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默读课文,了解主要每人。
2、 理清条理,写出课文提纲。
3、 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了解主要每人,理清条理,写出课文提纲。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教学难点 默读课文,了解主要每人,理清条理,写出课文提纲。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5)
引用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中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导入新课。
“走遍天下路,难过岷江渡”这是没有索桥前,流传于百姓间的一句话。
清嘉庆八年(1803)五月十五日,渡口翻船,一百余人葬身鱼腹。如此惨状,令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妇坐卧不安,他们再也不能让这样的人间悲剧再次发生,于是决心克服重重困难也要修建桥梁。这座桥就是位于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之上,横跨内外两江的安澜索桥。围绕着索桥有着许多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和作家巴金先生一起去了解它,了解它的故事,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二、学习新课:(20)
1.通过课前的阅读和搜集,你都了解了哪些内容?
词汇积累:
给划线字注音。
安澜桥 桥墩 岷江 逮捕
头晕眼花 雪冤 千真万确
2.学生将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展示:
3.教师进行讲解:这是一篇散文,作者:巴金。
4.在介绍完作者之后,引导学生默读,默读之后,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交流的内容为:
(1)本文是按照什么(游览的)顺序写的;小组进行交流。之后进行汇报。接着进行交流课文是怎样按照游览的顺序写的?(小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进行记录)然后进行全班之间的交流。
(2)怎样写的?或者先介绍了什么?(索桥)
然后写什么?(“我”站在索桥上,看到两千多年前李冰父子留下的都江堰工程,想到两千多年前的“人们的手和心”;
再写什么?(“我走下索桥从故事中感到”燃烧的心“,引发思绪;
最后点名了什么?(得到比故事更美好的东西”,心灵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净化)
5.引导学生继续默读课文,同时提问:“你对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是怎样理解的?或者说:
1.通过课前的阅读和搜集,你都了解了哪些内容?
2.学生将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展示:
“为什么故事是讲不完的,谁要到都江堰走一趟,谁要是在索桥上站片刻,他一定会得到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
学生小组内进行讨论。
进行交流:如果学生理解不透,引导学生反复的读第3、5自然段,然后学生进行联系上下文进行交流。
三、师生进行小结:(5)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课文写索桥,却花了很多的笔墨写都江堰的工程,在索桥上为什么联想到了几千年人们的“手和心”,走下索桥有联想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两者是一脉相承的,索桥的故事感染了作者,引起思想上的共鸣,前面是铺垫,后面是情感的变化)这个石头是会说话的。你猜猜石头会说些什么?
四、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第二题:(10)
结尾一句“什么东西”比故事更美、更好,结合现实生活你还能说出那些人间更美、更好的故事吗?写一段反映“爱心”这一主题的语段,200字左右。
1. 学生进行说。
2. 学生进行写。
学生进行说。
学生进行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