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重点班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题分数:150分
第I卷 阅读题 (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人类社会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空间是固定、具体的,而时间则需要通过某种办法加以测定和标识.人们测定和标识时间的参照最初是感知和观察到的物候和气候的变化.什么时间月圆了、月缺了,什么时候气候转暖,种子发芽、庄稼生长了……这些变化就被我们的先人用来作为早期测定时间的依据.
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人们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就要进一步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循环性的参照物.于是,太阳、月亮、谷物的成熟期等,就成为了优选的参照系。人类很早就学会观察日月星辰,用以测量时间。大约在纪元前五千年,人们利用指时杆观察日影。纪元前11世纪,已经有了关于日晷和漏壶的记载。详细记录时间的钟表的发明,大约是13世纪下半叶的事情了。
协调和规范各民族或国家群体内部公共时间制度的,是各国的特定历法。世界现行历法最为普遍的有: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太阳历或称阳历,我国当今使用的公历就是这一历法,作为我们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的制定,实质上也是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还有以月球围绕地球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或称阴历;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后经汉武帝太初元年修订的兼顾太阳历和太阴历确定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即所谓“夏历\"“农历”,或俗称的“阴历”“旧历”.这样说来,我们的夏历是既参照了对月亮的观察,又参照了对太阳的观察而制定的。
我们的民间传统节日体系,例如春节、元宵节等都是依据过去千百年来通行的阴阳合历而确定的。这种历法在我们的实践活动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正像我们对光华照人的月亮以及太阳倍感亲切一样,对使用了几千年的阴阳合历我们同样有着深深的钟情和依恋。
为了找到一个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要、又准确标识寒暑往来规律的计时办法,人们将一年365天平分为24等份,分别给予一个名称,如立春、雨水等,于是就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标识制度.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的名称与今或有不同,但在汉代刘安著《淮南子》中,就明确有二十四节气名称的记载了。各个节气都有明显的“物候\"作为标志,即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我们的先人发明节气,把自然界的变化、动植物以及人体功能的状态和变化都反映出来了,而且相当准确:雨水,草木萌动;立秋,凉风至等。这些都是从人们对自然界的细腻感觉出发而形成的,体现出对客观规律的准确认知,相当科学。
以上在我们中国人生活中合并使用的阴历阳历时间制度,各有其科学依据、计算方法和历史发展进程。表面上看来似乎互不关联、彼此相悖,但在我们的生活中交错使用、互为补充,形成了协调并用、多元而统一的时间计算体系。这个多元而统一的时间制度就是我们中国人生产生活节律和节日体系的背景。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刘魁立《中国人的时间制度》,有删改)
1。下列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
A。“阴历\"也称“农历”“旧历”,即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的“夏历”,是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
B。我们中国人生活中合并使用的阴历阳历时间制度,表面上看来似乎互不关联、彼此相悖,但在我们的生活中交错使用、互为补充,形成了协调并用、多元而统一的时间计算体系。 C。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是以过去千百年以来通行的阴阳合历为依据为确立的,是我们民俗传统的一部分。
D.二十四节气都有明显的物候标志,作为一种时间标识制度,它有利于人们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
2.下列对“时间制度\"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
A.各民族或国家群体内部公共时间制度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公共时间制度的实施靠各国特定的历法协调和规范。 B.历法是时间制度的重要内容,根据参照物的不同,世界上目前普遍分为太阳历或阳历、太阴历或阴历、阴阳合历三种。 C。作为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有不同的名称,《淮南子》中已有记载。
D。时间制度中阴历阳历各有科学依据、计算方法和历史发展进程,中国人合并使用,构成生产生活节律和节日体系的背景。 3。下列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3分)
..A。为了找到一个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要、又准确标识寒暑往来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规律的计时办法,人们将一年365天平分为72等份,分别给予一个名称,即72个物候。
B.阴阳合历是我们确定传统节日体系的依据,这是因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的依据太阳历,有的依据太阴历.
C。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根据太阳、月亮一年内的位置变化及其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而制定的。
D。我国阴历阳历合并使用的时间制度,符合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性变化,能够反映寒暑往来的自然规律。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脱贫路上咱可不能掉队”
-—李银行脱贫记
龚金星
腊八祭灶,新年来到。河南省项城市付集镇双庙村人声鼎沸。村民李银行承包的鱼塘边,20多个壮劳力甩掉棉衣,穿上胶皮裤,开始围网捕鱼。
上午9时,一挂鞭炮“噼噼啪啪”炸响,一串串网纲在鱼塘里跳跃,村民们齐心协力,赶鱼拉网,一条条鲢鱼、鲫鱼、鲤鱼集入网底,翻滚着、跳跃着.
此时,李银行双手摁住一条大鱼,足有五六斤重,举过头顶,大声喊着:“俺靠养鱼也能脱贫了,脱贫路上咱可不能掉队!”
李银行48岁,爹娘给他取名“银行”,希望他一辈子不受穷,但他却多灾多难。15岁时,父母因病一年内相继去世,留给李银行的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只有两间破屋和两万多元的债务。18岁那年,李银行到陕西一个砖窑厂打工,不但没有挣上钱,还落下了肝病.因为穷,快30 岁了才娶上媳妇。两个儿子出生后,他更是穷得揭不开锅,年年靠吃低保过日子.村里的老老少少也没少帮他,但他还是过不去这个“穷坎”。
双庙村因村里有两座古庙而得名,以前村民们没少去庙上烧香磕头,不但没富起来,反倒成了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为啥我们还要吃低保?为啥我们还很贫穷?为啥我们脱不了贫?”村支部书记李民中说,“三问”在双庙村“砸”出了一个坑,大家伙不断地反思、讨论。
村民们不看书,不读报,没有致富路子,整天瞎胡闹,经常因为一点小事闹得不可开交.
“要让群众从根本上脱贫,就要先从思想上脱贫,同时实施产业扶贫,这样才能挖掉穷根,摘掉穷帽。”项城市委书记刘昌宇说。
找到了“穷根”,就要摘掉“穷帽”.支部“一班人”经常组织大伙读书看报,参加培训,外出考察,让贫困户先从思想上脱贫。随后,李民中发动全村“能人”,捐款集资200多万元,修通了村里3.5公里水泥路,装上了路灯,接通了自来水,村子里顿时有了“精气神”.
2014年,李民中主动对接项城市松鑫服饰有限公司,在村里创办了两个厂房式“扶贫车间”,让一些贫困家庭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
看着一个个贫困户脱贫致富,李银行心里犯起了嘀咕,他找到李民中要求承包村里的坑塘养鱼。
“人要争气,得靠自己,撸起袖子加油干,干出个样子,别人才看得起你。”李银行喷着唾沫星子说,“俺家媳妇在村服装厂上班,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一个月能挣一两千元,咱一个大老爷们咋能光闲着等救济?”
承包鱼塘的第一年,李银行顺风顺水,当年就看到了脱贫的希望.第二年,由于干旱和技术不过关,鱼苗全死了,赔了个精光。失败反而激发了李银行的干劲,去年春天,在村委会的帮助下,他贷了5万元款,对鱼塘进行了整修,好好学习养鱼技术,看着鱼儿一天天长大,他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
鱼塘里,草绿鱼肥。乡亲们喊着号子,一网捞起两千多斤,大伙为李银行两年的辛苦叫好。
一网撒开致富路。看着盛满大盆小盂的红鲤鱼跳跃着幸福的“音符”,李银行激动地说:“我这个‘银行’,穷了半辈子,今年俺中了,全家收入三四万元,好日子真来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继续推进开发式扶贫,处理好国家、社会帮扶和自身努力的关系,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精神,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扶贫先扶智,培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选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
战的决定》)
4.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开头写双庙村村民李银行承包的鱼塘喜获丰收,采用了倒叙手法,使文章结构富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B.李银行虽然取名“银行”,但却多灾多难,15岁时父母双双离世,留给他的只有两间破屋和两万多元债务。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C。双庙村的村民们惯于烧香磕头,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但神仙佛祖们并没有保佑他们村富起来,双庙村反倒成了贫困村。
D。 李银行在致富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虽然承包鱼塘的第一年就看到了希望,第二年却赔了个精光。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A. 腊月初八上午
9点,李银行承包的鱼塘在一阵鞭炮声中开始赶鱼拉
网,村民们齐心协力,前来帮忙。
B。乡亲们喊着号子帮李银行拉网收鱼,大家打捞出了红鲤鱼,李银行两年的辛苦换来了丰硕成果。
C. 李银行承包的鱼塘中,较大的一条鱼有五六斤重,李民中双手按住大鱼举过头顶,兴奋之情难以言表。
D.李银行18岁外出打工不但没挣到钱还落下了肝病,快30岁才娶上媳妇,有了孩子后,家境更加困顿。
E.双庙村人不看书不读报,没有致富路子,天天胡闹,甚至为点小事闹得不可开交,村支书对此很伤心难过。
6.这篇新闻报道,对于脱贫致富来说有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同行”
答:
李星吾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今天,门诊是内科主任值班。她靠在椅背上,中跷着二郎腿,一报在手,静候患者。这时一位面黄肌瘦,衣衫不整,精神有些恍惚的中年男子,缓缓走了进来。毕恭毕敬地站在了她的面前。那男子问:“大夫,这是内科门诊吗?”她用眼睛的余光扫视了一下来者,有气无力地说:“坐下,哪儿不舒服?”“俺手心痒痒……”“去皮肤科。”“不,俺还心慌……”
她恋恋不舍地放下手里的报纸,心不在焉地拿出听诊器卡在耳上,厉声厉色地说:“撩起你的衣服,说说看,怎么个心慌?”“是这样,俺刚从‘姥姥家'出来,心急如焚,手痒难受呀!不得不又重操旧业,生疏多喽!乍一干,俺心慌慌……”一会儿,他看大夫听过胸膛,摘下了听诊器,忙问:“俺有病吗?”“我给你填个单子,先到x科透视。医生看过他刚刚照过的胸片儿:“你再化验化验血,然后还得做个心电、B超……”
对大夫的话,他照听不误。楼上楼下,东跑西颠,心甘情愿地如同周游了列国。医生一一看过了“结果”问:“你是运动员吗?\"“俺常上夜班,不好运动。”“你心跳过速,建议你最好住院观察。”“住院一天得多少钱啊?”“不多,一天才几百块钱。”“哟!咋这贵呀?你给俺开点药吃就中啦!”“光吃药是不行的,你有抑郁症,得住院治疗。”“大夫,俺实在住不起呀!再一说了,住了院就断了俺的财路.给俺开点药吃,就中了”
他拎了一大兜子药,边走边琢磨:俺刚刚到手一千多块钱,转眼口袋里就所剩无几了.俺拼着命赚的钱,叫她三言两语,一个早晨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就给俺三下五除二了!这个行当比俺来钱容易多喽!他走着想着,鬼使神差又回到了门诊室。
“大夫,俺怎么越想越觉得您跟俺是同行呢!”“你也是医生?”“不,您看,您从上到下穿的是一身白大褂,俺从下到上穿的是黑裤衣:您冠冕堂皇、和颜悦色地创收,俺躲躲闪闪横眉怒目地敛财;您在无影灯下用的是一把手术刀,俺在没有灯处用的是一把切菜刀;您是看红包的大小,治病救人,俺是看钱物的多少,治人救钱……”
“什么?什么?你的话我怎么越听越听不明白? ”
“俺羡慕你呀!大夫。您能堂而皇之地让患者从自己的口袋里,一沓一沓地往外掏钱.哪像俺呐,还胆战心惊地自己动手去一个一个地速战速决……”
“你到底是干什么的?”他东张张,西望望,用手拢着嘴,低声说:“这个还用俺说吗?”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中的医生是一个严肃并恪尽职守的大夫,她让中年男子到x科透视、并验血、做心电、B超,还让他住院观察,是对患者负责的表现。
B、这是一篇极具讽刺意味的小小说。小说主要是通过对比塑造人物,小说在层层对比中揭示了深刻的主题。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C、对话描写是这篇小说的主要特征,情节在对话中展开,随着情节的发展;文章用倒叙方式,生动形象的刻画了某些医院医务人员的丑恶嘴脸。
D、“面黄肌瘦,衣衫不整,精神有些恍惚”, “心急如焚,手痒难受”,“俺常上夜班,俺心慌慌\"等这些描写,说明中年男子工作压力大,患病不轻。
E、文章结束部分通过动作语言描写暗示了他(患者)的强盗身份。 8.作品中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4分) 9.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找出并简要分析?(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李陵字少卿,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天汉二年,贰师①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帝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才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上②曰:“毋骑予
女.”陵对:“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诏陵以九月发。.
陵将其步卒五千出居延,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召八万余骑攻陵。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单于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陵军战一日数十合,复杀虏二千余人。虏不利,欲去.会陵军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侯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矢且尽。单于大喜,四面射,矢如雨下.汉军南行,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下,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叹曰:“吾不死,非壮士也。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夜半时,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
后闻陵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迁盛言:“陵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提步卒不满五千,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诬罔,下迁腐刑。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节选自《汉书·李陵传》)
[注] ①贰师:指贰师将军李广利。②上:汉武帝.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 涉:到,进入
.B.徒斩车辐而持之 徒:空
.C.单于遮其后 遮:遮盖
.D。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脱:逃脱
.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A.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 B.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 C.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 D。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陵希望自己能独当一面,为国效力.他向汉武帝提出率领五千步兵出征,分散单于的兵力,汉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B。李陵非常勇敢。面对三万强敌,毫不胆怯,杀死很多敌人。单于又召集八万骑兵,李陵愈战愈勇,匈奴难以取胜,准备撤兵。 C.李陵军队死伤惨重,没有武器和匈奴继续作战,李陵在夜里率众突围,韩延年战死,四百多人逃回塞内,李陵被迫投降。
D.李陵得到了司马迁的高度评价,认为可以和古代名将相比;而汉武帝则认为司马迁所言不实,将司马迁下狱施以腐刑。 1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5分)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5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忆秦娥·听戍者言
周纶
天涯路,荒荒野日黄云暮。黄云暮,年年笳吹,征衣如故。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君恩不到边庭戍,乡心空结将军树。将军树,平安烽报,翠围深固。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上片一、二句,描写一幅荒凉的边塞景象,荒野落日,黄云孤飞,天涯迟暮。
B、笳是一种古乐器,汉代流行于西域一带少数民族间,也称胡笳,其声音悲凉,常用来形容边塞。
C、上片三、四、五句,“征衣\"二者扣题中的“戍者” “年年”言守边之久,“如故”言朝廷不关心士卒,不给他们洗换的征衣. D、词的结句以“翠围\"联想家乡,与开首“黄云”描绘边塞,两相映衬,既突出思乡的主题,又使全篇的结构浑成圆融.
E、词的下片,是作者以自己戍边的亲身感受与经历,发出了“君恩不到\",“乡心空结\"的叹息。
15。本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5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刘裕的儿子刘义隆轻率举兵北伐,结果吃了败仗,张皇南逃,狼狈不堪的句子是:“ , , \"
(2)“ , ”是《琵琶行》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三、基础知识与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C.且陛下春秋高 ..
B.皆为陛下所成就.. D。惶恐饮药而死..
18.对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游:游历,游学
.B。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征:征服
.C.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
政理:政治清明
D。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发:拨动.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 视:比较
.B.作《师说》以贻之 贻:赠送
.C. 孰能无惑 孰: 谁,哪一个
.D.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特:只,不过
.
20.“飞花令”是雅令中的一种,最基本的飞花令诗句中必须含有“花”字,且对“花”字出现的位置有严格的要求。这些诗可自作,也可背诵前人成句.行令者先后相续,作不出、背不出或作错、背错时,由酒令官命其喝酒。请根据你的背诵,完成下面的“飞花令\".(诗句可以少于7个字;任选三句作答,写明序号;6分)
①花□□□□□□; ②□花□□□□□; ③□□花□□□□;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④□□□花□□□; ⑤□□□□花□□; 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⑦□□□□□□花;
21.给下面短文拟写一个标题。(15字以内)(5分)
事实上,“一带一路”推动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合作,更是文明互通的基础建设,是连接世界上不同文明的“带”与“路\"。它以文明对话为引领,强调不同文明的相互尊重、平等对话与交流融合,其路径很清晰:基础设施建设先行,贸易发展紧随,伴着人民交往、文化交流,逐渐实现沿线国家民众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最终达至民心相通,文化相融.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江西省一个家庭贫困的男孩范小勤,因长相酷似马云而走红.怀揣着各种目的的人从四面八方而来。有人真心实意献爱心,也有人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网红”梦,或为自己的商业活动增加炒作话题.“小马云”是幸运的,从被忽略的角落,骤然来到舆论的中心,他被关注,命运会被部分改变。但他也是不幸的,关注也带来了太多浮躁和伪善,当过度消费过后,他只能回到那个依旧破败的家庭。这个9岁的男孩,被动地进入名利中心.或许他需要的仅仅是平静,是长效的教育机制和完善的救助制度。
对于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1.A
2.答案
C.分析:C项偷换概念,本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五段,原
文为“在某些历史时
期,某些节气的名称与今或有不同,但在汉代刘安著《淮南子》中,就明确有二十四节
气名称的记载了\首先,并不是“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有不同的名称”,而是在
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的名称可能与现在不同;其次,《淮南子》中记载的只是二十四
节气的名称,并不是“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有不同的名称” 这种情况。
3.
答案D项.试题分析:A项,原文“为了找到一个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要、又准确标
识寒暑往来规律的计时办法,人们将一年365天平分为24等份,分别给予一个名称,如
立春、雨水等,于是就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标识制度。”分为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72物候\"不符合文
意B项强加因果,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四段,由原文可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体系“都
是依据过去千百年来通行的阴阳合历而确定的”。C项“根据太阳、月亮一年内的位置
变化及其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而制定的\"不当,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三段,原
文为“作为我们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的制定,实质上也是以地球围绕太
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也就是说二十四节气的制定并不是根据“月亮一年的位
置变化及其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 4.C(村民们“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属于无中生有)
5。 A、D(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4分)(B项,从材料开头看,“鲢鱼、鲫鱼、鲤鱼\"都有,并非只有“红鲤鱼”;C项,原文是李银行举起大鱼“大声喊着”,既不是李民中喊得,也不能说“难以言表”;E项,“村支书对此很伤心难过”说法牵强)
6。 ①单靠别人的帮忙资助甚至烧香拜佛摆脱不了贫困的现状,要脱贫致富,关键要靠自己的努力,自力更生.
②经济上脱贫,首先要思想、智力上脱贫,发扬勤劳致富精神。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③要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积极性,要靠集体的力量,集体的智慧,并借助外部力量走共同致富之路。
④要致富就要既经得起成功,又受得住失败,要鼓足干劲,艰苦奋斗。(每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四点得5分,意思对即可)
7。BE.(一项3分,两项得5分)A项“是对患者负责的表现”错;C项“倒叙方式”有误;D项“说明中年男子工作压力大,患病不轻\"不对。
8。答:①他是一个面黄肌瘦,衣衫不整,经济状况不好的强盗。②他人到中年,手痒难耐,重抄强盗旧业便心慌慌的人。③他还是一个被医生盘剥,将“血汗钱”洗劫一空的人。(一点2分,两点4分) 9。答:①一是身份对比,医生与强盗,居然是“同行”,这看起来很荒诞,其实却深刻反映出当今某些令人吃惊的社会现象.
②二是动作神态对比,一个是“靠在椅背上,中跷着二郎腿,一报在手,静候患者”,一个却“面黄肌瘦,衣衫不整,精神有些恍惚\";一个是“心不在焉\"“厉声厉色\",一个是“毕恭毕敬”“心甘情愿\"。 ③专业形成对比,医生在无影灯下用手术刀“冠冕堂皇、和颜悦色地\"收取红包,强盗在没有灯处用切菜刀“躲躲闪闪”“横眉怒目”地敛财;医生是看红包的大小,治病救人,强盗是看钱物的多少,治人救钱;
④穿着形成对比:医生从上到下穿的是一身白大褂,强盗从下到上穿的是黑裤衣。
小说正是在层层对比中,既完成了人物的塑造,又揭示了深刻的主题:医生与强盗,居然是“同行”,这看起来很荒诞,其实却深刻反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映出当今某些令人吃惊的社会现象。(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
10.解析: 遮,拦住。答案: C
11.解析: “之”为“追”的宾语,“战死”为“韩延年”的谓语,其后应断开。“曰”为“说”的意思,其后应断开,“陛下\"为“报”的宾语,其后应断开。答案: D
12.解析: “四百多人逃回塞内,李陵被迫投降\"应为“李陵被迫投降后,其部下仅有四百余人逃回塞内”.答案: C 13.翻译
(1)秦王召唤主管版图的官吏来察看地图,指划着从这里到那里十五座城给赵国。(补出主语秦王、有司、案、指、从此以往,各1分。) (2)不知道停顿断句,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是明白道理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或、师、不、小和大词类活用,各1分。)
14.CE。(C、不给他们洗换的征衣错,“年年”, “如故\" 言守边之久,归期遥遥,思乡更甚.E、不是词人亲身经历,是听戍边者言.答C 3分,答E 2分)
15.答:①本词书写了戍边士卒的怀乡之情(2分)。②词的上片,通过写野日、黄云、胡笳等典型的边塞物事的描绘,表达了士兵们思念家乡,却年复一年,依然戍守边关不得归家的无奈之情.(2分)③词的下片以怨责的语气说出不能归家的原因,即“君恩不到边庭”;归期遥遥,士卒的怀乡之情更甚.(2分)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16.(1)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17解析: A项,“丈人”古义是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今义是岳父。B项,“成就\"古义是栽培,提拔;今义是事业上的大成绩。C项,“春秋\"古义是年龄;今义是季节,春季和秋季。答案: D 18.解析: B.“征”应为“应验”的意思。答案: B 19。 答案 C 视:看
20.(诗句可以少于7个字;任选三句作答;5分)
参考答案:①花间一壶酒;花重锦官城;花谢花飞飞满天②春花秋月何时了;迷花倚石忽已暝;杨花落尽子规啼;桃花落,闲池阁;③春江花朝秋月夜;感时花溅泪④枫叶荻花秋瑟瑟;满地黄花堆积;日出江花红胜火;人比黄花瘦⑤间关莺语花底滑;⑦隔江犹唱后庭花;霜叶红于二月花;春城无处不飞花;朱雀桥边野草花。 21。【答案】例:“一带一路”推动文明互通 22.写作提示
这则材料反映的是2016年11月初的社会热点,其实“小马云\"2015年就已经在网络上被人熟知,阿里巴巴在今年“双11\"期间的回应,让他真正走到亿万国人面前,这再一次把我们的目光引向贫困儿童,引向现在的救助制度.
分析材料
作文类型: 事件+观点型 对于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 材料涉及对象: 范小勤、“有的人”—— 真心实意献爱心的; 商业炒作增加话题的;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透过现象看本质——
小马云事件实际上在揭示 什么问题?
观点: 1、从整体看:辩证看待小马云事件 的走红; 2、从小马云角度,关注儿童的教育 成长问题 3、从“有的人”角度,伪慈善的危害
审题方法总结: 1、分析材料的主要中心事件2、围绕此事件或现象表明 你对此的看法,态度越鲜明越好。 而这个看法应该说明理由(为什么是对的或是错的), 揭示原因、本质, 它有怎样的影响(个人的、社会的、文化的、精神道德 的……), 对此我们应该怎样做——怎么办,提出建议、解决方法或 具体的做法。 ? 3、材料中有观点的,直接赞成或否定某一观点即可. ★注意: ? 1、就事论事——不脱离材料内容写作 ? 2、例子要在范围内-—与材料类似:同类对象或同类 事件!
立意角度:①“小马云\"的背后是沉重的现实——贫困;关注儿童的教育、成长问题,“小马云”需要的是良好的教育与舒适的成长环境;②改变他们的未来,需要长效的机制;③伪善实为真恶,是对“小马云”的伤害,也是对社会文明的挑战;④少一份虚伪,多一份真情;等等。
可从……浮躁和伪善…… 被过度消费……是长效的 教育机制和完善的救助制 度着手,拨开现象的迷雾, 抓住问题实质,展开立论.
[参考译文]
李陵字少卿,被授为骑都尉,带领精兵五千人,在酒泉、张掖教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习箭术以防卫匈奴。天汉二年,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从酒泉出发,在天山攻击右贤王。武帝召见李陵,想让他为李广利的军队运送粮草.李陵向武帝叩头请求说:“臣所率领的人,都是荆楚勇士、奇才、剑客,力可扼虎,射箭必中。希望能自成一军,来分散单于兵力。”武帝说:“没有马匹拨给你。”李陵答道:“我愿意以少击多,用五千步兵进入单于王庭.\"武帝传诏李陵在九月发兵。
李陵率领他的五千步兵从居延出发,到浚稽山和单于军队相遇,约三万匈奴骑兵包围李陵.李陵搏战攻击,千箭齐发,敌兵中箭倒下。匈奴军败退上山,汉军追击,杀敌几千人。单于召集八万多骑兵一起围攻李陵。 第二天再战,斩杀三千多敌人。单于命他儿子率骑兵向李陵发起攻击,李陵的军队在树林间步行与匈奴骑兵拼杀,又杀敌几千人,趁机连发弩箭射单于,单于下山逃跑。李陵军队战斗一整天不下几十回合,又杀死两千多敌人,匈奴军队不能取胜,准备撤走。恰逢李陵军中的军侯管敢被校尉凌辱逃出投降了匈奴,详细地说李陵军队没有后援,箭将要用完。单于非常高兴,让军队从四面射箭,箭如雨下。汉军向南行进,士兵还剩三千多,空手斩断车轮辐条当武器,军吏们拿着短刀,到山下,单于军队拦住了他们的退路,凭借险要地势扔石块,很多士兵被砸死,不能行进。黄昏后,李陵叹息说:“我不战死,不是壮士。再能有几十支箭,就能逃脱,可现在没有武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器再战,不如分散开,还会有逃回去报告皇上的人。”夜半时分,李陵与韩延年一同上马,十几名壮士跟随他们。 几千匈奴骑兵追赶,韩延年战死。李陵说:“我没有脸面去见陛下呀!\"于是投降了。他的部下四散逃命,逃回塞内的仅四百多人。
后来听说李陵投降匈奴,武帝大怒,文武百官都归罪李陵.司马迁极力辩解说:“李陵常常奋不顾身来赴国危难。率领的步兵人数不满五千,搏杀几万军队,转战千里,即使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虽然身陷重围而战败,但他打败敌人的战绩足以显露天下,他不死,应该是想得到恰当的机会来报效朝廷.”武帝认为司马迁所言不实,把他下狱施以腐刑。 李陵在匈奴二十多年,元平元年病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