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题
1、典型的杆菌可举______为例,其细胞直径约______μm,长度约 ______μm。 2、病毒没有细胞构造,其主要成分为______和______两种,故又称“分子生物”。 3、目前知道的所有固氮微生物都属______生物和______菌类,在分类地位上隶属于______菌科、______菌科、______菌目、______菌科、______细菌以及______属和______属中的部分菌种。
4、一般而言,微生物在含糖基质上生长,会产生______,而使______;微生物分解蛋白质或氨基酸会产生______,而使______。
5、细胞骨架是由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种蛋白质纤维构成的细胞支架,具有支持、运输和运动等功能。
6、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微生物应用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发明用______独特工艺加工______原料以生产______。
7、用于微生物大规模液体培养的发酵罐,其主要作用是要为微生物提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最适培养条件。
8、常用的污水处理装置有两种,一是利用______进行处理的______,另一是利用______进行处理的______。
9、遗传信息翻译成多肽链起始于mRNA上的______,它是指起始密码子AUG上游30~40核苷酸的一段非译区。
10、补体存在于正常的______和______中,其化学成分为______,它被______激活后具有补充抗体的作用,其生物学功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二、判断题
11、古生菌是一类细胞壁上不含肽聚糖的原核生物。( )
12、氨基酸在碳源缺乏时可被微生物用作碳源物质,但不能提供能源。( ) 13、原核生物呼吸链的P/O比一般较真核生物高。( )
14、噬菌体侵染宿主细胞时,蛋白质和核酸同时进入宿主细胞。( )
15、同一种真菌,在其不同的生长阶段中,其细胞壁的成分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 16、菌株实为一个物种内遗传多态性的客观反映,其数目极多,甚至是无数的。( ) 17、微生物生长的最适pH与合成某种代谢产物的pH是一致的。( )
18、嗜冷微生物适应环境的生化机制之一是在其细胞膜组成中含有大量不饱和、低熔点脂肪酸。( )
19、微生物的抗紫外线突变必须由紫外线诱发。( )
20、Ig的单体是2价的,双体是4价的,五体则是10价的。( )
三、选择题
21、经革兰染色后呈现蓝紫色的是( )。 A.大肠杆菌 B.立克次氏体 C.衣原体
D.金黄色葡萄球菌
22、在柠檬酸发酵工业中,最常用的生产菌种是( )。 A.酵母菌 B.曲霉菌 C.根霉菌 D.青霉菌
23、单细胞蛋白(SCP)主要是指用( )细胞制成的微生物蛋白质。 A.藻类 B.蓝细菌 C.霉菌 D.酵母菌
24、病毒显著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征是( )。 A.具有感染性 B.独特的繁殖方式 C.体积微小 D.细胞内寄生
25、实验室常用的培养细菌的培养基是( )。 A.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B.马铃薯培养基 C.高氏一号培养基 D.麦芽汁培养基
26、 进行艾姆斯试验时,除应用鼠沙门氏菌的营养缺陷型突变株外,还需要含有(的肝匀浆处理。 A.过氧化氢酶 B.过氧化物酶 C.加氧酶 D.SOD
)27、韦荣氏管是分离、稀释( )和对其进行菌落计数的一种特殊试管。 A.兼性厌氧菌 B.微好氧菌 C.耐氧菌 D.厌氧菌
28、法国学者Calmette因从中国的小曲中分离到一株糖化力很强的(酒精发酵的阿米露法。 A.黑曲霉 B.米根霉 C.红曲霉 D.鲁氏毛霉
29、下列哪一条是决定能否感染的最重要条件( )。 A.侵入数量 B.侵入门径 C.致病力 D.侵袭力
30、参与甲烷形成反应的独特辅酶中,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有 ( )。 A.辅酶F430 B.辅酶F420 C.辅酶M
),才发明了D.甲烷呋喃
四、名词解释
31、古生菌
32、噬菌斑
33、氧化磷酸化
34、降解性质粒
35、毒力
五、简答题
36、什么是单细胞蛋白(SCP)?为什么酵母菌是一种优良的单细胞蛋白?
37、以大肠杆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糖磷酸转移酶系统(PTS)为例解释基团转位。
38、什么是高密度培养?如何保证好氧菌的高密度培养?
39、举例说明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共生关系。
40、微生物的分类单元有哪些?基本分类单元是什么?
六、论述题
41、举例说明微生物在推动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中的重大历史贡献,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答案】大肠杆菌;0.5;2 2、【答案】核酸;蛋白质
3、【答案】原核;古生;固氮;根瘤;红螺;甲基球;蓝;芽孢杆菌;梭菌 4、【答案】酸;pH下降;碱;pH上升 5、【答案】微管;肌动蛋白丝(微丝);中间丝 6、【答案】制曲;淀粉质;酒类
7、【答案】丰富均匀的养料;良好的通气和搅拌;适宜的温度和pH;能消除泡沫;防止杂菌污染
8、【答案】活性污泥;完全混合曝气法;生物被膜;生物转盘法 9、【答案】核糖体结合序列(RBS)
10、【答案】血清;血液;蛋白质;抗原-抗体复合物;溶解和杀伤细胞;趋化作用;免疫黏附作用;中和病毒作用;过敏毒素(促进炎症)作用
二、判断题
11、【答案】对 12、【答案】错 13、【答案】错 14、【答案】错 15、【答案】对 16、【答案】对
17、【答案】错 18、【答案】对 19、【答案】错 20、【答案】错
三、选择题
21、【答案】D 22、【答案】B 23、【答案】D 24、【答案】B 25、【答案】A 26、【答案】C 27、【答案】D 28、【答案】B 29、【答案】C 30、【答案】B
四、名词解释
31、答:古生菌是指一群具有独特基因结构或系统发育生物大分子序列的单细胞生物,细胞壁含假肽聚糖、糖蛋白或蛋白质,主要包括一些独特生态类型的原核微生物,如产甲烷细菌及大多数嗜极菌。营养上它们从化能无机自养生物到有机营养生物。一些是中温生物;另一些是能在100℃以上生长的超嗜热生物。古生菌形态学上也是多种多样的,一些古生菌可以通过二分裂、芽殖或其他的机制增殖。它们有的是单细胞,然而也可以形成菌丝体或团聚体。
32、答:噬菌斑是指将噬菌体稀释液接种于布满敏感细胞的平板上,经一定时间培养,以每一噬菌体粒子为中心而形成的一个圆形、透明和有一定特征的溶源区域。噬菌斑可以用于噬菌体的鉴定、分离和计数。
33、答:氧化磷酸化,又称电子传递链磷酸化,是指呼吸链的递氢(或电子)和受氢过程与磷酸化反应相偶联并产生ATP的作用。递氢、受氢及氧化过程造成了跨膜的质子梯度即质子动势,进而质子动势再推动ATP 合酶合成ATP。
34、答:降解性质粒是指只存在于假单胞菌属中,可降解一系列复杂有机物的酶编码,从而使这类细菌在污水处理、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特有的作用。降解性质粒是一种功能性的质粒,通过降解一些不常用的物质,扩大细菌利用底物的范围,如烃类(石油)。
35、答:毒力,又称致病力,毒力是指菌体对宿主体表的吸附,向体内侵入,在体内定居、生长和繁殖,向周围组织的扩散蔓延,对宿主防御功能的抵抗,以及产生损害宿主的毒素等一系列能力的总和。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由侵袭力和产毒素能力决定。
五、简答题
36、答:(1)单细胞蛋白(SCP)的定义
单细胞蛋白(SCP)是指使用工农业废料及石油废料人工培养而成的藻类、细菌、真菌等单细胞个体。
(2)酵母菌是一种优良的单细胞蛋白的原因
①酵母菌是利用一种特殊的微生物作为菌种,如酵母或细菌于正烷烃类中培养而成; ②酵母菌营养丰富,其蛋白质含量在40%以上,氨基酸组分齐全; ③利用原料广,能利用各种糖类,可就地取材; ④对营养要求简单; ⑤可连续发酵;
⑥生产速率高,酵母菌的倍增时间较短,因此多用酵母生产单细胞蛋白 (SCP)。
37、答:基因移位是一种既需特异性载体蛋白又须耗能的运送方式,溶质在运送前后会发生分子结构的变化,主要用于运送各种糖类、核苷酸、丁酸和腺嘌呤等物质。大肠杆菌通
过磷酸转移酶系统(PTS),即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己糖磷酸转移酶系统,来完成一些营养物质的运输。具体的运送分以下两步进行:
(1)热稳载体蛋白(HPr)的激活 HPr是一种低分子量的可溶性蛋白,它结合在细胞膜上,具有高能磷酸载体的作用。细胞内高能化合物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的磷酸基团可通过酶Ⅰ的作用而把HPr激活。 (2)糖经磷酸化后运人细胞膜内
膜外环境中的糖先与外膜表面的酶Ⅱc结合,再被转运到内膜表面。这时,糖被P~HPr上的磷酸被激活,并通过酶Ⅱc的作用将糖-磷酸释放到细胞内。 38、答:(1)高密度培养的定义
高密度培养,又称高密度发酵,一般是指微生物在液体培养中细胞群体密度超过常规培养10倍以上时的生长状态或培养技术。提高菌体培养密度,提高产物的比生产速率,不仅可减少培养容器的体积、培养基的消耗和提高下游工程中分离、提取的效率,而且还可缩短生产周期、减少设备投入和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2)保证好氧菌高密度培养的措施 ①选取最佳培养基成分和各成分含量; ②补料;
③提高溶解氧的浓度; ④防止有害代谢产物的生成。
39、答:微生物与植物之间能够形成一种特殊结构的共生体,而且微生物与植物之间互为对方提供营养物质或生长素物质,促进双方更为旺盛的生长,微生物与植物形成的共生体有根瘤、叶瘤和菌根等。
以根瘤为例,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共生关系表现为:
根瘤是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形成的共生体,根瘤菌在共生体根瘤中利用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碳水化合物作为生长和固氮的碳源和能源,固定后的氮素除部分供自己所需外,大部分输送给植物,而植物则把光合作用产物提供给根瘤菌。如果将两者分开,根瘤菌则难以固定氮素,豆科植物则生长不良。
40、答:(1)微生物的分类单元可分为以下等级:
分类单元,又称分类单位、分类阶元或分类群,指在分类系统中的任何一级分类群。种以上的系统分类单元自上而下可依次分成7级:界、门、纲、目、科、属、种。在分类中,若这些分类单元的等级不足以反映某些分类单元之间的差异时也可以增加亚等级,即亚界、亚门……亚种,在细菌分类中还可以在科(或亚科)和属之间增加族和亚族等级。 (2)微生物的基本分类
微生物的种是一个基本分类单元,它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接近、与同属内的其他物种有着明显差异的一大群菌株的总称。
六、论述题
41、答:由于微生物的“五大共性”和培养条件简便,因此生命科学工作者常选用其作为研究基础理论问题时的研究对象。 (1)重大历史贡献:
①通过曲颈瓶试验否定了“自生说”,利用微生物认识了糖酵解等机制,诞生了现代发酵工程;
②利用粗糙脉胞霉突变实验提出了“一个基因一个酶”的假说,阐明了突变的本质; ③通过肺炎球菌转化实验、T4噬菌体对E.coli的侵染实验等证实核酸是一切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④通过研究E.coli无细胞蛋白合成体系及多聚尿苷酶,发现了遗传密码;
⑤通过对微生物的细致研究,建立了PCR技术、提出了真核细胞内共生学说、操纵子学说等。
这些都是以微生物作为研究对象而结出的硕果。为此,大量研究者还获得了诺贝尔奖的殊荣。
(2)其原因如下:
①微生物是代表当代生物学最高峰的分子生物学三大来源之一。
②在经典遗传学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意识到微生物具有繁殖周期短、培养条件简单、表型性状丰富和多数是单倍体等各种优点而适合遗传学的研究,先驱者们纷纷选用粗糙脉孢菌、大肠杆菌、酿酒酵母和T系噬菌体作为研究对象,很快揭示了许多遗传变异的规律,并使经典遗传学迅速发展成为分子遗传学。
③从1970年代起,由于微生物既可以作为外源基因供体和基因载体,又可作为基因受体菌等的优点,且其又是基因工程操作中的各种“工具酶”的提供者,故迅速成为基因工程中的热点。
④由于体积小、面积大以及在体制和培养等方面的优越性,微生物还促进了高等动、植物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这种“微生物化”的高等动、植物单细胞或细胞集团,也获得了原来仅属于微生物所有的优越体制,从而能够十分方便地在试管和培养皿中进行研究,并能在发酵罐或其他生物反应器中进行大规模培养和产生有益代谢产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