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G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Ξ
曹合建麦
涛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华南农业大学
提要 普遍语法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问题一直是生成语法学派二语习得研究者关注的焦点,
本文对这一方面相关研究作综合性概述。文章首先介绍在这一问题上的几种主要观点,然后讨论这一问题所引起的争论及争论的焦点,最后介绍并探讨在最简方案框架下的尝试性研究。关键词 普遍语法第二语言习得原则-参数法语言官能1.引言
目前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试图用Chomsky的普遍语法(UniversalGrammar,UG)来研究和解释二语习得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Chomsky研究语法的
目的之一就是要解释人的语言知识或能力是什么,人类是如何习得这种语言知识或能力的。这样一个理论目标显然很容易引起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者的兴趣。对此我国的学者也展开了探讨与研究(戴曼纯1998;王文斌2001a,b)。由于Chomsky的理论一直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所以将之应用于二语习得研究,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因而也就必然存在各种争议。其中一个关注点就是UG在二语习得中究竟起不起作用,如果起作用,其程度又如何。我们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材料对此问题作一综合性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做出进一步的探索和思考。
2.几种主要的观点
2.1UG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直接或完全起作用
持这一观点的人(Flynn1984,1987;DulayandBurt1974;Krashen1981)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能够直接运用UG原则,而且可以在不必参考母语参数值的情况下重新设定参数(CookandNewson1996);语言的基本原则和参数是大脑中固有的,通过第二语言的输入,学习者
利用UG获得与母语能力(Ss)相当的第二语言能力(St)(如图1所示)。这一观点在Flynn(1984,1987)所提出的参数设定模式(parameter2settingmodel)中得到体现。Flynn(1987:29)认为“在第一语言习得中所显示出来的基本的语言官能,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同样至关重
要。”在其模式中,如果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参数值相同,那么第二语言中复杂句的习得方式相当于第一语言习得的后期阶段。如果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参数值相异,则第二语言习得的方式相当于第一语言习得的早期阶段。持相同观点的还有Corder(1967),Dulay和Burt
Ξ笔者衷心感谢匿名审稿人对本文初稿所提出的中肯意见。如无特别说明,本文所指的“第二语言习得”主要是成年人的第二语言习得。
340本刊网址:http://www.cass.net.cn/chinese/s18yys/dangdai/index.htm
(1974)以及Krashen(1981)等人。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有些学者(Schachter1988b;Bley2Vroman1989)发现UG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并不是完全起作用,于是便提出了UG在第二语言
习得中不起作用或间接起作用等观点。
图1 UG在第二语言中完全起作用的模式(CookandNewson1996:292)
2.2UG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不起作用
持这一观点的研究者(ClahsenandMuysken1986)认为第二语言是通过人脑的其他官能所习得的,而不是通过语言官能———UG来习得的(CookandNewson1996)。如图2所示。
图2 UG在第二语言学习中不起作用的模式(CookandNewson1996:294)
赞成这一观点的人通常有两点主张(Ellis1994:454):一是成年人的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一语言的习得是大为不同的;二是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差异是因为第一语言学习者使用了他们的语言官能,而成年人第二语言学习者则求助于一般学习策略。支持这一观点的较有代表性的实证研究有Clahsen,Muysken(1986)所做的比较德语第一语言学习和第二语言学习者语序的习得顺序。他们通过该项研究发现德语第一语言学习者和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习得顺序不同。第一语言学习者一开始就使用SOV句式,随后才学会SVO句式;而第二语言学习者是在开始时使用SVO句式,然后再学会SOV句式。Clahsen,Muysken的结论是,UG在第二语言学习中不起作用,他们认为第一语言习得需要语言学的理论来解释,而第二语言习得则需要认知理论来予以解释。2.3其他的观点
2.3.1UG在第二语言习得中部分地起作用
这一观点对带参数的原则和无参数的原则作了区分。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对所有语言都起作用的原则仍会发挥限制作用,但不是所有的参数项都会起作用。Schachter(1988b)指出学习者可能会使用语言原则,但却不会使用到全部的参数。Schachter提出了两个假设:(1)成年人学习者不会产生(wildgrammar),因为他们受到UG原则的制约;“非可能的语法”(2)成年人学习者无法习得与母语不同的第二语言的参数值。Clahsen,Muysken(1989)也接
受了这个观点,但他们认为学习者不会只停留在母语的参数值上,因为他们通过一般学习策略来继续第二语言学习。
2004年第4期
341
2.3.2UG在第二语言习得中间接地起作用
根据这一观点,UG通过学习者已有的母语知识间接地起作用。参数值的确定是在第一语言能力已经获得的基础上确定的,因此参数值可以第二次确定,第二语言知识依赖于母语知识。如图3所示:
图3 UG在第二语言学习中间接起作用的模式(CookandNewson1996:293)
White(1986)发现西班牙学习者会在学习初期将母语中代词脱落这一参数带到第二语言中去。Flynn(1987)发现在学习英语句子时,西班牙和日本学习者的中心词取向存在参数上的差异,他们在理解英语句子时都会受到各自第一语言语序的影响。王文斌(2000)调查中国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反身代词时,发现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对英语反身代词的理解仍然受汉语母语迁移的影响。杨小璐(2001)研究发现英语赘语(指表时间、天气的it和引导存现句的there)能触发中国学生放弃按汉语中使用零主目的习惯从而正确设定英语语法的参数值。这
些都表明,UG是通过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间接产生作用,参数值以第一语言为基础进行重设。
2.3.3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双机制作用
提出这一观点的主要是Felix(1985)(引自Ellis1994:455)。按照Felix的竞争模式,UG(ageneral对成人的第二语言学习仍能起作用,但学习者也可以使用“通用问题解决模块”problemsolvingmodule),而且这一模块将会与语言特定的系统(UG)进行竞争。成人学习者
可以使用这两套不同的自治认知系统来处理抽象的语言信息。本来单靠UG就可以保证学习者获得完整的语法能力,但是学习者无法阻止“通用问题解决模块”的运作,而这一模块又会“干扰”UG,与UG竞争。所以这就能解释为何成年人往往不能达到本族语者的语言能力水平这一现象。3.争论与分歧的焦点3.1已有的争论
认为UG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不是完全起作用,或完全不起作用的人所提出的论点大致可分为四个(Cook1993:211):(1)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知识并不是很完整(Schachter1988a;Bley2Vromann1989);(2)作为第二语言,并非所有的语言学起来都同样的容易;(3)在某个阶段学
习者会发生“僵化”现象;(4)第二语言学习者所达到的语言水平以及学习的方式也不同。根(fundamentaldifferencehypothesis),据这些论点,Bley2Vroman(1989)提出了“根本差别假设”
即第二语言学习之所以与第一语言学习不同是因为语言官能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成人第二语言学习者与用UG习得母语的小孩不同,因为他们的语言习得系统UG已被母语占据,所
342
当代语言学
以他们不得不通过使用母语和一般的学习策略来学习第二语言。不赞成“根本差别假设”的研究者,如Cook(1993),提出了自己的看法。Cook认为上述四个论点扩大了UG涉及的范围。UG只关注在“刺激贫乏”状态下习得的“核心”语法中高度抽象和高度复杂的“原则”和“参数”
的习得问题,它并不解释此范畴以外的边缘语法、语言的运用或语言的发展。对于上述论点(1),只有证实了所缺乏的知识属于核心语法时才能成立,否则这一论点与UG无关。对于论
点(2),难度问题与UG没有直接关系,除非能够证明难度是与“原则”和“参数”相关的。论点(3)和论点(4)提出的“僵化”现象和差异现象,也只有当它们以核心语法的“原则”和“参数”的
方式予以解释时,才有说服力。3.2争论的焦点3.2.1UG的定义
Meisel(1998)指出,对“UG是否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起作用”这一问题的理解和回答之所以不同,是因为我们对UG的概念理解在不断变化。众所周知,Chomsky的生成语法自诞生之时开始,就一直处于不断修正发展之中,从早期的转换生成规则系统,到管约论时期的原则与参数系统再到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最简方案(theMinimalistProgram),以及对最简方案(MinimalistInquiries:TheFramework,Chomsky1998)。进行改进发展的《最简探索之框架》生成语法框架下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亦随之在变,这难免会造成对UG理解的一些偏差。UG的定义到底是什么,Chomsky本人在不同的著作(Chomsky1976,1981,1982)有不同的
措词。由于对UG的不同理解所引发的争议如在3.1节中所示,有些研究人员提出四条论据来说明第二语言学习者无法直接依赖普遍语法,而Cook(1993)则认为这是因为这些研究人员扩大了普遍语法的涉及范围。由此可见对UG含义的理解不同必然会导致实验的目的和结果的不同。
那么该怎样去理解已经历生成语法几大变化阶段的UG呢?宁春岩(2000:F13,F16)认为不管Chomsky的理论有多少发展变化,其“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他的心智主义认识论基础”,对UG更为本质贴切的定义是:“普遍语法是遗传规定的属性”。宁春岩(2000:F16)认为对UG进行理解应注意五个方面:“(1)普遍语法指的是人脑遗传规定下来的属性,没有这些属
性,人脑的语言系统就不可能发育成长;(2)人脑生下来的初始状态;(3)使人能在后天环境下学会说话的内在原因;(4)普遍语法只是学会说话的可能,它不等于具体语言的具体语法;(5)普遍语法可以看成是计算机的‘硬件’,也可以看成是计算机的‘软件’,至于说究竟是硬件
还是软件的问题,有待于科学家们的科学努力。”
因此二语习得领域的生成语法研究者应把握住UG的本质,并正确地在实际研究中运用,尤其是在对原则与参数系统的解释运用上,避免因术语理解不同而造成的混淆。3.2.2第二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
第二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源自于第一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人获得语言的过程反映语言获得可能性的逻辑问题,即人怎么会在短短几年内,未经任何刻意指导(formalinstruction),在语料贫乏的情况下都能习得语言。生成语法学派认为大脑内有先天内在的语言知识,对此最有力的论证就是刺激贫乏论。有研究者认为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同样适用于第一和第二语
2004年第4期
343
言习得。Cook(1988)声称第二语言学习者所拥有的第二语言知识中也有一部分是不能从语言输入中获得的,只有可能是“先天”地就存在于人的大脑之中。也有研究者认为在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之间有重大差别,如Bley2Vroman(1989)和White(1989)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与母语习得逻辑问题是不同的。Bley2Vroman(1988)列举了八个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的不同之处以支持他们的观点,其中包括:最终达到的语言能力水平,学习者之间的差异,有无僵化现象,反面证据的效用,等等。Bley2Vroman认为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存在重大差异,因此第二语言的习得无需一个天赋的比较好的习得机制。但是White则显得谨慎些,认为无法确定是否需要一个天赋的语言习得机制。如White(1989)指出即便第一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存在差异,也不必放弃在第二语言学习中UG间接起作用的观点。
对第二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有着各种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又会导致对“UG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有何作用?”这一问题有着不同的回答。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的逻辑问题与母语习得的逻辑问题相同,则会认为UG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起作用;如认为两个逻辑问题不同的话,则会认为UG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不起作用,甚至可以认为不需UG(Bely2Vroman1989);认为无法确定的人,则会赞成UG部分或间接地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起作用。3.2.3临界期假说(criticalperiodhypothesis,CPH)
自从Lenneberg(1967)以大量的实例证明语言与年龄发展的关系,并提出临界期假说后,就引发了语言学界和心理学界的不断争论。所谓临界期就是与大脑的语言功能在大脑左侧建立起来的侧化期相对应的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内人们比其他任何时期更容易学会语言。Lenneberg推断临界期大约在12-15岁结束。这个问题在讨论UG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
时,亦成为焦点之一。认为UG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不起作用的人(Patkowski1980;JohnsonandNewport1989)以CPH来支持他们的观点,以解释为何成年人不能达到母语者的水平这
一现象。认为UG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有作用的人则对此论点进行了批驳。Flynn和Manuel(1991)明确表示,尽管年龄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是个很重要的因素,但这并不表明二语习得中
就一定存在临界期。他们提出了三个论点:首先,和母语习得者一样,第二语言学习者所具有的语言知识不全都是从语言输入中获得的。其次,第二语言学习者所具有的语言知识是具有结构依赖性的。再次,第二语言学习者与母语习得者一样具有无限的能产性,可以生成无限的新句子。靳洪钢(1997:155)指出语言临界期的理论问题较多。首先,Lenneberg的语言临界期假设也许是就第一语言而言的临界期,与第二语言根本无关。第二,失语症病例只能证明儿童能重新获得第一语言,这种语言在大脑受损之前是学过的,而对于第二语言则是获得一个新的语言系统。第三,成人失语症病人的第一语言能力并不代表大脑发育健全的成年人。因此并不能由此推出,健康的成人不能成功获得第二语言的结论。刘振前(2003)认为第二语言有一个临界期的观点是错误的①。他指出第二语言之所以达不到母语水平,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第二语言的发音错误主要是因为第一语言的干扰,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兴
①刘振前(2003)将CriticalPeriod表述为“关键期”。
344当代语言学
趣,以及学习环境等都会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影响。
针对这一问题,有人(Oyama1978;Aitchison1998)建议将“临界”期改称为“敏感”期。Epstein等(1996)指出术语的转变反映了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生物属性的决定因素不会在某一
个年龄之后就会完全失去作用。实证表明在人发育的某一时期,一些器官会对某些环境的刺激特别敏感。Epstein等人进一步指出,尽管儿童与成人的语言学习有明显的差异,但这些差异,并不像持否定UG作用的观点的人所认为的,是因为UG原则没起作用。事实上,差异的存在是因为根据不同语言的特定要求,这些原则就会有不同的体现。4.最简方案下的尝试
1995年Chomsky正式将他多年来对最简方案的理论研究成果结集出版后,生成语法学
派开始采用这一新的理论框架来理解分析语言。这一影响也自然波及到第二语言习得领域,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也开始尝试用最简方案来分析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现象。Chomsky(1995)提出的最简方案认为,语言官能是人类心智/大脑的一个构成部分,主司
语言,并与其他系统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就是语言官能要满足外部系统所提出的“合法(legibilityconditions)。语言官能至少有两大部分:(1)一个认知系统(用于存储信性条件”息);(2)数个运用系统(用以提取使用认知系统存储的信息)。但是,运用系统并不完全属于语言官能。通常,运用系统不会专属于特定的语言,也就是说,运用系统不会像认知系统那样随着语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因此语言的变异仅限于认知系统。认知系统要与两个“外部”系统交互作用:(1)发音-感知系统(thearticulatory2perceptualsystem,A-P);(2)概念-意念系统(theconceptual2intentionalsystem,C-I)。相应地,三个系统间就有两个接口层次:(1)在A-P接口处的语音式(PhoneticForm,PF),(2)在C-I接口处的逻辑式(LogicalForm,LF)。
每种语言的认知系统都是由一个计算系统和一个词库(lexicon)构成。词库将其内的词项的特征都作了详细的规定,以供计算系统使用。计算系统从词库内取词,并将之连接以构成语言表达式,即语音表达式和逻辑表达式的匹配((PF,LF)pairings)。词库必须以最优的方式提(substantivecategories),供给计算系统所必需的信息。在词库中的词项大多数属于“实语类”
其他的词项则属于“功能语类”。语言的变异主要由“可见的”部分所决定。“可见的”部分包括:(1)各种语言对语音的不同选择(PFoptions);(2)索绪尔任意性②;(3)词库中的功能语类。除了以上三个变异来源外,人类语言的计算系统和词库(除(2)和(3)两部分外)都是相同的。
Chomsky(1995,1998,2000)进一步指出语言有两点不完美之处。一是词项的“不可解释
性形式特征”,即无法用语义解释的特征,其在逻辑式(logicalform)上得不到解释,而且在语音式上也不需要得到解释,如英语中主语单数第三人称现在时的动词形式。二是错位特征,也就是指句子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与语义关系相分离、错位的现象。Chomsky(2000:13-4)指出这两个不完美之处是相关的,即“不可解释性形式特征就是运用错位特征的机制”,其目的是使交际得到优化。如此一来两个不完美的特征就被约简成一个了。
②索绪尔任意性即指词库中实语类部分约定俗成的声音与意义的结合(Chomsky1995:8)。
2004年第4期345
Meisel(1998)指出,要在最简方案框架下研究UG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研究者要
提出并回答的问题在于,语言特征(词项的不可解释性特征和错位特征)中有哪些成为了第二语言中介语的特征。Meisel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是在两个接口(LF和PF)上进行运作,也就是说,第二语言知识是无法解释“不可解释性形式特征”的。因而屈折特征在第二语言中有可能会被忽略,或者被赋上语义或语用值。这一论点得到了Beck(1998)的研究发现的支持。Beck的研究表明成人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功能语类没有详细标明,而且这一状况会一直持续下
去。语言的错位特征也要在接口进行解释。不能以此方式解释的现象,如动词第二位置,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都是难以学会的。然而这些现象对习得母语的儿童来说却是非常容易的。Meisel(1998)关于德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研究也对此提供了论据。袁博平(2003)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袁通过对法国人、德国人、英国人习得汉语否定词的调查发现在二语习得者的汉语中,动词并不会任意提升,尽管法语和德语的屈折变化是强特征,要求限定动词必须提升出VP,移到否定词之前。据此,袁博平认为在成人二语习得的汉语中,功能语类的特征得到了充分、正确的标注。从上述Meisel(1998)和袁博平(2003)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最简方案下对语言习得问题的探讨采用了一套不同于管约论时期的术语来重新诠释原则-参数的概念。这是因为与管约论时期的理论相比,最简方案采用普遍通用的计算系统取代了管约论模型中的普遍语法原理,就是说不管什么语言都使用同一个句法操作系统,因此同UG原理相关联的参数也就不存在了。语言的差别只表现在功能词项的某些属性上。管约论模型中原有的UG原则及相关概念和条件均被“经济原则”所代替,但原有的这些UG原则仍旧保留其描写的价值,而不具有解释上的意义(宁春岩2000:F31)。由此可以看出,在最简方案框架下对UG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作用的研究,不再过多关注原则、参数、参数设置这一类概念。那么对UG的理解,除了仍需把握其一脉相承的本质,即UG是“遗传规定的属性”外,所需更新的观念是UG的(theprocrastinationprinciple)和(thegreed体现,就是“经济原则”,“拖延原则”“自顾原则”principle)构成了最简方案的普遍语法的核心内容。在Chomsky(1995:169-70)提出的最简方
案中,标准的理想语言习得模式是将初始状态So视为一个把经验(基本语言事实(primarylinguisticdata))映射到一种语言上去的函数。UG关注的是初始状态So的不变原则和允许变
异的范围。So由带有选项的原则构成,选项仅限于词库中的功能语类和词汇项的普遍特征。那么,要以最简方案来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考虑:
(1)词库的功能语类;
(2)各语言对语音的不同选择;(3)索绪尔任意式;
(4)词项的不可解释性形式特征;(5)错位特征;
(6)功能词项的特征,特别是某些功能词项的强或弱特征(strongfeaturevs.weakfea2
ture)
③。
其中(6)所提到的强/弱特征是一种语言中是否存在移位的主要因素,如英语中疑问句的
346
当代语言学
助动词移位。因此功能语类与其内的功能词项特征尤为重要,在最简方案中它们是语言变异的主要来源。研究者要考虑的问题是:(1)词库对第二语言的功能语类是不是开放性的?(2)如果词库是开放性的,那么功能词项是如何存储(如何标明其特征),又是如何提取(如何进行特征核查)的?Meisel和袁博平所做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在最简方案框架下对UG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作用进行研究,不仅符合理论研究发展的趋势,而且为摆脱这一问题所处的困境,提供了一条可能的出路。5.余论
当用UG理论对第二语言习得现象进行研究时,人们发现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于是也就产生了对UG作用的不同看法问题。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关键的原因是UG理论其本身是一种关于第一语言习得的理论设想。要将第一语言习得的理论设想照搬到分析解释第二语言习得现象中去,自然会有着理论上的不相适应。倘若再细究下去就会发现问题在于对成人第二语言习得者而言,他的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存在着重大差异,或者说他的第二语言不是他的第一语言意义上的语言④。(languageChomsky(2000)在新的证据的支持下提出,有理由将语言官能视为“语言器官”organ),就像自然科学家们所谈论的身体其他器官,如视觉系统,免疫系统或循环系统。而
且语言器官与其他器官一样,其基本性状就是基因的表现方式(anexpressionofthegenes)。每种语言都是两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基因所决定的初始状态和后天的经验过程。Jenkins(2000:84)进一步指出“语言的心智器官的发育与其他任何器官的生物生长,如眼睛或
性器官,都可以视为是相同的。因此,语言的研究也就成了发展生物学(developmentalbiolo2gy)研究的一个分支。”因此如果坚持Chomsky(1995:167;2000:4)在第一语言习得理论中有
关UG的本意,即“UG是一个关于语言官能各相关部分的初始状态的理论”,“每一种语言都是初始状态与经验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那么第一语言的获得就是一个语言器官在语言环境下从发育到成熟的过程。一个器官的未发育状态与它的成熟状态,必然存在着生物学上的重大差异。成人第二语言习得者往往是在他的语言器官已达到成熟状态时开始第二语言学习的,所以他凭借学习第二语言的物质基础与他用以习得母语的物质基础已大不相同。他的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也必然会表现出与母语习得的种种不同现象。因此用第一语言习得理论来研究解释第二语言习得现象就会出现种种不适。
其实第一语言习得的理论构想只不过是在尝试着解答古老的“柏拉图问题”,其理论尚未被完全证实,因此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人员在理论的建构上与其直接套用第一语言习得理论,不如从自己研究的领域出发,找到解释现象的理论,反过来给第一语言习得研究中“柏拉图问题”的解答助上一臂之力。
③ 笔者感谢宁春岩指出此点。
④ 有关“第二语言是不是语言”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兴趣的读者请参见宁春岩(2001)。
2004年第4期347
参考文献
Aitchison,J.1998.TheArticulateMammal:AnIntroductiontoPsycholinguistics.London:Routledge.Beck,M.L.1998.L2Acquisitionandobligatoryheadmovement:English2speakinglearnersofGermanandthe
localimpairmenthypothesis.Studie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20:311-48.
Bley2Vroman,R.1988.Thefundamentalcharacterofforeignlanguagelearning.InRutherfordandSharwood
Smith,eds.,1988.GrammarandSecondLanguageTeaching:ABookofReadings.Rowley,Mass.:New2buryHouse.
.1989.Thelogicalproblemofsecondlanguagelearning.InS.GassandJ.Schachter,eds.,LinguisticPerspectiveso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41-68.
Chomsky,N.1976.ReflectionsonLanguage.London:TempleSmith.
.1981.Principlesandparametersinsyntactictheory.InHormsteinandLightfoot,eds.,LanguageAcqui2sition.London:Longman.
.1982.SomeConceptsandConsequencesoftheTheoryofGovernmentandBinding.Cambridge,Mass.:MITPress..1995.TheMinimalistProgram.Cambridge,Mass.:MITPress.
.1998.MinimalistInquiries:TheFramework.MITOccasionalPaperinLinguistics15,MIT..2000.NewHorizonsintheStudyofLanguageandMind.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Clahsen,H.andP.Muysken.1986.Theavailabilityofuniversalgrammartoadultandchildlearners:Thestudy
oftheacquisitionofGermanwordorder.SecondLanguageResearch2:93-119..1989.TheUGparadoxinL2acquisition.SecondLanguageResearch5:1-29.
Cook,V.J.1988.ChomskyπsUniversalGrammar:AnIntroduction.Oxford:BasilBlackwell.
.1993.Linguisticsand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Basingstoke:Macmillan.
Cook,V.J.andM.Newson.19962nded.,ChomskyπsUniversalGrammar:AnIntroduction.Oxford:Basil
Blackwell.
Corder,S.P.1967.Thesignificanceoflearnerπserrors.InternationalReviewofAppliedLinguistics5:161-9.Dulay,H.andM.Burt.1974.Annewperspectiveonthecreativeconstructionprocessinchildsecondlanguageac2
quisition.LanguageLearning24:253-78.
Ellis,R.1994.TheStudyof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
Epstein,S.D.,S.Flynn,andG.Martohardjono.1996.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theoreticalandexperimental
issuesincontemporaryresearch.On2lineAvailablefromhttp://www.cogsci.sotton.ac.uk/bbs/Archive/bbs.
Epstein.html.
Felix,S.1985.Moreevidenceoncompetingcognitivesystems.SecondLanguageResearch1:47-72.
Flynn,S.1984.AuniversalinL2acquisitionbasedonaPBDtypology.InEckman,F.R.andD.Nelson,eds.,
Universalsof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Rowley,Mass.:NewburyHouse.75-87.
.1987.AParameter2settingModelofL2Acquisition.Dordrecht:Reidel.
Flynn,S.andS.Manuel.1991.Age2dependenteffectsinlanguageacquisition:anevaluationofthe‘criticalperi2
od’hypothesis.InEubank,L.,ed.,1991.PointCounterpoint:UniversalGrammarintheSecondLan2guage.Amsterdam:JohnBenjamims.
Jenkins,L.2000.Biolinguistics:ExploringtheBiologyofLanguage.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Johnson,L.andE.Newport.1989.Criticalperiodeffectsinsecondlanguagelearning:theinfluenceofmatura2
tionalstateontheacquisitionofEnglishasasecondlanguage.CognitivePsychology21:60-99.Krashen,S.1981.SecondLanguageLearningand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Oxford:PergamonPress.Lenneberg,E.1967.BiologicalFoundationsofLanguage.NewYork:WileyandSons.348
当代语言学
Meisel,J.M.1998.Revisitinguniversalgrammar.The18thSecondLanguageResearchForum.October1998,
Honolulu,Hawaii,U.S.A.
Oyama,S.1978.Thesensitiveperiodandcomprehensionofspeech.WorkingPapersonBilingualism16:1-17.Patkowski,M.1980.Thesensitiveperiodfortheacquisitionofsyntaxinasecondlanguage.LanguageLearning
30:449-72.
Schachter,J.1988a.AnErrorinErrorAnalysis.LanguageLeaning24:205-14.
.1988b.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anditsrelationshiptoUniversalGrammar.AppliedLinguistics9:219-35.
White,L.1986.Implicationsofparametricvariationforadult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aninvestigationofthe
pro2dropparameter.InV.J.Cook,ed.,ExperimentalApproachesto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Oxford:PergamonPress.
.1989.UniversalGrammarand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Amsterdam:JohnBenjamins.
戴曼纯,靳洪刚,刘振前,宁春岩,
.
王文斌,,,杨小璐,袁博平,
1998,普遍语法可及性三假说。《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1997,《语言获得理论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第二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研究评述。《当代语言学》第2期。(导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教程》2001,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某些全程性问题的理论语言学批评。《外语与外语教学》第6期。2000,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对英语反身代词的习得。《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2001a,约束理论与英汉反身代词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研究。《当代语言学》第2期。2001b,普遍语法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原则、参数、实验与方法。《外国语》第3期。2001,中国学生英语习得中的触发性素材。《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
2003,第二语言习得的普遍失败应归咎于功能语类吗?《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
作者通讯地址:曹合建201600上海市松江区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外语学院
E2mail:caohj2004@126.com
麦涛510642广东广州天河区五山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E2mail:rainbowtao@163.com
2004年第4期349
thoughnotalltheresultsagreethattheproficiencyisthemostimportantfactconcerningsecondlanguageπsacquisition,itisgenerallyreachedthatnodifferenceisfoundintherespectivelanguageactivationpatterninsecondlanguagehighproficientbilingualsπbrain.Furtherstudyneedstoun2covertherelationshipbetweensecondlanguageπsacquiredageandproficiency.Bycombiningtechniquessuchasevent2relatedpotentials,FMRI,orPET,andbehavioraltechniques,wemaybegintounderstandmoreclearlyaboutthenatureofbilingualπslanguagerepresentationinthebrain.
Liu,RushanandGuo,Luning,Aglanceatthestudyofendangeredlanguagesabroad
Withthedevelopmentofsociolinguisticandanthropolinguisticstudies,people,especiallysociolin2guists,anthropolinguistsandlanguageteachers,arebecomingmoreandmoreconsciousoftheproblemsoflanguageendangermentwhichmayeventuallycauselossoflinguisticcultureandproblemsoflinguisticecology.Thepresentpaperisabriefintroductiontothestudyofendangeredlanguagesabroad,whichincludestheactivitiesoftheUNESCOandresearchandactivitiesofscholarsandorganizationsinAustralia,UK,Japan,andtheUnitedStates.Cheng,Qilong,Langackerπscognitivegrammarwithintheneurologicalperspective
LangackerclaimsthatCognitiveLinguisticstakestheneurologicalbasisinsteadofthepsychologi2calmanifestationasoneofitsresearchdomains.Withintheneurologicalperspective,thispaperfocusesontheresearchdomainsofcognitivegrammar,characteristicsofthetheory,itsphilosoph2icalfoundation,theformaltheoreticalrepresentationsandalsotheprominentrelationsandtheirformalmechanism.Thispapertriestoseekforwhatcognitivegrammarcanoffertothemodelingoftheoperationalconceptualandlanguagesystems.
Cao,HejianandMai,Tao,AccessibilityofUG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
ThequestionofaccessibilityofUniversalGrammar(UG)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SLA)hasbeenlongdiscussedamonggenerativeresearchersofSLA.Thepresentpaperoffersacompre2hensiveintroductiontotheresearchesconductedinthisareawiththemainviewsintroduced.Ar2gumentsarisinginthisareaandthefociofargumentsarealsoincluded,andatentativestudyun2dertheframeofMinimalistProgramispresentedanddiscussed.ItispointedoutthatUGtheoryisthetheoryofFirstLanguageAcquisition,thereforeitisnotperfectlysuitablefortheexplana2tionofSLA.
Ma,Zhuanghuan,Onlinguisticvalue
CenteringonlinguisticvaluepropoundedbydeSaussure,thispaperisintendedtoaccountforthenotionoflinguisticvalueandtheconditionsonwhichlinguisticvaluedepends,withemphasisonhowlinguisticsystemanddifferencescontributetolinguisticvalue.ThepaperisalsoattemptedtoraiseacritiqueofcertainargumentsofCourseinGeneralLinguisticswhileanalyzingandsup2portingtheconceptoflinguisticvalue.
FanLijun,ThelexicalsemantictheoryofA.A.Потебня(Bodebnya)
A.A.BodebnyawasafamousUkrainelinguist,arepresentativeofKharkovSchoolofLinguis2tics.Heformulatedaphilosophicalapproachtolexicalsemantics.Heemphasizedthesubjectiveaspectoflexicalmeaning,anditsinteractionwithsocialandobjectivedimensionsoflexicalitems.Healsohighlightedtheanthropologicaldifferencesinlexicalsemantics.
380
当代语言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