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学太极心得体会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大学太极心得体会

能源动力2班 钱祺

20141040

大学第一学期,体育老师就给我们教杨氏太极24式,刚开始一听到要学太极,我就非常感兴趣。其实从小到大我对太极都是非常感兴趣的,看着电视里和每天早晨在公园锻炼的人缓慢的移动,双手做着优美的曲线,身体柔和,让人看了就觉得心里很静,感觉自己身处一个与尘世隔绝的圣地,享受着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心平气和的氛围。这一点我在大学刚学太极时就深有体会。也学了有大半学期的杨氏太极,让我深深的明白了一点,太极学的不是招式,而是修心。 我们学的是有杨式太极拳演化而来的杨氏24式,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汉族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等人发展创编的。由于杨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他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杨式太极拳对手眼身法步有严格的要求,练拳和推手,手眼身法步按 要求做到正确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风格上,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优美、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平正朴实、由松入柔、刚柔相济,一气呵成,犹如湖中泛舟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简洁,深受一般大众的喜爱,故而流传最广。杨式太极拳动作要求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此动作之完成,乃下一动作开端,绵延相续。心法上亦要求一气呵成。要求立身中正安舒,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杨澄甫先生就提出“太极拳说十要”。主要是对身法的要求。“立身中正安舒”尤以杨氏太极拳最为见长。它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练功时身法要正,大部分动作都要使上中下三个穴位〔即百会穴,会阴穴,涌泉穴〕基本上能保持上下垂直中正不偏,形成一个重力垂直线,

身体不能前俯后仰。二是尾闾要保持中正,从大椎穴到尾闾部位〔长强穴〕要保持脊椎的放松垂直,形成上下对拉拔长,而且尾闾要像船舵一样指引航向。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做到了以上两个方面,能体现立身中正安舒的特点。杨式太极拳的这一特点,不少名家都有见教。杨澄甫的高足汪永泉先生形象的把人体喻为一口古钟:钟蒂为颈项,钟顶为肩圈,钟身为腰圈,钟囗为胯圈,中心垂直线为钟绳,钟锤系于中心垂直线下端,即所谓铜钟五个点,十分强调立身中正。杨式太极拳名家李迪先生在自己客厅挂着一副对联,其上联便是“端正身法脊竖起”也是强调身法中正安舒。拳架开展大方,杨式太极拳在拳架上的独特风格是开展大方。只有开展大方才有助于肢体上下左右的对拉拔长,拳架开展大方要求身体要内外放松,举手投足动手须到位。上下的对拉拔长的典型拳势如“白鹤亮翅”左右对拉拔长的开展大方,衡量拳架动作是否到位,是否开展大方,是一个重要标准;动作松柔缓慢,这是杨式太极拳最突出特点之一,也是杨式太极拳名杨海内外的最主要原因。杨露禅三下河南陈家沟向陈长兴学习拳艺多年后自成一派。杨式太极拳拳架中没有像陈氏太极拳的弹抖,跳跃,震脚等明显的刚猛发力动作,形成了自己的大松大柔的独特风格。这是增加功力由松入柔,运柔成刚的独特练法。也是老少咸宜的强身健体之法。据说杨澄甫教拳授徒,强调最多的也是一个松字,他常说:“松!松!松!我不跟你说,三辈子也学不到。”他看弟子练拳半天可以不说一句话,但一个松字有时他要说几十次。这种大松大柔,绵里藏针的行拳走架风格,也符合中国道教鼻祖老子柔弱胜于刚强,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 在我看来,练拳之前,充分做好准备活动。放松各大关节,拉伸筋骨。辅以桩功,增强力量,促进气血流畅。增强信心很重要。信心源自实力,实力出自努力。弄明白每招每式在练什么,松、静、自然最重要,久之,两臂松沉感就首先显现出

来;然后呼吸深、长、细、匀,与动作配合一致;身形沉稳,迈步如猫行,整体一致;气感好像也有了,至少两手有热流。信心倍增!静心舒缓地练拳,其味道自会出来。第一要素“静”,后一步就是放松。思想上放松,轻松地、舒缓地练拳,意念到处,其妙无穷!“松”、“静”后,一定要放慢速度,如果练快了,很多东西就一滑而过。这跟练书法是一个道理,每一笔划用心、静静地写到位,日久功力就会增长。所以说,平时的练拳,按太极拳十要检视自己,实际上就是在长功夫,点滴积累,终成江河!练太极拳一定要解决思想问题!我等是为了健身,哪样顺就哪样练,只求气血顺畅。对自己好一点儿!练拳前,尽可能把所有杂念都去掉,轻松上阵,舒适享受走架过程的美妙。坚定信念,到那个层次了,其感觉就出来了。练的是一个功力的增长。

练杨氏太极拳的前提首要是掌握真正拳学要义、正确的修为方法和尽可能走捷径,得遇名师亲传亲授,再加上自己对杨式太极拳勤学苦练,做到真正的悟解于心、修得起身,你才能领悟到杨氏太极拳的美妙之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