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医舌诊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中医舌诊

1.1.1 舌诊与主证表(1):

望舌 舌 形 质 裂纹 瘦 芒刺 色 绛 紫 青 老 嫩 胖 淡 红 主虚寒或气血双亏。 主证 舌色较正常深,呈鲜红色,主热证,多为里热实证。里热实证中,舌尖红是心火上炎,舌边红为肝胆有热,红而干胃热伤津液。少数是虚热证,阴虚火旺,舌质也呈红而干状。 多为邪热深入营分、血分或阴虚火旺。红、绛舌颜色越深,表明热邪越重。 紫舌主病,有寒热之分。热盛伤津,气血壅滞,多表现为绛紫而干枯少津;寒凝血瘀或阳虚生寒,舌淡紫或青紫湿润。 主寒凝阳郁:或阳虚寒凝,或内有瘀血。 老”即指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多属实证; “嫩”指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嫩,多属虚证。 “胖”指舌体胖大、肿胀,多与水湿停留有关。舌质淡而胖,舌边有齿痕者,多属脾虚或肾阳虚、水湿停留;舌质红而肿胀,多属湿热内蕴或热毒亢盛。 “瘦”指舌体瘦小而薄,多属虚证。舌质淡而舌形瘦者,多为气血不足;舌质红绛而舌形瘦者,多属阴虚内热。 舌乳头增生、肥大,突起如刺,多属热邪亢盛。热邪越重,芒刺越大、越多。临床上芒刺多见于舌尖与舌边。舌尖芒刺多属心火亢盛;舌边芒刺多属于肝胆火盛;舌中芒刺多属肠胃热盛。 裂纹舌可见舌体上有多种纵行或横行的裂沟或皱纹,多数是由于粘膜萎缩而形成。裂纹舌是由于精血亏损,津液耗伤、舌体失养所致。裂纹舌可见于少数正常人。舌质红绛而有裂纹者多属热盛;舌质淡而有裂纹者多属气阴不足。 齿痕 态 震颤 歪斜 齿痕常与胖嫩舌同见,主脾虚或湿盛。 舌体不自主地颤抖,多属气血两虚或肝风内动。 舌体偏歪于一侧,多为中风偏瘫或中风先兆。 痿软 强硬 舌 苔 薄 厚 少 无 剥落 舌根 黑 灰 色 黄 白 舌体伸卷无力,多因气血俱虚筋脉失养所致 舌体不柔和,屈伸不利,甚或不能转动,多属高热伤津,邪热炽盛,或为中风的征兆。 白苔主表证、寒证,但临床上也有里证、热证而见白苔者。如薄白而润为风寒;薄白而燥为风热;白而厚腻为寒湿之里证;白腐苔主热症,为热毒内盛;苔白燥裂,为湿病化热,内热暴起,热已经伤津。 主里证、热症。一般说,黄苔的颜色越深,则热邪越重。淡黄为微热;嫩黄热较重;深黄热更重;焦黄则为热结;黄而干为热伤津;黄而腻则为湿热。若苔薄淡黄,为外感风热表证或风寒化热。或舌淡胖嫩,苔黄滑润者,多是阳虚水湿不化。 主里证,常见于里热证,也见于寒温证。苔灰而干,多属热炽伤津,可见外感热病,或阴虚火旺,常见于内伤杂病。苔灰而润,见于痰饮内停,或为寒湿内阻。 一般来讲,所主病证无论寒热,多属危重。苔色越黑,病情越重。如苔黑而燥裂,甚则生芒刺,为热极津枯;苔黑而燥见于舌中者,是肠燥屎结或胃将败坏之兆,见于舌根部,是下焦热甚,见于舌尖者,是心火自焚;苔黑而滑润,舌质淡白,为阴寒内盛,水湿不化;苔黑而粘腻,为痰湿内阻。 薄苔多为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病情较轻 多为病邪入里,或胃肠积滞,病情较重。厚苔愈厚表示邪越盛,病情愈重 少苔常表示机体正气不足 无苔则是胃气大虚,缺乏生发。 舌面上有不规则的舌苔剥脱,剥脱处光滑无苔,称为花剥苔,多属胃的气阴不足,若兼有腻苔则表示痰湿未化而正气已伤。 无论苔之厚薄,若紧贴舌面,似从舌里生出者是为有根苔,又叫真苔;若苔不着实,似浮涂舌上,刮之即去,非如舌上生出者,称为无根苔,又叫假苔。有根苔表示病邪虽盛,但胃气未衰;无根苔表示胃气已衰。 腻 腐 滑 燥 腻苔质致密、细腻如一层混浊光滑的粘液覆盖于舌面,不易擦去,多属痰湿内盛。 腐苔质疏松如豆腐渣,堆于舌面,易于擦去,多为实热蒸化胃中食浊,为胃中宿食化腐的表现。常见于痰浊、食积,且有胃肠郁热之证 苔面水份过多伸舌欲下滴,称为滑苔。是有湿有寒的反映,多见于阳虚而痰饮水湿内停之证 望之干枯,扪之无津,为燥苔,由于津液不能上承所致。多见于热盛伤津、阴液不足;阳虚水不化津;燥气伤肺等证。 1.1.2 舌象与主证表(2):

舌象 气虚 阳虚 血 虚 (津液) 阴虚 寒 热 燥 水湿 气滞 痰积 血瘀 食滞 风

舌 体 色 淡 红 绛 紫 青 形 老 嫩 胖大 肿胀 瘦 芒刺 裂纹 齿痕 态 震颤 歪斜 痿软 强硬 舌 苔 色 白 黄 灰 黑 表面 润滑 干燥 腻 粗腐

1.1.3 舌象与主证表(3);

舌象 舌质 态 老 嫩 胖 瘦 芒刺 裂纹 形 颤 歪 舌苔 色 量 感觉 病 因 痿 强 白 黄 灰 黑 厚 薄 少 无 剥 无 滑 燥 腻 腐 落 根 胃气虚弱或气血不足 阳虚热浮,阳虚而外感湿热 脾虚湿浊不化,痰湿上蒙清窍 肾阳不足,湿浊化热 气血俱衰,肾阴不足 胃阴不足或气阴两虚 胃之气阴两虚,痰湿阻络 振 斜 软 硬 1 1.1淡白舌 淡 1.2淡白舌百白 苔 1.3淡白舌黑燥苔 1.4淡白舌水滑舌 1.5淡白裂纹舌 2 2.1淡红镜面淡 舌 红 2.2淡红花剥舌 2.3淡红紫斑舌 (舌边舌尖有青紫) 2.4淡红舌白厚腻苔 2.5淡红舌厚腐腻苔 2.6淡红舌黄燥苔 2.7淡红苍老舌糙苔 3 3.1红舌齿痕3.2红舌花剥舌 3.3红肿胀舌 3.4红舌黑腻苔 3.5红舌无苔 3.6红舌白腐苔 3.7红舌黄腐苔 3.8红舌黄白 邪湿热毒蕴结于里 湿热秽浊蕴结于里 胃肾气阴两伤 痰食内聚、湿热蒸腾 湿热熏蒸、血热上壅 虚阳上浮、湿热内蕴 湿阻脉络、津不上承,或爆热伤津 脾虚湿滞、兼有内热 湿浊未化、湿热伤阴、 胃肠热结夹湿,湿热化燥 湿热阻滞三焦 气虚血瘀,痰饮停聚 气滞血瘀或久病气血不续 红 舌 苔 3.9红色点刺舌 3.10红舌焦黄苔 4 4.1绛红舌黄 湿热燥结于肠胃 风痰上扰、痰热腑实 热毒内实、、痰热腑实 胃肠热结伤阴而兼阴虚火旺 热及营分 寒湿凝滞、伤阴阻络 瘀血阻拆哦、气血壅滞 湿毒内盛 阴虚、真阴不足、虚火上炎 胃肠热结、腑气不通 营分郁热 绛 燥苔 红 4.2绛红舌黄黑苔 4.3绛红舌黑糙台 4.4绛红瘦舌 5 5.1紫绛舌光青 剥苔 紫 5.2青紫瘦小舌 6 6.1淡红瘀斑瘀 舌 斑 6.2红胖瘀斑舌 7 裂纹舌 1.1.4 舌象与主证图:

1淡白舌 1.1淡红紫斑舌舌质淡红,舌尖舌 1.2淡白舌白苔。舌质淡白、白苔满布、 边多处青紫成片,舌苔白腻不均 匀,中间苔少。气滞血瘀或久病 气血不续。 中部厚如积粉。阳虚热浮,可见于阳虚 而外感湿热。 1.3淡白舌黑燥苔。舌质淡白,舌体胖, 舌苔灰黑燥裂。脾失健运、湿浊不化、 痰湿上蒙清窍。 1.4淡白舌水滑苔。舌淡而胖,边尖满布白滑苔,中根部黄苔,厚腻粘滑。肾阳不足;湿浊化热。 1.5淡白裂纹舌。舌质淡白透青 紫,舌体胖大,中有深裂纹, 舌边裂纹如刀割,舌苔白腻而

2.1淡红镜面舌。舌质淡红而嫩,边有裂 纹,舌面光莹无苔、平滑如镜。胃阴不 足或气阴两虚。 2.2淡红花剥舌(地图舌)。舌 质红而嫩,舌苔白腻花剥,剥 脱处光莹无苔,或罩白色透明 苔。湿热伤阴,湿浊未化,已 伤阴液。 2.3淡红紫斑舌舌质淡红,舌尖 舌边多处青紫成片,舌苔白腻 不均匀,中间苔少。气滞血瘀 或久病气血不续。 2.4淡红舌白厚腻苔。舌质淡红, 2.5淡红舌厚腐腻苔。舌质淡红, 舌苔白厚腻。气虚血瘀,痰饮 停聚。 舌体略胖,白厚腐腻苔满布舌 面如积粉,表面微有淡黄色。 湿热阻滞三焦 2.6淡红舌黄糙苔。舌质淡红, 舌苔黄燥,粗糙如砂石。胃肠 热结夹湿,湿热化燥。 苍老、白苔满布、微黄、粗糙 2.7淡红苍老舌糙苔。舌质淡红、 如砂石。湿阻脉络、津不上承、 或暴热伤津。 3.1红舌齿痕舌。舌质略红,舌 体胖大而齿痕,舌中间有纵裂, 3.2红舌花剥苔。舌质红而嫩, 舌苔白腻花剥,剥脱处光莹无 3.3红肿胀舌。舌质红,舌体肿 胀、胖大、不能缩入口内,舌 3.4红舌黑腻苔。舌质红,苔厚腻,边白黄中间黑色。虚阳上浮,湿热内蕴。 苔薄白而颗粒粗松。脾虚湿滞, 兼有内热。 苔,或罩白色透明苔。湿热伤 阴,湿浊未化,已伤阴液 尖与中部黄苔,舌边与根部白 苔。湿热熏蒸,血热上壅。 3.5红舌无苔。舌质红而嫩、中 有裂纹,除舌边有少许残存之 苔外,余光莹无苔。胃肾气阴 两伤。

3.6红舌白腐苔。舌质红,舌苔 白厚,颗粒粗松,如豆腐渣堆于 舌面。痰食内聚,湿热蒸腾。 3.7红舌黄腐苔。舌质红,有红 点,舌体苍老,舌苔由白转灰 黄,厚腐堆起,上有横直裂纹。 湿热秽浊蕴结于里。 3.8红舌黄白苔。舌质红,有红 点,苔黄白色,厚积满布,如 米粉状。邪热湿毒蕴结于里。 3.9红色点刺舌。舌质红,有红色点刺状 突起,舌苔白腻,表面微黄。营分郁热。 3.10暗红舌焦黄苔。舌质红而 偏暗,苔焦黄如锅粑,厚而有 裂。胃肠热结,腑气不通。 4.1.暗红舌黄燥苔。舌质绛红 晦暗,舌体薄瘦,舌苔厚而焦 黄燥裂。实热燥结于胃肠。 4.2红绛舌黄黑苔:舌质绛红、 苍老、尖有红点,苔薄白转灰 黄,根部灰黑垢腻。风痰上 扰,痰热腑实。 4.3红绛舌黑糙苔。舌质红绛, 4.4青紫瘦小舌。舌瘦小面青 5.1绛紫舌光剥苔。舌质绛紫而 5.2青紫瘦小舌。舌瘦小面青 有红点,黑色糙裂苔满布,厚 积成块。热毒内实,痰热腑实。 紫晦暗,舌苔白厚腐。寒湿凝 滞,气血壅滞。 暗,舌面光剥无苔。热及营血, 伤阴阻络。 紫晦暗,舌苔白厚腐。寒湿凝 滞,气血壅滞。 6.1淡红瘀斑舌。舌质淡红 偏暗,边有瘀点、瘀斑, 舌苔薄白。瘀血阻络,气 血壅滞。 6.2红胖阏斑舌。舌质红绛有 瘀斑,舌体肿胀,舌面有破 7.1裂纹舌。舌质略细,多数纵 裂如刀割,舌苔薄白。素有阴虚 ,真阴不足,虚火上炎。 损,苔白滑兼有酱色。湿毒内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