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卷 V01.2l 第3期 NO.3 中州大学
JOURNALOFZEIONGZHOUUNIVERSITY 2004年7月 Ju1.2004
中美称呼语中的文化差异 陈玉
(郑州工程学院外语系,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本文试对中美称呼语的用法进行比较,对两种文化背景下的历史渊源进行探索,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不
同价值观,不同思维模式对语言使用的影响.它将有利于人们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称呼语的了解,从而增进彼此间的
了解,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水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关键词:称呼语;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8—3715(2004)03—0075—02
作为社交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称呼语具有保持,加强, 甚至建立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通过称呼语的使用,交际双 方的身份,地位,角色以及二者之间的亲疏关系被突出出来 并加以认定.它们也是常规用语,构成了礼貌用语的一部 分.虽然这类常规用语在社会学,人类学,社会语言学,话语 分析等学科中得到了一些研究,但对其在不问语言和跨文化 交际中的应用尚属新的研究领域.本文试对称呼语在两种 文化背景下的历史渊源进行探索,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 价值观,不同思维模式对语言使用的影响.这一研究将有助 于人们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称呼语的了解,从而增进彼此问 的了解,提高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水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
,英汉称呼语的用法比较
首先应声明的一点是,本文所说的称呼语是指在言语交 往过程中能用于当面称呼的词汇形式.根据陈松岑(1989) 和夸克(1985)等学者的论着,我们可以把称呼语分为六大 类:亲属称谓,姓名,头衔(职业,职位,社交),代词,零称呼以 及其它类型(不定代词,名词词组以及名词性分句等).在英 汉两种语言中,这六大类称呼形式同时存在,且在使用过程 中都受到同样因素的制约,如年龄,职业,地位,身份,辈分, 性别,亲疏程度,说话场合等等,但不同之处在于不同因素在 不同语言中所占的分量不同.通过比较美国语言学家厄尔
文?特丽普(1972)和我国语言学家祝畹瑾(1990)的称呼语系 统图,我们可以看出辈分和年龄或年辈在汉语称呼系统中起 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待亲属,邻里和师长,上述因素 可以说是惟一的决定因素.而在英语称呼系统中,辈分和年 龄只是在对亲属关系中年辈高出一代或一代以上的人才起 积极作用(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对其他社会关系如同事或朋 友中的年辈高者可以不用尊称而直呼其名.当年龄和职业 地位发生冲突时,职业地位占先.比如原来是某教授的学 生,毕业后当了教师,成为该教授的同事,后者就会从称呼前 者为”某某教授”而改称其名.换句话说,双方之间的亲密程 度可以抵消年辈差别所起的作用.而按照我国的习俗,后者 即使当了教授甚至成为前者的上级之后,也依然会保持原来 的称呼形式”某某先生”或”某某老师”不变.现将英汉两种 语言中称呼语使用的主要差异总结如下: 1.在美国,直呼教名(FirstName或GivenName)在同 事,邻里,同学,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等之间十分普遍,显 得友好和随便,甚至可以教名呼长辈或上级,这不是不恭的 表示,而是体现出一种平等关系,这一点有悖于我国的习俗; 2.亲属称谓在汉语称呼体系中占重要地位,赵元任先生在 《中国人的各种称谓》一文中列举了114种对于亲属的称谓, 每种又有正名称,直称及比较文气的称呼之分,这反映了汉 族大家庭的现实.而且汉语中人们常用亲属称谓词去称呼
那些没有亲属关系的人,年龄,辈分因素更显重要;3.在汉语 中,头衔,尤其是官衔称呼十分普遍,而且出于”水往低处流, 人往高处走”的社会心态,我们常把官衔中的”副”字给抹掉. 而我们却很少听到美国人称呼什么局长,经理,校长;4.由于 汉语称呼系统的复杂性,有些汉语称呼语的确很难在英语当 中找到相对应的称呼形式.如老师,师傅,同志,警察叔叔, 王局长,老王,小马等等.有些称呼语如先生,小姐,虽然有 相对应的形式,但涵义也有不同.在汉语中,先生,小姐在社 交场合中是尊称,而在英语中则是极其一般的称呼语.这大 概就是为什么一位美国教授听到中国人称他为”先生”而非 “教授”感到蒙羞的原因吧.再如”老王”,”小李”,”王老”中 的”老”和”小”在汉语中是亲切,友好,喜爱或尊敬的表示,而 “老”这个字眼却会使一个美国人相当不快.同样原因,”小 姐”一词在美国的中年妇女看来是恭维,而在中国的妇女看 来却是骚扰.这里我们又一次体会到年龄,辈分或年辈在两 收稿日期:2004—03—11
作者简介:陈玉(1971一),广西平果人,硕士,郑州工程学院外语系讲师,从事外语教学与研究. - 75?
种不同语言中的地位.
二,两种文化背景的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既然称呼语是人类社会中体现特定人在特定人际关系 中的特定身份角色的用语,这种用语总是”反映着一定社会 文化或特定语言环境中人与人之问的关系”(戴昭铭:1996). 众所周知,在汉语文化中,儒家思想,尤其是”仁”与”礼”奠定 了我们人际关系的基石,二者几乎影响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 面面.”仁”体现了一个理想状态的人所应具备的优秀素质, 是人们生活的目标.”仁”者爱人,无私忘我,”四海之内皆兄 弟”.而”礼”是为达到这一理想的人际关系应遵循的原则或 应采取的方式,它规定了每个社会成员的义务和责任,构成 了维护现行社会等差的行为法则.自古就闻”上下有义,贵 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就闻”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家庭观念强,伦理道德不可违背.因此,以此为原则所 成就的理想社会是有等级秩序的,它所宣扬的仁爱也是有边 界的.
现代的”礼貌”与”礼”有很大的区别.礼貌已不再作为 维护现行社会等差的行为准则,而是作为不分差别供人们效 仿的行为规范,它能够保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融洽和和谐, 消除抵触,促成合作.但现代的礼貌与”礼”也有千丝万缕的 联系,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顾日国(1990,1992)在其礼貌 原则中引用《礼记》,提出中国式礼貌的最大特点是”夫礼者, 自卑而尊人”即贬己尊人准则,以及”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
幼有等”.这一表面上看早就过时的礼制,却是给现代的礼 貌留下深刻印记的称呼准则.学生招呼老师,通常是”姓+ 老师”,却不可以说”老/,J,+姓”,对长者用”老先生”,对小孩 则用”小朋友”,如此等等.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亲属关 系(Kinship)和权势关系(Power)决定了中国社会人际交往的 主要准则或价值取向.在汉语称呼语中的反映集中表现在 众多亲属称呼以及职位,官位等头衔称呼上.也正是这些根 深蒂固的观念使我们既有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也有”论资 排辈”的弱点.
相对于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美国本土文化相对年轻, 加之十六世纪以来大量移民的涌入,美国文化被喻为”熔炉” 或”色拉拼盘”.美国人民在其求生存,争取独立,促进融合 的过程中,把”生命,自由和幸福”视为个人的权益,不受习规 禁锢,讲求效率,也是在这种环境下,形成了他们独特的思维 方式,信仰,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等.比如家庭观念远不如中 国人强烈,美国最近一次人口普查表明,有十四种家庭形式 存在,包括传统的大家庭和亲身父(母)领养孩子的家庭 (Scollon,2000),甚至在许多情况下,亲属关系被视为实现自 我价值,追求进步的障碍,他们欣赏公平竞争,效率第一.这 反映到语言中,我们便不难理解为什么直呼其名如此普遍 了.
三,跨文化交际中的称呼问题
称呼是言语交往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情况下, 称呼是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个信息.恰当的称呼是使言语交 76?
往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不恰当的称呼会使言语交往发 生障碍,造成不快,或留下某种印象给以后的交往造成不良 影响.在跨文化交际中,这一问题更显重要,正如Gumperz (1982)指出的”当文化背景不同时,人际交往会出现许多无 法预测的问题”.一位英国教师表示:”在交往中,我发现 ——
这可能是挺奇怪的——最不能容忍的是学生坚持用我 的姓称呼我”.上课铃响,教师进教室,学生起立,齐声说: “GoOdmoming.teacher.”殊不知,在汉语中”老师”不仅是称 呼语,还是尊称,但英语teacher却绝非如此.一位美国教授 因被一个年轻翻译介绍为某某先生而十分不快.一个在美 国留学的中国女学生因被校园清洁工称为”Pet”(宠物)而十 分恼怒.无论在校园里或是在外交场合,类似的例子还可以 举出很多.这说明我们的英语学习不能不同时注意中国和 西方在文化上的差异.长期以来,我们在教学上对这个方面 重视不足.学生犯这类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学,教材重 视语言形式而忽视语言形式的社会意义,忽视语言在实际场 合的运用,加之母语的干扰,使得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
了误解和困难.
我们学习和研究英汉语言中的称呼语所包含的丰富语 义内容,”不仅可以透视一定社会的文化制度,文化风貌和文 化心态,更可以体察到作为文化符号的称谓建构和传承文化 的功能.”(戴昭铭,1996)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 中国学生来说,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越 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 惯,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细节,就越能正确和准确地使用这一 语言.有了这些认识,我们在外语教学中便可有意识地融入 这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能力,不仅注重 语言形式的正确,还必须重视语言运用的是否恰当,对于英 汉称呼语及中美文化差异的深入了解,必将增进两国人民彼 此之间的了解,提高人与人之问的交流水平,建立良好的人 际关系. 参考文献:
[1]Ervin—Tripp,SSociolinguistieRulofAddress[A].J. BPride&JHolmes(Eds.)Sociolinguistics[M]London: Penguin,1972.
[2]Fasold,RTheSociolinguistmsofLanguage[M].Beijing: 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searchPress.2O00. [3]Gumperz,J.J.(Ed).LanguageandSocialIdentity[M]. 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2.
[4]陈松岑.礼貌用语初探[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5]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6]邓炎昌,刘涧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 出版社,1989.
[7]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 出版社.1999. I责任编辑王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