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鲁迅《拿来主义》教学教案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拿  来  主  义

  授课人:魏红霞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2、分析本文的论证结构,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透过词语的表面,分析其深刻内涵。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教学难点

  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

  问题式教学法、概念比较法、探究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pp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 

  二、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

  三、研读标题,发现问题。

  提问:本文标题属于议论文标题中的哪种类型?你读了标题之后明确了什么,有哪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本文标题属于论题型。我们从标题明确了本文是要谈论有关“拿来主义”的问题。读标题后,要思考三个问题:

  1、什么是“拿来主义”?(第一课时 )

  2、怎样实行“拿来主义”?(第一课时)

  3、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第二课时) 

  四、阅读课文,解决问题。 

  (一)1、什么是“拿来主义”?(7自然段)

  运用脑髓, 放出眼光, 自己来拿!

  (有思考) (有辨别) (有选择)

  (二)2、怎样实行“拿来主义”?(8、9、10自然段)

  反面——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大宅子——文化遗产

  孱头——懦弱无能,不敢接受

  昏蛋——盲目排斥,全盘否定

  废物——崇洋媚外,全盘接受

  正面——拿来主义者“占有”、“挑选”。

  鱼翅━(精华)全盘吸收

  鸦片━(精华与糟粕互见)批判吸收

  烟枪和烟灯━(糟粕)毁掉

  姨太太━(腐朽、淫靡的东西)坚决抵制 

  ▲  8、9自然段运用了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三)继续探讨

  1、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总之,我们要拿来。

  2、“拿来”之后应该怎样对待?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3、实行“拿来主义”的条件

  首先要这人沉着,勇敢,有辨别,不自私。

  4、实行“拿来主义”的意义?

  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

  人能自成为新人,文艺能自成为新文艺。

  (四)“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对待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即“取其精华,剔除糟粕”;是“占有”、“挑选”、创新。

  (五)课堂练习:拿来主义(课堂练习)

  一、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注音、书写均无误的一组是( )。

  a.残羹冷灸(gēng) 冠冕堂皇(miǎn)   b.鸦片(yā) 脑髓(suǐ)

  c.自栩(xǔ) 玄虚(xúan)               d.吝啬(sè) 蹩进(piē)

  二、下列词语中加黑字意义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长歌当哭 得当 当天               b.无缘无故 变故 事故

  c.博而不精 精华 酒精               d.一一列举 举例 举止

  三、对以下句义理解正确的有( )。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奉行的是闭关自守的政策。)

  ②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鲁迅先生充分肯定了“送出去”。)

  ③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鲁迅先生十分形象地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

  ④ 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只要坚持和实行了拿来主义,文艺就会成为新文艺。)

  四、阅读并回答问题。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

  1. 鲁迅先生为什么说“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

  2.以上文字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结论是什么?

  3.作者将“尼采”“发了疯”和“中国也不是”放在一起,批判“送去主义”,“尼采”和“中国”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五、下面一段文字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a.比喻论证     b.对比论证      c.类比论证              答:(           ) 六、指出课文中下列词语的含义。

  1.拿来 

  2.使用 

  3.毁灭 

  七、指出下列比喻的本体。

  1.主人 

  2.宅子 

  3.新人 

  4.新宅子 

  八、阅读并回答问题。

  中国人怎么了?如今的消费越来越高档。餐厅、时装屋、卡拉ok厅等,都朝豪华奢侈大踏步前进。消费如同发狂的牛,再也不听指挥了。社会尚属初级阶段,如此挥霍消费怎么得了?

  有识之士站出来,首先劝告消费者:你有钱也没必要乱花呀,还不如用来修公园、修足球场、盖民房哩;转身又向商家忠告:算算帐,中国的大款毕竟是少数,热闹一阵最终没人买东西,你就不怕蚀本吗?

  道理正确,语言清楚,就是效果甚微。我们的有识之士,仿佛拽着牛尾巴,正被消费狂牛拖着走呢。真是无可奈何牛奔去。

  引导消费,关键是牵住牛鼻子。

  牛鼻子在哪里?累进所得税法,正是引导消费的牛鼻子。

  但是这牛鼻子也是不好牵的。政府职能不转变,体制不改革,税法也会成为一纸空文。牵牛鼻子又脏又累,还要冒着被牛角顶一家伙的危险,官员情愿吗?还是执牛耳更潇洒!

  执牛耳者,诸侯会盟时,割耳滴血入酒盅的领导也。当盟主,比作牧童气派多了,高贵多了,虽然指挥不了牛,但座次保住了。

  牛尾只能炖汤,执牛耳只能显威风,牛鼻绳能牵牛,却要当社会的放牛娃。真难选择!

  1.指出下面比喻修辞的本体。

  ①发狂的牛 

  ②执牛耳者 

  2.指出下面论证了什么观点。

  ①拽着牛尾巴 

  ②牵住牛鼻子 

  3.作者用比喻论证要证明什么?反对什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