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填在答题卡上。 读图1和图2,回答1~3题。
1.关于图1与图2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表示的实际范围比图2的实际范围更大 B.图1的比例尺比图2的比例尺大
C.图1反映的实际内容比图2反映的实际内容更详细 D.无法判断两个图的比例尺大小和表示的范围的大小 2.若飞机从A地到B地,按最近的路线飞行,应该( ) A.先向西北,再向西南 C.先向西南,再向西北 的是( ) A. 飞越赤道上空
B.由中纬度进入低纬度 D.一直在北半球飞行
C.由东半球进入西半球
B.由东北向西南 D. 由西南向东北
3.飞机按第2题的线路飞行,对于飞行经过的地区下列说法正确
4.在图幅大小相同、比例尺不同的两幅地图中,同一个城市可分别用点状和面状两种符号表示。据图3、图4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3中的比例尺比图4大 B. 图3反映的区域范围比图4大 C. 图3中的S市城区面积比图4大 D. 图3、图4两图中的铁路长度相等 泥石流灾害使人民的生命财产蒙受了巨大损失, 山区安全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新课题。据图5回答5--6题 5.灾后重建居民点,图5中比较安全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6.图5中所示河流的大致流向是( )
A.由南向北流 B.由西南向东北流 C.由北向南流 D.由东北向西南流
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对图6所示区域进行考察,读图回答7~10题。
7.在同学们绘制的地形剖面图中,依据图6甲、乙两处连线绘制的是 ( ) 8.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当地政府计划将图中a、b、c、d四处居民点集中到一处。地理小组建议居民点集中建在水源最丰富的地方,该地应选在( )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9. a居民点与b居民点的相对高度最大值可能为( ) A.500m B.300m C.510m D.299m
10. 若a居民点的气温为10℃,那么图6区域中气温最低可能为( ) A. 6.4℃ B. 7℃ C. 6.9℃ D. 6.5℃
综合地形、气候这两大要素,可以把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分成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读图7回答11~13题。 11、这种区域的划分主要体现了区域间的(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阶段性
12、图7中各大自然区域的基本特征是( ) A.区域没有固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B.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C.区域的边界都是明确的
D.区域的划分是人们凭空构想的结果 13、Ⅱ区域多是草原、荒漠牧区,Ⅰ区域 多是农耕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 域的
( )
A.发展水平 B.生活特点 C.发展方向 D.发展条件
14.目前对地球形状的精确研究主要是基于( )
A.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 B.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 C.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 D.数字地球
2013年10月7日至8日,以“活力亚太,全球引擎”为主题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一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图9为巴厘岛。读图8、图9回答15—16题
15.巴厘岛位于旧金山(37°48′N,122 °25′W)的________方向。( ) A.西南 B.东北 C.西北 D.东南
16.若图8中①地和②地的图上距离为3.33厘米,则图8的比例尺约为( ) A.1∶600000000 B.1∶1000000000 C. 1∶100000000 D.1∶10000000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甚至半湿润地区
的土地退化。我国可能发生荒漠化的总面积为331.7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4.6%。 据此回答17~19题。
17.下列地理现象,可以指示土地荒漠化迹象的是 ( ) A.地表反射率降低 B.众多的沙丘固定 C.生物多样性增强 D.生物生产力下降
18.我国土地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 ) A.温带地区气温较高,蒸发旺盛
B.人们的过度垦殖、放牧、樵采和水资源利用不当 C.冬季风势力增强,影响的范围扩大 D.扬尘和沙尘暴天气多发
19.防治土地荒漠化的措施主要有( )
①大量外迁人口,以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②开发深层地下水,扩大农田灌溉面积 ③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和水能,解决农村能源问题 ④扩大植被覆盖率,设置沙障,
育草固沙 ⑤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放牧,积极营造护田林网 ⑥合理分配水资源,发 展节水农业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④⑤⑥
20.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除能够提供定位外,还能够提供的服务包括:( ) ①授时 ②测速 ③农作物长势监测 ④气温异常监测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不同区域形成的因素不同,区域特征相差也很大,从而影响区域的生产生活及发展方向、发展水平,结合图10,回答21-23题。
21.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和东北松嫩平原地理环境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长江三角洲纬度高,松嫩平原纬度低
B.两地虽然都是雨热同期,但松嫩平原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江三角洲 C.长江三角洲的土壤肥沃,松嫩平原的土壤贫瘠 D.长江三角洲的水力资源丰富,松嫩平原的石油资源丰富 2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相比,气候的差异是( )
A.松嫩平原作物生长期较长 B.长江三角洲降水较少 C.长江三角洲海洋性较强 D.松嫩平原高温多雨 23.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相比,矿产资源条件差异是( ) A.松嫩平原矿产资源贫乏 B.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丰富 C.松嫩平原石油等矿产较丰富 D.长江三角洲石油等矿产较丰富
24.图11亚马孙地区有世界上最大的、被称为“地球之肺”的生态系统,对其带来严重破
坏的主要是由于( ) A.热带雨林迁移农业 B.粗放的畜牧经营方式 C.滥捕滥杀野生动物 D.过度引水灌溉
25.下列雨林开发方式中,属于保护性开发的有( ) ①雨林观光 ②生态旅游 ③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
④发达国家保护本国资源与采伐亚马孙雨林相结合 A.① ② B.① ② ③ C. ② ③ ④ D.① ② ③ ④
第II卷(综合题 共50分)
二.综合题(共50分)
26.图12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18分)
(1)图12中河流北部表示的主要的地形类型_______;丙表示的地形部位 。 (2)为了便于两个度假地联系方便计划新建一条公路,图12中③④两条规划路线中,比较合理的是 (填序号),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图12中有一陡崖,其相对高度的范围是( )
A.100 m≤H<200 m B.100 m≤H<200 m C.50 m≤H<150 m D.50 m (7)甲、乙两村夏季降水较多的是 。原因是 。 27.荒漠化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阅读材料,结合有关地理知识完成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图13为内蒙古某县人口增长与其荒漠化发展统计图。 材料二:图14是我国某地区年降水量和地表景观分布图。 (1)根据图13中的统计图归纳70年代以来内蒙古地区人口、耕地与荒漠化变化的特点是 。据此判断该县荒漠化不断发展最主要的人为原因 是 ;针对该地区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的措施是 (2)为防止荒漠化的进一步扩大,我国在风沙危害较严重的地区建设的大型林业生态工程 是 ;主要生态作用是 。 (3)据图14说出该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分析产生的自然原因。 (4) 指出图14地区荒漠化问题最突出的地带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 地区,并说明荒漠化主要表现和实质 。 28、根据材料一、二回答:(16分) 材料一:据西汉《史记》记载,当时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带的南方“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农业经济远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到宋朝时北方大量的人口南移,先进农具和灌溉工具的发明(唐时的秧马,宋时的新式水车)提高了生产力,使这一带“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苏湖熟,天下足”,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材料二:图15中甲乙两地曾经是我国著名的荒地,如今分布已经变成了粮仓、棉仓。 (1)西汉时,长江中下游平原耕作业发展缓慢,主要自然原因是( ) ①交通落后 ②水系稠密 ③地势低洼 ④土质黏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南稻北麦” 是我国农业地域的基本格局,它体现了( ) ①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 ②人类不断改造并战胜地理环境的结果 ③现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影响的结果 ④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亘古不变 ⑤气候差异是产生农业地域基本格局的主要因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3)说出乙丙两地农业生产优势上气候条件(类型和特点)的差异。 (4)甲地已成为我国著名的商品粮基地,分析甲地发展粮食生产(土地条件上)优势和(气 候条件上)不足。 学校 姓名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考号 · ·····密······封···········线··················································································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县(市)一中期中联考 高中 二 年 地理 科答题卷 第Ⅰ卷 一、选择题(共50分)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1 11 21 2 12 22 3 13 23 4 14 24 5 15 25 6 16 7 17 18 8 19 9 10 20 第II卷 二.综合题(共50分) 26题: (18分) (1) ; (2) ; (3) (4) ; (5) ; (6) ; (7) ; 27题: (16分) (1) 、 、 ; (2) ; ( , (4) 、表现: 实质: 28题: (16分) (1) (2) (3)类型:乙 、丙 特点:乙 丙 (4)优势 : 不足: 3 )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县(市)一中期中联考 高中 二 年 地理 科参考答案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1 A 11 B 21 B 2 B 12 B 22 C 3 A 13 C 23 C 4 A 14 A 24 A 5 A 15 A 25 B 6 D 16 C 7 C 17 D 8 A 18 B 9 D 19 D 10 D 20 A 一、选择题:(50分) 二、综合题(50分) 26.(18分) (1)山地、鞍部(2分) (2)④(1分);③线穿越山脊工程量大④线沿等高线绕行地形平坦,行车安全。(2分)(3)C (1分) (4)戍处(1分);视线被山脊阻挡(2分)(5)⑥ (1分) ;⑤处等高线密集,地形坡度大,⑥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小;(2分)(6)② (1分) 顺地势由高处向低处排水 (2分) (7)乙 (1分);夏季东南风的迎风坡(2分) 27(16分) .(1) 人口增长快,耕地扩大,荒漠化面积扩大、过度开垦 、退耕还牧(5分) (2) “三北”防护林;防风固沙、保护农田(2分) (3) 年降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2分),降水主要来自夏季风(东南风)、距海远近不同及地形的影响。(2分) (4) 年降水量400mm到200mm的地区(2分);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2分);实质是土地生产力的长期丧失。(1分) 28.(16分) (1)B (2分)(2)D(2分)(3)乙地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2分)。丙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热充足(2分);(4)平原面积广大,耕地连片,(2分)地广人稀,人均土地多(2分)黑土肥沃(2分),纬度高;热量不足(2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