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如何看待新医改方案

2023-01-02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如何看待新医改方案

政治经济学 贾丽武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到千家万户幸福

现在看病难,看病贵,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到大医院看病难,挂专家号难,医药费用负担重,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农村居民看病最难。这是4个突出的表现方面,应该看到,随着医疗技术的改进,我们现在遇到的看病难,已经和改革开放初期有所不同,在医疗资源总量已经迅速增长的情况下,目前的看病难更多的表现为接受搞水平的医疗服务难、高科技药品、稀缺药品和高精尖设备费用高,许多费用是医疗资源结构不合理、配置效率不高、浪费和不合理使用带来的。

看病难的主要原因主要有政府投入相对不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医保保障水平低、药品价格虚高。此外由于医药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新药、新技术不断出现面颊上人口老龄化、疾病模式的转变等因素的影响,卫生服务成本增长很快;部分群众对基本医疗和健康知识的了解,不管大病小病都直奔大医院,部分患者甚至主动要求医生提供大检查、躲开贵重药品、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看病难的问题。

对此国家出台的新医改方案提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际有益经验,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公共医疗卫生

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健全制度体系,加强监督管理,创新体制机制,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

新医改方案似乎面面俱到,但是给人一种感觉,那就是什么都说到了,但是就像是什么都没说,原因就是这份医改方案是两年的时间16个部门反复的调研,而且有九个知名的国内外的咨询机构是平行调研,最后的一个结果是一个妥协的结果,那么这种妥协的结果有的时候在文字上就显现出来,它左右仿佛都成立,然后非常地无懈可击,虽然面面俱到,但是感觉没有重点。当然,尽管具体方案还有待细化,但确定全民医保的原则,坚持医疗事业的公益属性,改革公立医院,就是新医改方案的最大亮点。

把医疗服务作为公共产品提供给全体人民,这其实应该是政府的基本责任和国策。长期以来,我国对卫生医疗事业一直没有定性,这是几十年来的第一次。无疑这是一个最大的亮点,为今后的改革奠定了方向。其他国家对公共事业早就有非常明确的定性,保障民众的医疗卫生、教育、就业权利等,这是政府的必要职能,义不容辞。所以西方的体制是很典型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全社会各阶层人群提供公平的医疗服务。有了这个政策,社会才会稳定,政权才会牢固,这也是西方世界那么长时间没有骚乱、民众安居乐业的原因。

新医改方案提出药事服务费,让人不免担心,会不会在未来药事

服务费代替了高价药,这样的话虽然药价降下来了,但是看病仍然贵,那就成了药事服务费换汤不换药,是变相的以药养医。降低药费必须要使群众感到有好处,不要通过内部价格调整来维持医院的生存,而是通过政府增加拨款。

政府加大投入应投向哪里?一种观点认为,政府应通过预算拨款的方式,支付公立医疗机构运转的全部或部分成本;“一种的观点认为,政府应出钱购买医疗服务,完善医疗保障体系。长期以来,政府部门对公共卫生的投入严重不足,目前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不到6%,而国际上许多不发达国家的投入也多超过7%,发达国家更是达到15%~20%,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政府投入不足是医疗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预计3年内各级政府将为此投入8500亿元资金,这笔资金应该怎么用才能起到最大作用?但中国的问题向来复杂且叠加,很多问题都不是一个单一方面的问题,有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也存在投入不当的现象。因此,这笔钱究竟怎么投尚需深入讨论。

事实上,医改的核心问题并不是简单地增加投入,而是以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为中心,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其间很重要的是要恢复医患之间的信任、和谐。所以医改的成功在一定意义上还取决于公众的期望值是否合理。医务人员和病患者习惯于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很容易产生“怨气、怒气、霸气”等不良情绪,如果能够多角度“换位思考”,有些思想上的“疙瘩”就容易解开。医务界确实存在收“红包”现象,有的病人不送“红包”,碰上素质差的医生,就会把手术时间往后排。病人送“红包”,大多是出于无奈,因此对“红

包”应从严监管。

由此可以想到不光应该增加投入,还应该抓紧给医德“充电”,要大力倡导“换位思考”, 应该高度重视解决“病态现象”背后的体制和机制问题。目前,一些医疗热点难点问题,表面上看起来问题出在医务界,实际上并非如此,所以在新的十二五中,应该高度重视解决“病态现象”背后的机制和体制问题。

一方面目前公立医院“创收”压力普遍较大,政府给的钱只占医院正常支出的一小部分,大部分要靠自筹,医院赚钱的对象无非是病人,所谓“以药养医”,这样很容易加剧群众“看病贵”;一方面,部分百姓原本就没有多少钱,所以很容易感到“看病贵”;再者,在整治医药商业贿赂中,对不择手段推销药品、用金钱拉医务人员“下水”的药商也要严打,以儆效尤。职业“医闹”影响了正常的医疗秩序,政府应该协调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

除看病贵问题外,一般百姓比较关心如何避免过度检查治疗,还有出现急症时能否先治疗后交费。我认为在新医改方案中应该做出改革,对于急症和无钱看病的病人,医院应该义不容辞地先救人,先救命,不是先交押金。在国外就从来不需要交付押金,如果是没人给钱,或者病人逃跑了,那只能够由政府来背。这是一个制度设置的问题(在国外,就算无钱看病也可用自己的诚信来做抵押,制度的设计很重要,例如紧急医疗保障制度,就是由政府来承担,相当于一笔基金,美国每年有相应的配套资金,来帮医院垫付病人无法支付的账单,因为救人始终是第一的。

新医改中要注意一些问题,因为医保制度刚刚建立,必定会刺激医疗服务量的扩增,这里面也肯定会有不规范出现,问题就是如何监督,或者说我们该如何完善支付制度? 垄断.信息不对称.市场监管不利,是市场失灵的三个主要原因。1.垄断者为了追逐高利润可以随意涨价,消费者别无选择,乖乖挨宰。中国公立大医院是最典型的垄断者,尽管已经造成医疗市场失灵,可垄断的危害性至今不被认同,还在继续强化垄断。2.如今中国人吃药,一靠医生开方,二靠药品广告。医生开方有回扣,尽可能开大方,开贵药。药品广告全是吹牛,谁给钱给谁吹,信息准确率低。信息不对称,造成药品市场失灵。3.任何市场都不能自然生长,必须有政府的宏观调控和严格监管。中国医疗市场和医药市场基本处于无人监管状态,公立医院商业化无人过问,畅通无阻。药品市场没人监管,传统好药受冷落,高价药,回扣药倍受欢迎,假冒伪劣充斥市场,药品市场失灵。因此一定要制定好监督制度。另一方面,就是不能过度强调竞争,搞不好就会像美国那样医疗费用不断地上涨。

最后,从总体上来说,新医改让人们看到医改理性的曙光!开始从根儿上动手,从结构上调整,从优化市场环境上谋划,不再是头痛医头,脚疼医脚了。理性终于战胜愚氓,虽然还有许多人不理解,人们习惯去公立大医院排长队,去挨宰,不信任民营医院。这也难怪,多年来,公立大医院的医生有职称晋级,职称工资,有良好的培训和科研条件,有铁饭碗和养老金,公立大医院垄断了全部高端人才,加上有国家投资,政策优惠,医保定点,是政府的直系下属。相反,在

部门利益驱使下,政策对民营医院百般限制,几乎没有生存空间,人才留不住,设备不准进,没有免税待遇,医保不沾边,只好做点公立医院不屑干的活,从夹缝中苟延残喘。结果呢,政府唱独角戏,财政不堪重负,公立大医院独霸市场,一号难求,看病难,垄断药品终端销售,造成药价虚高,看病贵。关键是要把制度设计好,当医生赚钱欲望没那么高的时候,他会使医疗服务的提供处于一个比较公平的状态。例如当医生看一个病根本不知道用药的价格,不知道厂家,当中没有利益关系时,他便能保持一种清高,完全凭专业知识来诊治,这样广大老百姓才能得到真实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