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论文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浅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现状

学院:园林园艺学院 姓名:晓林 学号:2011610186

【摘要】:土地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人口的增长给土地资源造成极大地压力。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介绍了当前土地的开发利用现状并就当前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问题提出了对如何做好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的意见与对策。 【关键词】:土地资源 利用 保护 土地健康 可持续发展对策

前言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先从资源相关理论入手,分析了我国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土地资源先天不足,而且土地数量在不正确的发展思路的引导下正在迅速减少,土地质量退化、生态恶化的问题同时存在。所以,按照可持续利用的思路对土地资源进行保护非常必要。土地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一切生产生活赖以存在的根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是决定一个地区能否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问题,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切实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合理的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 1我国当前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土地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小,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衡

我国土地资源相对较多,但是由于我国人中多,人均占有面积就很少。而且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生产力因地域的差异较大。因水热提交、地质组合等因素,造成我国有多重多样的土地类型,但是这些土地类型分布不够均衡。

1.2土地资源不合理利用,导致耕地资源数量迅速减少

最近几年以来我们国家工业化进程速度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这就需要为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等提供相当多的土地资源。一些城市盲目建设、乱设开发区,导致土地资源逐渐减少。还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 大力建设“形象工程”,乱使用土地,造成土地资源使用不合理, 给土地资源的保护带来了困难。

1.3土地资源质量的退化及生态破坏,土地资源严重退化。

①土地资源退化主要表现在土地的养分逐渐亏缺,据统计世界土壤养分不足的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3%。

②是水土流失。过度的开垦, 滥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会使上游土地肥力严重下降, 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而且给下游的河道、水库造成淤积,给沿河生产发展和人来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③土壤盐渍化也是面前土地资源面临的一个问题,在世界干旱半干旱地区均有分布,历史上也多次出现过由于错误灌溉导致失败的农业系统,世界因盐碱化造成土地荒废就与目前灌溉的土地一样多。各国水稻产区的土地次生盐渍化现象时常发生。

④土地沙漠化、环境污染造成土地资源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伴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三废”不断排放、农业在农田中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地污染愈加严重,破坏生态平衡。

(6)推进高城市化进程,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在城市建设中,要以内涵为主的城市发展方针,充分挖掘城市存量土地的潜力,嘉庆相关基础建设,有效提高土地的产出率。要有效体调整城市结构布局,合理规划开发,取消重复建设,减少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土地资源的浪费,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资源。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的使用,应本着科学施用,将影响土壤生态环境的污染降低到最小限度。 2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策

2.1土地健康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前提

它保证了土地自我恢复能力,这种土地自我恢复能力的保证,要靠土地健康来提供保障。从

1 / 4

土地永续利用的内容看,其永续利用包括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协调统一。从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关系来看,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关系最直接、最密切,是人把自然对象按人的需要进行改造、利用。自然生态环境的优化与破坏都和人类日益扩大的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社会对自然生态的作用表现为,通过土地政策、制度及土地价值观等影响经济活动,再通过经济活动影响自然。经济是永续利用中的核心和主体决定因素。因此,土地保护应建立在人类生产实践的土地利用基础之上,单纯追求土地生态平衡的土地保护,没有抓住土地永续利用的实质内容,而土地健康正是强调在土地利用的基础上保证土地自身恢复能力的实现。

2 / 4

2.2维持土地健康

2.2.1维持土地健康是土地保护的目标是人地关系共荣的表现,又是土地永续利用的基本前提,而土地保护又要在土地利用过程的基础上得到实现,变被动保护为主动保护,那么在土地保护的社会实践中,有必要引入土地健康这一概念,以替代传统的土地自然生态平衡,作为土地保护的目标。

2.2.2把土地健康确定为土地保护的目标,其对土地保护的实践指导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维持土地自身正常新陈代谢,保证土地自身恢复能力为核心,维持土地自然生态平衡,不能为维持土地自然生态平衡所束缚,而应把土地自身恢复能力的限度(自然生态阀限)作为限制人们土地利用行为的标准。

2.2.3通过土地健康标准的制定,可对土地利用行为进行诊断。当某些指标超出健康标准时候,就说明人们对土地的利用行为破坏了土地健康,应予以制止和改进。对各项土地状况变化的定量描述,从而提高了对土地利用行为监督检查的可操作性。

2.2.4 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步入了良性循环。集体非农业建设用地制度改革,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带动了农村经济各项事业的发展,第三产业迅速崛起。经济的发展又为村镇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发展动力,加快建设投入,形成了村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滚动发展的势头。健康指标作为衡量标准去检查土地保护的实施效果,从而提高了土地保护效果检查的客观性。

2.2.5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替代传统的用地分级限额审批制度,是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土地用途管制的基本含义是通过土地用途划分,确定各个地块或地段的基本用途(即土地用途的认可),然后制定具体利用细则,依法对土地用途进行限制,从而达到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目的。其中在对土地用途进行限制上,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保证土地资源维持其认可用途的永续利用。把土地健康引入土地用途管制之中,作为土地用途管制的主要内容,可为土地使用者明确土地开发利用行为的基本制约条件,这对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实行,提供了更加具体的要求,从而增加了土地用途管制的实践操作性。

我国土地保护立法体系现状的完善 对土地保护法律体系进行全面的改革,拓展土地保护的范围,加强地方土地保护立法,完善土地保护相关法律,加强对土地污染的防治,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开发复垦制度。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策

2.3 做好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的对策

(1)加强对土地承载能力的研究,大力发展宣传土地生态教育,使各地区在土地可承载的范围内指定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实行计划生育可以缓解土地资源与人口增长的矛盾。因此严格控制我国人口增长是解决土地资源的基本国策。同时要全面提高全民的国土意识以及综合文化素质,让每个人都有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

(2)大力加强土地管理,保护好每一寸土地,严格控制非农业用地。要时刻按照《土地法》执法,严禁土地资源滥用,充分做好土地承载能力的研究,为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做长远规划。同时还要建立健全提地使用管理制度,全面推进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执法力,加速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职能转换,为土地合理利用提供更好更完善的程序保障。

2 / 4

(3)将强农业投入,改造中低产田,加强农、林、牧业生产基地的建设。提高土地的承载能力主要途径就是中低产田改造每种中低产田的改造都需要水利工程的投入,加强商品粮、优质等基地的建设,方便国家的宏观调控,也可以有效地应付各种意外困难。

(4)加强土地资源的宏观建设。通过现有的技术条件拟定合理的土地资源开发规划,通过项目建设来改善宏观生态环境,从而对土地沙化有效防治,通过南水北调工程,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也提高了干旱地区土地生产力。

(5)注重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要着重控制污染源,将强土壤污染治理力度,正确合理的使用灌溉,做好对于土壤环境的检测和评价,要及时观察预报土壤破坏程度。 3 结语

当前,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土地保护工作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生态较脆弱,土地保护工作推进速速缓慢,乱批滥占耕地想象十分严重。土地的恶化,加剧了洪涝、干旱等不利自然环境的发生,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这直接制约着可持续发展。所以必须加强土地资的保护,相关部门采取直接有效地措施,保护好每一寸土地,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把土地健康引入土地保护之中,作为土地保护的行动准则明确了土地保护的内在实质也指明了土地保护的努力方向,而且为人们对土地的利用行为提出了基本原则。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制定各种土地类型的健康指标内容、标准,只有明确了土地健康指标内容、标准之后,才能真正发挥土地健康在土地保护中的应有作用。认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本文旨在通过对土地健康的认识,在观念上改变传统的维持土地自然生态平衡的土地保护概念,进而为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曹宇.我国土地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大众商务,2010,4. [2]宋敏,宋杰,高明,王静. 浅谈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J].2011.

[3] 潘家华.持续发展途径的经济学分析.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4] 吴季松.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辩证系统观.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1). [5] 陈美球,赵小敏.土地健康与土地保护[J]. 1998.7(4).

[6]周华林.我国土地保护法制体系现状及其完善:广东土地科学2004,10(5). [6] 杨军、周笃珍.关于我省土地资饵持续利用的探讨.青海科技,1997.4(2):35 [6] 育海土地科学考察队.青海土地资源及其利用.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

(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3 /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