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旅游文献综述
北方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结 课 论 文
题 目: 遗产旅游文献综述 系 别: 管理系 专 业: 旅游管理专业 班 级: 学 生: 学 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二〇一三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第
0 页
第
0 页
第
0 页
摘要:世界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倍受业界学者的关注。总结了世界遗产相关的研究主要围绕世界遗产开发、世界遗产保护及可持续发展、世界遗产经营管理、世界遗产旅游者行为感知四方面展开,指出世界遗产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将会是今后研究最为热点的领域。 关键词:世界遗产;遗产开发;遗产管理;遗产保护;旅游者行为 引言
世界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文明史上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积累和沉淀。截至目前,中国共有世界遗产41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6处,世界自然遗产8处,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处,文化景观3处。近年来,国内兴起世界遗产旅游的热潮,遗产价值、遗产开发、遗产保护、遗产管理等一系列与世界遗产相关的话题愈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世界遗产相关的课题也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
本文以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世界遗产地的学术研究为基础,通过中国知网对“世界遗产”和“旅游”作为关键字进行核心文献的检索,共搜索出相关文献,文献研究内容涉及世界遗产开发、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世界遗产经营管理、世界遗产旅游者行为四大领域,以及简述了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涵研究和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现状研究。
一、世界遗产开发
遗产开发是世界遗产价值凸显的有效方式,世界遗产开发模式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学者的研究热点。傅才武、陈庚(2010)指出,物质
第
0 页
文化保护遗产有博物馆式保护与产业开发模式、大遗址保护与整体开发模式、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城市历史街区开发模式、村落开发模式五种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有民俗博物馆保护与开发模式、节庆文化保护与开发、特色餐饮开发模式、演艺开发模式、主题公园开发模式、物化产品开发模式、影视开发模式七种类型。
世界遗产旅游产品的开发也是世界遗产开发的重点内容之一,梁学成(2010)认为,多元化的旅游产品是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的必然选择。周永振(2010)将内蒙古文化旅游产品按照客观真实旅游体验、结构性真实旅游体验、舞台化真实旅游体验、存在性真实旅游体验四类划分,并描述了内蒙古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提出提升草原文化品牌建设、注意文化产品组合、注重文化真实性与旅游者真实体验相结合的开发策略。
二、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世界遗产是大自然的恩赐,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世界遗产保护是世界遗产管理和发展的重中之重。国内学者在世界遗产保护方面展开如下相关研究:孙九霞(2010)认为,旅游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选择。保护和走可持续发展路径是世界遗产发展和管理的必然选择,将有效增强世界遗产地的生命力,延长世界遗产地的生命周期。杨云仙(2010)以世界遗产地庐山为例,根据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评分法相结合的方法,得出庐山的资源条件要重要于开发条件,并分别从资源条件、自然开发环境条件及社会经济开发环境条件三方面入手提出一系列对策保护庐山的生态环境,促进庐山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文
第
1 页
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同样受到广大学者的青睐,卢松等(2010)建立了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型。该模型从人文系统和生态系统两大角度(分别包括社会文化发展等和总体环境感知等8个维度)入手,对宏村现阶段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状况作相关评价。文举(2010)指出地震灾后四川各世界遗产地的损害情况,提出通过黑色旅游的结合等有效手段实现世界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张辉、袁俊、张萌(2010)认为,实现遗产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仅有科学规划并不够,还必须有强有力的制度及各种管理措施作保障,政府通常可采取经济、教育、法律三方面的手段,展开澳门遗产旅游的利益相关者协调、澳门遗产旅游规划、澳门遗产旅游管理三方面的分析。
三、世界遗产经营与管理
世界遗产的经营管理一直是学者探寻的热点。白宇飞(2010)以美国国家公园的特许经营管理模式为例,分析国内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的特许经营现状,并提出改善特许经营现状的建议。刘长生、简玉峰(2010)通过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型的构建,以中国四大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的数据为例,利用优化控制理论建立相关模型。建立旅游产业发展与环境质量的模型。并分析得出,在中国的世界遗产旅游景区中,当生态环境质量较差时,生态环境质量与旅游产业发展存在正相关关系;当生态环境质量较好时,生态环境质量与旅游产业发展存在负相关关系。建立政府环境管理与环境质量关系的模型,并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征收较高的排污费时才能产生优化排污的效果。建立环保部门的污染管制程度与旅游企业固
第
2 页
定资产投资的模型。并得出关于不同投资主题的投资行为差异及其政府行为方式对旅游业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所产生的影响的结论。张辉等(2010)提出建立权威高效的“澳门文化遗产委员会”、采取有效措施协调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加强遗产地旅游环境容量规划和服务设施规划、引入经济管理手段和旅游者教育手段以深化遗产旅游管理。
四、世界遗产旅游者行为及感知
旅游者的行为与世界遗产地的发展息息相关,我国不少学者从旅游者行为与感知的角度对世界遗产展开研究,以期实现世界遗产的保护及世界遗产管理水平的提升。李涛等(2010)以故宫等13处世界遗产旅游地的实地调研数据为样本,采用对应分析法,分析了受访者年龄、学历等因素对经济影响、社会影响、环境影响、文化影响的差异感知。蔡彩云等(2011)从游客的满意度入手,以民居类遗产福建永定土楼为例,通过实地调研等方式,建立目标层和要素层细化评价指标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IPA法分析得出游客对永定土楼的满意程度感知。邹统钎等(2011)分析游客对于贵州荔波的价值取向及游客需求,提出适合荔波发展的建议。 五、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基本内涵的研究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长河而不曾中断的国家,悠久的历史赋予了中华民族博大而丰富的文化遗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为了更好的继承和保护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对其基本内涵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国内学者的研究
第
3 页
主要分为两类情况:一种是直接沿用《世界遗产公约》中的概念;另一种是针对我国存在的文化遗产的特点进行总结和概括。
蔡靖泉认为文化遗产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的具有文化价值的财富遗产,包括了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这个定义中,前句是 文化遗产的内涵,揭示的是概念的 本质属性;后句是文化遗产的外延,反映的是概念包含的对象。曹丹认为文化遗产的定义包括三个方面。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的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份或结构的铭文、洞窟以及联合体;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的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地方。倪用玺提到文化遗产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即人类历史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的总和。根据其形态表现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1985年,我国加入了世界遗产公约组织,我国学术界普遍接受了《世界遗产公约》的相关概念:《世界遗产公约》第一条规定世界文化遗产的定义为:1、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的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部件和结构,铭文、洞穴、住居及各类文物的组合体;2、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的看,在建筑形式、统一性及其与环境景观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体;3、遗址:从历史、
第
4 页
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自然与人类结合的工程以及考古遗址的地区。 六、我国文化遗产基本状况的分析研究
珍贵而脆弱,是每一处世界遗产的真实特质。世界上许多有纪念价值的遗迹,正面临着被破坏、被遗忘、甚至消失的境地,许多有突出代表性的地理环境也面临着被污染、被破坏、被侵蚀甚至被销毁的窘况。作为一个世界遗产大国,我们有义务更积极、更全面地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世界文化遗产基本状况的分析研究,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前提。当前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现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时间和地域两方面。
随着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的世界文化遗产被发现,在文化遗产绝对数量增加的同时,如何针对它们各自的特点进行有效的保护和利用显得更加的迫切。 七、结语
从现今关于世界遗产的研究现状看来,关于世界遗产的研究主要集中世界遗产开发、世界遗产经营管理、世界遗产保护及可持续发展、世界遗产旅游者行为感知四个方面。随着人们对世界遗产的认可度的提升,世界遗产地将会迎来更多旅游者的到访,世界遗产的价值也将会受到更多专家学者的关注。由于世界遗产原真性和完整性的本质,今后关于世界遗产的研究将更多集中于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以及更多有关世界遗产旅游地开发、经营管理、及遗产旅游者的行为的研究,必将积极引导世界遗产管理部分的合理性开发,鼓励遗
第
5 页
产地旅游者开展生态的、和谐的、环保的遗产地旅游,而其终极目标则是实现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而就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研究来看,近年来发展较快,研究内容亦相当广泛,也取得了相当的研究成效,但对比国外的研究状况,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多方面有待开拓、发展和完善,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大量研究集中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化发展、旅游开发的关系研究方面和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先进技术的运用方面,而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行政能力方面的研究却很少;另一方面这些集中的研究虽然数量众多,但相当一部分只是些一般性的分析和论述,研究方法和研究的学科背景也比较单一,研究内容多局限于陈述问题,缺乏解决问题的途径。虽然也有一小部分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但又缺乏具体的可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而且没有形成统一的量化标准。鉴于这样的研究现状,将会在以后的论文中体现政府对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作用,相信通过规范化的政府管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会取得更大得成果。
第
6 页
参考文献:
[1]梁学成.多元化旅游产品: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的必然选择[J].旅游学刊,2010,(5):9-10.
[2]周永振.内蒙古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基于文化遗产真实性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0,(5):71-72.
[3]傅才武,陈庚.当代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模式[J].武汉大学学报,2010,(7):93-98.
[4]任文举.地震灾后四川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0,(5):70.
[5]孙九霞.多元化旅游产品: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的必然选择[J].旅游学刊,2010,(5):10-11.
[6]卢松,陈思屹,潘蕙.古村落旅游可持续性评估的初步研究———以世界文化遗产地宏村为例[J].旅游学刊,2010,(1):18-26.
[7]蔡靖泉.文化遗产析义[J].中国文化遗产,2011(2) [8]曹丹.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研究及其意义[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1.
[9]倪用玺.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适宜模式比较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第
7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