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韩寒长篇小说的语言特征 赵天洋 (长沙市南雅中学410129) 摘要:韩寒1999年获得全国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2010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全球百名最具影响力人物”,正因为 此其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主要分析韩寒长篇小说的语言特征。 关键词:韩寒;长篇小说;语言特征 韩寒小说不仅情节富有吸引力,而且具有鲜明的语言特征。 本文从不同角度、多个层次分析韩寒小说的语言特征。这主要表 本质不同,换一种方式来说,当别人借你的钱很长时间都未归 还,而当有一天他将这笔钱归还时,自己会觉得这是一笔“意外” 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智慧的幽默 韩寒在小说中巧妙运用谐音。谐音就是用相同音调或者是 相似字代替本字,从而产生一种独特的乐趣。在阅读韩寒小说时 经常能看到其使用谐音,效果显著,形成一种幽默。例如:当林雨 翔看见桌子上面刻着一首诗时候:“卧梅又闻花。卧知绘中天,鱼 吻卧石水,卧石答春绿,”起初并不明白这到底是什么意思,看了 许久之后也还不明白,不得不对其产生兴趣,在小说中突然出现 这样一首诗,作者是何用意,要向读者传递什么信息呢。后来经 过反复研读并且查阅相关资料才恍然大悟.这是一首谐音诗.当 念出来后不得不捧腹大笑。再者,在《三重门》这部小说中也有很 多地方用了谐音去拟写成语或者熟语,这在他小说中是经常出 现的,且用的恰到好处。例如:在小说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一个高 材生只因鉴猪特别准,经常受到学校表扬,并且获得过一等奖学 金,甚至于被农民授旗:慧眼识猪。或许有很多人认为这样有恶 搞的成分,但是不可否认,当应用到具体情境中时,不得不让你 捧腹大笑,赞叹韩寒。 韩寒在小说中善用陌生化的比喻。比喻顾名思义,是用一类 事物比方另一类事物,原本可能是平淡、抽象,但是经过比方之 后就变得更加生动,也能让人理解和接受。所谓陌生化也同样如 此,其主要是脱离常规,为少数人所知晓,使得在理解过程中存 在困扰。为了在小说中达到幽默感效果,韩寒经常使用陌生化比 喻。这样读者有时候很难小说中到底要表现什么意思,甚至于反 复研读之后都不知道韩寒到底要想读者传递什么样信息,同样 也能够在一瞬间感受到作品中表达的内容,这些都需要读者本 身去猜或者联想。韩寒使用陌生化比喻往往能够起到意想不到 效果。 个性的比较。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要想全面认识事物,首要 条件便是立足整体,并在这个基础之上充分把握事物的性质和 特征。例如:都是为了赚钱,教师比妓女厉害许多,妓女赚钱,主 要是妓女给了对方快乐。而教师是给予对方痛苦,但是同样要收 钱,家教的伟大得此展现出来。受多种因素影响,教师职业是高 尚,培养了万千人才,而妓女卖淫下贱,可以说,韩寒是将这两类 人联系起来并作比较的第一人,这都是韩寒个性化展现,同时也 颠覆了读者传统思维观念。无情嘲讽当前某些家教的无耻。例 如:林父一说感动之下要去帮忙,从中可以看出欠人情和欠钱有 92 当代青年2015.09 之财。但是如果欠你一份人情,并且许久为归还,当那个人还你 人情时,你会加倍珍惜。这些都是韩寒小说《三重门》中的个性比 较,从某种意义上揭示出人们对待金钱和人情两种截然不同的 态度,为深度刻画林父形象奠定坚实基础。 2.犀利的讽刺 韩寒小说中除了上述所说的智慧的幽默外。还表现在犀利 的讽刺上,通过语言去讽刺社会存在的某种现象。也就是我们常 说的直白式的讽刺。似乎在韩寒小说中很难看到说好话现象.或 许其只是遵循自身意愿,并不像可以奉承谁或者是讨好谁。更加 直白一点来说他能通过他的小说说中国人不敢说的话。用调侃 或者是开玩笑的声音说出真理,并且这代表的是中国人的心声。 例如:在中国,绿色代表的是慢,比如火车和邮政。踢皮球的就是 政治的一部分,也就是把问题踢来踢去并且没有解决.而且说话 都喜欢用排比句。韩寒不仅是在《三重门》中有叙说此种现象,在 其它小说中也毫不忌讳的说出当前社会存在的不好现象。 韩寒小说语言是反语式的讽刺。反语是表达的本意与表面 与相反的辞格,当然其主要作用是讽刺。反讽则是韩寒小说中又 一重要表现形式,例如:一座座巨大的工厂分布在路的两边,巨 大的烟囱排出五颜六色的气味,和天空相映成趣。等,工业区所 排出的废气、废物在韩寒笔下竟然“美景”,明眼人都能够看出来 其是正话反说,是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无情嘲讽。 韩寒小说是比喻式的讽刺。用比喻手法进行讽刺,可以说是 韩寒小说犀利讽刺的最高境界。例如:在《三重门》这部小说中这 样叙述,如果一个人左脚的袜子是臭的.那么可以断定其右脚的 袜子也是臭的,马德保讲课不着边际,而且林雨翔还信以为真, 同学们本来就对林雨翔有成见.当知道林雨翔和马德保走得非 常近的时候,自然而然对马德保也有成见。韩寒将马德保和林雨 翔比喻成两只臭袜子,不仅仅是对他们两个人格的讽刺,更是对 社会中此种现象无情的讽刺。 3.结语 从上述分析中不难看出.韩寒小说创作过程中极度重视语 言.并且已经形成了属于自身个性鲜明的创作特色,而这也正是 其受读者喜爱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涂建华.韩寒作品中的英文幽默Ⅱ】.写作.2002(12) [2]左敏.韩寒:一种文化读本o】.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