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趋势与空间重构——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2021-03-20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文章编号】1006—3862(2010)03—0065—05 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趋势与空间重构 ——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汤放华 ,陈立立 ,曾志伟 ,易纯 (1.湖南城市学院,湖南益阳,4】3100;2.湖南师范大学资源 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摘要】随着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未来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空间将出现三个趋势:区域一体化、信息化与 知识化、生态文明趋势。在此三个趋势的影响下,长株潭城市群必然要进行空间重构,其进行空间重构的措施主要包括:构建 区域一体的“流动空间”体系,构建区域发展所需要的五个支撑网络;构建以生态基础设施为空间分割的组团式空间结构;实 现区域等级空间结构的扁平网络化,实现要素流动的无阻隔。在上述三个趋势及措施的指引下,长株潭城市群将增强区域的 综合竞争力已实现其作为中部重要增长极的历史重任。 【关键词】空间结构;演化趋势;空间重构;长株潭 【中图分类号】TU982.2 【文献标识码】A 传统城镇体系的研究往往是将研究地域视作一 引言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一股不可 阻挡的历史潮流,它在给世界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 也给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跨国公司 推动了新国际地域劳动分工的形成,制造业的国际 转移使得当今区域城镇空间的发展日益呈现出网络 状的复杂联系,区域城镇发展的前途、层次与绝对的 规模已非必然相关¨儿 ,“城镇在网络中的地位比 空间区位、工业综合程度等传统的特征来得更为重 要” 。“城市体系将不再是传统的行政区相连模 式,而是构建在功能节点(中心城市)和发展轴上的 个相对闭合的自运行系统,着眼对于本系统内要素 的均衡配置及良性运作的探讨,习惯于将城镇作为 点状的要素 5],仅仅注重城镇之问的关系,而忽视 了对乡村、生态空间等地域的研究。 生态环境和人文物质环境的形成都需要漫长的 历史积累,一旦破坏往往不可逆转。快速城市化必 然带来城市空间的快速扩张,不可避免的要将一部 分既有人文物质、自然生态环境包入到城市空间之 中,以往一味以牺牲人文物质环境和生态环境为代 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已被证明不可持续。因此 在新时代下,人文物质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必 须要纳入到区域发展的主线中。 商品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动。 ’区域城镇 实体空间与影响空间越来越大的分离,世界城市、出 口加工区、离岸银行中心等新战略地点的形成,对城 1 空间演化趋势 1.1 区域一体化趋势 镇来讲,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区域内部一体化发展正 逐步加强的同时,“核心一边缘”效应的范围已扩大 到国家、区域之间,在新的空间层次继续得到强化, 并呈现迅速加大的趋势。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地域生产方 式和空间组织方式发生着激烈的变化,日趋一体化 发展的城市集团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参与国际竞 争的主要载体。各城市集团为增强区域竞争力,在 内部以建立一体化的生产体系为前提,打破行政壁 垒,促进生产要素高效流动与优化配置;在外部以建 基金项目:2009年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9JJ6060]‘‘长株 潭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研究”项目资助。 立全球化的市场体系为目标,消除市场障碍,积极融 入全球经济体系和城市体系。随着城市集团的发展 壮大,将呈现出“区域一体化”的空间组织形态:一 城市发展研究17卷2010年3期Urban Studies Vo1.17 No.3 2010 65 汤放华等: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趋势与空间■构 方面,它会形成生产要素无障碍流动的内部一体化 格局,提升区域经济的增长效率和发展潜力;另一方 面,还可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表现出更大的支配和 控制作用,成为全球产业链的重要环节乃至全球城 市区域。 一系,辐射带动整个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市区域空间 向多中心网络化结构逐步演进。 1.2生态文明的趋势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来看,人类已经从农业 文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时代。 体化区域将从外部吸引全球资源,在内部优 随着生态文明时代的来临,城市群开始强调在 不同空间层次和不同地域范围内形成多中心生态网 化空间配置,最终形成分工合作、组合有序的多中心 网络格局,具体表现为: 络空间结构,使相互集中的开敞空间系统与城市化 (1)外部资源集聚。全球和信息化时代,生产 空间系统紧密结合,使农业保护地区及自然环境资 分散于全球,而大量新兴生产要素在高端生产性服 源特色地区、生态环境敏感地带受到更为严格的保 务业(包括金融、总部、创意和商务旅游等)的带动 护,使大城市的扩展与小城镇的相对集中发展相结 下,逐步向少数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全球城市或城市 合,创造良好的环境质量。生态化城市群空间具有 集团集中,这些城市和地区逐步成为在全球范围内 融合的趋势,即从过去功能空间相互隔绝的、内部同 实现资本集散和市场拓展的主要载体和管理中枢。 质而区域异质的特征,向各种功能空间相互融合,紧 (2)内部空间重组。以全球城市为中心的区域 密关联,有机网络化方向转变 。 内,在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向全球城市集聚的同时,一 在未来的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将更加注重对生态 些专门化的服务功能则在一个广阔的尺度上扩散, 文明的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群不单是自然生态上的 同时又在这个区域内的特殊节点上(次级中心城 协调,还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上的生态协调, 市)中心集聚,并与散布于广大城乡的众多生产基 城市群成为复合生态系统的承载体。城市群空间是 地之间建立起广泛联系,城乡区域内部的交流互动 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内部运动与相互协调的场所, 日益密切。 活动的集中和分散便形成城市群的空间结构,体现 (3)多中心网络格局。随着城乡区域发展,产 于外表就是城市群空间形态。城市群空间结构形态 业和空间结构不断优化,依托高度发达的交通网络 是城市群生态系统的物质外壳,城市群生态化的空 和信息网络,需要“面对面地交流”,进行“非程式 间结构具有自己的模式和特征,生态建设就是力求 化”交流技术的新型服务业集聚在靠近交通枢纽的 空间结构与形态的“生态化”。城市群复合生态系 市郊或者乡村,而以“程式化”交流为主的先进制造 统的构建与完善必然要求新的具有生态属性点的、 业则依靠生产营销网络将创新中心、生产基地和装 体现生态思想与生态效能的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建构 配线等劳动空间分布到各个特定的节点,最终形成 和营造,即它应具有“生态文化”的内涵。随着生态 一个具有高度功能整合度和空间流动性的多中心、 文明时代的来临,要将城市群内自然空间与人工空 网络化的一体化城乡区域格局。 间融合。同时人工空间更加尊重自然空间,更富有 区域的城乡一体化,有利于生产要素的无障碍 生态特色。 流动,将极大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并催生新的经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内拥有众多广阔的自然空 济需求,也有利于促进城市间建立密切的分工和协 间,如河流、绿地、郊野、山体等等,长株潭城市群的 作体系,带来更强的区域整体竞争力。未来长株潭 生态网络空间结构是由三市结合部的空间开放式绿 城市群将培育具有活力或多样性的各级城镇中心, 心,湘江生态风光带、多条沿湘江支流、交通线和跨 强化其生产、集散、管理和创新等综合服务功能,打 交通线的生态廊道,以及众多的森林公园和自然保 造更加优化的资源配置体系和支撑整个社会经济要 护区建立一个支撑城市群发展的生态网络。三市的 素流动的空间平台,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资讯流 结合部的空间开放式绿心仍然保留作为生态“绿 在更大范围内的高效流动,进一步提升长株潭城市 肺”的功能,建成生态综合利用功能区,适量发展环 群的整体竞争力,逐步形成以大中城市为骨干,以小 境友好的文化创意等新型产业公园和商务、文化娱 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体系完备、分工合理、特色鲜 乐休闲等城市功能,使绿心的生态综合利用功能得 明、组合有序的多层级、多中心联动的网络化城市体 到提升;发挥湘江生态风光带的生态经济功能作用, 66 城市发展研究17卷2010年3期urban Studies Vo1.17 No.3 2010 汤放华等: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趋势与空间重构 把湘江生态带建成具有明显的生态良性循环特征、 1.3 知识与信息化空间趋势 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经济发达,景观环境优美,适宜人 类居住的生态经济发展走廊;由湘江支流和自然山 信息时代在网络和通讯等技术进步的基础之上 的,带来了数字经济体系和社会形态,从而重塑着城 市和区域的空间(表1)。在这个时代,超越任何距 体、丘陵、农田以及城镇绿化隔离带,形成网络状的 生态廊道,加强主要干道与铁路两侧的绿化隔离带 建设及山水廊道的构筑,促进广为分布的生态“斑 块”之间的联系,形成有机的生态整体系统。 表1 离限制的信息传输使得城市发展的要素流动更加便 捷,生产和居住的所在地可以有更多的选择,进而使 城市空间的集聚和分散都变得更容易 。 传统时代与信息化时代区域、腹地及空间概念比较 处于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城市群,各个 城市原有的“核心一边缘结构”模式已经消失于一 各等级城市的空间结构融入区域整体结构之中,区 域内各种功能活动的空间位置不再受到距离的约 束,距离不再是切断核心区及其紧密联系区、外围影 响区的关键性因素,准确快捷的信息网络在很大程 个高度发达的区域网络之中,各城市与区域之间不 再是一个静止空间,而是一个在地域和功能等方面 相互融合、相互包容的动态弹性空间。正如彼得.罗 预言所说,在21世纪的前1/3时间里,人们很可能 会看到完全不同的区域城镇体系模式。这一新模式 源于城市活动的分散和重新组合,从传统的单一中 心的城市模式转变为多中心模式,进而转变为广大 城市化地区上的结网状的人居环境模式 。 度上替代了传统的可达性因素。 2长株潭城市群空间重构的措施 2.1 区域一体化“流动空间”体系的构建 一体化区域内部空问重组的关键在于“流动空 间”的建立。“流动空间”的形成有赖于三个层次的 物质支持:第一层次是由信息和交通通道等基础设 施构成的互动网络,把各种具有支配性功能的空间 结合在一起;第二层次是节点和核心(枢纽)。如全 球城市和地方性中心城市等,它们将各种要素和活 动整合进网络;第三层次是具有区域支配地位的功 能性空间。包括各类生产和消费中心。“流动空 信息网络的发展使低层次的生产活动发生分 散,像低等级机构的办公不断外迁,但是高端生产性 服务业的表现出集中的趋势。由于知识产业(包括 信息产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对信息依赖、注重生 产的工序及由此产生的生产过程的内部分割等特 征,要求不同于工业化的福特式生产和积累的方 式一新福特式或后福特式的弹性信息化的生产和积 累方式,因而信息产业和高技术等知识产业的空间 分布表现为集中区位和分散区位两种趋势。前者表 现为产品设计、样本制作、试验性生产及关键零部件 等生产活动向“科技创新源”的集聚,形成高技术综 合体、科学城(科研综合体)、技术园(高技术制造业 公司的集聚地)、综合完整的科技城等增长中心 。 而装配工序生产则多选择劳动力廉价区位,在空间 上呈现出分散的趋势。 间”三个层次的物质支持,使得“一体化区域”可以 通过网络化有效整合,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等的 高效运转,实现区域内部的重组和发展效率的提高。 未来,长株潭城市群要重点打造基础设施网络 来支撑一体化区域发展的流动空问体系,具体包括: (1)区域信息网。随着信息通讯替代交通设施成为 了最重要的发展要素,能否接近信息网络和枢纽直 接影响城市区域的活力与竞争力,由连接人、计算机 和各种信息源的全球信息网络构成的虚拟“赛博空 间”,与城市实体空间相叠合,形成了由各种信息通 道和信息枢纽组成的区域信息网 。(2)区域公交 网。随着高端服务产业的发展以及“面对面交流” 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网络化城镇空间结构特 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规模结构上,传统以长沙 为区域首位城市的规模等级作用对区域发展指导作 用将减弱,各城市之间的水平联系取代城市规模等 级为依托的垂直联系而居主导地位;在空间关系上, 需求日益增强,人的流动会成为一体化城乡区域中 最重要的要素流动,大运量的公共交通作为支持快 67 城市发展研究l7卷2010年3期Urban Studies Vo1.17 No.3 2010 汤放华等: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趋势与空间t构 速“人流”的最主要交通方式,将彻底改变区域交通 格局。(3)区域“生态网络”。在区域宜居性及全球 可持续性El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生态资源日渐成 为宝贵的稀缺性资源,对生态资源的保护理念也从 早已经历了组织结构扁平化的变动,并因此带来了 显著的绩效提升。空间结构扁平化实质上是区域空 间组织形态对微观产业组织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变 化的一种适应和响应,趋势一致,但由于空间范围属 传统工业化时代对资源丰度的重视转变为生态价值 的提升。(4)公共安全网。新世纪,公共安全已成 性大而反应较为迟滞。在后福特主义模式下生成的 柔性专业化生产方式和管理扁平化架构会促进未来 为中国乃至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构建区 新产业空间的形成,城市间联系将呈现由传统的纵 域发展公共安全网络是区域投资环境安全的重要保 向等级化向横向水平化逐渐转变(图1)。 障。(5)区域文化网。地方文化的鲜明特色可以铭 记城市性格,从而在全球文化网络获得优势,城市文 化是创意阶层的重要力量,而创意活动又可以提升 城市的文化品位,吸引更多的创意人才集聚。 对长株潭城市群来说,其未来区域一体化“流 动空间”体系的建立主要包括:(1)依托区域信息 网,建成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间紧密联系的“信息 高速公路”,带动企业与外界与大学、科研院所进行 图1 城市群空间结构网络化 信息和成果交换,提升区域创新能力;(2)建立起以 城际轨道为主,城市地铁、和常规公交等共同组成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空间体系逐渐转变为数 快速化、多层次、广覆盖、无缝衔接的区域交通网,将 字化信息元所组成的网络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城 区域增长引导到特定的交通走廊上集约发展;(3) 市间、城市与区域之间信息流动变得复杂化,构成由 网络节点一城市间的信息联系为主的数字化网络。 构建由各类生态要素组成的多层次、网络化的“生 态网”,可连通区域内具有自然生态价值和景观代 这种网络将打破原有城市与区域的垂直等级关系, 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规划生产、组织流通、占领市 表性的生态斑块和生态廊道,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众 场、有效而频繁的运作,使得新的扁平化的网络结构 多具有休闲娱乐功能的生态休闲场所,提升长株潭 区域的宜居性;(4)构建由生命线工程及安全预警 得以构建。这种体系有利于发挥低级节点城市的作 用,从而能够实现城市间的有效合作、协同竞争的局 机制等共同组成的公共安全网,将提高区域对公共 安全危机的处理能力,最大限度地避免社会与公民 面。 遭受各种灾难的伤害,为公众提供安全和谐的生活、 以长株潭城市群的结构为例进行分析,城市群 的空间发展形态或调整目标都日益趋向空间结构的 工作环境,捍卫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5)以河川水 扁平化,区域内城市间虽然职能差别明显,但是规模 系为纽带,串联滨水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形成的长株 差别在缩小,联系趋于水平化。随着区域基础设施 潭区域文化网,更好地保护区域历史人文资源,提供 特别是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的发展,长株潭城市群 更多的人文发展及游憩空间,从而形成长株潭区域 独特的文化特色和魅力。 地区的传统城镇等级体系正在被打破,城市群范围 内许多城市同长沙的关系正在从垂直的联系逐步发 2.2构建扁平网络化信息空间结构 展为水平联系。中心城市长沙尽管仍然强盛,但更 扁平化是源于西方企业管理的一个范畴,是传 统的金字塔的组织结构的演进。所谓组织结构的扁 多城市的崛起和其在网络中节点地位的提升却是事 平化,就是通过减少管理层次、裁减冗余人员建立一 实存在的,新的城市网络空间体系更倾向于多中心、 多极、整合协同发展,通过培育多极中心城市强化区 种紧凑的扁平型组织结构,使组织变得灵活、敏捷, 提高组织的效率和效能 ¨。 域或城市群的力量,通过建设交通、通讯等“流载 体”打通城市体系的沟通脉络,使得过去城镇行政 空间等级结构扁平化的内涵是减少信息通过的 等级关系弱化为现在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直接连 层级,使结构更具有开放性和弹性,从而降低未来空 接,区域城镇间的联系越来越水平化,为实现空间结 间结构调整时的难度和风险。微观产业和企业领域 68 城市发展研究17卷2010年3期Urban Studle8 Vo1.17 N0.3 2010 汤放华等: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趋势与空间重构 构扁平化提供条件。 2.3 生态基础设施为空间分隔的组团空间的构建 | 城黼区壤ll 3 结论 在国家战略中,长株潭城市群作为“两型发展、 生态基础设施本质上讲是城市所依赖的自然系 统,是城市及其居民能持续的获得生态服务的基础。 它不仅包括习惯性的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而且更 先行先试”,提高中部地区的综合实力以作表率、更 好的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竞争、以增长极辐射和带 广泛的包括一切能提供上述自然服务的系统,如大 尺度山水格局、自然保护地、林业及农业系统、城市 绿地系统、水系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系统等。因此生 动整个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等的任务。长株潭城市群 将以“区域一体化空间”、“生态文明空间…‘知识经 济空间”为目标,通过外部拓展和内部空间流动,不 态基础设施是维护土地生态过程安全和健康、维护 断提升区域对外部资源的吸引能力,促进内部资源 的优化和重组,构建生态空间、知识空间和区域空间 一地域景观特色的基础结构,是保障城市居民持续地 获得高质量的生态服务的关键性景观格局 12]如同 城市开发的可持续性依赖于前瞻性的市政基础设施 建设及其所提供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服务一样,城市 和社会的可持续性依赖于前瞻性的生态基础设施及 其所提供的生态服务。 生态基础设施是维护生命土地的安全和健康的 关键性空问格局,是城市和居民获得可持续发展的 自然服务的基本保障,是城市扩张和土地开发利用 不可触犯的刚性限制。这是基于“反规划”的思想 体的“流动空间”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区域的 管治和协调机制,消除各要素流动的障碍性,提升区 域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Hall P.The Wodd Cities[Mj.London:Heinemann,1966. [2]Hall P.1995.Toward a General Urban Theory.In J.Brotchic,M. Batty,Blackely,P.Hall,&P.Newton.Cities in Competition: productive and sustainable cities for 2 1 st century,3—3 1. Melbourne:Longman Austealia. 提出来的一种空间特征,是按照区域生态基础设施 的分布优先进行控制,然后对区域进行开发建设,随 着生态文明时代的来临,区域空问规划要按照生态 [3]Castells,M.Information Technology,Globaliza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R].Paper prepared for UNRISD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ics and Social 1)evelopment,Palais des Nations,Geneva,1998,22—24. 环境友好的要求进行,根据区域内生态基础设施的 分布状况来进行组团式的空间布局。 对长株潭城市群来说,区域内水系、山地的自然 格局及城镇布局特点,结合生态环境生态功能区划, 以山脉、水系为骨架,以山、林、江、田、湖等生态基础 [4]顾朝林.新时期中国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政策的思考.城市发展研 究,1999,(5). [5]Kevin Thomas,etc:Metropolitan strategic planning in England: Strategics in transition,Town Planning Review,2007.71(1). [6]邓清华.生态城市空问结构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硕士 论文,2002. 设施为要素,综合自然、历史人文等因子的空间分 布,形成“一心、一带、多廊道多斑块”的网络状生态 空间结构,“一心”是指长株潭三市交界的三角地 带,是株洲盆地、湘潭一湘乡盆地、长沙盆地三个盆 地问的边缘高地;一带是指湘江生态风光带;“多廊 [7]甄峰等.数字化时代的城市与区域发展构想[J].人文地理, 2000,15(2):49—52. [8]郭力君.知识经济时代的城市空间结构研究[M].天津:天津大 学出版社,2008,8:1 34一l35. [9]阎小培.信息产业与城市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25. [10]甄峰.信息化时代的区域空问结构[M].商务印书馆,2004. [11]张晓全,曹光明.扁平化——西方企业组织结构的演变趋势 道多斑块”是指利用区域内的河流、山体及丘陵串 联城镇绿化隔离带、农田等,形成网络状的生态廊 道,利用交通干道两侧的绿化隔离带建设及山水廊 道的构筑,促进生态斑块之间的联系。并以网状生 [J].管理现代化,1994(3):58—59. [12]俞孔坚,李迪华.论反规划与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A]杭州 城市绿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55 —6R. 态结构为基础,组合、串联多元历史人文、自然风景、 传统农耕文化资源等开敞空间,通过对大型自然 “斑块”的保护、抚育及自然恢复,形成多层次、多功 能、立体化、复合型的区域生态网络结构。在这些生 态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按照组团方式对区域的各种 功能空间进行建设布局。 城市发展研究17卷2010年3期Urban Studies Vo1.17 No.3 2010 作者简介:汤放华,男,(1964一),湖南益阳人,教授,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城市规划 陈立立,女,(1984一),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 (下转第85页) 69 刘贵文等:旧城改造开发项目的容积率问题研究 (11):60—65. 城 _蔼 嗵 [9]陈昌勇.城市住宅容积率的确定机制[J].城市问题,2006. (7):6一l0. [3]李东泉.政府“赋予能力”在』日城改造中的作用[J].城市规划 汇刊,2001,(5):50—54. [10]袁重芳,李娟,毛瑞勇.重庆居住小区建筑容积率研究分析及改 善措施[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8,(2):26—29. [4]武联,王文卓.关于1日城更新思想方法的几点思考[J].城市发 展研究,2009,(7):51—54 [5]赵奎涛,胡克,王冬艳,等.经济容积率在城镇土地利用潜力评 价中的思考[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5,(3):18—20. [6]王国恩,殷毅,陈镜富.旧城改造控制性详规中容积率的测算 [J].武汉城建学院学报,1995,(5):20—23. 作者简介:刘贵文(1974一),男,汉族,四川阆中人,博士、教 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价值工程、公共工 程及绿色建筑等;王曼(1986一),女,汉族,湖北 天门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旧城改造及 [7]邹德慈.容积率研究[J].城市规划,1994,(1):19—23. [8]颜文涛,邢忠,张庆.基于GIS的旧城改造开发容量的研究[J]. 房地产经营管理等。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5,(12):6—11. 收稿日期:2010—0l一06 Study on Plot Ratio of Urban Renewal Project LIU Guiwen,WANG Man,WANG Zheng 【Abstract】With the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China,increasing urban population and continually upgrading demands,there are many new requirements to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city. Urban renewal is an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city image and residential living condition.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 of FAR,proposes the calculation model of FAR based on input—output theory and analyses the relation between FAR and margin.According to previously mentioned,urban renewal programs are put forward by the implementers.At last,taking an urban renewal project for an example,FAR is calculated and new urban renewal plan is proposed. 【Keywords】Urban Renewal;Floor Area Ratio;Margin (上接第69页) 曾志伟,男,(1975一),湖南益阳人,副教 士。主要研究方向:城市规划 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城市规划 收稿日期:2010—02—03 易纯,男,(1979一),湖南常德人,讲师,硕 Evolution Tends and Restructuring of Spatial Structure about Urban Agglomeration:By the Case of Chang-Zhu-Tan Agglomeration Tang Fanghua,Chen Lili,ZengZhiWei,YiChun 【Abstract】As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move forward,the future space of Changzhutan Urban Agglomeration will appears three trends:Regional integration,Informationization and knowledge—based,Ecological civilization.Under these influences,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Chanzhutan Urban Agglomeration must restructuring in the measures as follows:construct a intergrational system of“the flowing space”;construct five support networks which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need;construct group structure which is divided by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achieve the flat network of regional spatial structure to make the essentials flow rfeely. Follow these three trends and measures,Changzhutan Urban Agglomeration will enhance its regional c0mpetitjveness in order to fulfill its historic role as an important growth pole in the central region. 【Keywords】Spatial structure;Evolutionary trends;Space resturcturing;Changzhutan 城市发展研究l7卷2010年3期Urban Studiea Vo1.17 No.3 20l0 8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