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6.6学生复习提纲《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2021-08-06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要求2016.6

一、选择题(每小题 2分,共20 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二、简述题(每小题6分,共30 分。) 1、简述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1、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 1、简述程序教学

1、简述班杜拉的观察学习 1、简述品德结构

1、简述正强化、负强化、消退、惩罚。 1、简述维纳归因模式的三个维度 1、简述学习策略的概念。

1、简述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策略 1、简述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 1、简述最近发展区

1、简述布鲁纳的学习观与教学观 1、简述资源管理策略

1、谈谈小学生记忆发展的基本特点。

1、简述学习活动对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1、教师如何做到“为迁移而教”? 1、谈谈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

1、举例说明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异同。 1、谈谈小学生发展、学习与教学的辩证关系。 1、简述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基本观点。 1、加涅按学生的学习结果把学习划分为哪几类? 1、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1、简述学习迁移及其影响因素。 1、简述儿童同伴关系的作用。

1、谈谈小学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1、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三、论述题(每小题12 分,共 36分。)

1、结合实例,谈谈教师应如何帮助学生有效掌握概念?

1、你若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师,将如何根据儿童注意的特点组织教学? 1、试述父母的教养方式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1、谈谈教师期望效应及其作用过程。 1、谈谈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策略。 1、试述教师的知识结构。

1、试述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及其教育实践意义。 1、结合学习动机理论,谈谈小学儿童学习动机的激发措施。 1、谈谈学习动机的行为强化理论及相应的激发措施。

四、材料分析题(每小题14分,共14 分。)

1、“这个程序实际上很简单。首先,你把总件数分成几组。当然,如果件数不多的话,一次就行了,……很重要的是,一次件数不能太多。就是说,每次太多不如少些好。这在短时间内似乎无所谓,但经常不注意这一点,就很容易造成麻烦。而且,一旦带来麻烦,其代价可能是很昂贵的。一开始,整个程序看上去比较复杂,但过不了多久,它就会成为你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当你读完这段话后,你可能根本无法理解它的意思。但是,如果给你一个标题“洗衣机使用说明书”,这段话就变得可理解了。

请你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解释这种现象,并谈谈其教学涵义。

2、李老师在教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课堂规矩,说:“如果你们想回答问题,你们可以像老师一样举起右手。”说完,教师在学生面前举起右手,但全班20多位学生都举起了左手。试分析学生产生这一现象的心理原因。

3、有人探讨了不同亲缘关系成员在不同养育环境下智力测验分数之间的相关程度,结果如下表:

遗传关系(亲缘关系) 一起养育 分开养育 (相同家(不同家庭) 庭) 养父母与领养的子女(亲缘关系等于0.00) 0.19 —— 没有关系的兄弟姐妹(亲缘关系等于0.00) 0.34 —— 父母与亲生的孩子(亲缘关系等于0.50) 0.42 0.22 同父母的兄弟姐妹(亲缘关系等于0.50) 0.47 0.24 异卵双生子(亲缘关系等于0.50) 0.60 0.52 同卵双生子(亲缘关系等于1.00) 0.80 0.72

(1)根据研究数据能得到什么结论?[4分]

(2)结合实例,谈谈遗传与环境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10分]

1

相关真题答案

78、简述儿童同伴关系的作用。

答:(1)文化传递和行为发展功能。儿童在扬弃成人文化和创造自己新文化的同时,会形成他们自己的群体文化,并逐代传递。

(2)认知发展功能。维果茨基指出认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人际交流的结果。皮亚杰指出,同伴关系对于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情绪发展功能。同伴关系是满足儿童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安全感、亲密感和归属感的重要源泉。良好的同伴关系能给儿童以情绪支持和安慰,帮助他们应对生活中出现的种种紧张和压力。

(4)人格发展功能。在与同伴的交往碰撞中,个体学会了肯定自我、反省自我、发展健康的自我概念,习得新角色、新技能、新行为,逐渐形成了健全的人格。

25.教师应如何帮助学生有效掌握概念?

答案解析:25.(1)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2)合理运用过去的知识经验。教师需做好两点:一是通过比较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差异,确定概念的内涵,牢固形成科学概念;二要利用直观手段,生动显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使学生已有的经验得到重组和调整。(3)充分利用“变式”。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4)正确运用语言表达。(5)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