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读通课文,明白大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的读课文。
2、体会父母对儿女的爱,懂得做儿女的要以实际行动来回报自己的父母。
3、明白老爷爷说话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理解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情感感染法导入新课:
在养老院的院子里,我听到了这样一段话:儿子!当你还很小的时候,我花了很多时间,教你慢慢用汤匙、用筷子吃东西。教你系鞋带、扣扣子,教你穿衣服、梳头发、拧鼻涕。儿子!你忘记了我们练习了好几百回,才学会的第一首儿歌吧?这些和你小时候的点点滴滴,是多么的令我怀念不已。如今,我的脚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所以,请你紧紧的握着我的手陪着我,慢慢的,就像我当年一样,拉着你一步一步地走。我,我想起来了,我们三个朋友的三个儿子都是那么可爱。其实我都想不起来了,在坐的小朋友,你们去看看吧。
一、导入新课,读通文本(创设情景抓全篇,理清作者思路)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们就一起去看看这三个儿子。
板书课题。《三个儿子》
2、通读课文,感知文本
师:请小朋友们打开书 104页,用响亮地声音齐读课文。然后告诉我你在课文里认识了哪些人?
(三个妈妈,三个儿子,一个老爷爷)
板书:三个妈妈,三个儿子,一个老爷爷
3:质疑问难 引导参与
过渡:播放并指着课文插图说:看见了吗?这就是三个儿子,怎么样啊?老爷爷说,出示课件:“三个儿子?”老爷爷说,“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了一个儿子。”齐读。
评:你们读得很好,但老师提醒你们,注意问号你们会读得更好的。再读
明明三个儿子同时在眼前,老爷爷却说只看到一个儿子。是不是在开玩笑哟。再读读老爷爷这句话。
生再读
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质疑: 这是哪一个儿子呢?为什么只看见了一个儿子?(板:一个儿子,并打上个大问号)
过渡: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两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点评:在阅读教学之中要发扬全体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首先,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 因此我以教材为载体,先理清文中的三个妈妈,三个儿子,一个老爷爷这条人物线索,然后把与之相矛盾的老爷你爷的话让学生阅读,学生在此不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二、指导朗读 读懂文本(突出情景抓重点,理解关键词句段)
(一)读懂妈妈,体会母爱(1至6自然段)
1、让学生走进文中,仔细读1至6自然段,边读边勾画出三个妈妈说的话。找出来把自己当着妈妈读读。
生交流(随着学生的回答,导入到前两个妈妈的语言)
点评:这个环节,看似简单,其实是必不可少的,孩子们在自读的基础上,找到了学习的内容:三个妈妈夸奖孩子的话。在自悟的基础上,把自己就当成妈妈来读,读出妈妈的语气和神态。
2、第一个,第二个妈妈的话
课件出示: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又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也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1]、理解关键词、句指导朗读
(1)这两个妈妈是怎么说这自己儿子的?(既聪明又有力气, 唱起歌来好听极了)
指名学生朗读,并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预设:
1读得没有感情(不好):师导:孩子,那你能告诉我他是在哪个地方没有读出感情(不好)?生:既聪明又有力气,唱起歌来好听极了没有读好。师:你点播得很好,小评委,你来给大家读读,作个示范!生读:既聪明又有力气,唱起歌来好听极了。师:老师听出来了,你在读时候声音比他稍高一些,速度比他稍快一引起,所以读得这么好。
2读得很有感情:师导:孩子,那你能告诉我他是在哪个地方读出了你想要的感情?生:既聪明又有力气,唱起歌来好听极了。师:原来用心倾听别人朗读就能听出这么多的好词,好句,你真厉害。
(2)、学生模仿朗读这两句话。
[2]、感受人物心理活动,指导朗读
从妈妈的话里,你们听出了妈妈当时是怎样的心情呢?
生:预设: 〈1〉自豪。师:那就请你们自豪地读。
〈2〉骄傲。师:那就请你们骄傲地读。
〈3〉得意。师:那就请你们得意地读。
〈4 〉高兴。师:那就请你高兴地读读
点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些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自悟自读,张扬个性,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3]、请孩子们回想自己的妈妈有没有夸奖过你?从妈妈夸奖你的话里,你听出了妈妈的什么感情?从妈妈夸奖你的眼中你读懂了妈妈的什么感情?
3、第三个妈妈的话
[1]、过渡语:前两个妈妈这样夸赞自己的儿子,这么爱自己儿子,第三个妈妈是怎么说自己儿子的? 指名说。
[2]、课件出示第三个妈妈的话。“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语调平稳)生齐读。
[3]、前两个妈妈都在夸赞儿子,而第三个妈妈这样说自己的儿子,你有什么想问这个妈妈的吗?
[4]、揣摸第三个妈妈的心里是怎么想的?从这个妈妈平和的语气里,你听出了妈妈的什么感情没有?
4、分角色朗读三个妈妈的话
请女孩子读前两个妈妈的话,男孩子读第三个妈妈的话,分角色把三个妈妈的话连起来读读。再一次感受妈妈对我们的爱。课件出示三个妈妈的话。
(二)读懂儿子,回报母爱
1、体会妈妈拎水辛苦
[1]、三个妈妈打完了水,拎着水桶回家了。拎着水桶回家的 “拎”字,注意是前鼻音。课件出示。怎么做才是拎的动作?
[2]、请指指胳膊和腰在哪里。
[3]、我想带孩子们去看看这三个妈妈,但有一个愿望,希望孩子们用动作配合一下,深呼吸,准备好。想像:假如你的面前有一桶沉甸甸的水,我们要提了,弯下腰,伸直手臂,抓住把柄,胳膊用力往上提,(对,做好这个动作,就这么一直做好。齐读课文第八自然段,然后说说你的感受。课件出示第八自然段。
点评:此环节努力将识字教学融入到学生整体阅读中去,成为整体阅读的一个重要部分,体现低年级以识字为重点,并要求分散识字的年段特点。以一个“拎”字为突破口,先讲读音,再讲字形。“拎”读前鼻音,而去掉提手旁后的“令”却读后鼻音,很容易混淆,有必要在低年级就让学生先入为主地搞清楚。“拎”字的意思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理解,在读关键句子的同时让学生理解字义,从而体会句意。让学生在朗读中水到渠成地感受到了“妈妈真辛苦”。这样,不仅深化了“拎”这个生字的内涵。也为学生体会文章主旨埋下了伏笔。
2、自主发现三个儿子的表现
[1]、过渡:三个妈妈胳膊痛了,腰也酸了。这时三个儿子跑来了,他们在做什么?请默读课文9至11看然段。
[2]、课件出示:一个 。一个 。另一个 。读完了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3]、你们也能用一个一个另一个说句话吗?课件出示:一个 。一个 。另一个 。
[4]、指导朗读第一个孩子做的事
1、课件出示: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
2、第一个孩子做了什么?
3、评价评价做得怎样?
4、读出好看的语气。
[5]、指导朗读第二个孩子做事
1、课件出示: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
2、第二个孩子做了什么?
3、评价评价唱得怎么样?
4、读出好听的声音。
[6]、指导朗读第三个孩子做的事
1、课件出示: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2、第三个孩子做了什么?
3、你最喜欢哪个孩子?说说你的理由。(也可追问,哪个孩子做的事是妈妈最需要的?)
4、第三个儿子为什么想到去帮妈妈提水?预设:生1:因为第三个儿子看见妈妈提水很累,所以赶忙跑过去帮妈妈提了水的。生2:因为第三个儿子孝敬她的妈妈。生 3:因为第三个儿子是个懂事的儿子。生4:因为第三个儿子很勤快。生5:因为第一个儿子,第二个儿子虽然有特长,很出色,但是在妈妈需要帮助的时候,却没有伸出自己的小手帮助妈妈分担重担。生6:因为第三个儿子知道自己的妈妈爱自己,所以他也要替妈妈提水做点小事来回报妈妈的爱。
点评:自主发现是这套教材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每个《语文园地》里都有“我的发现”这样一个内容,经过快一年的实践,感觉到孩子们的观察发现能力已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因此,这里设计了一个通过自主发现,领悟文章的深层含义的环节,从细小的地方发现水桶很重,更进一步发现儿子对妈妈的一片真情。
(三)、释疑解难 升华主题
1、这一切被老爷爷看到眼里,难怪他最后会说——齐读老爷爷的话。
2、这是哪一个儿子? 为什么会这么说?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第三个儿子 提水
3、第三个妈妈说第三个儿子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现在你认为是真的没有吗?
教师将“一个儿子”画上个大大的红心
三、拓展延伸 内化行为
1、过渡:父母给了我们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我们在享受父母爱我们的同时,要懂得珍惜,懂得回报。我们要经常说这样一句话,并要付诸行动:课件出示:“妈妈(爸爸),我能帮你什么吗?”
生:齐读
点评:以“妈妈,我能为你做什么吗?”这句话来使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活动与心理活动的交互作用下,把回报母爱内化为行为,把对课文的感知、感悟、体悟和运用等活动结合起来,取得提高语文素养的效果,完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
四、整体回归 读深文本(凭借情感体验语感,欣赏课文精华)
课文中的三个妈妈,三个儿子,老爷爷都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我们再一起回味回味,请齐读全文。
五、板书设计:
1、一种形式
一个 翻跟头 真好看
三个儿子 一个 唱歌 真好听
另一个 提水 一个儿子
2、另一种形式
三个妈妈 一个老爷爷
三个儿子 第三个儿子 提水 一个儿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