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文化建设
教育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从某种程度上说,课堂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课堂中面临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文化问题。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场所,课堂学习是学生承传人类文化的基本形式。课堂既是老师的课堂,更是学生的课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从这种意义上来说,课堂可以被视为决定学校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而文化充盈于课堂之内、渗透于师生之间,是课堂的重要养分。离开文化,课堂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课堂中面临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文化的问题。 但课堂又是制度化、规范化色彩很浓的一个场所。在课堂中,教师拥有发号施令的权利,有表扬与惩罚的权利。一所学校的文化只有在课堂里面才是开放的,才能够称得上是广泛的开放。因此,现代学校的课堂文化建设,不仅要看学校的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还要看学生每天在学校生活80%以上时光的课堂,这就引出了课堂文化。 课堂文化是指在长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并为师生所自觉遵循和奉行的共同的课堂精神、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课堂文化建设以科学的教学观为前提,以课堂为主要空间,以行为实践为主要形式,促使学生逐步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民主
平等、合作探究的文化意识形态。可以说,课堂文化是现代学校文化的最高境界。
课堂文化中的“对话文化”
在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中,如何推进课堂文化建设呢?首先,要实现从“单向型教学”向“多向型教学”转变,构建“对话文化”。传统课堂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师生双边活动的单向性,由教师向学生讲授课本知识成了教和学的中心或唯一任务。而实施“多向型教学”,就是要在课堂中开展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互动的教学活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师要自觉地为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互动创造条件,从而构建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对话文化”。
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师生对话的新意。师生对话是十分平常的,但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对话却有着多层内涵,其意义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谈话和交流。它追求的是平等、民主、公正的交流和沟通。善于挖掘师生对话的新意,就是要创造生成性的教学,开发生本对话的新景。读题是生本对话的主要方式,我们常常会引导学生眼看,手指,并根据题目将重点词大声读出来。但新课程理念下的生本对话除了读题,也包括读图、读实验、读网络等,生本对话不是简单的阅读,而是精神的体验。此外,要善于营造生生对话的新风,不仅要让学生放声地讲,还要让学生能静心地听,让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彼此碰撞、激荡、交融,从而让真理脱颖而出。
课堂文化中的“质疑文化”
“质疑文化”推动“思维型教学”。推进课堂文化建设,还要做到从“记忆型教学”向“思维型教学”转变,构建“质疑文化”。传统课堂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知识传授的记忆型,完整地执行教案是教和学最理想的进程。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情感得不到交流、思维得不到碰撞、智慧得不到启发。而实施“思维型教学”,就是要在课堂中倡导以问题为纽带的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对数学始终保持足够的好奇心。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不仅要改造“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途径,还要努力创造“问题——试探性假说——批判与检验”的探究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讲,开展思维型教学实质上就是在构建“质疑文化”。
对此,教师应敢于接受学生对自己提出质疑。尽管每位教师掌握的信息要比学生多,但面对全班学生的眼睛和头脑,教师在课堂上不可能毫无纰漏,只要学生始终保持对课堂的好奇心,认真思考教师的每句话、每个动作,思维的碰撞就会不断释放出“火花”。而作为教师本身,应当为学生对自己提出质疑感到欣慰。同时,教师应乐于支持学生向课本提出质疑。学生向课本提出质疑,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坚持求真和创新,要靠自己的头脑去思考。 课堂文化中的“团队文化”
从“应试型教学”向“素养型教学”转变,构建“团队文化”,是构建课堂文化的另一重要因素。传统课堂的学习目的属于应试型,把考试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这样的课堂,学生的提问假设、合作探究、动手实验、交流体会等都变成摆设。而实施“素养型教学”,就是要以课堂为中心建立学习共同体,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目前,我们虽然不能完全放弃应试教育,但通过倡导合作学习、构建“团队文化”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值得说明的是,研究素养型课堂,有三点需要注意,一是在知识选取上的要求。众所周知,知识传授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教师的神圣职责,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核心途径,必须掌握知识才能有发展,这是肯定的。但传授知识不等于在课堂上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简单传授知识结论。恰恰相反,什么样的知识,怎样传授,如何有效地学习科学知识,实则大有讲究。二是要研究素养型课堂在方法论上的要求。作为现代社会的公民,在日常生活中会碰到种种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讲究能力和方法。也就是说,无论是科学家还是一般公民,都需要学会生存、学会工作、学会学习和学会合作,这就是综合素养对科学方法论的要求。三是要研究素养型课堂在整体把握“三维”目标上的要求。不少教师在解题过程中,一般总是停留在比较几种不同的方法上,然后得出最优的一种推而广之。其实,这是对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肤浅认识。怎么让每个学生相信自己的思考,建立信心,应该从每个小问题开始培养。
人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超脱文化的真正意义的人,也没有离开人的文化。课堂总是存在着某种文化,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学生都在进行着某种“文化适应”。建设现代课堂文化,需要以环境文化作基础,也需要以制度文化作支撑,更需要以课堂文化作底蕴。构建课堂文化不必从理解概念开始,尤其是课堂文化的确切概念,这可能会妨碍人们对课堂文化的不懈追求。因此,在重构课堂文化的过程中,我们时时提醒自己:我们无力、也无意提供一种统一的课堂文化模式,而是意在通过对课堂文化的阐述和描绘,唤起人们对课堂文化的关注,提升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
2011年9月9日星期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