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8~79页,大树有多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与计算发现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物体的高度与影长的关系,提高学生对比的认识。
2、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和魅力。
教学重点:
理解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物体高度与影长的关系。
教学难点:实际测量时的具体指导。
教学准备:皮尺、竹竿。
教学过程:
一、在“量量比比”中发现规律
1、在阳光下,把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
明确怎样把竹竿直立在地面上,怎样量影长。
比较每次的测量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把几根长度不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分别测出每根竹竿的长度和影长,算出杆长与影长的比值,填写表格。
3、小组讨论:比较每次测量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指出:竹竿有长有短,影长也有长有短,但各根竹竿的杆长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二、在“议议做做”中应用规律
1、3米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的影长是多少?
小组讨论:根据前面的测量和求得的比值,推想影长应是多少?
3米竹竿约是前面竹竿长度的几倍或几分之几,3米竹竿的影长就是前面竹竿影长的几倍或几分之几;
根据“杆长 :影长=确定的比值”列算式计算。
2、想办法测量大树的高。
小组讨论。
汇报交流。
(1)测出1根竹竿的长度和影长,求出杆长与影长的比值。
(2)测出同一时间内树的影长,求它的实际高度。
3、用上面的方法,实际测量校园内一棵大树的高。把测量得到的竹竿长、影长和大树影长填在表格里,整理数据,说说你的方法。
4、用同样的方法,你能测一测、算一算楼房和旗杆的高吗?课后试一试。
三、活动总结
1、互相评价一下刚才小组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情况。
2、发现的规律是什么?
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测得的杆长和影长的比值相等。
3、要注意什么问题?
必须同一时间测量影长。
板书设计:
大树有多高
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杆长 :影长=确定的比值
课后小结: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通过让学生实际测量与计算发现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物体的高度与影长的关系,提高学生对比的认识。并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感受数学方法的价值和魅力。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来源与生活,更应用与生活的这一思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