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纪录片-结构分析

2023-02-16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内容提要]结构是电视纪录片的存在方式与意义体现,而不同的创作主体对电视纪录片会有不同结构建构。平行结构思维与渐进结构思维是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的两种基本思维方式,也为电视纪录片结构建构提供了框架与路径。而电视纪录片结构构建的美学追求,有助于最大程度地实现电视纪录片的表现效果。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平行结构思维;渐进结构思维

电视纪录片,是以美学和社会学意义的视听语言,真实地记录和表现人或者事物的历史或者社会现实存在状态的一种影视艺术形式。电视纪录片,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叙事,是叙述者通过某种叙述行为或者技巧,运用叙述话语向受众叙述故事或者事件的一种动态的双向交流过程。电视纪录片要有效实现信息的传播,离不开一定的叙事方法和技巧,而叙事结构则是电视纪录片形成和存在的前提条件。

叙事结构:电视纪录片的存在方式与意义体现

现代意义上的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不仅是电视纪录片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外在秩序的统一,同时也是创作者根据生活规律和主观体验感受,以各种手段有主次、有层次地安排纪录片内容,并使之成为严密的有机整体的行为过程。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可以分为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内部结构是体现文气的内部因素,如思路、线索、情感、气韵、逻辑等,它使作品上下连贯,过渡自然;外部结构则是表现电视纪录片外部形式的因素,如层次、照应、开头、结尾等,是对作品整体形式的把握,它使作品层次分明,结构完整。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是一种支配与被支配的相互依存关系。

叙事结构是电视纪录片形成和存在的一种方式。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的任务就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和要求,将材料、观点、体验等内在要素,有步骤、有主次地加以安排,形成聚合和支撑电视纪录片各个部件的框架。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是一种形式存在,但它的存在意义并不仅仅是装载内容,还是一种价值和意义的体现。电视纪录片的记录并非事无巨细地一一记载,而是创作者“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是承载并体现了某种“意义”的,既是创作者思想观念的体现,同时也是其观照自我、观照人生、观照世界的体现。结构,作为对内容有主动表现力的形式呈现,关系到作品的整体形态,影响到作品整体的表现意义,因此,从此种意义上说,结构是衡量电视纪录片艺术质量的标志,是体现创作者思想能力和艺术能力的重要标志。

一般来说,电视纪录片内容的固有存在方式以及各种联系和秩序,直接制约着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以生活的流程来建构,这也使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具有浓厚的客观规定性;但是创作主体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映射客观事物,而是有所选择的主观能动行为。而创作主体的审美观、价值观等的差异性,直接导致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呈现出丰富性与复杂性。

平行与渐进:电视纪录片的两种结构思维

在电视纪录片中,结构是叙事的具体化和意义化,叙事要通过结构才能流畅地表达作者的审美感知。不过,任何结构都是人们思维的结果。结构思维是行文思维阶段将生成的时间性、空间性材料转化为一维的、线性的语言链和语言流的思维过程。结构思维的目的在于通过语言和材料的叙述创造一个拟自然的时空结构和逻辑结构,让人清晰明白,便于理解和把握。平行结构思维与渐进结构思维是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的两种基本思维方式。

1、平行结构思维。平行结构思维,是电视纪录片的各个结构单位保持一种平行、并列的空间关系的一种结构思维方式。平行结构思维往往呈现为版块状态或者块状状态,因此,又可以称为版块结构思维或者块状结构思维。在平行结构思维中,各个版块既可以平行独立构建,也可以打碎,在版块之间进行交织处理。从平行结构思维中的版块之间关系看,又可以大致细分为并列式平行结构思维、连接式平行结构思维和剖面式平行结构思维等几种具体的思维形式。 并列式平行结构思维,即版块之间是平行、并列或者对列关系的一种思维方式。电视纪录片《祖屋》就是采用并列结构思维进行构建的,它分为5个版块,每个版块都配有一个小标题,依次是“祖宗风水”、“耕读世家”、“族上人物”、“仁者爱人”和“红白喜事”,尽管5个版块都是围绕“冯琳厝”这个祖屋展开的,但是这5个版块彼此之间没有什么明显的外在的联系;电视纪录片《江南》也是采用并列式平行结构思维构建的,为了总体描绘江南地方文化,创作者选择了《丁山泥土》、《叩访天一阁》、《千年陈酒》、《老房子》等进行记录,构成了江南文化的总体意象。

连接式平行结构思维,即版块之间是一个个连接下来的,带有一种时空的顺序联系。电视纪录片《命运》就是按照连接式平行结构思维构建而成的。《命运》按人物来划分版块,采用上一个人物的内容即将结束时,或从对他的访问中,或从与他有关系的事件中引出下一个人物,进行结构叙事。连接式结构思维既保持了版

块的相对独立性,又加强了版块之间的联系,使整部片子被分成若干个版块仍然能保持较为完美的整体性。

如果说连接式平行结构思维是以纵向关系展现生活,而剖面式平行结构思维则是以横向关系来展现生活的,它往往以平行蒙太奇的方式,将同一时间中不同人物的不同事件展现出来。如《德兴坊》就是采用剖面式结构思维。291户居住在一条建于1939年的老式石库门弄堂——德兴坊,家家住房紧张,电视纪录片从日常生活的记录人手,选择3户进行“记录”,客观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情状和生活态度。电视纪录片《沙与海》也是采用剖面式结构思维创作而成的。它通过生活在沙漠里的居民和生活在海岛上的一户渔民的生活交叉展开叙述,表现人的生存意识与抗争精神。

2、渐进结构思维。渐进结构思维,是指各个结构单位的内容之间,通过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切人,保持一种前后相继的不可逆转的逻辑关系、时间关系、空间关系、程度关系的一种结构思维方式。渐进式结构思维可以分为逻辑上的渐进结构思维、空间上的渐进思维、时间上的渐进思维以及程度上的渐进结构思维等多种样式。

(1)逻辑上的渐进。逻辑上的渐进结构思维最为常见,可以说逻辑上的渐进是结合了时间、空间、程度上的渐进。这仍然是“为什么”、“会怎样”的逻辑顺序,但答案源自对事物本质的挖掘,是对事物的原因——产生的先在性、环节性、过程性;背景——依存的大背景、大气候;功能——作用、影响、意义的追根究底。这样的叙事结构使复杂的叙事变得条理清晰、繁而不乱。例如大型纪录片《大国的崛起》中第一集海洋时代,先提出“葡萄牙和西班牙如何在500年前雄霸世界”这个问题,然后对该问题的起因、背景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最后得出称霸全球的原因。《大国的崛起》中对每个国家的讲述都采用这种逻辑上渐进的结构:提出问题——寻找原因背景——解决问题——引发启示。这12集又一起作为“为什么会成为大国”这一问题的各个要素,回答了中国如何再次崛起问题。逻辑上的渐进注重事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生成、相互决定的内在联系,这种结构常常使用在调查性纪录片中。

(2)空间上的渐进。相对于空间上的平列,空间上的渐进重点是表达出渐进的过程,显示出构成元素之间的主次关系。

空间上的渐进可以很好地反映事件发展的过程。纪录片《阴阳》就体现了空间渐进结构思维的运用,它追求事件本身的现场完整原状,作品的画面内容基本上是一些普通人的纪事:第一节中的弯子出嫁的纪事,就由打水——合八字一割草——端水——婚前准备——拍婚照——结婚登记——做喜酒——送亲所组成。人物事件的产生也只是一种遭遇式的,突发性的,没有事先设置情节线索,或寻找一种框架去界定现场。这正是巴赞所主张的“大门”式的“影像——事件”,“它的作用是展示完整的事件或事实”。导演康建宁在谈到《阴阳》的叙事原则时说“我的剪辑完全是靠一种对当地生活节奏的感觉”。这样,材料现场的原状形态就决定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而这一叙事结构的叙事方式又完整地展示出纪录片的叙事原则。这种在空间上渐进,随时间流发展的结构使观众更容易看到片中人物情感的发展过程,并随着摄像机的镜头深入到事件中心去。

空间上的渐进还可以用于围绕一个主题,卫星事件按照时间顺序逐步发展而形成纪录片。空间上的渐进多用于记录在内部和外部都存在联系的同一个群体或同一个事件,围绕这一人物或是事件,在空间和时间上双管其下,挖掘事件纵深度。例如纪录片《幼儿园》,导演张以庆以幼儿园的—个班级作为个体,连续3年跟踪拍摄小朋友们在小班一中班——赶班的生活实况,孩子们的成长过程在观众面前展开、放大,同时导演要表达的意义和价值也逐步清晰和得到提升。再例如《山里的日子》,由《回乡》、《冬闲》、《嫁女》、《农忙》、《收获》5个有内在联系的篇章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系列,记录了罗中立重返大巴山的经历以及邓友仁一家及其他乡亲们的一段生活,让观众从平实中看到生活的真谛。使用这种空间上渐进的叙事结构最好是具有张力的题材,否则,容易出现版块分散的现象,使得版块和版块之间因为缺乏必要的内在关联而使整部片子显得零散。

(3)时间上的渐进。时间上的渐进在纪录片结构中更为常见。在纪录片中,事件按照时间顺序发展,事件上一刻的状态延续到下一刻,并影响下一刻。我们通过对事物发展状态的描述和分析,得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原理。美国纪录片《篮球梦》,讲述的是两个美国少年如何为了实现他们的梦想——进入NBA打球这个目标奋斗4年的过程。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步展现两个少年在生活上、学业上、训练上不断遇到的问题以及面临的选择。随着情节的层层深入,少年的奋斗精神和不断出现的“险情”吸引住我们,他们的遭遇在观众的身上得到回应,观众在少年身上看到个体的理想从种子到萌芽到长成大树的过程。虽然这个时代早已远离所谓的“梦想”、“英雄主义”,但是《篮球梦》确实将现实和梦想牢牢地结合在一起,打动了观众。

(4)程度上的渐进。逻辑、空间、时间上的平行或是渐进都属于“定性分析”,讲的都是“质”,而程度上的渐进则涉及到另外一个维度——“量”。程度上的渐进结构重点探究展示的是事物所具有的功能的大小,意义的远近。在结构安排中常使用降幂的方式突出事物发生的原因或导致的影响。这种叙事结构常见于介绍自然现状的专题片,例如飓风的成因,亚马逊森林的形成等。

表现效果: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的美学追求

电视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的每一次结构选择,表面上看都是创作者主观意志决定的,实际上,电视纪录片的结构是电视纪录片创作者与受众潜在交流后的抉择结果。这种交流抉择并非是创作者与现实受众的真实交流做出的选择,而是创作者文化价值观与受众文化价值观的对等性的拟态化交流,这就使得结构选择与表现效果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起来,也就要求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者在进行结构建构时要考虑表现效果。前文所论述的“平行与渐进”结构思维,给我们进行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构建提供了框架与路径,而要最大程度地实现电视纪录片的表现效果,我们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1、疏密相间,张弛得法。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如果一味地记录和呈现,则如同流水账,让人乏味。电视纪录片应该根据创作者的表达思想,灵活地运用疏密详略等繁简之法,使叙事结构获得活泼多姿、波澜起伏的审美意义。比如,电视纪录片中的事件总是按照与叙事主题紧密程度的不同而得到不同程度的凸显,那些与核心事实最相关的事件总是得到最好地呈现,而卫星事件的叙述总是很概略甚或被省略。核心事件与卫星事件在纪录片中的组装建构,使得整个电视纪录片疏密相间,重点突出。

如果说疏密相间指的是结构电视纪录片时内容与情感等的密度分配的详略问题的话,张弛得法则是指文章情绪和气氛控制的问题。电视纪录片不能一味地使用一种步调,如果节奏松垮平淡,会让人感到沉闷厌烦;也不能一味地紧锣密鼓、剑拔弩张,那会让人心理紧张负荷过重。因此,电视纪录片应该张弛有度,疏密相间,使受众在变化中体会到电视纪录片的美感和意义。

2、错落有致,悬念叙事。电视记录片叙事结构应该错落跌宕,曲折变化,摇曳多姿,才能给人以运动之美。其中,运用悬念进行电视纪录片的叙事,是形成电视纪录片曲折有致的常用方法。电视纪录片可以通过

叙事建构悬念,也可以运用电视视听语言进行悬念表达。在悬念中叙事,可以有效地激发受众进一步观看的欲望。

3、安排层次,细节叙事。层次指的是纪录片表现内容的先后次序,每个层次表达一定的意思,不同层次根据一定的顺序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形态。层次可以使叙事清晰有条理,也让结构浑然天成。电视纪录片可以用时序来安排层次,如大型文献纪录片《邓小平》,通过时间的推移来结构邓小平伟大的一生;也可以以空间变换来安排层次,如《话说长江》、《话说运河》等从整体看就是按照空间变换来安排层次的;还可以运用认识的发展顺序来安排层次,也可以运用集合式,围绕一个主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材料、不同侧面加以表现,如《浙江五匠遍全国》通过浙江数百万能工巧匠告别家乡外出闯天下的事实,反映了新时期农民在思想、观念和意识上发生的变化。

细节也是结构电视纪录片常用的手法,它往往可以在瞬间拨动人们内心深处的心弦,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电视纪实作品《湘西,山的咏叹》,在揭示湘西山里人生活困窘时,捕捉到了一个中年汉子在肉摊前来回踱步的生活细节:一个山上的中年汉子,到山下来赶墟,他在肉摊前转来转去,一会儿在肉摊前驻足,一会儿离开肉摊,一会儿又回来看肉,一会儿又缓缓离开,往返几次之后,他终于还是毅然绝望地离开肉摊远去。这一生动的生活细节,既增强了对观众的吸引力,又展示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富有典型意味的、具有独特形象和情绪的真实细节传达出不可抵抗的审美魅力,能够让整部电视纪录片充满了情感光辉。

结语

随着现代审美观念的变化,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呈现出两个比较突出的发展趋势:更为广泛、更为自然、更为逼真地表现现代生活;更为细致、更为深入地表现人的内心世界。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形成了与以往不同的现代结构形态,主要表现为:由以往的时空顺序形式向时空交错形式转变;由封闭结构向开放式结构转变;由单一视点向复合视点转变。不管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如何发展,都必须以受众的审美接受为出发点,将最优化的表现效果作为最终的追求目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