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充他人的行为属于违法侵权行为,触犯法律要看其冒充身份后的行动。冒用居民身份证、签名等都可能触犯法律,可能面临罚款、拘留、赔偿等法律责任。冒充签名时需利用职务便利,非法占有单位财物且数额较大才构成犯罪。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数额较大者可处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可没收财产。
法律分析
一、冒充他人犯什么法
冒充他人身份的行为属于违法侵权行为,至于是否触犯法律,要取决于其冒充身份后进行了哪些相关行动。比如,如果通过他人身份骗取了钱财,就属于诈骗罪。
《居民身份证法》第十七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并处200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1、使用虚假证明材料骗领身份证的;
2、出租、出借、转让居民身份证的;
3、非法扣押他人居民身份证的。
居民身份证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处2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或者处10日以下拘留,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1、冒用他人居民身份证或者使用骗领的居民身份证的;
2、购买、出售、使用伪造、变造的居民身份证的。
二、冒充他人签名法律责任是什么
承担所签名合同或其它文件的后果,赔偿被冒充人,及签名对方人的损失,可能触犯诈骗罪,如果是利用职务之便冒充签名的后果也是需要承担法律责任的。
一是行为人必须利用了职务上的便利,即利用自己职务上所具有的管理、经手本单位财物的方便条件。如果行为人不是利用自己职务上的便利,而是利用自己因工作关系对本单位环境、情况等比较熟悉的方便条件,非法占有本单位财物的,不能构成本罪。
二是实施了非法占有本单位财物的行为,非法占有的方式可以是侵吞、盗窃、骗取等各种手段。如果非法占有的并不是本单位的财物,不能构成本罪。
三是必须达到数额较大的,才能构成本罪。
据《刑法》第271条的规定,犯本罪,数额较大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结语
冒充他人身份和签名行为都属于违法侵权行为,可能触犯法律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冒充他人身份可能构成诈骗罪,根据《居民身份证法》相关规定,公安机关可给予警告、罚款或拘留等处罚。冒充他人签名可能导致合同或文件的法律后果,需赔偿被冒充人和签名方的损失,可能触犯诈骗罪。此外,如果利用职务之便进行冒充签名,还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根据《刑法》规定,涉及数额较大的情况可能面临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可能被处以罚款或没收财产的刑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二章 犯罪 第四节 单位犯罪 第三十条 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20修订):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有效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制定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20修订):第一章 总 则 第十三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相关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