教育事业 中的相关现象缺乏系统研究。典型的做法是教育技术的研究人 员通过信息技术、广播电视等技术手段设计、开发了一套用于 教育教学的平台、系统或工具,但我们缺乏对该系统、平台或工 具在教育活动中具体实施效果的系统关注,也就是我们仅仅提 供了一些技术性的工具和平台,但究竟平台和工具的后续效果 如何,则缺乏研究或者是研究甚少。此外,对于技术性的平台和 工具的开发和设计不仅仅是教育技术人员的专利,同样一线教 育工作者或其他人员也开发了此类的工具,但对于此类工具的 使用流程和使用效果,我们似乎也很少问津,我们似乎更在乎 自己设计和开发的技术成果,而对于其他人员开发的类似成果 缺乏有效关注.或者说缺乏有效研究。教育学原理的学习启示 教育技术人员应该更多地兼顾对一切教育现象尤其是现代教 育技术背景下的教育现象给予更多关注。 2.4为教育技术理论体系建构提供参考 教育学具有严谨的理论体系。教育学理论体系下的每个分 理论都相互承接,相互支持。我们发现整个教育学原理的理论 系统严谨而又科学,能够方方面面地论述教育学所涉及的所有 理论问题,同时整个论述过程中又能够高屋建瓴地合理抽象, 而不拘泥于具体细节。教育学原理严谨的理论体系为教育技术 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笔者认为,教育技术学 应该加强建构严谨的理论体系.对教育技术领域的理论做出系 统的论述。通过教育学原理的学习,笔者认为教育技术学理论 体系的构建可以有以下思路:首先,我们需要抓住教育技术的 本质,只有认清事物的本质,才能对其理论有合理的推演;其 二。对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有合理的定位,也就是我们只有认 清教育技术在实践当中的具体定位,我们才能不断从实践当中 汲取营养,不断丰富教育技术的理论体系;其三,我们需要不断 从相近学科中。尤其是教育学科、社会学科、心理学科、传播学 科等社会学科、人文学科、自然学科中借鉴合理的理论和研究 成果,不断充实教育技术的理论体系。最后,对于教育技术的理 论体系的构建需要有科学的方法和程序,只有方法正确、程序 合理,才能保证教育技术理论体系的规范和科学。 3教育技术人员加强学习教育原理的建议 3.1加强教育学基础-眭知识的学习 教育技术学的从业人员及在读学生应该全面加强教育学 基础性知识的学习。教育技术从业人员应该对教育学基础理 论、科研方法、发展历史、学科现状及热点话题等有所掌握和了 解.尤其对教育活动和教育事业能够有教育技术视角的独到理 解和把握。通过教育学基础性知识的学习,不断丰富自身教育 技术学的,强化自身解决教育技术问题的技能。笔者认为,只有 掌握教育学的基础知识,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教育问题和教育 现象.也才能更好地在科研和工作中把握自己所从事的研究和 工作.也才能更好地将自己的研究和工作更好地与社会现实或 教育实践相结合起来。 3.2强化对教育现象的关注和研究 教育技术属于教育学范畴,教育技术关注的也是教育现象 和教育问题,教育技术领域人员就应该深入教育一线更多地考 察、观察和调研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有针对性地对教育问题 和教育现象从教育技术视角提出解决方案和对策思路.避免单 纯的技术开发视角。笔者并非否定教育技术人员关注技术开发 201 1年第8期f下半月)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7 先前学习成果认定对开放教育教学管理的启示 鲍赘力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北京100031) 摘 要:先前学习认定来源于国外,它是国外教育机构对于学习者在进一步学习过程中 对学习者已经取得的 学习成果进行认可的一种方式。在电大开放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也有着类似的使用先前学习成果来进行相应课程免 修免考的规定及方法。通过比较研究国内外先前学习成果认定的特点,探讨了开放教育免修免考规定取得的成果及 其不足之处。 关键词:先前学习认定;免修免考;开放教育;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1)08—0008~03 PLAR在我国并非新生事物,早在1998年出台的《国务院 1先前学习认证 先前学习认证(Accreditation of prior learning),简称APL, 在各国有着不同的称谓,但大都是指对先前学习成果的认可。 本文根据美国与加拿大的惯用称呼,将其称为为先前学习评 估(Prior Learning Assessment),简称PLAR 。 的做法,而是认为仅仅关注技术问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教育技 学位委员会关于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博士 学位的规定》中,对于高等教育同等学力就已有了明确规定。但 对于高等教育、开放教育以及职业教育,却并没有明确的规定 或者办法。虽然某些院校如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简称中央电大) 对于专科及专升本学习免修免考课程的相关规定中,已经对某 技术作为教育学下的二级学科应该加强与教育学下的其它二 级学科的交流,共同丰富教育学理论和知识。目前,我国教育技 术学的一个窘境就是教育技术学还没有被教育学领域的其他 学科所认识和认同,虽然教育技术属于教育学范畴,但教育学 领域的很多专家学者、学生、工作人员等对教育技术还知之甚 少。教育技术人员应该更多地加强和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 教育经济学、课程教学论等二级学科的交流和学习。通过参加 术。教育技术人员应该深入教育一线考察、观察和调研教育现 象,在实践中体会、总结和发现教育问题,针对现实需求,开发 出教育领域教师和学生及其他教育工作者用得上、喜欢用的成 果和产品。 3.3提升教育学科的基础科研能力 教育技术学科的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借鉴于教育学 科。教育学科相对教育技术而言,学科成熟,研究方法也较为完 善和成熟,拥有较多的标志性、经典的科研成果供我们学习和 借鉴。通过学习和分析经典性的教育学科研究案例.向教育学 领域的标志性专家学者学习,对于提高教育技术人员的科研能 力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我们不应拘泥于教育技术学科的学科 范畴,应该关注教育学领域的科研活动,学习、分析和研究经典 相关的学术会议、学习相关课程、参与课题研究等活动不断加 强与二级学科交流的广度和深度。 通过教育学原理知识的学习.笔者对教育学的基础知识有 所掌握,对教育领域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有所了解,也可以 应用教育学的相关知识解释和分析教育问题,同时对教育技术 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体会。这对于自己今后从事教育技术科研 和工作无疑是最大的收获。通过学习.笔者进一步认识到教育 技术人员加强教育学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期待教育技术人员更 性的科研成果或案例,加强教育学领域的基础性科研能力。教 育学科科研方法和知识的系统学习必然为教育技术从业人员 从事教育技术学科研工作提供宽厚的知识和基础,同时为教育 多地关注教育学相关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技术人员创新研究方法提供基础和源泉。 3.4深化与教育学二级学科的交流 教育学体系下有高等教育学、中等教育学、初等教育学、教 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学论等二级学科。教育 [1] 胡德海.教育学原理[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徐丽娟) 收稿日期:2011-07—21 作者简介:鲍赞力(1984一),男,浙江绍兴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数据管理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8 2011年第8期I下半月l软件导刊’教善 技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