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食肉牛龙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食肉牛龙

食肉牛龙(属名:Carnotaurus)又名牛龙,属于兽脚亚目阿贝力龙科,是一类中型的肉食性恐龙。食肉牛龙生活于上白垩纪(麦斯特里希特阶)的阿根廷巴塔哥尼亚,由发现很多南美洲恐龙的何塞·波拿巴(José F. Bonaparte)所描述及命名。

食肉牛龙的模式种是萨氏食肉牛龙(C. sastrei)。属名在拉丁语的意思是“食肉的牛”(carn意思是“肉食”,taurus意思是“牛”),因为它们眼睛上方有一对类似牛的角。种名则是以发现标本的Anselmo Sastre为名,化石即是在他的牧场中发现的。

食肉牛龙的化石目前仅发现一具,但相当完整,并具有多排的小型皮内成骨,是少数发现皮肤痕迹的兽脚亚目恐龙。食肉牛龙与阿贝力龙都属于阿贝力龙科,它们是白垩纪末期,南方各大陆的优势掠食动物。

特性

食肉牛龙是种中型的兽脚亚目恐龙,约有9米长,臀部高3米,体重约1,500公斤。与其他体型相似的兽脚类恐龙相比,食肉牛龙的头较小,长60厘米,牙齿长度接近4厘米。

食肉牛龙最特别的地方,是在眼睛上方的两只短而粗厚的角,以及非常短小的前肢,上有四指。它的头颅骨小而厚实,具有许多洞孔,可减轻重量。与其他兽脚类恐龙相比,颈部较长。胸部厚壮,而尾巴则很细。食肉牛龙的眼睛向着前方,它可能有着双眼视觉及深度知觉。口鼻部大,可能具有大的嗅觉器官。

食肉牛龙的头颅骨高而粗壮,但下颌扁而修长,牙齿长而细弱,可能无法应付大型猎物的挣扎动作。这显示食肉牛龙可能有未知的特殊猎食方式。

目前仅发现一个几乎完整的骨骼,包括有身体的整个右部,以及皮肤痕迹,亦显示了食肉牛龙没有羽毛,并不像其他的虚骨龙类。背部与体侧的皮肤上,有多列的圆锥形皮内成骨,部分直径达5厘米,在脊椎骨附近渐大。这使食肉牛龙的外表凹凸不平,类似今日鳄鱼的外表。

颈椎的结构类似现代鸟类,可以做出更快、更准确的动作。后腿长而强壮,胫部结实,踝关节高,与脚趾间的部份延长、纤细,显示食肉牛龙是种善奔动物。

食肉牛龙的荐椎数量相当多,共有8节,可以协助承受碰撞和冲击。科学家们认为食肉牛龙的角太短而无法用于猎杀上,可能为求偶的展示物,或是物种内的打斗行为,而荐椎的结构可承受碰撞的力道。

食肉牛龙的前肢极为短小,可与暴龙科相比。前肢有四指,第四指仅由掌骨构成,被认为用来固定猎物。食肉牛龙的前肢/后肢长度比例为14%,艾伯塔龙的前肢/后肢比为20%,似鸵龙为46%,始祖鸟为96%。食肉牛龙的肱骨长28.5厘米,桡骨长7.3厘米,掌骨长3.7厘米;艾伯塔龙的肱骨长32.4厘米,桡骨长15.6厘米,掌骨长9.8厘米;惧龙的肱骨长35.7厘米,桡骨长17.1厘米,掌骨长12厘米。由此显示出食肉牛龙与暴龙科的前肢比例非常类似。食肉牛龙的肱骨/桡骨/掌骨百分比例为72:19:9,而其他前肢小的兽脚类恐龙则为55:27:19左右。大多数兽脚类恐龙的前肢掌心是朝向身体,而食肉牛龙的前肢掌心是略朝后上方,科学家仍不清楚其功用为何。

分类

鉴定特征

在头骨比例上,食肉牛龙与阿贝力龙并不相同。但食肉牛龙具有许多阿贝力龙科的特征,包括:下颞孔大、方骨大、方颧骨与方骨愈合、眶后骨突入于眼眶内、眶前孔缩小、鳞状骨有个往后的突起、上颌骨的后方有狭窄的突起。在1990年,波拿巴等人根据这些特征,将食肉牛龙归类于阿贝力龙科。

下颌的齿骨与齿后骨的接触面很小,形成大的下颌孔。颈椎的神经棘短,颈椎的骨骺高大。食肉牛龙的独有特征是颧骨宽、短、高,角从额骨的后背侧延伸出来。食肉牛龙的前肢短小,与北半球的暴龙、特暴龙类似,但它们生存的大陆受到地理上的隔离,所以是平行演化的结果。

分类系统

模式种为萨氏食肉牛龙(Carnotaurus sastrei),是唯一已知的种,于1985年由阿根廷古生物学家何塞·波拿巴(José F. Bonaparte)命名,化石发现于阿根廷丘布特省的La Colonia组。

食肉牛龙的近亲包括奥卡龙(阿根廷)、玛君龙(马达加斯加)及胜王龙(印度),这些恐龙一起被分类在阿贝力龙科下的食肉牛龙亚科之中。其中,食肉牛龙最接近奥卡龙,而两者均被分类在食肉牛龙族之中。在阿贝力龙科中,食肉牛龙较肌肉龙(阿根廷)、印度鳄龙(印度)、皱褶龙(尼日)更为衍化,而阿贝力龙的分类位置仍有争议。阿贝力龙科是白垩纪晚期冈瓦那大陆的优势掠食动物,取代鲨齿龙科在白垩纪早期的生态位,而白垩纪晚期的北半球优势掠食动物则是暴龙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