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助学贷款的风险防范与管理
罗钢〔0811030153〕
法学院
摘 要.................................................................................................................... 2 关键字:................................................................................................................ 2 引 言.................................................................................................................... 2 一、风险识别........................................................................................................ 3
〔一〕 银行风险.......................................................................................... 3
1、信用风险.......................................................................................... 3 2、治理风险.......................................................................................... 4 3、政策风险.......................................................................................... 4 〔二〕 学校风险分析.................................................................................. 5 二、风险治理方法举例........................................................................................ 6 三、助学贷款风险的防范建议与治理计策........................................................ 7
〔一〕实际计策............................................................................................ 7 〔二〕政策建议............................................................................................ 7
1、学校要加大对学生诚信教育的力度。.......................................... 7 2、加强助学贷款审核工作。.............................................................. 8 3、加大贷后治理力度。...................................................................... 8 4、还款方式的多样化。...................................................................... 8
四、参考文献........................................................................................................ 9
摘 要
教育部全国学生自主治理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公办全日制一般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1450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294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由此也引发了高达数亿元的高校学生贷款欠费情形,以及越来越多的银行与学生借款诉讼纠纷,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遭到严肃的诚信考查。本文将对大学生助学贷款面临的风险,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风险治理方法做简要分析。
关键字:
助学贷款 风险 概率 治理方法
引 言
助学贷款是为贫困家庭学生向银行贷款来交纳学费,国家给予一定的贴息优待,毕业后归还贷款的一种借贷方式。对考上大学而家庭又贫困的学生来说,得到银行贷款支付学费,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助学贷款关于高校来说,促进高校的建设和进展有着深远意义。
然而教育部全国学生自主治理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2005年全国公办全日制一般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1450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294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由此也引发了高达数亿元的高校学生贷款欠费情形,以及越来越多的银行与学生借款诉讼纠纷,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遭到严肃的诚信考查。
据资料显示,北京银行已有过多起针对还贷违约学生的诉讼,银行都胜诉了。国家开发银行规避银行贷款风险的做法是,跟地点政府、教育部、各省教育厅以及高校通力合作,构建新的国家贷款治理模式来防范风险。即开发银行和每个贷款学生是金融合同关系,银行和各省学贷中心是合作关系,各自分工合作,中间签订一些协议明确责任权益;另外还建立风险补偿金,假如助学贷款完全回收,开发银行会把风险补偿金全部返还给学校和省的学贷治理中心;假如助学贷款的违约率高于风险补偿金,开发银行和高校有一个内部商定的风险分担机制,用鼓舞方法把省教育治理部门、省学贷中心和高校助学贷款治理部门结合起来。
一、风险识别
国家助学贷款由国家、银行、学校和学生组成综合主体,分别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下面要紧从银行和学校这两个方面对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进行分析。
〔一〕 银行风险
关于银行来说,国家助学贷款是其开展的一项信贷业务之一。银行的任何一笔贷款都有风险,但国家助学贷款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一般贷款,而是国家为了关心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一种资助手段。国家助学贷款的风险要紧来自于它的一些不同于一样贷款的特点。这些特点确实是:第一,采取了无担保的信用贷款方式;第二,属于个人消费信贷范畴;第三,具有政策性贷款的特点。这三个特点分别造成了银行发放国家助学贷款过程中的风险。具体而言,分别是信用风险、治理风险和政策风险。 1、信用风险
国家助学贷款面临的信用风险,确实是借款人 (学生)在以后因为各种缘故可能不履行还款承诺而给银行造成的贷款本金和利息上的缺失。笔者在与银行的交往和调研中了解到,只要助学贷款的呆帐率超过6%,银行就会面临亏损。
尽管,我国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出台是在 1999年,但最初采纳的是抵押或担保贷款的方式发放贷款。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却暴露出关于大多数贫困生来说,提供任何形式的抵押或担保都不太可能,因而贷款打算进展缓慢,贷款成交量极小。因此,从2000年开始,我国采纳信用贷款的方式发放助学贷款。由于不需要抵押和担保,只需要借款人个人的信用就能够获得贷款,如此,贷款规模
才得以迅速扩大。因此,一样将2000年看作是国家助学贷款打算的正式开始,国家助学贷款的第一个全面还贷期应该是2004年。目前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说明国家助学贷款的拖欠率将会达到多少。然而,由于最初的借款人并不完全是大一新生而有一部分是高年级的老生,因此,现在差不多有少部分贷款进入到了贷款的偿还时期,对这部分贷款的偿还情形令人担忧。 2、治理风险
国家助学贷款的拖欠,使得银行必须花费较高的代价来催收欠款,这无疑将造成银行在治理成本上的增加,导致治理风险。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助学贷款是面向每个具体的贫困学生发放的个人消费信贷,因此具有笔数多、单笔额度小、牵涉人数多的特点。在实施过程中,对每笔贷款的审核、调查、催收等各项手续与高额度贷款一样,一项都不能少,因而,该业务的治理成本本身就专门高。更重要的是,助学贷款所针对的人群是在校大学生,而大学生毕业以后的流淌性专门大,〝跳槽〞频繁,不利于银行对国家助学贷款的贷后治理,包括把握毕业后的具体情形,及时与贷款人本人联系,并及时在贷款治理(贷后监控机制)上做出反映等等。这种情形将会加剧贷款催收的难度,加剧银行的治理风险。另外,关于这一类业务的开展,我国的银行尚在起步时期,有关的治理方法和具体操作手段还不严密也不完善。相关于银行其他较成熟的业务来讲,包括学生信用贷款在内的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的治理方法,还需要通过一段长时刻的探究。
3、政策风险
所谓政策风险,确实是为了国家助学贷款的顺利实施而需要的政策支持与实际银行所得到的政策支持之间的差异,它是一种隐性风险。在此,我们能够用公式表示:〝银行的政策性风险:所需的政策支持—实际得到的政策支持〞。国家助学贷款是在政府命令下实施的商业银行贷款项目,属于政策性贷款。关于如此的贷款,政府有义务对其进行补贴和政策扶持。而我国采纳由商业银行自有的信贷资金发放助学贷款并自行治理该贷款的方式,大学生贷款的拖欠率往往难以得到操纵,贷款风险较高。因此,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到银行在该贷款业务上所承担的风险,并给予相应的政策鼓舞。例如,加拿大政府就给发放学生贷款的银行以〝风险补贴〞,以提高银行贷款的积极性。其他国家那么相应地采纳一些风险转移机制来转嫁银行在此项业务上的风险。以美国为例,美国的〝斯坦福贷学金〞,原先确实是由商业银行提供资金借贷,美国联邦政府为学生提供担保的。斯坦福
贷学金是美国目前最要紧的学生贷款项目,每年贷出金额占全国教育贷款资金总额的80%以上。依照我国的实际国情,在目前的情形下,我国的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自行开展商业性学生贷款的内外部条件,国家助学贷款的开展是在政府的提倡与督促下开展的。因此,政府给国家助学贷款一定的政策扶持是应该的,也是必需的。
事实上,我国政府也确实针对该贷款制定了一定的扶持政策。然而,笔者在与银行打交道的过程中发觉,银行方面认为目前的政府扶持力度还不够。调查显示,我国政府在降低银行风险方面的鼓舞措施要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助学贷款的呆坏账能够全额核销;二是免征国家助学贷款的营业税。尽管国家已明文规定,银行有关国家助学贷款的呆坏账能够全额核销,然而,全额核销并不能完全排除银行的顾虑。呆账是指银行在经营中形成的无法回收的债权。也确实是说,假如学生推迟国家助学贷款的偿还或拖欠贷款资金,就会导致银行呆账的形成。银行呆账假如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就会成为不良资产;假如银行的不良资产率占到一定比例,将会极大地阻碍银行对经济的支持能力。因此,必须对银行的呆帐进行一定的处理,以保证银行正常运行所需要的良性资本。
〔二〕 学校风险分析
假如一所学校的学生贷款的拖欠率过高,那么至少会在以下两个方面对学校产生阻碍:
(1)关于学校声誉和以后生源的阻碍。
假如某所学校的国家助学贷款的拖欠率过高,银行出于对资金安全性的考虑就会逐步减少或最终取消关于该校的该项贷款。随着整个社会关于学生资助意识的不断深入,高校是否具有各项资助项目资格将成为社会公众评判高校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一所学校毕业生的贷款拖欠率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该校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前景,进而会阻碍到该校以后招生的生源。因为,随着高校收费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家庭无力承担学生的上学费用,大学生对贷款的依靠性会越来越强。正由于大学生贷款意识的增强,使高校是否能够获得充分的贷款资源就成为了学生择校依据的指标之一。 (2)关于〝银校关系〞的阻碍。
目前,在银行把高校作为优良客户的背景下,为了拓展业务,同时也为了能
使学校更好地配合其在国家助学贷款业务上的操作,寻求银行、学校之间的〝共赢〞,银行往往会向国家助学贷款的借款学校提出一定的捆绑条件。例如:向高校提供差不多建设贷款;要求高校转移存款、将差不多账户转移至该行等等。对此,部分学校表示不满,而也有一部分学校与银行建立了这些关系,因此就能够轻易获得国家助学贷款。一样来说,一些名牌高校都会较容易获得国家助学贷款。这其中除了银行关于该校学生还款能力的信任之外,也不能排除该校的资金量充足,与银行的信贷业务关系紧密的缘故。因此,假如某高校毕业生贷款的拖欠率过高,以至于超过银行的承担能力时,就极有可能破坏银、校之间〝共赢〞关系,形成利益上的分歧。随之将有可能连带产生银、校之间其他业务往来上的困难与障碍,给双方都带来缺失。
二、风险治理方法举例
那个地点我们以吉林省针对大学生助学助学贷款风险的治理方法为例。据吉林省教育项目贷款工作办公室资料显示,截至2007年5月23日,该省差不多对省属42所高校的3.1万名学生全部发放了2006-2007学年助学贷款,金额1.27亿元。
2020年,吉林省教育厅与国家开发银行吉林省分行签署业务合作协议,确定该行为吉林省省属高校国家助学贷款承办银行,并以风险共担为原那么,实施国家助学贷款〝吉林模式〞。
与以往助学贷款实施机制不同,〝吉林模式〞是教育部门、高校和国家开发银行全面合作,实行风险共同承担的合作模式。在助学贷款运行过程中,合作方将按照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那么,确定风险承担比例和承担方式。开发银行作为金融机构,只对获利部分承担最大风险;吉林省财政除按规定贴息外,要按国家助学贷款发放总额的7%提供风险补偿金;高校作为最大受益者,对不可预期的贷款风险承担全部责任,通过建立风险补偿基金的方式承担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该风险补偿基金额为国家助学贷款发放总额的7%,高校还要按照国家资助经济困难学生政策,从每年学费收入中提取10%,用于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专项资金,风险补偿基金能够从该部分资金中提取。
针对学生恶意违约、拖欠贷款的问题,新模式也建立了相应的治理鼓舞约束
机制,充分调动教育部门和高校的积极性,有效降低还贷不良率。这种鼓舞约束机制是:对14%的风险补偿金进行分账治理;当不良率低于14%时,实际不良率与14%之间的差额返还给高校,作为对高校的奖励。由于新机制的鼓舞约束作用,各高校在领导重视,人、财、物的配备上更加积极主动。把要紧精力从过去跑银行、跑额度转移到抓诚信、抓治理。通过系统的诚信教育,建立每学年诚信档案(内容包括学习成绩、遵纪情形、消费表现等),实施〝诚信校园行〞主题的各种竞赛、活动,真正培养受贷学生的诚信意识和诚信适应。
三、助学贷款风险的防范建议与治理计策
〔一〕实际计策
截止2020年,差不多有五亿人进了信用数据库 每位大学生都有信用档案 。 中国人民银行和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近日联合宣布,全国集中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简称〝个人征信系统〞)自今年1月正式运行以来,差不多为每位大学生建立了信用档案,如实记录大学生开立银行结算账户、信用卡、借用和偿还国家助学贷款以及其他类贷款信息。
调查显示,在个人征信系统建立之前,大学生毕业后不能按时归还助学贷款的比例较高,某些地点违约率达30%。但随着近几年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提高和个人征信系统的建立,大学生助学贷款归还状况差不多好转。
目前个人征信系统差不多为全国5.3亿人建立了办理贷款、信用卡和担保业务的个人信用档案。商业银行在审批个人贷款等融资行为时,可查阅此征信系统的信息作为参考。
〔二〕政策建议
1、学校要加大对学生诚信教育的力度。
不管是对借贷学生依旧没借贷的学生,学校都应将诚信教育贯穿于他们大学生活的始终,专门是对借贷学生,学校可应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诚信教育。让每一位借款学生明白,在市场经济进一步进展的情形下,珍爱个人信用历史,保持良好信誉纪律,关于自己终生从事经济和社会活动至关重要。教育学生像爱惜生命一样去爱惜个人信用这一无形资产,在学生当中灌输并树立一种\"人无信不立\"的道
德观念。
2、加强助学贷款审核工作。
高校大学生助学贷款是针对贫困生的贷款,而有一些非贫困生对这一优待政策也有一种不贷白不贷的方法,想方设法开出贫困证明,给学校贫困审核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另外,贫困是一个相对概念,有些学生本来能够不依靠助学贷款完成学业,然而他认为生活比较拮据,为了提高生活水平,也争相申请助学贷款,甚至有的学生利用助学贷款购买手机、电脑等进行高消费。对此,政府部门应对开出的贫困证明负法律责任。有资格开具贫困证明的有关政府部门必须在调查核实后才能实事求是地开出证明,不能敷衍了事。
3、加大贷后治理力度。
银行和高校要紧密配合经办银行方面,一是要监管借款人资金使用情形,进行贷后跟踪检查,及时联系逾期贷款的借款人。二是建立有效的还贷监测系统,既是将学生还款信息反馈给学校,积极配合高校开展国家助学贷款还贷教育宣传工作,认真爱护贷后治理台帐,整理收集借款学生档案资料, 加强日常还贷的催收工作并做好催收记录, 按季度将学生还款情形及时反馈给学校。三是要及时为贷款学生办理还款确认手续,对违约的学生,银行应将其违约信息载入金融征信系统,按期将连续拖欠贷款超过一年且不与经办银行主动联系的借款学生,姓名、身份证号码、毕业学校及违约行为按隶属关系提供给各省学生贷款治理中心。四是发觉借款学生风险信号应及时提出建议并报告。五是按季度向上级行客户部门汇报本行国家助学贷款的贷后治理情形,制定不良贷款清收方案并实施。六是要加强贷后治理的力量,包括人力和物力。经办学校方面,一是学校应负责开展对借款学生的信用教育和还贷宣传工作,建立借款学生信用记录,协助银行做好借款学生的还款确认和到期贷款的催收工作。二是学校在学生离校前,要组织学生与银行制定还款打算,签订还款协议书,同时告知学生还款的程序和方法。三是借助学校内部网络和手机短信通知的方式,定期通报贷款到期学生名单和违约学生名单。四是为国家助学贷款治理工作提供有力的人力和物力支持,保证贷后治理工作做深做细。
4、还款方式的多样化。
为保证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可从多方面进行助学,学校除减免部分学费外,还可联合社会设立各种奖学金、勤工助学金、临时困
难补助等。如此,既能够鼓舞贫困生更好地学习,又能锤炼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同时也缓解了助学贷款的压力。
由于借款学生的以后收入状况和家庭情形差别专门大,因此多元化的还款打算关于不同毕业生比较切合实际,从而降低贷款违约率。一是建立渐增型还款打算。这种还款打算能够有效减轻学生的还款负担,减少贷款违约率。二是建立延期及配套的还贷减免政策。进入还款期的学生假如发生还款困难,能够申请延期还款,严峻者甚至能够申请减免还款。三是尝试建立中国式的按收入比例偿还贷款。其特点是学生的偿还款是他们以后年收入或月收入的固定部分,无固定具体的偿还期限。
四、参考文献
罗娜.高校大学生助学贷款的风险防范与治理[J].社会进展.2006 杨文升.发达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发[J].航海教育研究.2005 陈浩,沈红.论国家助学贷款中银行利益的保证方式[J].江苏高教.2005
赵立卫. 关于国家高等教育助学贷款政策的再摸索[J]. 中国教育科学探究.2005 卢嵘. 国家助学贷款遭遇商业难题[N]. 南方周末.2004
李红桃. 国家助学贷款运行机制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