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建筑工程施工测量方案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建筑工程施工测量方案

第一节 测量工程

(一)准备工作

施工测量准备工作是保证施工测量全过程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包括图纸的审核,测量定位依据点的交接与校核,测量仪器的校核,测量方案的编制与数据准备,施工场地测量等。 1、现场勘察

到现场了解工程位置,核实测量基准点是否稳固,通视条件如何,勘察场区情况及周边情况,作好勘察记录。工程开工前进行工程现场标高测量,并将所得到的资料按业主要求制成图纸,上报业主方进行审查。

2、测量人员组织

考虑本工程的重要性和测量的复杂性,对专业测量技术人员要精挑细选,反复审核,要求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操技术;计算思维缜密,能完成工程中的各种复杂的计算。并对所有施测人员进行:专业技术交底、安全技术培训、环保培训等。

表001测量人员组织表

职务 测量负责人 测量 人数 1名 岗位责任 工作组织安排,设备管理,现场安全管理,工作质量,工作进度; 技术方案的现场实施,工作质量,工1名 现场负责人 测量员 3、测量设备调配

要做好施工测量控制的工作,仪器是保证。因此我们选用了先进的、高精度的仪器,以满足工程的需要,并对下列进场的仪器设备进行校核。

表002测量设备调配表

1名 作进度 测量放线操作

名 称 数量 用 途 精 度 角度测量精度2″ 全站仪 1台 整体场区控制 距离测量精度 ±(2mm+2ppm) 激光经纬1台 仪 水准仪 经纬仪 50m钢卷1把 尺 (二)测量控制系统建立 1、Ⅰ级场区控制网的建立

为保证控制网的精度,将业主指定的平面控制桩及标高基准点作为Ⅰ级场区控制网。 2、Ⅱ级建筑物控制网建立 A) 平面控制网布设原则及要求

1)平面控制应先从整体考虑,遵循先整体、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原则,以避免放样误差的积累。

2)控制网的布设应根据设计总平面图、现场施工平面布置图以及各施工段的划分等因素进行。

3)控制点应选在通视条件良好、安全、易保护的地方。

距离丈量 —— 2台 2台 标高测量控制 角度测量 ±3mm/km ±2″ 控制点向上投递 ±2″

4)应布设在建筑物的压力传播范围以外 B) 建筑物轴线控制网测设

测量人员接到业主提供的测绘院坐标成果后,利用测角精度为 2″,测距精度为:±(2mm+2ppm.D)的电子全站仪对控制桩距离及角度进行校测。将全站仪校测结果上报业主或监理单位,然后对结果相应调整后,在现场布设四个控制点,并以此布设建筑物轴线控制网。建筑物轴线控制网布设示意图见附图1。 C) 建筑物轴线控制桩围护示意图

控制桩必须用混凝土保护,必须用钢管进行围护,并用红油漆做好测量标记。

建筑物轴线控制桩围护示意图 3、建筑物标高控制网 D) 高程控制网的布设原则

为保证建筑物竖向施工的精度要求,在场区内应建立高程控制网。

高程控制网的精度采用国家三等水准精度。

对控制网进行定期复测。 E) 高程控制网的测设

高程控制网的建立是根据业主提供的场区水准基准点(至少应提供三个),采用S3水准仪对所提供的水准基点按三等水准精度进行复测检查,校测合格后,测设一条附合水准路线,联测场区高程控制点,以此作为保证施工竖向精度控制的首要条件。高程控制网示意图见附图1。

F) 高程控制网的等级及观测技术要求:

表003水准测量技术要求 每千米高路 线 等 差全 长 度 级 中误差(mm) 三等 6  50 S3 因瓦 双面 (km) 型号 次数 仪器 水准尺 点联测合 闭合差 环线次数 (mm) 与已知附合或闭平地 往返各 往返各一一 次 次 12L 注:L为往返测段附合水准路线长度(km)

表004水准观测主要技术指标

基本分划、 基本分划、辅前后水准视线视 等级 仪器长度 型号 (m) 较差(m) 累积差面最低高或黑面、红面、红面所测(m) 度(m) 面 读数较高差较差差(mm) mm) DS1 100 三等 DS3 75 3 6 0.3 2.0 3.0 1.0 1.5 前后视视线离地辅助分划助分划或黑注:三等水准采用变动仪器高度观测单面水准尺时,所测两次高差较差,应与黑面、红面所测高差之差的要求相同。 G) 建筑物标高控制网

A) 建筑物标高控制网的测设

首先复核场区高程控制桩,校核无误后,使用水准仪按国家四等

水准测量将标高控制点引测到建筑物,作为建筑物的标高基准点。 B) 建筑物标高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

表005水准测量技术要求 每千米高差路线长度仪器 水准等级 全中误差(mm) 四等 10 16 (km) 点联测合 型号 尺 次数 S3 双面 一 次 注:L为往返测段附合水准路线长度(km) 表006水准观测主要技术指标

次 合差环线次数 (mm) 20L 与已知附合或闭平地闭往返各 往返各一

前后前后视线离基本分划、辅基本分划、辅助水准视线等 仪器长度级 型号 (m) 较差积差低高度面、红面读数面所测高差较(m) (m) 10 (m) 0.2 较差(mm) 差(mm) 3.0 5.0 视 视累地面最助分划或黑分划或黑面、红四 等 S3 100 5 H) 水准测量的内业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水准线路应按附合路线和环形闭合差计算,每千米水准测量高差全中误差,按下式计算:

MW =

1N[WW/L]

式中MW----高差全中误差(mm): W------闭合差(mm): L ------相应线路长度:

N-------附合或闭合路线环的个数。 内业计算最后成果的取值:三等水准精确至 1mm。 (三)土建结构施工测量 1、结构测量基本思路 I) 平面控制测量

平面控制地下部分采用外控法,用经纬仪直接对各轴线进行放样,地上部分结合本工程实际特点,采用内控法,每一次传递的控制点经自检合格后,作为该作业层的平面控制依据。

J) 高程控制测量

标高控制点地下部分采用悬吊钢尺法将高程引测到施工部位,地上部分高程的传递采用悬吊钢尺竖向传递法。每层高程传递的点位不少于3个。

2、±0.000以下控制测量 K) 平面控制测量

C) 轴线控制桩的校测

在建筑物基础施工过程中,对轴线控制桩每月复测一次,以防桩位位移,而影响到正常施工及工程施测的精度要求。校测仪器采用测角精度为 2″,测距精度为:±(2mm+2ppm.D)的电子全站仪。 D) 轴线投测

地下施工阶段的轴线投测,将全站仪架设在基坑边上的轴线控制桩上,经对中、整平后、后视同一方向桩(或轴线标志点),以方向线交会法将所需的轴线投测到施工的平面层施工段上、在同一施工段上投测的纵、横线各不得少于二条,且要组成闭合图形,以此作角度、距离的校核。

基坑轴线投测 L) 高程控制测量

E) 高程控制点的联测

在向基坑内引测高程时,首先联测高程控制网点。经联测确认无误后,方可向基坑内引测所需的高程。 F) 基坑标高基准点的引测

悬吊钢尺法:以现场高程控制点为依据,采用S3水准仪以中丝读数法往基坑测设附合水准路线,将高程引测到基坑施工面上。标高基准点用红油漆标注在基坑侧面上,并标明数据。

钢尺aS1地面bH0塔尺1标高基准点塔尺2b'H1待测楼层S2a'阻尼液

悬吊钢尺法

b′=H0+b-a+a′-H1

其中钢尺下段悬挂10kg重锤,以保证钢尺的垂直度,为减少摆动,将重锤放入阻尼液桶中,现场作业时,每次用钢尺与水准尺联合测量法传递标高时,改变钢尺悬挂位置,进行重复测量,以便校核。计算时对钢尺进行尺长及温度改正:

水准测量数据演算时对钢尺进行尺长及温度改正:钢尺实际长度=钢尺名义长度+尺长改正数+а×(现场温度-钢尺检测时温度),а:代表钢尺膨胀系数,取а=0.000012m/℃ ;钢尺检定时温度为20℃。

G) 施工标高点的测设

施工标高点的测设是以引测到基坑的标高基准点为依据,采用水准仪以中丝读数法进行。测量的过程中采用附合水准路线进行测量,以消除或减小仪器及其他误差对施工的影响。施工标高点测设在柱上,并用红油漆作好标记。

M) 立模时的控制测量

H) 中心线平面控制借线及标高的测设

根据轴线控制点将中心线测设在靠近墙体底部的楼层平面上,并弹好墙柱外皮借+500mm线,并在露出的钢筋上抄测出楼层+500mm或+1000mm标高线,控制模板平面位置及高度。 I) 立模时垂直度检测

模板支立好后,利用吊线坠法校核模板的垂直度,并通过检查线坠与轴线间距离,来校核模板的位置。 3、±0.000以上控制网测量 N) 平面控制网传递

J) 平面控制测量方法

针对本工程具体情况:地上部分的传递采用内控法。为减少各种因素影响,提高测量精度,本工程拟引用激光经纬仪配合激光靶,进行轴线竖向传递,确保工程测量放样精度。

内控点竖向传递示意图 K) 控制点的转移

待首层底板施工完成,预埋件埋设完毕后,利用全站仪将轴线全部投测至首层底板上,按照基础底板的做法进行角度距离校核等工作,完成测量内控点的工作

由外部控制向建筑物内部转移时,其投点误差,一级不超过2mm;二级不应超过3mm。本工程选用一级。 L) 平面内控点的布设

内控点的布设及选型必须结合建筑物的平面几何形状,组成相应

图形,为保证轴线投测点地精度,内控点要形成闭合几何图形,以提高边角关系,根据施工组织设计中施工流水段图的划分进行,每一流水段布设4个点,并相互之间衔接,组成闭合图形,作为该流水段的测量内控点。

1#楼内控点布置图

2#楼内控点布置图

3-A#楼内控点布置图

3-B#楼内控点布置图

5#楼内控点布置图

6#楼内控点布置图

23#楼内控点布置图

社区综合楼内控点布置图 M) 内控点埋件的埋设

内控点所在首层平面相应位置上需预先埋设铁件并与楼板钢筋焊接牢固。以后在各层施工浇筑混凝土顶板时,在垂直对应控制点位置上预留出200mm*200mm的孔洞,以便轴线向上投测。 N) 平面控制点的竖向传递

先将激光经纬仪架设在对中架上,调整脚螺旋使气泡居中,并实

施对中;然后接通电源使激光器发光,转动天顶准直仪使激光束垂直,清晰地发散至楼面预留孔上的光靶上,通过操作人员用对讲机通话联系,点取圆心点即为控制点的垂影点,各垂影点的连线即组成该楼面的轴线控制网。

为消除误差,同方向旋转激光准直器0°90°180°270°,激光点在投影面上留下圆形旋转轨迹,移动接收靶使其中心与旋转轨迹圆心同心,通过接收靶上的刻划线使全圆等分并取其中点作为控制点的垂影点。

旋转激光 使旋转轨迹与接受靶同 全圆等分

激光点捕捉示意图

O) 楼层平面放线

待本施工段所有内控点都投测到楼层完成后,用经纬仪及钢尺对控制轴线进行角度、距离校核,结果达到规范或设计要求后,进行各条轴线的测放。

施工层放线时,应先在结构平面上校核投测轴线,闭合后再进行

细部放线。室内应把建筑物轮廓轴线和电梯井门窗洞口等轴线的投测作为关键部位。为了有效控制各层轴线误差在允许范围内,并达到在装修阶段仍能以结构控制线为依据测定,要求在施工层的放线中弹放下列控制线,所有主控轴线、细部轴线,墙体边线、门窗洞口边线等。 O) 高程控制网传递

P) 标高的竖向传递

水准仪塔尺钢卷尺塔尺合理配重水准仪 悬吊钢尺示意图 标高传递采用钢尺丈量法,每次至少传递三个点,并相互校对。 依据二层标高控制点,用检定合格的钢尺沿结构向上直接丈量,钢尺量距应使用标准拉力、并进行尺长和温度改正。

钢尺量距应使用标准拉力、并进行尺长和温度改正,现场必须实测出当时环境的,大气温度、构件温度、钢尺温度。

ltll•l(tt0)

lt----钢尺在温度t时的实际长度;

; l-----钢尺的名义长度(钢尺出厂标定的长度)

l---钢尺改正数;

----钢尺的膨胀系数,约为1.2105;

t0----钢尺鉴定时的温度(标准温度); t-----钢尺使用时的温度。

每次测量均应从基准点重新丈量,不得使用下一层的标高点,传递上来以后,应和下一层标高点进行比对。 Q) 楼层标高抄测

施工层抄平之前,应先校测首层传递上来的基准点,当较差小于3mm时,取其平均高程引测水平线。抄平时,应尽量将水准仪安置在测点范围的中心位置,抄测完成后,换人进行复查。

标高标示示意图 P) 测量成果的验收

每一层平面或每一施工段测量工作完成后,必须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及时填写报验表及测量成果记录报请监理单位验收,验收合格后,进行下一步施工。 (四)测量技术资料编制及管理 1、资料执行规范

本工程的测量资料编制,必须执行国家《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GB/T50328—2001)及相关地方的规范。

工程定位测量记录(C3-1); 基槽验线记录(C3-2); 楼层平面放线记录(C3-3); 楼层标高抄测记录(C3-4);

建筑物垂直度、标高观测记录(C3-5); 施工测量放线报验表(B2-2)A2监; 业主或监理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2、资料汇编要求

测量技术资料应进行科学规范化管理,所有测量资料必须做到:表格规范、格式正确、记录准确、书写完整、字迹清楚、汇编齐全、分类有序,必须符合国家及相关部门对建筑施工资料编制的管理规定。 (五)质量控制 3、质量过程控制

1、测量负责人要按照施工进度和测量方案要求,安排现场测量放线工作,作好施工测量日志。

2、现场使用的测量仪器设备应根据《测量仪器使用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检校维护、保养并作好记录,发现问题后立即将仪器设备送检。

3、本工程的测量放线工作必须符合《工程测量规范》的精度要求。

4、测量放线作业过程中,要严格执行“三检制”

自检:作业人员在每次测量放线完成后立即进行自检,自检中发现不合格项立即进行改正,直到全部合格,并填好自检记录。

复检:由施工负责人或质量检查员组织进行质量检查,发现不合格项立即改正至合格。

交接检:由施工负责人或质量检查员组织进行,上道工序合格后移交给下道工序,交接双方在交接记录上签字,并注明日期。

5、为了做到防患于未然,建立合理的复核制度,每一工序均有专人复核。

6、测量仪器均在计量局规定周期内检定,并有专人负责。 7、由于施工分项多,为保证各班组相互配合,以求紧密搭接,施工测量应与各专业工种密切配合,并制定切实可行的与施工同步的测量措施。

4、季节性施工测量应采取的措施

1、及时注意天气变化,提前采取应急措施;

2、尽量避免雨中进行测量作业,如确需在雨中进行测量作业时,应打伞遮仪器主机及棱镜等,避免雨淋;

3、雨季测量作业完毕应先将仪器表面水汽擦干,然后放置阴凉处或用电吹风吹干才可放入仪器箱內,才不致造成水汽进入仪器内部导致仪器失准现象;

4、夏季空气潮湿,最好备有防潮箱,以利每次仪器使用完毕后,将主机体及光电配件放入,以防湿气浸入;

5、在进行二等水准测量等精密测量作业时,应避开地面蒸汽大的时间段,减少地面蒸汽引起的视线误差;

6、高温气候下作业需用遮阳伞遮挡仪器,避免高温影响测量精度;

7、冬季气温低,作业前30分钟,先将仪器置于外界露天中,使仪器温度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

8、作业前测定外界温度,钢尺量距时进行温差改正;

9、冬季多风三级风力以上不利于仪器施工测量,三级风力以下作业时随时观察仪器水准气泡的变化。 5、质量过程控制流程

测量准备 图纸和规范的熟悉重难点分析及对策测量方案讨论基准点交接与校核人员的组织 仪器的准备及检定 控制网布设 平面总控制网建筑物平面控制网高程总控制网建筑物高程控制网 轴线控制点投测控制轴线加密 监理验线 业主及有关部门确认 施工测量 测量数据计算高程控制点引测楼层标高控制 复 核

复核不合格处理(返工) 资料整理 测量施工日志仪器检定合格证测量计算数据测量成果记录 监理验线 业主代表验线 进行下一道工序

(六)附图

附图1:建筑物轴线与标高控制示意图

18.37139.0238.853.41611.50135.999939.7445.224.811.532.412.912.3511.51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