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色彩表现
【摘要】色彩是室内环境设计的灵魂,色彩宛如变幻莫测的精灵,使室内空间设计变得有趣而又变化无穷。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中阐述:“一般说来,色彩直接地影响着精神。色彩好比琴键,眼睛好比音槌,心灵仿佛是绷满弦的钢琴,艺术家就是弹琴的手,它有目的地弹奏各个琴键来使人的精神产生各种波澜和反响。”
【关键词】室内设计;色彩;心理;生理;空间;主色调;地域性;文化内涵
色彩是室内环境设计的灵魂,色彩宛如变幻莫测的精灵,使室内空间设计变得有趣而又变化无穷。如何利用色彩表现,把室内空间布置得更加合理、美观,使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美满,以达到满足和平衡人们精神与心理的需要,是一个成功室内设计师所要认真、深刻研究的课题,在本文中就对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色彩表现做相关的探讨。
一、色彩影响生理、心理
不同的色彩能引起人的不同生理反应。匈牙利科学家曾经做过实验,他们把蒙住双眼的受试者分别引进红色、黄色和蓝色的房间,结果受试者在房间内睁开双眼后,脉博跳动的速率分别呈现“偏快、正常、偏慢”的状态。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中阐述:“一般说来,色彩直接地影响着精神。色彩好比琴键,眼睛好比音槌,心灵仿佛是绷满弦的钢琴,艺术家就是弹琴的手,它有目的地弹奏各个琴键来使人的精神产生各种波澜和反响。”人们生活在一个色彩的世界中,积累着许多色彩方面的视觉经验,当知觉经验与外来色彩刺激产生呼应时,就会引发人心理上的某种情绪,不同的色彩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和联想。
二、室内色彩的表现
1.室内空间的主色调
室内色彩构成是一个多空间、多物体的变化、组合,因其空间物体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形成了多层次的色彩环境,又因受其使用功能、光线、装饰材料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之间的协调关系犹如弹钢琴的十指运用,抑扬韵律相衬,使室内空间的色彩,既有对比变化又有协调统一,形成一个有机的色彩空间,也就是所谓的主色调。主色调的形成往往是利用天花板、地面、墙面、家具等要素的面积优势和色彩组合形成,它在室内起主导和烘托的作用,反映室内设计主题,体现室内空间的功能,又表现出色彩给人带来的心理和情感上的变化。明快而又
偏暖的主色调给人以温馨、幸福、愉快、轻松的感觉,使卧室变得温馨、浪漫;冷色调表现透明、镇静、凉爽、理智的特性,易给人宁静、深邃的感觉。居室色调从实用角度主要是黄、白、灰色调运用广泛。黄色调营造出典雅、温暖、明朗的气氛,配合红色尽显富丽堂皇;配合白或灰色调尽情释放文静典雅。因此,在室内色彩要求在统一的基础上求变化,形成一定的韵律和节奏感。
2.色彩与空间的关系
①不同的功能空间有不同的功能需求,色彩的使用也要随之功能的差异而作相应的变化。如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天性好动,观察事物多以感性为主,对色彩的感觉更为单纯敏感,儿童的活动空间宜采用明亮、轻快活泼的粉红与粉绿、米黄与浅紫、淡蓝与橙黄等对比色,再配置新颖活泼的图案、色彩鲜艳的玩具,适合儿童天真烂漫的心理特征;相反以商业经营为主的内部环境,色彩布置应体现白色和淡灰色为主的优雅色调,以此来衬托色彩丰富、琳琅满目的商品。同时,在照明设计上,除满足室内的正常光照外,还应加强色彩光的配置,吸引注意力,刺激购买欲望。
②通过色彩的冷暖特点使观者在视觉上产生一种错觉,从而改变空间大小和高度给人的感觉,也可以改变空间的整体氛围。比如,若想使狭窄的空间变得宽敞,应该使用明亮的冷色调,以加强视觉上的空间感。
3.色彩具有地域性
不同的地区,因受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客观因素影响,人们所普遍认可接受的色彩也有所不同。比如,热带地区的人们比较喜欢强烈多变的色彩,寒带地区的人们偏爱柔和沉着的色彩。在农村,人们对纯粹的、能够产生鲜明对比的色彩情有独钟,而在城市,人们则更欣赏协调雅致的色彩。
4.室内色彩的文化内涵
在这个五彩缤纷的时代,多种文化并存,这种多种并存的需求需要反映在室内色彩设计中,这是我们进行室内设计时着重考虑色彩表现的原因所在。室内各种色调及其组合就反映了业主的性格与审美观,同时体现了业主在某一领域的鲜明个性,也正是人类个性张扬的体现。
综上所述,只是对其局部知识的一点探讨,室内环境的色彩表现是一个综合很多因素的课题。室内各种装饰材料的材质选择也很重要。无论是家具,还是窗帘、壁饰、灯具等,不仅要讲求它们的色调美,还要注重它们的质感美,在设计时必须进行整体的统一规划。只有如此,才能使诸要素和谐统一、相得益彰,才能使色彩真正起到衬托空间、美化空间、营造空间气氛的作用,才能达到满足和平衡人们精神与心理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林明琛.艺用色彩学[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5.
[2]张连生,单德林.设计色彩[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3]李巍.设计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朱介英.色彩学——色彩设计与配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5]冯四东.色彩构成及应用[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