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北京101中学2014-2015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物理试卷(理科) 后有答案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北京101中学2014-2015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

物理试卷(理科)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选对得3分,错选该小题不得分) 1. 下列物理量中,属于矢量的是( )

A. 电势 B. 电势差 C. 电势能 D. 电场强度 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磁感应强度B与放入磁场中的检验电流的大小和导线的长度无关

B. 在磁场处处相同的区域,放入磁场的通电导线受到的磁场力F与I和L之积的比值为一常数

C. 由公式BF可知,B的大小与F成正比,与IL 成反比 ILD. 放入磁场中的检验电流受力越大,该区域的磁场越强 3. 电源电动势的大小反映的是( )

A. 电源把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能的本领的大小 B. 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的大小 C. 电源单位时间内传送电荷量的多少 D. 电流做功的快慢

4. 真空中有两个静止的点电荷,若保持它们之间的距离不变,而把它们的电荷量都变为原来的3倍,则两电荷间的库仑力将变为原来的( )

A. 7倍

B. 8倍

C. 9倍

D. 10倍

5. 有甲、乙两根材料不同,长度和横截面积都相同的金属丝,在温度一定的情况下,甲金属丝的电阻率是乙金属丝电阻率的2倍。以下有关它们电阻值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乙两根金属丝的电阻值相等

B. 甲金属丝的电阻值是乙金属丝电阻值的2倍 C. 乙金属丝的电阻值是甲金属丝电阻值的2倍 D. 甲金属丝的电阻值是乙金属丝电阻值的4倍

6. 如图所示,把一条导线平行地放在小磁针的正上方附近,当导线中有电流通过时,小磁针会发生偏转,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

A. 发现这一现象的科学家是伽利略,小磁针的N极垂直纸面向里偏转 B. 发现这一现象的科学家是伽利略,小磁针的S极垂直纸面向里偏转 C. 发现这一现象的科学家是奥斯特,小磁针的N极垂直纸面向里偏转 D. 发现这一现象的科学家是奥斯特, 小磁针的S极垂直纸面向里偏转

7. 始终连接在电池两极上的平行板电容器,当两极板间的距离增加时,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电容器的电容变大 B. 电容器的带电量变小 C. 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增大 D. 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场强度不变

8. 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平行板电容器的极板A 与一个静电计相接,极板B接地。若极板B稍向上移动一点,则( )

A. 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变大,静电计指针偏角变大 B. 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变大,静电计指针偏角变小 C. 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变小,静电计指针偏角变大 D. 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变小,静电计指针偏角变小

9. 如图所示的电路中,A、B为相同的两个灯泡,当变阻器的滑动头向D端滑动时( )

A. A灯变亮,B灯变暗 B. A灯变暗,B灯变亮 C. A、B灯均变亮

2

D. A、B灯均变暗

10. 如图所示,虚线a、b、c代表电场中的三个等势面,实线为一带正电的粒子仅在电场力作用下通过该区域时的运动轨迹,P、M为这轨迹上的两个点,由此可知( )

A. 三个等势面中,a电势最高 B. 粒子在P点比在M点时加速度大 C. 粒子在M点比在P点时动能大 D. 粒子在P点比在M点时的电势能较小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5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小题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选对的得3分,选不全的得2分,答错或不答的得0分。)

11. 在图中,标出了磁场B的方向、通电直导线中电流I的方向,以及通电直导线所受磁场力F的方向,其中正确的是 ( )

12. 如图所示电路中,电源内阻不可忽略,电压表、电流表都是理想电表,若发现电压表示数变大,可能出现的故障是( )

A. R1断路

B. R2短路

C. R3短路

D. R3断路

13. 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池的电动势E=5V,内电阻r=10Ω,固定电阻R=90Ω,R0是可变电阻。在R0 由零增加到 400Ω的过程中,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当可变电阻R0=0Ω时,整个电路消耗的电功率最大

3

B. 当可变电阻R0=0Ω时,固定电阻R消耗的电功率最小 C. 当可变电阻R0=100Ω时,可变电阻R0消耗的电功率最大

D. 当可变电阻R0=400Ω时,电源的效率(电源的输出功率与电源释放的总功率的比值)最大

14. 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R1、R2、R3均为可变电阻。当开关S闭合后,两平行金属板MN中有一带电液滴正好处于静止状态。现将R3变大,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 液滴将向下运动 B. 电容器将继续充电

C. 有从左到右的瞬时电流流过R1 D. 电容器上的带电量将增大

15. 如图所示,在绝缘的斜面上方存在沿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斜面上的带电金属块沿斜面滑下。已知在金属块滑下的过程中动能增加了12J,金属块克服摩擦力做功8.0J,重力做功24J,则以下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金属块带正电荷 B. 金属块克服电场力做功8.0J

C. 金属块的机械能减少12J D. 金属块的机械能减少4 J

第Ⅱ卷

三、填空、实验题(本题共18分)

16.(1)用欧姆表“×100”档测量一个电阻的阻值,调零后,先用表笔分别接触电阻两端,表针如图所示的a处,它的阻值Ra= Ω;为了提高测量精度,换用“× ”档重新测量。

4

(2)如图为一次测量金属导线的直径,则金属导线直径d=___________mm。

(3)电流表G的满偏电流Ig=300μA,内阻Rg的数值为500Ω,将其改装成量程为3V的电压表,需要串联一个 kΩ的电阻。 17. 下面为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实验:

(1)用下图所示的甲、乙两个供实验的电路图,实验时应选用电路图 。

(2)实验中记录的数据如图所示:

①在图上画出U—I图线

②根据图线求出电池的电动势E= V,电池的内电阻r = Ω。

四、论述、计算题(本题共5小题,共37分。要求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演算步骤。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5

18.(8分)如图所示,电阻R1=R2=R3=1.0,当电键K闭合时理想电压表读数是1.0V,当K断开时理想电压表读数是0.8V,求:电源的电动势E和内电阻r。

19.(8分)平行金属导轨与水平面成θ角放置,两导轨间接有电动势为E,内阻为r的电源,两导轨间距为L,导轨上沿垂直两导轨方向放置一质量为m,在导轨之间部分的电阻为R的金属棒ab。整个装置处于竖直方向的匀强磁场中,如图所示。若导轨的电阻和摩擦均可忽略不计,那么要使金属棒能静止在平行导轨上,求:

(1)所加磁场的方向。

(2)所加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多大?

20.(7分)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动势E=10V,内电阻r=0.50Ω,电动机M的电阻R0=1.0Ω。闭合电键S后,标有“8V、16W”的灯泡L恰能正常发光。求闭合电键后:

(1)电源两端的路端电压; (2)电源释放的总功率; (3)电动机的输出功率。

21.(7分)宇宙飞船进行长距离星际运行时,不能再用化学燃料,可采用一种新型发动机——离子发动机,小型高效的离子发动机所用燃料不到化学燃料发动机的1/10,它可以使太空中的航天器获得动力,进而调整航天器的飞行姿态或飞行轨道。在离子发动机中,由电极发射的电子射入稀有气体(如氙气),使其离子化,然后从静止开始经电场加速后,从飞船尾部高速连续喷出,利用反冲使飞船本身得到加速。已知氙离子质量为m=2.2×10离子电荷量q=1.6×10

-19

-25

kg,氙

C,加速电压U=275V。

(1)求氙离子经电场加速后获得的速度大小。 (2)为了使飞船得到F=3.0×102N的反冲推力,则:

6

①每秒需要喷射出多少质量的氙?

②飞船向后喷出的氙离子的等效电流I是多少?(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2.(7分)如图所示,水平放置的平行板电容器,原来两板不带电,上极板接地,极板长L=0.1m,两板间距离d=0.4cm。有一束由相同粒子组成的带电粒子流从两板中央平行于板射入,由于重力作用,粒子能落到下板上,已知粒子质量为m=2×106kg,电荷量q=1×108C,

电容器的电容C=106F。不计带电粒子流之间的相互作用,求:

(1)为使第一个粒子能落在下板中点O到紧靠边缘的B点之间,粒子入射速度v0应为多大?

(2)以上述速度入射的带电粒子,最多能有多少个落到下极板上?(g取10m/s2)

7

【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D 二、多项选择题

11 AC 三、填空、实验题

16.(1)500 10 (2)0.641 (3)9.5 17. (1)乙 (2)①图略 ②1.53 0.71

四、论述、计算题 18. K闭合

12 AC 13 ACD 14 BD 15 AC 2 A 3 B 4 C 5 B 6 C 7 B 8 C 9 D 10 D E(R1R21V1VR3)r

R1R2R3R3K断开

E(R1rR3)19. (1)竖直向上

0.8V E=2V r=0.5 R3E Rr(2)IBLmgtan IBmgtan(Rr)

EL20.(1)8V (2)IEU24A r0.5P释EI10440W

(3)P I电动I-电动UI电动PL=2 AULP输P电动-P损 =UI电动-I2电动R0 =82-41=12W

8

221.(1)Uq12mv v2Uq4210ms/ m

(2)①

FtMvM1.5106KgQMq1.51061.61019I1.1A25② tmt2.2101Ld2v1t1,12gt,得v1=2.5m/s 2222. (1)若第1个粒子落到O点,若落到B点,由Lv2t2,故2.5m/s≤v0≤5m/s

d122gt2,得v2=5m/s 2(2)由Lv1t,得t=4×102 s 由

d122at,得a=2.5m/s2 2由mgqEma,EQQ-

600个 ,得Q=6×106 C 所以ndCq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