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卷2010年7月 第7期 工业技术经济 vo总第1.29.No201期 .7 中国省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动态综合评价 张纯记 (上海财经大学,上海200433) [摘要] 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本文运用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时序动态综合评价方法, 对2002年到2008年期间的我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动态综合评价。分析发 现,评价期间中国省级区域经济发展整体上呈现出“东部平稳、中西部跳跃”的态势。 [关键词]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动态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对区域经济发展 发展的定义是:区域经济发展是在经济增长基础上的区 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可以了解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比较 域经济结构优化的动态过程,这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程度,分析影响和制约区域经 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发展,并最终体现为社会进步和人们 济发展的因素,为区域经济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生活水平的提高。 l相关文献综述 为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本文选取了9个具有代 在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中,因子分 表性的指标,分别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X )、人均全 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的使用比较广泛。徐新等运用因子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2)、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分析法对200r7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区域经济发 (x3)、人均进出口总额(x )、地方财政收支比(x5)、 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 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6)、农村居民家庭人均 异的原因作了分析(徐新等,2008)。张建平运用主成分 年纯收入(x7)、非农产业人口比重( )、非农产业增 分析法对2O04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 加值比重()(9)。指标X 用来测度区域经济发展的总量 价,并对31个省级单位的经济实力进行排名,分析了区 水平,指标X2、x3、)(4用来测度区域经济发展总量的结 域经济差异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张建平,2OOr7)。马力等 构,指标x5用来测度区域的财政收支结构,指标)(6、x7 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l5个副省级城市的区域经济 用来测度区域的居民收入水平,指标)(8用来测度区域经 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与比较研究(马力等,2006)。 济的空间结构,指标 用来测度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 王哗立等运用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方法对甘肃省l4个 2.2评价方法 市(kH)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区域划分和评价研 由于在评价指标之间往往存在较大的相关性,也可 究(王哗立等,2009)。 能存在重复信息,这些都给数据分析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已有文献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主要是静态的 而主成分分析方法能在尽量少的损失信息的前提下,将 评价,侧重于某个年份横截面的发展水平的对比,不能 原来的多个变量缩减为少数几个主成分,并能很好地体 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变化的特征,缺乏对某段时间 现原来变量间的内在联系。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变动情况的研究。另外,有的 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需要进行时 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反映区域 序动态评价。笔者尝试建立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时序动态 经济发展的全面真实状况。本文拟在建立比较科学的评 评价方法,对我国省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动态评价。 价指标体系基础上,采用时序动态综合评价方法,对 基本思路是:在保证各年份使用相同的评价指标体系的 2002—2008年的我国省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动态综 前提下,在每个时间截面上都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如果 合评价,以期得到有益的政策启示。 信息提取是充分的,则在某个时段内各时间截面的评价 2评价方法 是具有一定可比性的,至少在排序的变化上是可以对比 2.1评价指标 ‘的。 要对什么是经济发展达成共识是比较困难的,学者 2.3评价对象与数据来源 们由于各自不同的政治观点、不同的哲学思维,以及所 本文选取2002—2008年期间的我国31个省级行政单 处不同的空间和时间的差异,对于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理 位(以下文中简称各省)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作为评价 解往往是各不相同的。参照发展经济学对经济发展的定 对象。数据来源均来自相应年份的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年 义,考虑到我国的发展中国家的国情, 文对区域经济 鉴,j 农人口数据来自相应年份的人口统计年鉴。 收稿日期:201O—02—02 ~8O一 第29卷2010年7月 第7期 工业技术经济 V0总第1.29.No.201期 7 3评价过程与结果分析 变量进行了标准化,并看是否适合因子分析。从变量间 现以2008年为例,说明各年份运用主成分分析得到 的相关系数可以看出,选取的9个变量间存在较高的相 31个省综合评价得分的过程。 关性,初步认为适合因子分析(表1)。 首先,运用SPSS15.0软件对2008年各省的9个指标 表1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矩阵 说明:由软件spssl5.0给出 进一步通过巴特利球度检验和KMO检验,证实确实 析。 适合因子分析。巴特利球度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为 第二步,进行因子分析,提取主成分。根据所提取 439.997,相应的概率P值接近0,应拒绝原假设,认为 的因子对原变量方差的解释情况(表2),前两个因子的 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阵有显著差异。KMO检验统计值也 累积方差贡献率已高达88.816%,已经能反映原有变量 高达O.855,意味着变量间的相关性很强,适合作因子分 的大部分信息,故可以通过提取前两个因子作为主成分。 表2因子解释原变量总方差的情况 说明:由软件spssl5.0给出 第三步,计算主成分得分与总评价得分。根据因子 其解释原变量的方差贡献率。即 载荷矩阵,可以写出两个主成分得分函数: F=0.83019171+0.05798F2 Fl=0.988Xl+0.830Xz+0.982X3+0.907X4+0.885x5 其他年份的主成分分析过程与此类似,限于篇幅, +0.950X6+0.964x7+0.868)(R+0.80r7X0 其他年份的不再列出。 F2=0.O46X1+0.467x2—0.029 一O.263)(4一O.2o6)(5 对2002~2008年的31个省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得分 一O.237 一0.143)(7+O.169)(R+0.289 进行排序,并计算期间的最大序差R一(期间最大排序 最终评价得分为两个主成分得分的加权和,权重为 值与最小排序值之差)(表3)。 一8l一 第27 2010 9 年7月 期 工业技术经济V01.29.No.~ l、 ”’ 总第201期 根据各省经济发展的最大序差情况,对区域经济发 为1,也属于高发展水平上的平稳型。四川和贵州虽然 展类型进行了分类(表4)。 最大序差均为1,但其2008年的排名分别为25和31名, 第一类,平稳发展型( ≤1)。包括东部地区的 属于低发展水平上的平稳发展型。 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山东,以及西部地区的四川、 第二类,亚平稳发展型(R眦=2)。包括东部地区 贵州。前者是高发展水平上的平稳发展型,后者则为低 的江苏、福建、辽宁、广东,中部地区的山西,期间最 发展水平上的平稳发展型。上海、北京、天津3个直辖 大序差为2,属于亚平稳发展型。 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分列我国的前三位,且得以保持,最 第三类,跳跃发展型(R一>2)。我们把期间最大 大序差为0,是31个省区中发展最为平稳的。浙江和山 序差大于2的省区称为跳跃发展型,青海的期间最大序 东在2008年的排序分别为第4和第9名,期间最大序差 差为l0,是各省区中的最大值,其次是新疆、湖南、内 蒙古、河南、重庆、宁夏等,期间最大序差都在6以上。 一82一 第29卷第7期 2010年7月 工业技术经济 V总第o1.29,No.7 201期 根据2002~2008年期间,各省总体的排序变化趋势,把 下降到2008年的排序20,下降了5个位次。其他属于后 向跳跃发展型的还有湖北、湖南、青海、甘肃。第三种 情况是前后向跳跃发展型,没有明显的上升或下降的趋 势,表现为期间排序的反复,但期末和期初的排序变化 却不大,反映出经济发展的波动性特征。比如宁夏期间 最大序差为6,但2008年和2002年的排序均是17,2002 2003年,排序上升2位,2003~2004年排序下降6位, 2004~2005年排序上升4位,2005—2006年排序下降3 —跳跃发展型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前向跳跃发展 型,表现为排序的前向跳跃,反映出经济发展水平的快 速提高而带来的“赶超效应”。比如内蒙古从2002年的 排序16到2008年的排序10,前进了6个位次;重庆从 2002年的19位上升到2008年的13位,也前进了6个位 次。其他属于前向跳跃型的还有安徽、河南、广西、陕 西。第二种情况是后向跳跃型发展型,表现为排序的后 向跳跃,反映出由于相对其他省区经济发展速度下降而 位,2006~2(KI7年排序又上升3位。其他属于前后向跳 被超越。比如黑龙江从2002年的第10位下降到2008年 跃型的还有:海南、河北、江西、吉林、西藏、云南。 的第15位,下降了5个位次;新疆从2002年的排序15 表4各省区域经济发展类型 总之,从2002~2008年,中国省级区域经济发展整 济的竞争力,以继续引领全国经济发展。 体上出现“东部平稳、中西部跳跃”的态势。东部地区 (4)中部地区整体上属于中等发展水平上的跳跃发 作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地位十分明显,在促进国民经济乎 展型。中部地区具有“承东启西”的优越区位,应加强 稳较快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西部地区相对于 与东部地区的合作,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以 东部地区而言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对 实现“振兴东北”、“中部崛起”的战略目标。 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提高,对于实现区域经 (5)西部地区整体上属于较低发展水平上的跳跃发 济协调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中西部地区出现比较明显 展型。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中,要因地制宜,注重发挥 的“跳跃型发展”,正反映出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 地区比较优势,着力解决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矛盾 中的活跃度的大幅提高。尤其是一些省区出现比较明显 和问题,加强边贸与国际经济合作,分阶段实现国家 的前向跳跃型发展,说明在国家“西部开发”、“中部崛 “西部开发”的战略目标意图。 起”政策的支持下,部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出 参考文献 较为强劲的发展态势。 1.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M].北 4主要结论 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4~127 本文运用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时序动态综合评价方法, 2.张培刚,张建华.发展经济学[M].北京:北 对2002~2008年的我国31个省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 了动态综合评价,主要的结论和启示如下: 京大学出版社,2009:4~31 3.周天勇.高级发展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 (1)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基于主成分分 析的时序动态综合评价方法侧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动态 民大学出版社,2006:2—20 变化的分析,能够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比较客观真实的 4.徐新,相丽君.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实证分析 评价。 [J].统计与决策,2008,(17):110—113 (2)从2002—2008年,中国省级区域经济发展整体 5.张建平.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 上出现“东部平稳、中西部跳跃”的态势。 综合评价[J].农业与技术,2007,(3):125~128 (3)东部地区整体上属于高发展水平上的平稳发展 6.马力,史锦凤.15个副省级城市区域经济发展 型。东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地位十分明显,在促 水平的实证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2):88 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上海、 ~90 北京、天津3个直辖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分列我国的前三 7.王晔,何启明,景履贞.甘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位,且在评价期内得以保持,是31个省区中发展最为平 的综合评价[J].经济研究导刊,2009,(3):142~143 稳的。对于东部地区,应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自主发展 作者简介张纯记,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博士研究 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经济发展的层级和区域经 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 一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