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1.你们让我等得花都谢了。路上发生了什么?
生:塞车。
生:红灯多。
2.师自我介绍。
3.师用广州话和上海话介绍自己,请生模仿。师生互猜方言。
4.师总结:乡音无法猜,因为我不是你们的——
生:老师,老乡。
【随机应变,口语交际具有实效】
二.(课件)
静夜思
唐李白
窗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1,请生读题目。6秒种。
生读。
师:哪个字你想突出?
生:思
师:为什么?那是怎样的感受?(思念家乡)。
2,能否用3个字把思念读出来?生读:思-------.(拉长了
3,师:把静静的感觉融入到深深的思念之中(生读)
4,把自己的心,把自己的情融进去,齐读(静夜思)
5,闭眼睛读。
6,指名读全诗。生鼓掌。师:鼓掌说明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看到别人的精彩,应该鼓掌。
7,为什么鼓掌?因为读出了美。
三,板书:平,仄
1.古人读诗按平仄规律读。
2,讲解:平:一,二,气声延长:三.四一读就短.
3,课件展示出诗的平仄.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1)请生读“床前”,注意“平声”
(2)读“明月”
(3)读“光”。拖长(平声再长)
(4)请生看老师的手势,读“明月光”,
师评:小眼里闪着智慧的光。
5,请生看手势齐读全诗。师:短短的十分钟学会了古人的读书法。
6,请生闭眼,配乐齐读全诗。
四,悟
1,李白在窗前思念自己的故乡的什么?
2,古人“说月是故乡明”,故乡的明月是值得思念的,还会思念故乡的什么?
生:故乡的感情,故乡的亲人
3,为何思念家乡的亲人?
生:
师:有一首诗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织,意恐迟迟归。”
4,还会思念谁?为什么?生:童年的朋友。因为和自己度过了美好的童年。
5,所以每当明月升起时,李白就会吟诵——-生齐读全诗。
五
1,千年前有位诗人贺之章离开家乡56年。56年后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请生自由读:
(课件)
回乡偶书
贺之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未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2,三个字难读。
(1)衰,读“cui”,解“鬓毛衰”,因为他老了。
【谢谢你提示了我们这个字的读音,很多人都容易读错这个字,不读衰,而是读cui】
(2)识,读shi,是第四声,强调平——-长,仄———短。
3,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同桌互读,互听。
4,指名读
【敢读吗?男子汉不敢读。你来】
5,只有用脑读了的人才能有说超越。指名读。
【对于学生“回”字拉长音,教师幽默地说,别回得哪么快】
6,齐读,(手势)
7,采访:你读的脸上有笑容,感受(高兴)。为什么?(兴奋)。
8,师:同学们,56年了,古人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能活到70岁就不错了。当时诗人86岁高龄了,他回到故乡的那一刻,他才发现所有的老朋友,亲人大都离去了。他在每当月圆之夜,思念故乡。于是引读《静夜思》。
9,师:乡音没有改变,两鬓变白了也没有改变。这时来了一群小朋友。诗人问:“你们认识我吗?(不认识)为什么不认识我啊?
10,师:同学们,我日思夜想故乡的景没有变,而人已经变了。这时我会想些什么呢?能否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呢?指名读。
10,此刻你在想什么呢?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11,齐读出这种感觉。
六,诗人读着,不禁潸然泪下,就轻轻地唱起来。
1,配乐放诗的的歌曲。
2,请生轻轻跟着唱,如果不行就再来。用心感受,注意节奏。
3,不放音乐,看师的手势唱诗。
4,师:按平仄的规律唱,生唱。
5,师:把平仄读和唱结合,就叫“吟”,回家教父母吟诗作画。
6,“少小”中的“小”是仄音,不拖音。离家有多远,回家就有多久。
【真棒,不看老师的手势你都明白】
7,师引领生“吟”诗
七舞
1,师:吟,唱是情感的迸发,你们读的已是摇头晃脑。就要“手舞足蹈”了。现在我们用聋哑人的手语来“舞”。
2,指导。
3,齐舞。
【说不好这种形式、可以说,是古诗新解,也可以说,有些流于形式】
八师:
1,诗人56年后回到故乡,发现了自己的朋友已离去,这时诗人不禁缓缓地吟诵这首诗。生齐吟。
2,56年,迫不及待地想看亲人时,发现自己的朋友已离去,不浸缓缓地吟诵这首诗。师引读。
3,师吟唱,引唱。
教研员祁老师课后点评:眼前一亮,很新
几个担心:
1、忽略内容,更应该说是语文综合性学习课,是古诗赏读,略读。体会了古诗背后的故事。戴建荣老师古诗教学的“读、诵、吟、唱、舞”,从外表到内核……
2、没有生涩的理解,有层次的读,感悟回乡偶书……
3、教无定法,老师课前明确本堂课是古诗欣赏课,课堂达到了教师的教学目的就是上乘。
4、舞可以,但不要过头。笑声掩盖了诗词中的悲愁。
……可惜了,网络不好,卡住了,只听到了这里。
请老师们关注以下点:一是古诗教学的步骤或环节;二是关注评价语;三是关注学法的渗透;四是关注朗读的层次。五是关注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六是关注教态对课堂进程的促进;七是注意教师在课堂的主导作用。戴建荣老师古诗教学的“读、诵、吟、唱、舞”,开辟了古诗教学的新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