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社会心理学论述题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论述

1、社会化的因素

社会化指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 一、遗传因素

遗传意指父母的生理、心理特征经过受精作用传递给子女的一种生理变化的过程。遗传对个体的发展决定了以下三件事:①基本特征②男女性别③是单台还是多胎。毋庸置疑,遗传因素是人社会化的潜在基础和自然前提。从生物学的意义上讲,正是由于有一种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才为人的社会化奠定了生物学上的基础.

二、社会环境因素 1、社会文化

社会心理学上的文化一般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仅包括精神财富也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风俗习惯传统生产力水平等。各个社会的文化是社会整体性的产物。他一经产生就陶冶了每一个社会成员并带着他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所做贡献而激发的情感因素,以及价值观念形态积淀于民族的心理意识之中,得以世代相传,并在实际生活中发挥程度不同、功能不一的社会效应。

不同社会文化中的许多内容在带有普遍性的同时也具有自身的独特之处,正是这些独特之处对个体的社会化进而对不同民族成员的共同人格与社会行为起者决定性作用. 2、家庭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家庭中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很多,其中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气氛尤为重要.关于家中子女的出生顺序与其社会化发展的关系研究研究众说纷纭,很多多学者认为出生顺序所导致的父母的差别对待以及孩子由此在家庭中的不同位置对孩子的差异性发展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3、学校

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向社会成员传授知识、技能、价值标准、社会规范的专门机构。当儿童进入学龄期以后,学校的影响逐渐上升到首要地位,成为最重要的社会化因素。首先,学校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化机构,其首要作用是进行系统教育。其次,学校的重要作用还表现在它具有独特的结构.学生在学校不仅学习知识,还学习大量“无形的课程\"。他们在这里首次接受与他人相比较的系统评价,学会服从非个人化的规则,这些对儿童的自我发展以及社会行为模式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4、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是一个由地位、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人组成的关系密切的非正式群体.同辈群体是一个独特的、极其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尤其在个体进入青春期后,同辈群体的影响日趋重要,甚至在某些方面远远超过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员的影响。这是由同辈群体和这一时期个体身心变化的特点所决定的。 5、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媒介是以报刊、图书、电影、广播、电视等为工具,面向大众的信息沟通方式。大众传播媒介迅速的向人们提供有关社会事件和社会变革的信息,还向人们提供各种不同的角色模式、角色评价、价值标准、行为规范等,对个体社会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6、计算机网络

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作为一种特殊的大众传播媒介——网络以其他有的方式与丰富的内容向人们展示出一个全新的虚拟世界。网络所特有的广泛性、开放性与即时性对人们的教育、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迅速拓展了原有社会的环境空间。

2、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因素 一、社会经济地位

社会经济地位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个人的社会身份和地位,在多数情况下,它与社会政治关系所决定的社会政治地位密切相关,在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通常社会经济地位对自我意识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影响有关自我隶属于某一阶级、阶层的意识,从而决定自我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态度.二是影响个体心理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 二、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包括政治、经济、国家的宣传体系、宗教团体、风俗、习惯传统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在同一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们,可能形成共同的自我意识成分。Markus等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自我图式的差异性研究发现,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是东西方文化背景下自我图示差异的根本原因,东方文化造成了依赖型的自我,西方文化造就了独立性的自我,在这一程度上揭示了文化对自我意识的影响作用. 三、家庭

个体最早的社会环境是家庭,家庭对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许多研究者认为,儿童对自己的看法是他们父母如何看待他们的反映因为在这一过程中,父母属于“重要他人”,是文化的传递着,通过对儿童行为的奖惩来影响其自我意识的形成。经常受到父母肯定奖赏的儿童倾向于形成肯定的自我;相反苛刻的父母所给予的否定评价则易使儿童形成否定的自我,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自我分裂。 四、角色扮演

角色指与某种社会身份相称的社会规范的集合。角色扮演则指个体依据这种行为规范集合去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角色扮演必然是在社会互动中进行的.在这种互动中,某一角色扮演的成功与否既与个体对该角色行为的理解有关又与相关角色对该角色的角色行为期望密切相关。换言之,角色扮演受到二者组成的期望系统的制约。当系统内两种期望成分协调一致时,个体角色扮演成功,易于形成自信、自尊的自我意识,能促使更高的成就意识的发展,形成熟练地扮演“一般人”的能力,是自己更能适应社会环境。反之,角色扮演着就会常常经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角色意识冲突,体验到焦虑、紧张,是自我意识的同一性受损,或导致社会适应不良,引发心理疾患。 五、他人的评价

我们的大多数有关自己的信息都来源于他人,是对他人评价的反应,他们评价对自我意识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早期社会心理学家对这种作用机制做过深入研究,认为自我意识随他人评价的改变而改变。 六、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指目标、规范、价值被个体作为行动指南,用以约束、调整自己行为的群体。研究表明,参照群体的信念和价值观是个体自我观念的重要来源。个体常常根据参照群体的价值倾向理解为一种期望,约束自己的思想、行为,融入自己的意识之中;与参照群体比较以进行自身地位的评价。 七、成功与失败

3、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一、认知者因素 (一)原始经验

我们原有的经验对认知过程产生着特殊的影响。个体在一定的基础上,形成某些概括对象特征的标准、原型,从而使人之判断更加简捷、明了。 (二)价值观念

个人如何评判社会事物在自己心目中的意义或重要性,直接受其价值观念影响.而事件的价值则能增强个人对该事件的敏感性。 (三)情感状态

个人的情感体验如直接影响其认知活动的积极性.情绪饱满的人,活动领域也比较开阔,往往消息灵通;一个人情绪低落,则更容易把周围看得灰暗一片. (四)认知偏差

在认知过程中,个体的某些偏见时时影响认知的准确性,使认知发生偏差.这种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在许多情况下是难以克服的。①光环作用②相似假定作用③类化原则④积极偏见⑤隐含人格理论⑥首因效应 二、认知对象因素 (一)魅力

构成个体魅力的因素既有外表特征和行为反应方式方面,又有内在的性格特点方面。说一个人有魅力,意味着它具有一系列积极属性。美貌通常最快被人认知,且直接形成对人的魅力,从而往往首先导致光环作用。除了相貌之外,态度也同魅力相关人们把自己作为判断别人是否和自己相似的参照系,同时还常常会观察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人们喜欢爱自己的人而讨厌恨自己的人。 (二)知名度

一个人知名度的大小也影响着别人对他的认知。在一个人有一定知名度的情况下,人们通过某种社会传播媒介或周围其他人传递的有关他的信息,实际上已经开始了对个人的认知。一般来说,知名度高、社会评价积极的人,对于认知者的心理有特殊的影响力。人们常常把这样的人先入为主地看成是有吸引力的人。 (三)自我表演

在多数情况下,认知对象并不是认知活动中完全被动的一方,而是“让”别人认知的一方。因此,认知对象的主观意图势必要影响他们对自己的判断. 三、认知情境因素 (一)空间距离

空间距离显示交往双方的接近程度。在认知活动中,它构成一种情境因素.霍尔认为人际空间距离可分为4种:亲昵区、个人区、社会区和公众区。这些距离是人们无意之中确定的,却能影响认知判断。 (二)背景参考

在认知活动中,对象所处的场合背景也常常成为判断的参考标准.巴克指出,对象周围的“环境”常常会引起我们对其一定行为的联想,从而影响我们的认知.人们往往认为,出现于特定环境背景下的人必然是从事某种行为的,他的个性特征也可以通过环境加以认定。

4、凯利的归因理论 P127

凯利的理论通常被叫做三度理论.他指出人们在试图解释某人的行为时可能用到三种形式:归因于行为者,归因于行为者,归因于客观刺激物,归因于行为者所处的情境或关系。 为了对事情正确归因,人们使用了三种基本信息,既区别性信息、一致性信息和一贯性信息。区别性信息告诉人们行为者在对待不同刺激物时,其行为表现是否有差别.一致性信息向人们显示关于周围其他人的行为方式与行为者的行为表现之间是否一致。一贯性信息是人们所要了解的关于行为者在其他场合的表现情况。上述三类信息的使用情况,决定了人们对行为归因的可靠程度。通过这些信息的组合,人们就可以断定引发某种具体行为的原因究竟是来自行为者本身,还是来自客观刺激物或情境。

为了保证归因的精确性,应将三方面的信息综合起来就行分析考察。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

经常无法充分掌握各类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关因果关系的县城观念起了作用.也就是说,在以往的观察中,我们对因果关系形成一定的图式,这些图式现在被用来解释他人的行为。

因果图式的种类很多,人们比较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多种充分原因模式”它可以帮助人们从多种可能因素中判断何者是行为的原因。另一种是“多种必要原因模式”。按照这种模式,某种事件的原因至少有两个。人们经常用这种模式去解释那种极端事件。

5、霍夫兰德态度的改变 P155

态度改变指的是个体已经形成或原先持有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方向上的改变,既质的改变。另一是指程度上的改变,即量的变化。方向和程度这两方面是互相联系的,方向的改变是以程度的改变为基础,方向的改变中就包含了最大程度的改变;同时,程度的改变又往往是方向改变的前提条件,程度的改变总是朝向某一方向的改变。霍夫兰德的态度改变理论即劝说宣传法.

劝说宣传法是一种借助语言、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广告等各种传播媒介来传播信息,影响人们,使之态度发生改变的方法,是一种极为常见和广泛使用的方法采用这一方法来改变他人的态度,是把整个劝说宣传过程看作是一个信息的传递沟通过程,分析的着眼点则在于信息的传播者、信息的传播过程、信息的接受者及传播情境四个方面.信息传播的最终目的则是要使被劝说者接受传播的信息. 1、 传播者的特性

传播着自身所具备的各种特点常常对劝说宣传有着极大的影响,一些重要特征本身往往就是一种有效的宣传和证明,仅此就足以使人们信服而不再猜疑。与劝说宣传有联系的这样一些个人特性主要有:

(1)专家身份。这是由传播者所受过的教育、专业训练和所从事的社会职业、所具有的专业身份决定的。

(2)社会身份。指传播者所具有的社会地位、社会名望、知名度及年龄、经验等.

(3)吸引性。指传播者自身具备的人格特征、仪表体态以及言谈举止所具有的吸引力。 (4)相似性。指传播者自身的身份、职业、背景及态度、观点等与被劝说者有相似或近似的特征。

(5)可信赖性。指传播者自身被他人相信和信赖的程度. 2、 信息的传播

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呈现和组织方式也是影响劝说效果的重要因素。同样的信息内容采用了不同的传播方式和技巧后,所产生的劝说效果往往是很不相同的,通过对信息内容进行有效合理地组织编排,就有可能提高其劝说效果,增加其对被劝说者的影响。 (1)单方面传播与双方面传播

在劝说他人的过程中,劝说者往往只叙述能够正视自己的主张或者是赞同自己的主张的各种看法和论据,对于自己不同甚至是反对自己的其他各种观点和主张则闭口不谈,不予提及,或者是一味强调与自己对立一方的种种缺陷、漏洞和不足之处。这种想被劝说者传播权说信息的方式即使单方面的传播.与此相反,在详尽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主张是合理的、有根据的、值得相信的同时,也对自己对立一方的观点的主张加以介绍并进一步肯定其虽不可取但也不乏借鉴之处,这种做法就是双方面的传播。双方面传播的另一种形式指在劝说中,不仅强调自己的观点主张的正确性、合理性,同时也指出其不足和缺陷之处,或者是在指出他人的缺点和错误的同时,也指出他人的优点和长处.

这两种传播方式在劝说他人改变态度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作用是很不相同的,但结果发现,两种传播方式的效果没有绝对的高低优劣之分,只有在考虑了其他有关因素的前提下,才能明

确地区分两者的不同。在考虑究竟采用哪一种传播方式来改变他人的态度时,影视具体情况而定。

(2)信息传播的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在社会心理学中,将先呈现的信息所产生的较大影响称为首因效应,将后呈现的信息所产生的较大影响称为近因效应.一般地说,在先后呈现的两种信息之间的时间间隔较为短暂,而信息呈现与态度测评之间的时间间隔较为长久时,则会产生首因效应.反之,则会产生近因效应。除此之外,在其他的情况下一般都难以产生首因效应或近因效应. (3)信息传播的渠道

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人们总是要借助于一定的手段或工具,如通过电台广播来传播信息,或者是通过交谈、书写文章、书信来劝说他人.这些不同的方法、手段对信息的劝说效果所产生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3、 被劝说者因素

(1)原有态度。人们自小形成并保持一生不变的态度难以改变.

(2)人格特点。一些研究结果表明,有的人依赖性较强,缺乏自主的判断能力信服权威,因而轻易接受他人的劝说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有的人则固执己见,不易接受他人的意见,故态度较难改变. (3)被劝说者的信息加工.在劝说中,除了以上两点,还有就是被劝说者是如何接受劝说信息的.已有的研究表明,个体对劝说信息的接受方式多种多样,有的信息可能是通过记忆产生影响,有的信息可能是在最初的感知中就产生了影响。个体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方式不同,不可避免地也会影响到信息的劝说效果,从而影响到态度的改变. 4、情境因素

是态度改变的劝说过程并不是仅仅在劝说着和被劝说者之间孤立地进行的,而总是在一定的情境条件下进行的。因此,一定的情景条件也会对劝说效果产生影响。 信息繁多的情境(2)令人分心的情境(3)信息重复的情境

6、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 一、熟悉性

人际关系的由浅入深,是从相互接触何处不交往开始的,通过不断接触,彼此互相了解,容易引发喜欢,可见熟悉对人际交往会产生巨大影响。 事实上,仅仅只是经常看到某人,就能增强我们对他的喜欢,这就是曝光效应,又称为单纯接触效应。当然,曝光效应也是有限制的。如果一开始一个人对他人的态度是喜欢或至少是中性时,接触对增进人际吸引有效果;但如果一开始对对方的印象是负面的话,那就未必如此了.

另外,如果两个人在兴趣、需要或人格等方面有强烈的冲突时,彼此避不见面、减少接触就能把这种冲突最小化.但是如果增加彼此之间的接触,冲突就会恶化。可见,增进喜欢需要有一个最佳水平的曝光频率,这依赖于个体和情境差异。高于或低于这个曝光频率都会影响人际吸引的建立. 二、接近性

生活的时空性决定了我们只能与空间距离接近的人有密切来往,距离越接近,交往的频率可能就越高,越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如何解释接近效应呢?

第一,接近性增加了熟悉程度。熟悉程度越来越高,喜欢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第二,接近性也与相似性有关,人们往往选择与自己相似的人在一起

第三,从社会交换理论出发,人们能从居住接近的人身上以相对较少的代价获得社会性报酬。

第四,建立在认知失调理论基础之上。人们努力维持态度间的和谐一致,以平衡、无冲突的方式组织他们的喜欢喝不喜欢。 三、相似性和互补性 1、相似性

人们倾向于喜欢在态度、价值观、兴趣、背景及人格等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对于相似效应的解释有以下几种:

第一,与我们观点相似的人使我们的观点得到了一种社会性证实,让我们产生了“我们是正确的”这种感觉,这是一种酬赏。 第二,海德尔的平衡理论认为个体有强烈的欲望要维持自己对他人或事物态度的协调一致性,而这种一致性可以通过喜欢或不喜欢来达到.

第三,对于在重要问题上和我们观点相左的人,我们会做出一些负性的推论。 第四,人们有意选择在态度和社会欢迎性上与自己相似的人作为伙伴. 2、互补性

交往的互补性是指双方在交往过程中获得相互满足的心理状态。但是这种互补不是无条件的,它需要双方有近似的价值观和目标。

研究表明,相似性、熟悉性和接近性是影响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不仅是好感产生的原因,也是好感的后果.接近性引起好感,但是,一旦我们喜欢了某人,就经常会想办法以后也能和此人接近。 四、个人特征 1、能力

一般来说,人们喜欢那些有能力、聪明的人.因为与能力非凡的人交往,我们可以学到许多知识和经验,获得更多的好处.但是当一个人的能力与我们相差很大,让我们感到可望而不可即时,这种差距就会变成一种压力,促使我们敬而远之。 2、外表吸引力

当其他条件相同时,我们更喜欢漂亮的人。 外貌之所以有如此强的影响力,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光环效应的存在,人们认为外表好的人也会有其他优秀品质.第二是“美丽的辐射效应”:人们认为让别人看见自己和特别漂亮的人在一起,能提高他们的社会形象,就像对方的光环笼罩着自己一样。 3、个性品质

我们总愿意与具有优秀品质的人进行交往.与这种人交往是我们具有安全感,同时可以得到适当甚至是很好的回报。此外,热情也决定喜欢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 4、致命吸引力

需要注意的是,最初吸引我们的某人身上的个人品质有时却可能成为两人习惯中最致命的缺陷。

当个体为另一个人所具有的独特的、极端的或和自己根本很不相同的特点吸引时,就更容易出现这种“致命的吸引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