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撼庭秋》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深切感情,我们一起来看看《撼庭秋》的原文及作者简介。 《撼庭秋》原文 别来音信千里 怅此情难寄 碧纱秋月 梧桐夜雨 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 天遥云黯 只堪憔悴 念兰堂红烛 心长焰短 向人垂泪 《撼庭秋》赏析 诗词基调
此词写难以排遣、无所寄托的思念之情。情无所寄,相会无期,夜长无寐,只好移情于烛:明明是人心里难过,却说蜡烛向人垂泪;明明是人心余力拙,却说蜡烛心长焰短。这里,人即
1 27
烛,烛即人。 词句分析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开篇点题,说自与情人离别以来,音信远隔千里,惆怅的是,这一片深情无从寄去。以情语开篇后,作者接着以景写情,\"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写的是:碧纱窗下,对着皎洁的秋月,卧听淅淅沥沥的夜雨滴梧桐叶上。 \"几回无寐\"上承景语,点破相思,说的是:有多少回啊彻夜无眠!\"碧纱\"二句,代表不同时间、地点、景物,目的是突出\"几回无寐\"四字。对月听雨,本是古诗词中常用的写表情的动作,用于此处,思与境谐,表明主人公难以排遣的怀人之情。类似的意境有温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上片泛写别后相思,下片实写此时此地的感受。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几句写的是:登上高楼极望,只见天空辽阔,层云黯淡,更令人痛苦憔悴。其中,\"楼高目断\",另笔提起,与上片\"几回无寐\"似接非接,颇有波澜起伏之势。\"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一结三句,是全词最精美之笔。以红烛拟人,古人多有,如杜牧《赠别》诗:\"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同样是使用\"移情\"手法,以蜡烛向人垂泪表示自己心里难过,但杜牧诗的着眼点\"替人垂泪\"而且\"有心\",大晏词则以\"心长焰短\"一语见长。那细长的烛心也即词人之心,心长,也就是情长意长,思念悠长恨悠长;焰
2 27
短,蜡烛火焰短小,暗示着主人公力不从心,希望渺茫。这三句景真情足,读来只觉悱恻缠绵,令人低徊。
这首词妙于淡雅闲适之外,透出一股深厚苍凉,反映了作者性情沉郁的一面。 《撼庭秋》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迁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翰林学士、左庶子,仁宗即位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进礼部侍郎,拜枢密使、参知政事加尚书左丞,庆历中拜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历任要职,更兼提拔后进,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皆出其门。
《撼庭秋》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深切感情,我们一起来看看《撼庭秋》的原文及作者简介。 《撼庭秋》原文 别来音信千里 怅此情难寄
3 27
碧纱秋月 梧桐夜雨 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 天遥云黯 只堪憔悴 念兰堂红烛 心长焰短 向人垂泪 《撼庭秋》赏析 诗词基调
此词写难以排遣、无所寄托的思念之情。情无所寄,相会无期,夜长无寐,只好移情于烛:明明是人心里难过,却说蜡烛向人垂泪;明明是人心余力拙,却说蜡烛心长焰短。这里,人即烛,烛即人。 词句分析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开篇点题,说自与情人离别以来,音信远隔千里,惆怅的是,这一片深情无从寄去。以情语开篇后,作者接着以景写情,\"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写的是:碧纱窗下,对着皎洁的秋月,卧听淅淅沥沥的夜雨滴梧桐叶上。 \"几回无寐\"上承景语,点破相思,说的是:有多少回啊彻夜无眠!\"碧纱\"二句,代表不同时间、地点、景物,目的是突出\"
4 27
几回无寐\"四字。对月听雨,本是古诗词中常用的写表情的动作,用于此处,思与境谐,表明主人公难以排遣的怀人之情。类似的意境有温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上片泛写别后相思,下片实写此时此地的感受。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几句写的是:登上高楼极望,只见天空辽阔,层云黯淡,更令人痛苦憔悴。其中,\"楼高目断\",另笔提起,与上片\"几回无寐\"似接非接,颇有波澜起伏之势。\"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一结三句,是全词最精美之笔。以红烛拟人,古人多有,如杜牧《赠别》诗:\"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同样是使用\"移情\"手法,以蜡烛向人垂泪表示自己心里难过,但杜牧诗的着眼点\"替人垂泪\"而且\"有心\",大晏词则以\"心长焰短\"一语见长。那细长的烛心也即词人之心,心长,也就是情长意长,思念悠长恨悠长;焰短,蜡烛火焰短小,暗示着主人公力不从心,希望渺茫。这三句景真情足,读来只觉悱恻缠绵,令人低徊。
这首词妙于淡雅闲适之外,透出一股深厚苍凉,反映了作者性情沉郁的一面。 《撼庭秋》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
5 27
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迁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翰林学士、左庶子,仁宗即位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进礼部侍郎,拜枢密使、参知政事加尚书左丞,庆历中拜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历任要职,更兼提拔后进,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皆出其门。
《撼庭秋》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深切感情,我们一起来看看《撼庭秋》的原文及作者简介。 《撼庭秋》原文 别来音信千里 怅此情难寄 碧纱秋月 梧桐夜雨 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 天遥云黯 只堪憔悴 念兰堂红烛 心长焰短
6 27
向人垂泪 《撼庭秋》赏析 诗词基调
此词写难以排遣、无所寄托的思念之情。情无所寄,相会无期,夜长无寐,只好移情于烛:明明是人心里难过,却说蜡烛向人垂泪;明明是人心余力拙,却说蜡烛心长焰短。这里,人即烛,烛即人。 词句分析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开篇点题,说自与情人离别以来,音信远隔千里,惆怅的是,这一片深情无从寄去。以情语开篇后,作者接着以景写情,\"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写的是:碧纱窗下,对着皎洁的秋月,卧听淅淅沥沥的夜雨滴梧桐叶上。 \"几回无寐\"上承景语,点破相思,说的是:有多少回啊彻夜无眠!\"碧纱\"二句,代表不同时间、地点、景物,目的是突出\"几回无寐\"四字。对月听雨,本是古诗词中常用的写表情的动作,用于此处,思与境谐,表明主人公难以排遣的怀人之情。类似的意境有温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上片泛写别后相思,下片实写此时此地的感受。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几句写的是:登上高楼极望,只见天空辽阔,层云黯淡,更令人痛苦憔悴。其中,\"楼高目断\",另笔提起,与上片\"几回无寐\"似接非接,颇有波澜起
7 27
伏之势。\"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一结三句,是全词最精美之笔。以红烛拟人,古人多有,如杜牧《赠别》诗:\"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同样是使用\"移情\"手法,以蜡烛向人垂泪表示自己心里难过,但杜牧诗的着眼点\"替人垂泪\"而且\"有心\",大晏词则以\"心长焰短\"一语见长。那细长的烛心也即词人之心,心长,也就是情长意长,思念悠长恨悠长;焰短,蜡烛火焰短小,暗示着主人公力不从心,希望渺茫。这三句景真情足,读来只觉悱恻缠绵,令人低徊。
这首词妙于淡雅闲适之外,透出一股深厚苍凉,反映了作者性情沉郁的一面。 《撼庭秋》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迁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翰林学士、左庶子,仁宗即位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进礼部侍郎,拜枢密使、参知政事加尚书左丞,庆历中拜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历任要职,更兼提拔后进,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皆出其门。
8 27
《撼庭秋》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深切感情,我们一起来看看《撼庭秋》的原文及作者简介。 《撼庭秋》原文 别来音信千里 怅此情难寄 碧纱秋月 梧桐夜雨 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 天遥云黯 只堪憔悴 念兰堂红烛 心长焰短 向人垂泪 《撼庭秋》赏析 诗词基调
此词写难以排遣、无所寄托的思念之情。情无所寄,相会无期,夜长无寐,只好移情于烛:明明是人心里难过,却说蜡烛向人垂泪;明明是人心余力拙,却说蜡烛心长焰短。这里,人即烛,烛即人。 词句分析
9 27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开篇点题,说自与情人离别以来,音信远隔千里,惆怅的是,这一片深情无从寄去。以情语开篇后,作者接着以景写情,\"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写的是:碧纱窗下,对着皎洁的秋月,卧听淅淅沥沥的夜雨滴梧桐叶上。 \"几回无寐\"上承景语,点破相思,说的是:有多少回啊彻夜无眠!\"碧纱\"二句,代表不同时间、地点、景物,目的是突出\"几回无寐\"四字。对月听雨,本是古诗词中常用的写表情的动作,用于此处,思与境谐,表明主人公难以排遣的怀人之情。类似的意境有温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上片泛写别后相思,下片实写此时此地的感受。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几句写的是:登上高楼极望,只见天空辽阔,层云黯淡,更令人痛苦憔悴。其中,\"楼高目断\",另笔提起,与上片\"几回无寐\"似接非接,颇有波澜起伏之势。\"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一结三句,是全词最精美之笔。以红烛拟人,古人多有,如杜牧《赠别》诗:\"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同样是使用\"移情\"手法,以蜡烛向人垂泪表示自己心里难过,但杜牧诗的着眼点\"替人垂泪\"而且\"有心\",大晏词则以\"心长焰短\"一语见长。那细长的烛心也即词人之心,心长,也就是情长意长,思念悠长恨悠长;焰短,蜡烛火焰短小,暗示着主人公力不从心,希望渺茫。这三句景真情足,读来只觉悱恻缠绵,令人低徊。
10 27
这首词妙于淡雅闲适之外,透出一股深厚苍凉,反映了作者性情沉郁的一面。 《撼庭秋》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迁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翰林学士、左庶子,仁宗即位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进礼部侍郎,拜枢密使、参知政事加尚书左丞,庆历中拜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历任要职,更兼提拔后进,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皆出其门。
《撼庭秋》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深切感情,我们一起来看看《撼庭秋》的原文及作者简介。 《撼庭秋》原文 别来音信千里 怅此情难寄 碧纱秋月 梧桐夜雨
11 27
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 天遥云黯 只堪憔悴 念兰堂红烛 心长焰短 向人垂泪 《撼庭秋》赏析 诗词基调
此词写难以排遣、无所寄托的思念之情。情无所寄,相会无期,夜长无寐,只好移情于烛:明明是人心里难过,却说蜡烛向人垂泪;明明是人心余力拙,却说蜡烛心长焰短。这里,人即烛,烛即人。 词句分析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开篇点题,说自与情人离别以来,音信远隔千里,惆怅的是,这一片深情无从寄去。以情语开篇后,作者接着以景写情,\"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写的是:碧纱窗下,对着皎洁的秋月,卧听淅淅沥沥的夜雨滴梧桐叶上。 \"几回无寐\"上承景语,点破相思,说的是:有多少回啊彻夜无眠!\"碧纱\"二句,代表不同时间、地点、景物,目的是突出\"几回无寐\"四字。对月听雨,本是古诗词中常用的写表情的动作,用于此处,思与境谐,表明主人公难以排遣的怀人之情。类似的
12 27
意境有温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上片泛写别后相思,下片实写此时此地的感受。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几句写的是:登上高楼极望,只见天空辽阔,层云黯淡,更令人痛苦憔悴。其中,\"楼高目断\",另笔提起,与上片\"几回无寐\"似接非接,颇有波澜起伏之势。\"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一结三句,是全词最精美之笔。以红烛拟人,古人多有,如杜牧《赠别》诗:\"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同样是使用\"移情\"手法,以蜡烛向人垂泪表示自己心里难过,但杜牧诗的着眼点\"替人垂泪\"而且\"有心\",大晏词则以\"心长焰短\"一语见长。那细长的烛心也即词人之心,心长,也就是情长意长,思念悠长恨悠长;焰短,蜡烛火焰短小,暗示着主人公力不从心,希望渺茫。这三句景真情足,读来只觉悱恻缠绵,令人低徊。
这首词妙于淡雅闲适之外,透出一股深厚苍凉,反映了作者性情沉郁的一面。 《撼庭秋》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
13 27
字,迁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翰林学士、左庶子,仁宗即位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进礼部侍郎,拜枢密使、参知政事加尚书左丞,庆历中拜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历任要职,更兼提拔后进,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皆出其门。
《撼庭秋》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深切感情,我们一起来看看《撼庭秋》的原文及作者简介。 《撼庭秋》原文 别来音信千里 怅此情难寄 碧纱秋月 梧桐夜雨 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 天遥云黯 只堪憔悴 念兰堂红烛 心长焰短 向人垂泪 《撼庭秋》赏析
14 27
诗词基调
此词写难以排遣、无所寄托的思念之情。情无所寄,相会无期,夜长无寐,只好移情于烛:明明是人心里难过,却说蜡烛向人垂泪;明明是人心余力拙,却说蜡烛心长焰短。这里,人即烛,烛即人。 词句分析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开篇点题,说自与情人离别以来,音信远隔千里,惆怅的是,这一片深情无从寄去。以情语开篇后,作者接着以景写情,\"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写的是:碧纱窗下,对着皎洁的秋月,卧听淅淅沥沥的夜雨滴梧桐叶上。 \"几回无寐\"上承景语,点破相思,说的是:有多少回啊彻夜无眠!\"碧纱\"二句,代表不同时间、地点、景物,目的是突出\"几回无寐\"四字。对月听雨,本是古诗词中常用的写表情的动作,用于此处,思与境谐,表明主人公难以排遣的怀人之情。类似的意境有温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上片泛写别后相思,下片实写此时此地的感受。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几句写的是:登上高楼极望,只见天空辽阔,层云黯淡,更令人痛苦憔悴。其中,\"楼高目断\",另笔提起,与上片\"几回无寐\"似接非接,颇有波澜起伏之势。\"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一结三句,是全词最精美之笔。以红烛拟人,古人多有,如杜牧《赠别》诗:\"
15 27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同样是使用\"移情\"手法,以蜡烛向人垂泪表示自己心里难过,但杜牧诗的着眼点\"替人垂泪\"而且\"有心\",大晏词则以\"心长焰短\"一语见长。那细长的烛心也即词人之心,心长,也就是情长意长,思念悠长恨悠长;焰短,蜡烛火焰短小,暗示着主人公力不从心,希望渺茫。这三句景真情足,读来只觉悱恻缠绵,令人低徊。
这首词妙于淡雅闲适之外,透出一股深厚苍凉,反映了作者性情沉郁的一面。 《撼庭秋》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迁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翰林学士、左庶子,仁宗即位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进礼部侍郎,拜枢密使、参知政事加尚书左丞,庆历中拜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历任要职,更兼提拔后进,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皆出其门。
《撼庭秋》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深切感情,我们一起来看
16 27
看《撼庭秋》的原文及作者简介。 《撼庭秋》原文 别来音信千里 怅此情难寄 碧纱秋月 梧桐夜雨 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 天遥云黯 只堪憔悴 念兰堂红烛 心长焰短 向人垂泪 《撼庭秋》赏析 诗词基调
此词写难以排遣、无所寄托的思念之情。情无所寄,相会无期,夜长无寐,只好移情于烛:明明是人心里难过,却说蜡烛向人垂泪;明明是人心余力拙,却说蜡烛心长焰短。这里,人即烛,烛即人。 词句分析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开篇点题,说自与情人离别以来,音信远隔千里,惆怅的是,这一片深情无从寄去。以情语
17 27
开篇后,作者接着以景写情,\"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写的是:碧纱窗下,对着皎洁的秋月,卧听淅淅沥沥的夜雨滴梧桐叶上。 \"几回无寐\"上承景语,点破相思,说的是:有多少回啊彻夜无眠!\"碧纱\"二句,代表不同时间、地点、景物,目的是突出\"几回无寐\"四字。对月听雨,本是古诗词中常用的写表情的动作,用于此处,思与境谐,表明主人公难以排遣的怀人之情。类似的意境有温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上片泛写别后相思,下片实写此时此地的感受。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几句写的是:登上高楼极望,只见天空辽阔,层云黯淡,更令人痛苦憔悴。其中,\"楼高目断\",另笔提起,与上片\"几回无寐\"似接非接,颇有波澜起伏之势。\"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一结三句,是全词最精美之笔。以红烛拟人,古人多有,如杜牧《赠别》诗:\"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同样是使用\"移情\"手法,以蜡烛向人垂泪表示自己心里难过,但杜牧诗的着眼点\"替人垂泪\"而且\"有心\",大晏词则以\"心长焰短\"一语见长。那细长的烛心也即词人之心,心长,也就是情长意长,思念悠长恨悠长;焰短,蜡烛火焰短小,暗示着主人公力不从心,希望渺茫。这三句景真情足,读来只觉悱恻缠绵,令人低徊。
这首词妙于淡雅闲适之外,透出一股深厚苍凉,反映了作者性情沉郁的一面。
18 27
《撼庭秋》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迁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翰林学士、左庶子,仁宗即位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进礼部侍郎,拜枢密使、参知政事加尚书左丞,庆历中拜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历任要职,更兼提拔后进,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皆出其门。
《撼庭秋》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深切感情,我们一起来看看《撼庭秋》的原文及作者简介。 《撼庭秋》原文 别来音信千里 怅此情难寄 碧纱秋月 梧桐夜雨 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
19 27
天遥云黯 只堪憔悴 念兰堂红烛 心长焰短 向人垂泪 《撼庭秋》赏析 诗词基调
此词写难以排遣、无所寄托的思念之情。情无所寄,相会无期,夜长无寐,只好移情于烛:明明是人心里难过,却说蜡烛向人垂泪;明明是人心余力拙,却说蜡烛心长焰短。这里,人即烛,烛即人。 词句分析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开篇点题,说自与情人离别以来,音信远隔千里,惆怅的是,这一片深情无从寄去。以情语开篇后,作者接着以景写情,\"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写的是:碧纱窗下,对着皎洁的秋月,卧听淅淅沥沥的夜雨滴梧桐叶上。 \"几回无寐\"上承景语,点破相思,说的是:有多少回啊彻夜无眠!\"碧纱\"二句,代表不同时间、地点、景物,目的是突出\"几回无寐\"四字。对月听雨,本是古诗词中常用的写表情的动作,用于此处,思与境谐,表明主人公难以排遣的怀人之情。类似的意境有温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上片泛写别后相思,下片实写
20 27
此时此地的感受。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几句写的是:登上高楼极望,只见天空辽阔,层云黯淡,更令人痛苦憔悴。其中,\"楼高目断\",另笔提起,与上片\"几回无寐\"似接非接,颇有波澜起伏之势。\"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一结三句,是全词最精美之笔。以红烛拟人,古人多有,如杜牧《赠别》诗:\"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同样是使用\"移情\"手法,以蜡烛向人垂泪表示自己心里难过,但杜牧诗的着眼点\"替人垂泪\"而且\"有心\",大晏词则以\"心长焰短\"一语见长。那细长的烛心也即词人之心,心长,也就是情长意长,思念悠长恨悠长;焰短,蜡烛火焰短小,暗示着主人公力不从心,希望渺茫。这三句景真情足,读来只觉悱恻缠绵,令人低徊。
这首词妙于淡雅闲适之外,透出一股深厚苍凉,反映了作者性情沉郁的一面。 《撼庭秋》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迁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翰林学士、左庶子,仁宗即位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
21 27
进礼部侍郎,拜枢密使、参知政事加尚书左丞,庆历中拜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历任要职,更兼提拔后进,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皆出其门。
《撼庭秋》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深切感情,我们一起来看看《撼庭秋》的原文及作者简介。 《撼庭秋》原文 别来音信千里 怅此情难寄 碧纱秋月 梧桐夜雨 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 天遥云黯 只堪憔悴 念兰堂红烛 心长焰短 向人垂泪 《撼庭秋》赏析 诗词基调
此词写难以排遣、无所寄托的思念之情。情无所寄,相会
22 27
无期,夜长无寐,只好移情于烛:明明是人心里难过,却说蜡烛向人垂泪;明明是人心余力拙,却说蜡烛心长焰短。这里,人即烛,烛即人。 词句分析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开篇点题,说自与情人离别以来,音信远隔千里,惆怅的是,这一片深情无从寄去。以情语开篇后,作者接着以景写情,\"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写的是:碧纱窗下,对着皎洁的秋月,卧听淅淅沥沥的夜雨滴梧桐叶上。 \"几回无寐\"上承景语,点破相思,说的是:有多少回啊彻夜无眠!\"碧纱\"二句,代表不同时间、地点、景物,目的是突出\"几回无寐\"四字。对月听雨,本是古诗词中常用的写表情的动作,用于此处,思与境谐,表明主人公难以排遣的怀人之情。类似的意境有温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上片泛写别后相思,下片实写此时此地的感受。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几句写的是:登上高楼极望,只见天空辽阔,层云黯淡,更令人痛苦憔悴。其中,\"楼高目断\",另笔提起,与上片\"几回无寐\"似接非接,颇有波澜起伏之势。\"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一结三句,是全词最精美之笔。以红烛拟人,古人多有,如杜牧《赠别》诗:\"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同样是使用\"移情\"手法,以蜡烛向人垂泪表示自己心里难过,但杜牧诗的着眼点\"替人垂
23 27
泪\"而且\"有心\",大晏词则以\"心长焰短\"一语见长。那细长的烛心也即词人之心,心长,也就是情长意长,思念悠长恨悠长;焰短,蜡烛火焰短小,暗示着主人公力不从心,希望渺茫。这三句景真情足,读来只觉悱恻缠绵,令人低徊。
这首词妙于淡雅闲适之外,透出一股深厚苍凉,反映了作者性情沉郁的一面。 《撼庭秋》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迁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翰林学士、左庶子,仁宗即位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进礼部侍郎,拜枢密使、参知政事加尚书左丞,庆历中拜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历任要职,更兼提拔后进,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皆出其门。
《撼庭秋》这首诗体现了诗人的深切感情,我们一起来看看《撼庭秋》的原文及作者简介。 《撼庭秋》原文
24 27
别来音信千里 怅此情难寄 碧纱秋月 梧桐夜雨 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 天遥云黯 只堪憔悴 念兰堂红烛 心长焰短 向人垂泪 《撼庭秋》赏析 诗词基调
此词写难以排遣、无所寄托的思念之情。情无所寄,相会无期,夜长无寐,只好移情于烛:明明是人心里难过,却说蜡烛向人垂泪;明明是人心余力拙,却说蜡烛心长焰短。这里,人即烛,烛即人。 词句分析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开篇点题,说自与情人离别以来,音信远隔千里,惆怅的是,这一片深情无从寄去。以情语开篇后,作者接着以景写情,\"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写的是:碧纱窗下,对着皎洁的秋月,卧听淅淅沥沥的夜雨滴梧桐叶上。
25 27
\"几回无寐\"上承景语,点破相思,说的是:有多少回啊彻夜无眠!\"碧纱\"二句,代表不同时间、地点、景物,目的是突出\"几回无寐\"四字。对月听雨,本是古诗词中常用的写表情的动作,用于此处,思与境谐,表明主人公难以排遣的怀人之情。类似的意境有温庭筠的《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上片泛写别后相思,下片实写此时此地的感受。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几句写的是:登上高楼极望,只见天空辽阔,层云黯淡,更令人痛苦憔悴。其中,\"楼高目断\",另笔提起,与上片\"几回无寐\"似接非接,颇有波澜起伏之势。\"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一结三句,是全词最精美之笔。以红烛拟人,古人多有,如杜牧《赠别》诗:\"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同样是使用\"移情\"手法,以蜡烛向人垂泪表示自己心里难过,但杜牧诗的着眼点\"替人垂泪\"而且\"有心\",大晏词则以\"心长焰短\"一语见长。那细长的烛心也即词人之心,心长,也就是情长意长,思念悠长恨悠长;焰短,蜡烛火焰短小,暗示着主人公力不从心,希望渺茫。这三句景真情足,读来只觉悱恻缠绵,令人低徊。
这首词妙于淡雅闲适之外,透出一股深厚苍凉,反映了作者性情沉郁的一面。 《撼庭秋》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宋
26 27
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位于香楠峰下,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当时北宋词坛上,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迁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尚书户部员外郎、太子舍人、翰林学士、左庶子,仁宗即位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进礼部侍郎,拜枢密使、参知政事加尚书左丞,庆历中拜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晏殊历任要职,更兼提拔后进,如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皆出其门。
27 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