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传统文化思考当今建筑发展

2021-03-01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32・ 第38卷第13期 2 0 l 2年5月 山 西 建 筑 SHANXI ARCHITECTURE V0I.38 No.13 Mav. 2012 文章编号:1009—6825(2012)13—0032—02 从传统文化思考当今建筑发展 曹婷婷 (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山东济南250002) 摘要:针对中国建筑如何寻找自我、如何发展这~问题,通过诠释何为东方情结、中国建筑因何而来,以期解答在传统与现代之 间应该如何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行业。 关键词:中国文化,现代建筑,园林,艺术 中图分类号:TU一021 文献标识码:A 建筑生产开始工业化、批量化了,当置身于一座城市时,我们 上,没有曲高和寡,却如此平易近人。你可随便在此闲坐,没有媚 之所以会迷路,是因为它已面目全非,满目疮痍,已不再为我们所 俗的眼神,没有恼人的暖风,有的是自然之景、生活之意。“何陋 熟识。 轩何陋之有”。 在中国所有的艺术都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民众,是被大家所 现在经常会听到某某省市又建了一个地标性建筑,高度多少 米,规划了一个新的CBD,面积多少平方米。高度很高,面积很 大,对于民众来说又有何意义。 康说:与今日的建筑相比,我感到与这些奇迹般的往昔的建 筑艺术有更密切的关联。他对建筑艺术说:“我干得怎样,哥特建 筑。我干的怎样,希腊建筑。”而我们有勇气问:我干的怎样,木构 架、四合院。 中国的某些现代建筑到底失去了什么,我们现在追求的又是 国建筑该如何走出自己的路子。 什么,改革开放这3O年,我们得到的是什么,失去的又是什么,中 熟知的。艺术不是高深的,同样建筑也是近民的。 1传统建筑设计 1.1 诗意的生活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 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 乐。《桃花源记》中的场景通常是现代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文 人喜欢寄情山水,年迈辞官后隐居山林,寻找的是一种清寂、自 得、“逸乐”。“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浪 漫。梧荫匝地,槐荫当庭;插柳延堤,栽梅绕屋。结茅竹里,浚一 我们的居住环境正在被这些钢筋混凝土,玻璃幕墙所堵塞、 所包围。面对这些外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实现自己所谓的梦想 派之长源;障锦山屏,列千寻之耸萃。虽由人作,宛白天开。”这或 许就是中国古人所追求的“式”,“道”,或是一种境界。 的行为,我们是否想过有多少市民喜欢它。他们只不过是用钱砸 出来的新奇与诡异。在“哇”的一声过后,我们是否想过“经济、适 1.2普适的中国文化 为什么国际式会轻易的植入中国,汉宝德先生在大乘的建筑 观中提到:“我了解的中国文化是对照西方文化发展而得来的。 中国民族并没有经过西方式的思想的、宗教的、哲学的反省,甚至 文艺复兴式的自我扩张的历程。所以我们没有哲学、没有科学, 用、美观”。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正在一点一点的被丢失。 现在要在建筑文化方面,重新审视我们的建筑文化传统,目 的是要正本清源,是意在寻根,志在崛起。认清中国建筑文化传 统是什么,其精髓在哪里。在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基 础上,学习、利用西方建筑技术,延伸与拓宽传统建筑文化,既要 也不相信未来的世界。我们是一个文明世界中的野蛮民族。” 当中国的农耕社会遭遇西方的工业化时,工业社会较农耕社 会先进,中国难以汉化工业化,结果便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在中西的对碰中,中国毫无胜算。 当时,有识之士已经在试图寻找中国的根,包括洋务运动提 出的“西学为用、中学为体”,新生活运动,中国固有式的复兴,都 企图在寻找中国的根源,中国的灵魂。其影响并没有改变中国。 随后建国初期出现了一大批所谓的中国固有式,复兴中国古典建 体现与时俱进精神,更要传承传统建筑文化的“文脉”。 1)适合中国的“式”。要探寻中国的“式”不得不从《道德经》 说起:“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无地始,有名万物之 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谓的“道”是超脱了 物质功能与原本精神功能而存在的,它类似于某些纯自然景观所 焕发的美感。 中国人造园更多的是追求园林的一种情调,一种审美趣味的 追求。 登高望远,归隐山林,逃离世俗的枷锁,亲近自然,寻找精神 筑的“新式政治建筑”。但当时所谓的复兴也只是表象的复兴、形 的慰藉。谦逊地对待自然,企图融入自然。建筑遵循自然之式、 式的复兴。这些所谓的复兴没有找寻到体现中国固有的文化的 自然之法。 正确方式。 松江方塔园,集宋塔,明壁于一身。不同年代,不同风格、地 2现代建筑的发展 给我们带来了灵魂的洗礼。 点的历史文物,在各自的环境中得以融洽,是对水乡自然与文化 于1978年筹建,1981年初步建成的方塔园可谓是一朵奇葩, 的艺术提炼和环境塑造。“何陋轩”以竹为架,以草覆顶。北大门、 东大门,采用具有时代特征的轻钢结构。钢结构、钢木结构、竹结 都表达了对历史文物的充分尊重,在形象上传达 也许是因为“唯其偏,唯其冷,唯其小”冯先生才能不拘泥于 构和砖石结构,传统的认识,不“媚俗”,不因循守旧,随心创造属于每一个人的意 的都是江南水乡风情。不同时代的建筑各有气场,控制着属于自 境。静坐在“何陋轩”里,细细品茗,聊天,倾听竹林,凝视一泓吹 己的领地,整合起来又是散落有致,自发的让人认为这个宋塔就 皱的池水,仿佛与室外的喧嚣隔绝。没有富丽堂皇,没有高高在 该建于此处,何陋轩就该面向此景……一切的形成都仿佛来自于 收稿日期:2012—02—06 作者简介:曹婷婷(1989一),女,在读本科生 第38卷第13期 2 0 1 2年5月 山 西 建 筑 Vo1.38 No.13 SHANXI ARCHITECTURE May. 2012 ・33・ 文章编号:1009-6825(2012)13—0033—03 组团式老旧居住区安全环境改造策略 赵晶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北京100089) 摘要:通过对北京老旧住宅居住环境的调研,对其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分析,综合运用社会学、环境心理学、环境行为学以及 建筑学的方法,针对其安全环境,提出了相应的改造对策。 关键词:外部安全环境,可防卫空间,邻里关系,物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O 引言 龄阶层交往的场地等。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住宅小区的安全环境也越来越 2围合空间的营造 好,但一部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建造的老旧居住区的安全环境 组团式:有些小区已经形成围合空问,如百万庄小区院落式 问题也逐渐的凸显出来。这些住宅区的布局模式多为组团行列 空间产生内向型空间,便于居民对其公共空间的自然监视。 式。针对这类老旧小区,在总平面上主要解决行列式组合形式所 对于那些已经产生围合空间的组团式笔者暂时不去考虑,针 带来的领域感的缺乏,以及无法产生围合、内聚性空间的问题。 对行列式的组合方式,笔者将提出几种形成围合空间的可能性。 在宅间设计上,主要存在领域划分不明确,缺少活动场地等问题。 2.1 通过住宅围合 下面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般性改造策略。 利用转角单元加建东西向住宅的布局形式,这样的院落组合 1 领域性功能所属划分 有较强的私密性,保证了院落的安全,并有利于居民的交往。这 领域性的欠缺在组团式布局里面主要指的是没有明确性质 种改造既不会影响居民原有的生活,又可以增强居住空间的安全 的领域划分。设计者应该对空间进行重新规划,有明确的功能所 性。对于那些还存在着平房(临时周转房)的小区来说是一个不 属划分,即:老年人活动专用场地,儿童活动专用场地以及其他年 错的建议,既解决了住房紧缺的问题,又对可防卫空间的营造提供 自然的雕琢,不矫揉、不造作。 [2] 李大夏.路易・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2)适合中国的“意”。“意”即意念,意象。中国的社会价值 [3] 计成.园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总是建立在群体之上,古村落以宗祠为中心,四合院以内院为中 [4] 周榕.时间的棋局与幸存者的维度——从松江方塔园回 心,院内植树。树和宗祠的意象,是群体的精神中心,是将一群人 望中国建筑30年[J].时代建筑,2009(3):24.27. 集中起来的意念,是群体所共有的一种崇仰。 [5] 胡晓青.方塔园的意境生成[J].建筑文化,1998(7):174- 艺术在中国不是孤立的、桀骜的,是近人的、众所周知的。东 176. 方人居是一种普适的人居,绝不是个体的炫耀与奢华。“安得广 [6] 焦自云,欧雷.阅读汉宝德的建筑观[J].华中建筑,2009 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文化来源于草根,建筑也要回 (2):37・39. 归于草根。 [7] 冯纪中.何陋轩答客问[J].时代建筑,1988(3):4-5. 3结语 [8] 冯纪中.方塔园规划[J].建筑学报,1981(7):83—84. 如今批量化生产的高楼代替了传统的建筑形式。无尽的复 [9] 关国兵,翟利群.传统与现代的再认识——汉宝德建筑观考 制、大肆的抄袭,但建筑并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因地制宜。中国建 察[J].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学报,2000(3):49-52. 筑的精髓在于意境的传达、精神的陶冶。形式可以弃,精神不能 [10] 吴伟.方塔园设计研读[J].城市规划汇刊,1996(3):16-20. 弃。建筑如若没有文化根基,是浅薄的。文化丢了,就如同没有 [11] 金晓莹,陆邵明.空间线索的编排及其体验的艺术性—— 了根。没有体现文化精神的建筑设计就如同没有地基的楼房。 以上海松江方塔园为例[J].华中建筑,2006,24(9):97・ 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地位不可忽视。 99. 参考文献: [12] 吴人伟.梦的逻辑——方塔园创作[J].建筑学报,2000 [1]汉宝德.大乘的建筑观[J].世界建筑,1990(5):78-79. (1):51-52. On development of current architecture from traditional culture CAO Ting-ring (Civil Engineering and Water Conservancy College,Shandong University,Ji’mn 250002,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issue that how Chinese architecture seeks for itself and how it develops.the paper illustrates the Eastern complex and hte ori n for the Chinese architecture,SO a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how to develop the architectural industry with Chinese charaeterisfics be。 tween the traditional and the modern architecture. Key words:Chinese culture,modern architecture,gardens,art 收稿日期:2012—02。07 作者简介:赵晶(1982.),男,助理工程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