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投放虚假危险物罪是什么?

2023-08-25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是指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91条之一第一款,如果造成严重后果,可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该罪的认定需要严重扰乱社会秩序,主体为年满16周岁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主观上是故意犯罪。

法律分析

一、投放虚假危险物质量刑是什么

1、行为人构成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的,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是指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2、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第一款

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二、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怎么认定

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是指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的行为,只有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才成立本罪。本罪侵犯的客体是正常的社会秩序。客观方面表现为是指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年满16周岁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本罪在主观方面是故意。

拓展延伸

虚假危险物罪的构成要件及法律责任

虚假危险物罪是指故意或者出于违法目的,以虚假手段制造、储存、运输、销售、使用危险物品,严重威胁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犯罪行为。根据我国刑法规定,虚假危险物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制造、储存、运输、销售、使用危险物品;使用虚假手段;严重威胁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于犯罪嫌疑人,一旦定罪,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根据具体情节和后果的严重程度,刑法规定了不同的刑罚幅度,如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甚至死刑。虚假危险物罪的构成要件及法律责任的明确规定,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结语

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是指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第一款的规定,对于构成该罪的行为,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可处以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可处以五年以上有期徒刑。虚假危险物罪的构成要件及法律责任的明确规定,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二章 犯罪 第三节 共同犯罪 第二十五条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