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会写11个生字。重点指导书写“裹”,重点理解词语“绚丽”、“催促”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结合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4.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与优美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1.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桃花水的特点。
2.想象三月桃花水给生机勃勃的春天增添的美景。
教学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导入,激起兴趣
阳春三月,正是桃花盛开,鸟语花香的时候,冰封了一个冬天的大河、小溪开始融化,融化了的河水欢快地流向远方,人们给它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桃花水”,所以“桃花水”指的就是“春天的水”。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三月桃花水》,再次感受春天的美好。(板书课题,学生读题。)
二、初读感知、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然后对同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集中学习生字词。
绚(xu4n)丽 流淌(t3nɡ) 纤(xi1n)细 应和(hè)
播种(zhònɡ) 催(cuī)促(cù) 裹(ɡuǒ)着 开犁(lí)
袅袅(ni3o) 绿茵(yīn)
指名读生字词,再齐读。重点指导“裹”“袅”二字。
三、范读课文,理清思路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思考:
试着回答课文中的疑问句:是什么声音,像一串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边?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洁的丝绸,映照着蓝天?
2.学生自由读,了解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回答了第一个疑问,第五、六段回答了第二个疑问。
四、集体读课文,感受“水声如琴声”
1.学生默读第三、四自然段,用直线画出听到的声音,用波浪线画出声音的特点。
2.学生读后交流,教师板书各种声音:
浪花声:有节奏的鼓点
水波声:忽大忽小,应和拖拉机的鸣响
低语声:纤细的,和麦苗低语 (此处采用的修辞方法为拟人)
叮咚声:像车轮滚过的铃声 (此处采用的修辞方法为比喻)
水浪声:急流的,催促开犁播种
在读水波声、低语声、水浪声时可以通过形象地读感受声音的变化。读水波声时声音忽大忽小;读低语声时放低声音;读水浪声时急促有力。
3.小结:三月桃花水是一把竖琴,每一条波纹,都是一根轻柔的弦。弹奏出了无数美妙的音乐,像一串小铃铛,轻轻走过村边。
4.指名读第三、四自然段,比比谁读出了这些声音的特点。
五、作业:
复习字词,预习课文剩余部分。
第二课时
一、导入,复习字词。
默写上节课学习的生字词,理解“绚丽”“纤细”“催促”等词语。
绚丽:耀眼而美丽。
纤细:细微,细小。
催促:让人赶快行动或做某事。
二、细读课文,想象“水清如明镜”
1.学生齐读第五、六自然段,用直线画出桃花水中映照的美景,结合课文插图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容这些画面。用波浪线画出让画面动起来的词。
2.学生读后交流,教师板书所见景物:
燕子:翅膀上裹着白云
垂柳:披着长发,如雾如烟
姑娘:来到后水底浮起花瓣
炊烟:很早很早升起
点名学生形容“如雾如烟”“袅袅炊烟”
3.小结:三月桃花水像一面明镜,发出的光芒映照着蓝天。
4.学生齐读七、八自然段,理解为什么课文说三月桃花水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
细细品读第九自然段,感受春天来时的美好。
三、美文美读、表达情感
对比冬天和春天有什么不同,说说自己喜欢冬天还是春天,说出理由。
四、作业
感受课文与《春潮》的不同。
板书设计
浪花声
水波声
低语声 (拟人)
是春天的竖琴 叮咚声 (比喻)
水浪声
三月桃花水
燕子
是春天的明镜 垂柳
姑娘
炊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