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历史典故书籍

2024-05-19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历史典故书籍

历史典故书籍(一):《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楚国的文学总集,原来收入了楚国人屈原、宋玉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辞赋共十六篇,后来王逸又增加了自己的《九思》,达到十七篇。以屈原的作品为主,其中《离骚》、《九歌》、《天问》等篇保存了较多的历史资料和神话传说,学术参考价值很高。

屈原(约前339年~约前278年),名平,因为主张改革,推行法治,任用贤能人为官,受到楚怀王儿子子兰等人的诬陷,被罢官。到了顷襄王时,屈原又被放逐,绝望之下,屈原投汨罗江而死。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这篇宏大的政治抒情诗表现了他的进步理想。屈原常以历史抒发内心的情怀,而且从中寻找经验教训。

《九歌》原来是古代的乐歌,相传是夏启从天上偷来的。屈原在民间祀神乐歌基础上创作了《九歌》,沿用了古代乐歌的名称,总共十一篇,保存了关于云神、山神、湘水神、河神、太阳神的神话传说,是现在研究上古民俗和楚文化的宝贵史料。

《天问》则是首长诗,对自然宇宙和社会历史提出了多达一百七十多个问题,其中也保存了许多神话传说和古史资料。如关于鲧、禹治水的传说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就涉及鲧和鸱龟的关系,禹和鲧治水方法的不同,禹治水时曾得应龙之助,禹娶涂山氏女等细节。关于后羿的传说所提的问题,涉及到后羿射日,射河伯而妻雒嫔,最后被寒浞杀害等细节。

第 1 页 共 5 页

关于商的始祖契,以及从契到汤的历史,文献资料十分缺乏,而《天问》则提供了很多这方面的线索,其中涉及契、王季、王亥、王恒、上甲微等殷人先公先王的内容,尤其珍贵。

历史典故书籍(二):《春秋》

《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时鲁国自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间,即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或公元前479年)的历史大事。内容有残缺,现有1.6万多字,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天文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是当时准确的原始记录。因为记载的三十七次日食有三十次同现代天文学的计算完全吻合,说明《春秋》并非虚构。原来传说《春秋》是孔子的著作,但经学者研究证实,这是鲁国历代史官集体编写的,而且在孔子出生前就有《春秋》流传。

现有的《春秋》分别见于《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三传经文大同小异。

《春秋》的经文非常简略,每年记事最多不过二十来条,最少的只有两条;最长的仅四十多字,最短的只有一两个字,只是历史事件的综述。这是因为当时的历史还以史官口述为主,文字记载只起提示作用。

《春秋》虽然简短,却记载了准确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使史官的口述有了可信价值,这是史学发展的巨大进步。而《左传》的丰富史实内容又弥补了《春秋》的不足。

不过,在政治方面《春秋》有着与《左传》不同的意义。汉朝之后,《春秋》被尊为孔子编写的圣书,在政治及学术上有着至尊地位。历代儒生对其解释发挥,使之在经学和史

第 2 页 共 5 页

学领域,甚至政治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历史典故书籍(三):《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年前后)。《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全书大体是孔子弟子及其后人所记,是研究孔子的基本资料。

历代研究《论语》的书籍很多,现存的主要有三国何晏的《论语集解》,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是儒家学派对《论语》的代表作。

清代刘宝楠写《论语正义》,吸收了汉、宋、清各代观点,为何晏的集解作了进一步阐述。近代学者程树德汇集古今书籍两百余种,编成了《论语集释》,很有参考价值。

历史典故书籍(四):《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内容从西周到春秋中期大概五百年间的作品,共305篇,包括《风》、《雅》、《颂》三类,《风》又名《国风》,大部分是各地民歌。《雅》有《大雅》、《小雅》之分,《大雅》基本是贵族作品,《小雅》包括贵族作品和民歌。《颂》也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是贵族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诗歌。

《诗经》表现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伟大成就,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俗

第 3 页 共 5 页

及典章制度。

现在,《诗经》的注释版本很多,《十三经注疏》中有《诗经注疏》,清以后关于《诗经》的著作主要有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陈奂的《诗毛氏传疏》和王先谦的《诗三家义集疏》。

《诗经》里的很多诗歌属于史诗,所以可作为史料使用,内容大致有五类:

一、周人早期的历史及传说。如关于周的祖先后稷的神话、周族从豳迁到岐的故事;

二、重大历史事件的记载;

三、社会制度情况。土地分配、赋税、耕作、殉葬的内容都有反映;

四、政治黑暗、民间疾苦、人民反抗。著名的《硕鼠》和《伐檀》就愤怒地斥责了贵族的剥削;

五、自然灾异的记载。《诗经》记载了周幽王六年(公元前776)九月六日发生的大地震,这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地震。

历史典故书籍(五):《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到秦汉期间关于纵横家的故事集,不是一人一时所写。战国时期有一些专门研究外交策略的人,他们研究如何掌握君主心理,运用纵横捭阖的手段,团结一些国家,孤立和打击敌对国家,历史上称为纵横家。他们为了提高论辩技术,不断地搜集

第 4 页 共 5 页

材料,有时候也自己虚拟事例,然后演练。《战国策》就是这样诞生的。

《战国策》中的权变故事,大致上分成两类。一类是早期作品,写作时离事件发生的时代不远,说辞基本上符合历史事实,很有史料价值。《战国策》中许多中短篇的说辞属于这一类。另一类是晚出的拟作,作者对历史记忆已经模糊,所以内容上有了推测的痕迹,甚至是虚构的,《战国策》中许多长篇说辞属于这一类。

后来,《汉书·艺文志》中共收入了纵横家十二家,二百零七篇。西汉末年,光禄大夫刘向奉诏校书,看到了皇家藏书中有六种记载纵横家说辞的版本,内容庞杂,编排错乱,文字残缺不全。刘向根据国别,按照时间排定次序,形成了《战国策》三十三篇。不过到隋朝时就已经残缺不全,现在只有十篇保存下来。

除刘向所见的外,当时还有很多民间流传的纵横家说辞。1973年12月,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一批帛书,有一部和《战国策》类似的书,经过整理后定名《战国纵横家书》。帛书共二十七章,有十一章见于《战国策》和《史记》,其余十六章则是佚书。由于秦始皇焚书的重点是各国的史书,所以《战国策》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司马迁使用了其中很多史实写入了《史记》。《战国策》收录的很多是优秀的散文作品,这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战国策》在流传中散失了一些,到北宋中期已经散失了十一篇,后来曾巩访查搜集,重新补足了三十三篇。今天的《战国策》,按照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分国编定次序,共三十三篇,共四百六十章。时间从公元前490年到公元前221年,包括了270年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

第 5 页 共 5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