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2024-07-08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118 临床肺科杂志2013年1月 第l8卷第1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辛亚男 综述郭阳 审校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为特征 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由于肺气 肿和慢性支气管炎密切相关,已经成为COPD发生的两大主 因。在我国COPD的患病率,已占40岁以上人群的8.2%,欧 美国家约为4%一10%…,COPD患病率和死亡率均高,死亡 率现已成为全球死亡原因的第4位,且有逐年增加的倾向 。 有报道到2020年COPD将成为世界疾病经济负担的第五位。 因此,如何创建一种制作简便、经济、易行,构建标准化, 并与实际临床特征相符的动物模型十分重要。本文根据 COPD动物模型近几年的研究进展,对其标准化、致病因素等 进行了相关探讨,并介绍一些研究者常用的COPD模型。 COPD动物的选择及其标准化 COPD动物模型应具有与人类肺内炎症细胞浸润,气道、 肺血管及肺实质损伤为特征的临床改变,并有以不完全可逆 的慢性气道阻塞为特征的肺功能改变。郑鸿翱曾发表报道, 认为理想的COPD动物模型应符合临床特征:①损伤因素与 诱发临床COPD常见病因相似②必须存在慢性气道阻塞,小 气道受阻增大,肺动态顺应性降低③或伴有气道高反应性④ 气道重塑。 动物模型不同,适用的造模方法也不同。目前认为,龋齿 类动物模型是制作模型的最佳选择,如大鼠、小鼠、豚鼠、兔、 比格犬等。豚鼠对烟雾较敏感,是最早用于熏烟模型的,但其 价格相对较高,且无研究分子学的工具和相关蛋白抗体 , 因而逐步被大鼠,小鼠所替代。 大鼠、小鼠在熏烟造模中经常用到,且具有一定优势 : ①体形较小、繁殖周期短而数量多、药物使用成本较低②可用 于许多近交繁殖及其突变体并应用相关酶活性抗体和基因探 针③研究者对鼠类生物习性较熟悉④通过研究发现其基因序 列与人类基因序列较为相似,在相关免疫实验中可操控它们 的基因表达。因此,小鼠作为组织学术研究,特别适用于电镜 研究;在做功能研究时,多选用大鼠。但其也有相应的缺点: ①小鼠的呼吸道结构、功能与人类不同②大鼠支气管炎症的 介导物与人类不同,熏烟诱导的肺气肿样损伤的抵抗力又较 强③缺少明确的呼吸性细支气管,因而无法进行小叶中央型 肺气肿的解剖。 COPD动物模型的判定方法 目前推荐细胞组织病理学和肺功能相结合的方法判定 doi:10.3969 ̄.issn.1009—6663.2013.01.062 作者单位:830054新疆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通讯作者:郭阳,E-mail:zyy ̄2009@163.corn COPD动物模型是否成功。 一、COPD典型的气道病理表现如下:在中央气道有黏液 分泌腺增大及炎症细胞浸润,黏液分泌增加。在外周气道有 气道壁损伤和修复过程反复发生。纤毛功能失调,出现倒伏、 变短、粘连,部分脱落。再生的上皮杯状细胞增生、并发生鳞 状上皮化生,在终末细支气管黏膜上皮也可见到杯状细胞;黏 膜下腺体增生肥大和浆液性上皮发生粘液腺化生,导致周围 有大量炎细胞浸润,肺内源性蛋白酶和抗蛋白酶失衡,气道平 滑肌增厚;肺泡出现扩张,肺泡壁变薄,并逐步断裂融合成肺 大疱,肺泡数目显著减少。 二、肺功能的测定是判断模型是否出现气流受限的主要 客观指标。通常采用小动物呼吸功能测定仪测定,包括呼吸 频率(RR)、呼气峰流速(PEF)、0.3s用力呼气量(FEV0.3)、 肺顺应性(CL)、气道阻力测定(RAW)、分钟通气量(MVV)、 潮气量(VT)、肺总量(TLC)、吸气阻力(RI)、呼气阻力(RE) 等。 常用的COPD模型 一、理化因素 1.烟雾吸入法 在环境污染因素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吸烟。调查显 示我国35岁以上的男性吸烟率为74%。 烟草中多种有害 化学物质可直接促使支气管上皮纤毛变短、倒伏或脱落,削弱 肺泡吞噬细胞的吞噬和灭菌作用,为呼吸道感染创造条件,降 低了局部抵抗力,引起气道炎症反应而造成气道损伤,从而形 成COPD的病理过程。相比吸烟而言,暴露在烟雾中更能促 进COPD的发展。 沈锋、赵鸣武等 采用熏烟法(都包牌香烟)把大鼠随机 分为被动吸烟4、6、10周,1.5h/次,2次/d(时间间隔至少6 h)用来观察被动吸烟大鼠在不同时期的气道肺组织病理特 征的变化规律及肺功能改变。实验表明COPD的形成与吸烟 量及吸烟时间有关,为COPD动物模型制作提供了有价值的 参考资料。 曹君、陈平等 在此基础上采用自制熏烟箱对C57BL/6J 小鼠建立肺气肿模型,15 min/次,6支/次,4次/d,持续90 天,研究发现所建模型稳定性好,病理生理学观察符合COPD 的相关特征,与人类COPD戒烟后,持续肺损害进展相符。 2.SO,吸入法 s0 是空气污染中的有害成分之一,吸入后可引起慢支 及肺气肿。s0:溶于水后形成H:sO ,后者可使气道上皮受 损,进一步为细菌感染创造了条件。据资料记载,长期吸入 s0 气体的大鼠模型,其终末细支气管和大气道分泌粘液性 临床肺科杂志2013年1月 第18卷第1期 物质,粘液腺体肿大且细胞化生。许建英等研究者在早年采 用长期吸入高浓度s0 气体的方法(250×10~,5 IVd,5 d/ W,共7 W)建立模型,实验结果显示:其建立的模型符合COPD 的病理学特征及肺功能改变。后有学者在此基础上研究认 119 现了与人COPD炎症和肺部相似的病理改变。在我国,马楠 首次将LPS注入气管,他参照国外一些研究者的方法,成功 塑造了大鼠慢性支气管炎模型,且研究发现其符合COPD的 病理改变。 为:此类模型若用于COPD的研究,需提前测定反映气流阻塞 的指标。 3.NO,吸入法 最近,刘君波,黄梦珊 等向模型组大鼠气管内注入200 g脂多糖,向正常对照组气管内滴入等量生理盐水,每周1 次,持续8周。肺功能测定及肺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模型组 大鼠气道阻力明显升高,肺动态顺应性显著下降;光镜下可见 病变呈慢支及肺气肿样改变。可见,气管、支气管及肺组织病 NO:也是烟雾中的重要成分之一。有报道指出:地鼠若 长期吸入NO ,可促使小气道炎性细胞浸润、黏液分泌增加, 已至上皮坏死、肺组织内弹性纤维明显减少。Lam等让哺乳 期地鼠从出生后3天到13天内吸入NO:,观察到地鼠在1岁 时会出现肺气肿特征,与对照组相比,其肺体积及肺泡平均内 衬面积明显增大。但若让地鼠从出生后21天到31天期间吸 人NO ,则在1岁时无肺气肿病变。因为动物常常需要连续 23 h/d吸人NO2,持续至少3周以上,才有可能产生COPD,因 而使用成年动物来造模则较难。因此,我们现在认为NO:诱 导COPD与动物的生长年龄阶段有关。 4.其他方法 研究人员使用氯化镉(CaCL:)诱导和高浓度氧吸入诱发 肺气肿模型,但效果均不如以上两种。其次,高浓度吸氧, NH3 H2 O,CL:也可使动物模型诱发COPD,但模型是否可靠, 仍存在争议。 二、感染因素 人类COPD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是反复的呼吸道感染. 1.细菌植入 根据报道,细菌在与气道上皮细胞相互作用所导致的 COPD发病机制中,所起到的作用可能更加重要。许浒制作 大鼠模型的方式是多次将肺炎链球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经鼻 腔注入,来观察单一细菌感染因素在COPD发病中的作用。 结果显示该动物模型符合前面描述的COPD病理学特征。但 郑鸿翱认为:此方法确实方便可行,但易致动物死亡,因此在 实验前需计算合适的活菌感染量,且在具体实行时严格控制 所给活菌量,若想使模型复制的成功率提高,需恰当地进行多 次重复染菌处理;而且因细菌进入肺内的途径不同,所以引起 的病理变化也不同。 2.脂多糖诱导 脂多糖(LPS)是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壁的一种内毒素,是 呼吸道感染的一种主要诱发因素,存在于香烟烟雾(约0.12 ~0.2 Ixg/支香烟)、空气污染中,可刺激宿主细胞产生白介 素和肿瘤坏死因子,使气道和肺组织发生炎症反应,从而导致 蛋白酶/抗蛋白酶系统失衡,以致肺气肿形成。 有两种方式可以塑造COPD模型:①静脉注入:早年 Black Wood把0.5 mg大肠杆菌内毒素静脉注入具有 1一抗 胰蛋白酶( 1一AT)缺乏的大鼠。其实验表明细菌内毒素可以 诱发大鼠模型产生形态学特征的肺气肿。②气管内滴入:早 年有国外学者多次,使小鼠产生了持续的慢性肺部炎症,并出 理学的改变均符合人类该病的病理特征,可应用于实验研究。 三、促弹性蛋白水解酶 迄今为止,国内外一些学者利用促弹性蛋白酶,如中性粒 细胞弹性蛋白酶(HNE)、猪胰弹性蛋白酶(PPE)、木瓜蛋白酶 (Papain)及蛋白酶-3(Proteinase3),成功地复制了动物肺气肿 模型,其中最早应用到诱导实验动物肺气肿的促弹性蛋白分 解酶的是木瓜蛋白酶。 现在应用蛋白酶复制肺气肿动物模型有气管切开注入、 气管内滴人、静脉注射、雾化吸入等给药途径。其中因操作较 简单,容易掌控注射剂量、动物感染较少等优势,气管内注入 被推广应用。1965年,Gross将木瓜蛋白酶经大鼠气管内滴 入,首次成功建立了肺气肿动物模型。近年来,张旭晨、张宏、 曾勉也分别应用此方法成功地复制了大鼠肺气肿模型。 与熏烟模型相比,将蛋白酶经气管注入反而更容易诱发 COPD的发生和肺功能的明显异常 。但应注意,在操作过 程中准确计算动物的麻醉量,并且注意勿把塑料套管针误插 入食管内 …。 四、基因相关模型 近来,多项研究表明COPD是一项复杂的多基因疾病。 随着全球有关基因组分析技术的深入展开,使得人们有了新 的方法突破对COPD的病因学研究。 1.自然变异的COPD模型 有资料显示COPD的发生有家族聚集倾向,遗传因素也 被认为是COPD的一种易感因素。 动物的品种不同,对COPD的易感性亦不同。有报道发 现:在2到4周龄时,紧皮、苍白及斑点基因型的小鼠会出现 气腔空间进行性扩大、气道结构不同程度的异常 。研究显 示动物血清中al—AT的含量较低,对COPD的易感性反而较 高。因此动物肺气肿的易感性与al—AT的含量是有某种联 系的,但肺气肿的发病是否受该因素直接影响,目前尚在研究 中 。 2.转基因模型 若想获得不同的动物基因特性,必须将产物基因表达插 入到相关的实验动物基因组中。因插入的基因持续低水平表 达相关产物,动物成年期即可出现COPD疾病。如:将基因 插入到Klotho鼠内,可使Klotho基因对蛋白质的编码进行阻 断,促使大鼠出现肺气肿特征。因此,此方法为COPD动物模 型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道路。 120 3.基因缺失模型 临床肺科杂志2013年1月 第18卷第1期 理特征和临床特点来选择适合的实验动物,研究多种致伤因 素干预的动物模型。总之,COPD动物模型的发展,已为阐明 近年来,研究者为使实验动物模型缺少某种独立的蛋白, 特通过胚胎干细胞对遗传基因进行诱导突变,从而使某种特 定功能失效 。 五、多因素诱导的COPD模型 COPD的病原学及治疗方法的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促进 了人类对COPD发病机制的理解和新的治疗药物的发展 。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 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S].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7,30:8—17. COPD的发生、发展过程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多种因素相 互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许多学者采用多因素诱导COPD动 物模型。如:①内毒素经气管内注入加熏香烟法②气管内滴 入蛋白酶加二氧化硫刺激法③持续细菌感染加吸烟法④气 道内注入促弹性蛋白酶和脂多糖⑤气道内注入蛋白酶加常 压低氧法@CaCL ̄联合山黎豆类制剂。 现主要介绍最常用的三种方法:①内毒素经气管内注入 加熏香烟法:宋一平等研究者首次将LPS经气管两次注入, 随后加用熏烟法复制了大鼠COPD模型。实验发现这种模型 的病理生理特征及肺功能改变均符合人类的COPD特征,是 一种不错的研究模型。金焱等学者参考宋一平及国外一些研 究者的造模方法,增加LPS的给药次数,减少熏烟时间,成功 复制了COPD的Wistar大鼠模型。No buaki等用此方法也成 功建立了COPD模型,观察到豚鼠肺部炎症反应增加、支气管 黏膜上皮细胞增生及肺功能等变化。周玉皆 在气道内加 入小量内毒素并熏烟建立了COPD大鼠模型,结果显示:模型 组较对照组的支气管黏膜下炎症细胞数有显著性差别,模型 建立成功。 ②气管内滴入蛋白酶加二氧化硫刺激法:早年,Kodavanti 等先在SD大鼠气管内滴入弹性蛋白酶,2周后再用250PPM 的SO,熏吸。结果证明该模型病理形态学改变和肺功能检查 均符合人类COPD特征。有报道证明,若让SD大鼠持续15 天吸入200PPM的SO2,3min/d,然后在第16天开始雾化吸人 5 g/L的木瓜蛋白酶,每次持续10 min,隔一天重复一次,共5 次,停止吸入PAE后15天,再用SO2刺激1次,过l0天处死 动物,发现了肺气肿样改变。 ③气管内注入弹性蛋白酶加吸烟法:据报道早年张宏给 动物模型气道内滴注了弹性蛋白酶并吸烟法来探究此法给动 物模型所产生的影响,其实验显示:倘若给气道内注入定量的 弹性蛋白酶,肺部的炎症反应就会达到某种程度,随后吸入的 烟雾对其已经作用不大。孙圣华、唐文祥 等使用猪胰弹性 蛋白酶代替脂多糖,采用气管内注入猪胰弹性蛋白酶加吸烟 法建立COPD模型。其结果表明,此模型具备人类COPD的 气道非特异性炎症和肺气肿等病理解剖学特征,并具有阻塞 性通气障碍的临床特征,因此,可以认为其建立的大鼠COPD 模型是成功的。 结论和前景 综上所述,每种建立COPD模型的方法各有千秋,但是由 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较为复杂,上述COPD模型 的方法只在一定程度上复制了人类COPD的主要病理特征和 临床改变。因此,我们应总结上述方法的利弊及结合肺部病 [2]Halpin DM,Miravititlles M.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the disease and its burden to society[J].Proc Am Thorac Soc, 2006,3:619—623. [3]Wfight儿,Tai H,Churg A.Vasoacfive mediators and pulmonary hypertension after cigarette smoke exposure in the guinea pig[J].J Appl Physiol,2006,100(2):672—678. [4]Bruss elle GG,Bracke KR Maes T,et 1a.Murine models of COPD [J].Pulmonary Pharmacology Therapeutics,2006,19(3):155— 165. [5]杜井波,任蕾.COPD与吸烟.临床肺科杂志[J],2009,14(2). [6] 沈锋,赵鸣武,贺蓓,等.不同时间被动吸烟大鼠肺功能及肺组 织病理观察[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6,31(3):4247—250. [7] 曹君,陈平,杨悦,等.烟雾暴露所致肺气肿小鼠模型的建立与 评价[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0,18(4):278—282. [8]刘君波,黄梦珊,余晨曦,等.气管内反复滴人脂多糖法建立大 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模型[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1,19 (2):129—133. [9] 范励侦,赖国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J].福 建医药杂志,2011,33(1):139—141. [10]Churg A,Cosio M,Wrigh t J L_Mechanisms of cigarette smoke— induced COPD:insiights from animal models[J].Am J Physiol Lung Cell Mol Physiol,2008,294(4):1.612—631. [11]Brusselle GG,Bracke KR,Maes,T,et a1.Murine models of COPD [J].Pulmonary Pharmacol Therapeut,2006,19:155—165. [12]陈丕仁,崔立,等.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动物模型的研究进 展[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07,3(6):238—242. [13]Nobuaki Mizutani,Jun-ichi Fuck ikam i,Maki Takahashi,et a1. Pulmonary Emphysema Induced by Cigarette Smoke Solution and Li— popoly saccharide in Guinea Pigs[J].Biol Pharm Bull,2009,32 (9):1559—1564. [14]周玉皆.COPD大鼠模型气道炎症及其干预的研究[J].临床肺 科杂志,2007,12(8). [15]孙圣华,唐文祥,刘纯,等.TⅣF—a对COPD大鼠模型呼吸肌蛋 白质分解代谢的影响[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3): 186—191. [16]Fox JC,Fitzgerald MF.The rule of animal models in the pharmaco— logical evaluation of emerging anti—inflam matory agents for the treatm ent of COPD[J].Curr Opin Pharmacol,2009,9(3):231 —242. [收稿日期:2012—07—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