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

2022-02-03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教材简说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科学家朗志万在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上,可谓煞费苦心。他把一个错误的结论告诉孩子们,再问孩子们为什么,目的是让孩子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在这些孩子中,伊琳娜是个肯动脑筋的孩子,她不盲从,不懂就问。伊琳娜的妈妈也很会教育孩子,她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而是让孩子亲自实践,从实践中获得正确答案。朗志万和伊琳娜的妈妈都非常重视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这一课会带给孩子们很多启迪。

  设计理念

  要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会感悟,因此在学习本课的全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在情境中,采用不同形式的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所蕴涵的深刻含义。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将文中实验在课堂上重现,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体会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本课“琳”“漫”等10个生字,指导写好“朗”“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中受到启发。

  3.唤起不迷信权威、勇于动手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作为一篇叙事性教材,识字量不大。所以理解课文内容成为本课时重点,体会伊琳娜情感的变化,感受趣味,受到启发是难点。

  教学准备:课件、水、杯子,金鱼等实验用品。

  教学过程

  一、实验激趣,引出课题。

  1、课前趣味实验。

  2、导入揭题:只要我们动手做做看,看似复杂的事情就会变得简单,有时还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呢。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第13课《动手做做看》。

  3、交流讨论:你喜欢自己动手做事情吗?你自己动手做过哪些事呢?

  (设计意图:课前实验既能紧紧地吸引学生注意力,又和本课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创设了一种轻松愉悦的情境,激发探究的欲望,引起孩子对课堂学习的浓厚兴趣,为本课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巩固字词,指导写字。

  1、出示词语,检查认读。

  2、复习过渡:这个故事里还有另外一个名字,他是──郎志万(板书)。

  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科学家?

  3、指导写字:写好“朗”“志”两个生字。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第一课时识字掌握情况,在和故事人物再次熟悉的情境中,巧妙地再现生字,培养学生良好的识字、写字习惯。)

  三、深入课文,探究阅读。

  1、过渡:法国科学家朗志万喜欢给小朋友提一些有趣的问题,今天他的问题又本是什么呢?孩子们又是怎么回答的?

  2、情境体验,走进伊琳娜。

  问题一:疑惑。为什么疑惑?

  重点理解:伊琳娜觉得他们都没说对,但自己又想不出道理来。

  “他们”指的是谁?当伊琳娜疑惑的时候,她向谁请教?

  出示妈妈的话:“不能光想,你要动手做做看!”对照课题加深理解。

  问题二:生气。为什么生气?

  朗读感悟: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水漫出来了。(读出惊讶的语气)

  过渡:科学家一开始在我们的心目中是那样的伟大,小朋友是那么的崇拜他,但是他却告诉小朋友们一个错误的答案,伊琳娜越想越生气。一定要去问个究竟

  指导朗读:“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

  问题三:高兴。为什么高兴?

  揭示原因:让我们来听听科学家的解释,出示课文最后一段。

  明白道理:科学家说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

  3、现场实验,验证说法。(这一环节,可根据课堂情况随时调整顺序)

  4、拓展说话:伊琳娜听了郎志万的话,可能会说……

  (设计意图:针对叙事性教材的特点,采取了采用图文结合、情境体验、深入浅出的形式让学生理解课文,通过指导朗读让他们获得各自独特的阅读体验。将课文中的实验在课堂上重现,来用事实证明科学家的话是不对的,从而让学生有一种成功感。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实践的科学意识。)

  四、总结全文,朗读明理。

  1、故事当中的三个人物,你喜欢谁?为什么?

  2、合作朗读全文。(老师引读,学生接读对话)

  3、拍手读儿歌:《双手和大脑》

  (设计意图:师生合作朗读全文,是对文章的一次整体回归,在朗读中和评价中使学生明白道理,受到启发。升华故事的教育价值)

  五、拓展延伸,课外实践。

  1、知识拓展:科学家的故事。

  2、课外实践:

  推荐阅读:《小马过河》《两个铁球同时落地》

  探究实验: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如果放进一块海绵或是棉花,水又会怎样?

  (设计理念:丰富教材知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通过课外阅读和探究的延伸,培养动手能力和科学精神,使课堂所学能真正的指导学生的行为和认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