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介绍】
用文明史观解读主干知识中华民族内部文明交流及世界文明交流与碰撞。中国近代社会在文明的撞
击中获得了发展。现代化的历程是文明史的一部分,通过对某地区现代化问题的研究,可以透视中国的现代化问题,探讨西方文明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寻找在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对现代化的认识。文明的发展有两种途径:一是交流,二是创新。文明是在交流和创新中发展的,在人类的文明史上交流是主要的。交流有
两种形式:和平式的渐进撞击和暴力式的强行撞击。中国历史文明发展的特点是,鸦片战争以前主要表现为中外文明和平式的渐进撞击,近代主要表现为东西方文明暴力式的强行撞击。近代文明撞击的结果是,中国由传统农业
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转化,现代化开始发轫。在经济上有两大变化:一是商品经济有较大的发展,市场得到了扩大,从而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市场化发展,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二是由手工劳动向近代资本主义机器生产过渡。经济的变化,推动了思想观念和政治制度的变化,进而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转型。但是,这种发展是有限的,仍然存在着困惑,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许多制约因素。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导言中指出:文明是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明史也就是世界通史。但另一方面,文明史又不同于世界史,即它所研究的单位是各个文明,是在历史长河中各文明的流动、发展、变化。把文明作为单位,就要区分不同的文明,划分不同类型的文明。文明是比较稳定的人类集体、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阶段性。
根据各文明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和历史学界的习惯做法,将世界文明史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各文明的共同点是农业成为文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使用的能源,主要是人力、畜力、风力和水力等可再生能源。农民是人口中的大多数。这一时代可再划分为初级农业文明阶段和发达的农业文明阶段,而以生产工具的铜器和铁器为划分的标志。
农业文明时代的历史,包括古代西亚文明、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中华文明、古代希腊文明、古代罗马文明,发达的中华农业文明(唐宋时期)、中古伊斯兰文明、中古西欧的基督教文明、农业文明的相互交流等。工业文明时代的生产力开始以蒸汽机的使用为标志。能源多为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工商业逐渐取代农业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支柱,并改变农业的面貌和性质。人口快速增长,城市成为文明的中心。工业文明时代以18世纪下半期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为开端,又可分为工业文明的兴起和工业文明在全球的扩张两大阶段。
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有一个长达几个世纪的酝酿时期,亦即原工业化时期,大约从16世纪至18世纪下半期英国工业革命。全书第二卷即探讨包括原工业化时期在内的工业文明的兴起阶段,直至19世纪末,共分原工业化时期亚欧诸农业文明的嬗变、科学革命与科学思想传统的确立、现代民主政治的兴起、工业革命、早期工业化时期西欧的文化、俄罗斯文化的主要特征,伊斯兰文明对西欧工业文明的吸收和冲突、印度教文明对西欧工业文明的吸收和冲突、中华文明同西欧工业文明的融会和碰撞、日本文明对西欧工业文明的吸收和冲突等十章。
工业文明在全球的扩张阶段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迄今不过一百年,其间人类经历了空前的变化。这是全书第三卷的内容,由科技进步与持续的工业革命、欧美工业文明的新变化、俄罗斯的新文明(苏维埃文明)、拉丁美洲向工业文明的过度、工业文明在南亚东南亚的演进、东亚文明的演变、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中东伊斯兰世界、非洲争取文明复兴的努力等八章构成。
1
【专题思路引领】
世界文明按照知识范畴分为政治文明、经济文明、思想文明。
世界文明按照交流区域分为中华民族内部文明交流、中外文明交流、世界文明交流。
一、中国古代中华民族内部文明交流
1.汉族与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概况
(1)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促成了各少数民族的进入农耕经济、建立政权、封建化,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①秦汉时期,边疆得以开发,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加强。秦在越族设置郡,迁徒中原人与越族杂居,中原铁器和先进技术随之传人;西汉张赛通西域后,西域各族得到汉朝丝织品和铁器,学会了铸造铁器和凿井技术,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丝绸之路形成。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五族内迁,各族频繁交往,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各族逐渐改变原来的游牧生活,学会农业生产技术,成为农业居民,孝文帝改革后,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③隋唐时期,多民族统一国家进一步发展,民族间交往空前频繁。回纪族用马匹和皮毛交换汉族的丝和茶;粟末靺鞨派人到长安学习,带回汉文书籍;南诏在内地影响下,经济文化迅速发展;文成公主去吐蕃后,带去蔬菜种子、手工业品和医药、生产技术的书籍。 ④宋元时期,各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边疆经济进一步开发。契丹族从唐末开始就学会种田、纺织、冶铁、煮盐、建筑城郭和房屋,有了农耕和定居生活;契丹统一后,耶律阿保机提倡农耕、任用汉族文人制定制度,接受中原封建文化,澶渊之盟后,辽宋间开展贸易、技术、文化交往,契丹族学到制瓷、印刷技术;党项族建立西夏后,元吴仿照宋朝制度建立官制和兵制,任用一些汉族人做官,创制了文字;女真族ll世纪时进入农耕和定居生活,能够冶铁和铸造铁制工具、农具。
⑤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明朝前期,建州女真从贸易中得到汉族的铁器、粮食、盐、丝织品,明朝后期建立后金(清)。
(2)在民族交往中,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丰富了汉族人民生活,促进了中原地区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中外交通的沟通,为中华民族的大融合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①促进了中原地区经济发展:西汉通西域后,传人葡萄、苜蓿、核桃、胡萝卜种子;北朝时汉族人民学到了兄弟民族畜牧业经验,《齐民要术》还总结了北方游牧民族生产经验;唐朝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交往频繁,回鹘的马匹、皮毛,渤海的貂皮、海东青、人参、马、铜等传入;辽宋和议后,边境榷场成为民族交往的重要场所,汉族在贸易中得到羊、马、骆驼等;元朝黄道婆传播了黎族棉纺织技术,并改进工具,为棉纺织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明代鞑靼蒙古的俺答汗与明和好后互市,双方交换各自所需的物品,建州女真也用马匹、韶皮、人参、珍珠等与汉族进行交换。
②丰富了汉族人民文化生活:西汉末年,佛教通过西域传人中国,唐朝时玄奘经西域到天竺(印度)学习佛经;北朝时北方民歌反映出游牧民族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感情,为古代文学注入清新气息;《齐民要术》总结了北方劳动人民生产经验,包括北方游牧民族生产经验,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之一。 2.中国古代“汉法”与“旧俗”之争
如何正确认识中国古代“汉法”与“旧俗”之争
(1)“汉法”是指中国内地的封建剥削方式、先进的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旧俗”是指边疆少数民族落后的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古代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在汉族先进生产方式和统治制度影响下,均采取了接受“汉法”的措施。“汉法”与“旧俗”之争的结果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体现。
(2)西晋陆续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游牧民族原来还保留着自己的语言、习
2
惯和部落组织。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少数民族逐渐学会先进的农耕技术,成为农业居民。孝文帝颁布均田令,迁都洛阳,采用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契丹族首领阿保机接受汉族封建文化、任用汉族读书人制定典章制度。党项族仿照汉族建立了封建政治制度。金世宗进行改革推行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蒙古族是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蒙古贵族攻占中原地区初期,把游牧生产推广到中原,后来才“退牧还耕”,中原先进的生产方式要求改变其保守落后的“旧俗”,这势必会促进蒙古族封建化速度,使元朝统治取得汉族地主阶级支持。建立清朝的满洲贵族,入关后在经济上逐步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和恢复农业生产,在政治上完全沿袭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3)我国古代落后民族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大都是非强制性的。马克思说:“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中国古代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的“旧俗”被中原农业民族的“汉法”所替代,证明了马克思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试题(32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以华夏文化为基础,融汇各民族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生生不息。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据《礼记·王制》记述,春秋时期“中国(中原华夏)、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改变)。„„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而至东汉初年,据《续汉书·祭祀志》记载,光武帝称其时已然“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
材料二 会宁(黑龙江阿城)及国家兴王之地,自„„迁都永安(今北京),女直(即女真)浸忘旧风。„„宴饮音乐,皆习汉风。
——《金史·世宗纪》
材料三 北方(指北方少数民族)奄有(统治)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矣,故后魏(北魏)、辽、金历年(统治时间)最多。
——(元)许衡《鲁斋遗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春秋时期到东汉中国文化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9分)
(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少数民族在哪些方面丰富发展了中华文化。(9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金“行汉法”的原因,并概述其内容(10 分)
(4)简述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4分) 参考答案:(32分)答案要点
(1)从分散走向整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战争,促成(长江、黄河流域)各民族逐渐融合;秦汉长期的政治统一及其实行的统一措施促成了文化的一致性。
(2)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服饰、风俗习尚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少数民族地区的动植物、食物的传入,提高了内地的生产生活水平;少数民族内迁与融合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劲、豪爽、活泼的多民族色彩。
(3)契丹族和女真族社会文化落后于中原,统治中原,必须学习中原先进的文化。政治中心的南移,采用中原王朝政治制度;采用中原的生产方式;接受汉族的文化习俗。
(4)考生回答出以下任一内容,如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继续发展仍需要个民族共同努力;中华文明要发展应保持自己的优秀传统,广泛吸收世界其他各国的优秀文化等,言之成理,即可赋分。照抄题干和所给材料,不得给满分。
二、 中外文明交流 (一)中国古代
1.中外政治上的友好交往
(1)东汉: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受到光武帝的赠赐“汉委奴国王”金印。97年甘英出使
3
大秦未果。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从海道来中国,受到汉桓帝接见。
(2)唐朝:日本13次派“遣唐使”来中国访问。 唐与天竺之间在唐太宗时即开始互派使者友好 往来。 651年(唐高宗在位),大食遣使与中国通好,此后百余年间,大食派使者来华多达30余次。
(3)元朝:亚洲、东欧和非洲海岸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派使者到大都访问。
(4)明朝:1405—1433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访问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同时也有一些国家的国王和使臣到明朝访问。
(5)清朝: 乾隆帝时,英国派使臣马戛尔尼来访中国,商讨通商事宜。 2.中外经济往来,互通有无
①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绸、冶铸、水利技术远播到中亚、罗马和欧洲其他地区。
②东汉:我国的铸铜和制漆工艺传到朝鲜。朝鲜的名马特产运到中国。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传到日本。
③唐朝: 朝鲜的牛、马、麻、人参等输入唐朝,唐朝的丝绸、茶叶、瓷器、药材、书藉等输入朝鲜。中亚、波斯商人把胡椒、波斯枣、药品、香料、珠宝等输入中国,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不断运往波斯、西方。 中国的造纸、纺织技术传到大食、非洲和欧洲。
④宋元:北宋:越南占城稻传人我国。中国对外贸易东达朝鲜、日本、西到非洲一些国家。 ⑤明朝: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烟草等传人我国。郑和下西洋,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受到各国欢迎,郑和从西洋购得珠宝、香料和药材等土特产。
3.古代中外文化交流 中国是文明古国。张骞通西域后,开始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中华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向中亚、欧洲,促进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同时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更善于学习和吸收西方先进的人类文明成果,不断丰富和促进中华文明。
Ⅰ概况:
(1)随着以汉帝国为一端、以罗马帝国为另一端的海陆两途丝绸之路的发展与繁荣,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中国丝绸、冶铸和水利技术远播中亚、朝鲜、日本和欧洲地区。汉字也传入朝鲜。儒学经典传到日本。传入中国的有佛教、象牙、香料、宝石和多种植物等等。
(2)唐、宋、元时期,中外文化交流进入一个迅猛高涨的新时期。中国的造纸、纺织技术、诗歌、汉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传入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传入中国的有:印度熬糖法、天文、医学、音乐、舞蹈、佛教及祆教、摩尼教、占城稻等等。
(3)明末清初,伴随着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相对自由活动,欧洲的科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第三次高潮。明清之际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许多种文字流传国外。明朝时中国先进的技术、文化传人南洋。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传入中国,明朝还引进欧洲的水利方法。明朝中后期外国传教士来华,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
Ⅱ中国文化的外传
(1)科学技术 :唐朝时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建筑技术传到日本;数学专著《缀术》传入朝鲜和日本,成为其学校教材。 宋朝时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西传埃及和欧洲。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元朝时火药武器传到欧洲。 明清之际,总结性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国外。
(2)生产技术:两汉时,冶铸技术东传朝鲜、日本,西传中亚、欧洲;制漆工艺传到朝鲜;水利技术远播中亚与欧洲。唐朝时纺织技术传入朝鲜、阿拉伯。明朝时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传入南洋各地。
(3)文学:屈原的诗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唐诗传入朝鲜、日本。
4
(4)文字:唐朝时,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 了日本文字。 Ⅲ外国文化传入中国
(1)农作物品种:宋朝时,占城稻由越南传入中国南方。 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等传入中国。
(2)生产技术:唐朝时从印度传入了熬糖法。明朝引进了欧洲的水利方法。
(3)科学技术:唐朝时印度的天文、医学、历法知识传入中国。明朝时,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
(4)艺术:唐朝时朝鲜的高丽乐、中亚的舞蹈及印度的绘画、音乐、舞蹈、建筑艺术传入中国。
(5)宗教:佛教于西汉未年传入中国。唐朝僧人玄奘西游印度,带回佛经600多部,译出1300多卷,成为研究古印度史的珍贵史料。明朝后期,更多的传教士来华。
(二)中华文明同西欧工业文明的融会和碰撞:中国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三步曲
中国近代前期文化是在中西文化的矛盾冲突与不断融合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其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三个层次。两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为第一阶段,主要学习以“船坚炮利”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从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是第二阶段,主要学习以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为核心的西方精神文明。三个层次:技术成果(器物层);相关社会支持系统(制度层);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气质等(思想层)。
特点:①是在侵略与反侵略的特殊背景下展开的,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是紧密相联的,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②是在西学影响下进行的,以向西方学习为主要途径,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主流。③随着对西方文化认识的不断加深而逐步推进,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由初期模仿西方的科学技术到后来逐渐领悟到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教育制度等。近代前期的思想演进遵循着这样的轨迹:器物层次(师夷长技和洋务运动)→制度层次(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文化层次(新文化运动)。用陈独秀的话说,就是“学术觉悟、政治觉悟、理论觉悟”;用梁启超的话说,就是“先从器物上感觉出,再从制度上感觉出,再从文化上感觉出”。④每一步新的探索都吸收了前面探索的得失而有所发展;每一个新的探索又为后面的探索提供了借鉴经验,都有继承和发展的联系;每一步探索都集中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⑤由于民族救亡的需要,几乎都进行了社会实践,但各种思想演变剧烈,没有形成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成熟的理论体系,没有为中国革命找到正确的方向和出路。⑥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走了一条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道路,其中最重大的选择是将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土地,使中国有了最先进的革命指导思想。 (三)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近代史上的屈辱外交。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上同各国广泛建立外交关系。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外交进入一个崭新时期,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实行对外开放。以“一国两制”方针,顺利地解决了港澳问题。我国的国际地位正不断提高。新中国成立后,以独立自主的姿态步入国际舞台,特别是70年代以来,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已成为世界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有苏联等17个国家同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我国在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1955年中国代表团参加了万隆亚非会议。
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和席位。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协定。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苏联解体后,中国又同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三、世界文明交流与碰撞
5
1.日本文明对西欧工业文明的吸收和冲突(日本明治维新中的“文明开化“政策)
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日本一部分中下级武士,开始接受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推翻幕府统治后,明治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在社会生活方面 ,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洲学习,努力发展教育。强调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思想、文化及生活方式。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启示:要学习先进技术和文化,对外开放;要科教兴国;重视经济建设。
2.工业文明时代以18世纪下半期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为开端,又可分为工业文明的兴起和工业文明在全球的扩张两大阶段。
试题:(32分)世界文明是在不断的碰撞与交融中发展的。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决不介怀。(清代)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
——摘自岳麓版《文化发展历程》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汉唐与清对待外来文明的态度有何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10分) 材料二 20世纪上半期,有着自己文化与传统的亚非拉国家,在沿着原有轨迹缓慢行进的同时,又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更强烈的冲击,还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正在寻求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民族解放之路,不少国家建起了现代政党,制订出资产阶级性质或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刘宗绪《历史新知识创新能力培养》
(2)20世纪上半期亚非拉国家“受西方资本主义更强烈的冲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简要回答这时的中国是如何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民族解放之路的?(8分)
材料三 暴力作用在降低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二战以后虽然接连发生局部战争,但并未出现世界大战的危险。美苏冷战对峙,曾几次走到军事对抗的边缘,但最终都以妥协的方式得到缓解。大国间限制战略性武器的谈判,以及平息地区性战争问题的谈判不断进行,取得一定的进展。对话和妥协日益成为解决国际问题的首选手段。文明的进步还体现在各国各地区间相互依赖程度的加强。
——《人的理性与法的精神》
(3)二战以来,新中国在推动人类文明的交融,倡导用对话的方式解决国际、国内问题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试分别举例说明。(8分)
(4)以上三则材料反映了世界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什么现象?在强调文明多元化和民族化的今天,你有何认识?(6分)
参考答案:(1)态度:汉唐积极吸收外来文明;清代排斥外来文明。影响:汉唐对待外来文明的态度,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大发展。尤其是唐代形成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为汉唐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文化基础,清代对待外来文明的态度,阻断了中西文明交流,造成了中国近代史文明的落后。
(2)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人帝国
主义阶段,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加紧侵略亚非拉地区。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制订民主革命纲领。大革命失败后,领导了:三次武装起义,进攻故人的中心城市。失败后毛泽东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带领队伍上井冈I山,开辟了——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3)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问题的基本准则。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理论,成功地解决了我国的香港、澳门问题也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和范例。
(4)现象:不同类型文明之间不断地发生碰撞与交融。认识:历史上文明之间的交流是各个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同时,不断吸收其他文明的精华;要有宽容心态理解和尊重人类社会不同文明等。(言之有理,答出两点即给分)
6
文明史观徒步检测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回答1—4题。
1.汉朝时期,中国已开始走向世界,世界也开始注目中国。下列史实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两汉之际,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B.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 C.大秦安敦王朝派出的使者来到汉朝
D.中国造纸术经阿拉伯传到欧洲和非洲
2.隋唐时期,中华文化辉煌灿烂。下列属于隋唐文化对朝鲜、日本影响的共同表现是
①参用唐朝制度 ③开设学校教授儒学
A.①②
②都城建造完全仿照长安城的样式 ④以隋唐货币为统一货币
C.①③
D.③④
B.②④
3.16世纪后期,积极引进西学并与来华传教士合译《泰西水法》等书籍,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的是
A.徐光启 B.李时珍 C.徐霞客 4.下列属于1972年上海《中美联合公报》影响的是
A.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B.结束了中美两国二十多年的对抗 C.中国外交政策出现“一边倒”现象 D.中国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参考答案:1.D 2.C 3.A 4.B
5.(32分)中华文明经历了一个吸收世界文明、日益丰富发展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D.宋应星
(1)透过材料一你能获得中华文明发展的哪些重要历史信息?(4分)
(2)明代由国外引进玉米、甘薯等农作物新品种;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带来《泰西水 法》、《坤舆万国全图》等。分别指出上述事物传人中国后产生的主要影响。(6分) 材料二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 摘自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 摘自《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赞誉俄国革命为“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 和世界的新潮流”,并且预言20世纪的文明将以俄国革命为契机而发生巨变。 ——摘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
(3)指出材料二体现的三种基本主张,概括这一时期中国在学习世界文明方面的突出 特点。(10分)
7
材料四“老公在读MBA,儿子在看NBA。”
“内事不决问老婆,外事不决问Coogle(网络搜索引擎之一)。”
——网友语录
(4)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出中国在吸收世界现代文明方面出现了哪些新变化?(8分)
(5)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谈谈你对‘‘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关系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5.(32分)(1)历史信息:建筑、雕塑、乐舞深受外来文明影响;佛教与中华文明的融合(中华文明具有包容性)。(4分)
(2)影响:粮食总产量提高,有利于人口增长(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介绍欧洲先进水利技术;有利于国人了解世界。(6分)
(3)主张: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社会主义。(6分)特点:侧重社会政治思想学说; 学习外来文化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不同的政治派别采纳不同的思想主张(多种学说交织、交替;从学习西方到以俄为师)。(4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 (4)政府主导,全面开放;吸收、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方法;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发展市场经济);进入信息时代;外来文化融人民众日常生活。(8分,答出其中4点即可)
(5)认识: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先进文明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吸收世界文明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4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
6.“欲求超胜,必须会通”,继承、借鉴与创新是民族文化发展面临的亘古常新的课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32分) 材料一 《中华传统文化格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材料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内容?(6分)
材料二 韩国不仅把忠孝一致作为儒教的行为模式,而且通过风俗礼仪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安国立命的伦理纲常,让青少年以及所有的公民都从中强烈地感受到浓厚的道德熏陶和民族精神感染,从而形成一种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为韩国的繁荣提供精神动力。„„至今,儒教在韩国社会中仍占有绝对的比重,儒教主张人必须与天奋斗,与人奋斗提倡力争。„„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摘自《韩国世族精神中的儒教精蕴》 (2)据材料,韩国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哪些内容?对本国产生了什么影响?(10分) 材料三 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决不介怀。(清代)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
8
——摘自岳麓版《文化发展历程》 (3)汉唐与清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12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如何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4分)
参考答案:6.(32分)(1)爱国;自强;好学;诚信;求知;爱人。(6分)
(2)内容:忠孝一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强不息;团结协作。(4分) 影响:丰富了韩国民族精神;为韩国的繁荣提供了精神动力;促进了韩国经济发展。(6分)
(3)态度:汉唐积极吸收外来文化;清代排斥外来文化。(4分)
影响:汉唐: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唐代形成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为汉唐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文化基础。(4分)清代:阻断了中外文化交流;造成了中国近代文化的落后。(4分)
(4)正确处理不同文化的关系;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4分)(说明:考生答案不必拘泥于参考答案的文字表述,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但总分不超过各题赋分。) 7.(32分)
世界历史是人类社会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民族都面临着自身 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 [注:本题中的“文化”,包括经济、政治、思想和科技文 艺等方面]
(1)隋唐时期,中华文化辉煌灿烂,形成中华文化圈。列举唐朝继承先秦、秦汉传统 文化及吸收外来优秀文化的史实,(8分)概括唐朝吸收外来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的条件。 (4分)
李鸿章说: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 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 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 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2)上则材料反映晚清政府中出现了两个意见分歧的派别。请分别用史实说明这两个 派别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8分)
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日本,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 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 终使自己成为东方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唯一一个挤 入帝国列强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日本一百年 的大国之路,的确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总结。
——《大国崛起》解说词
(3)指出日本在追赶世界历史潮流过程中,保留传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表现,(4分)及其对日本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4分) 有学者认为,进入20世纪后,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全面扩大,社会文化日益繁荣和多样化,有关中西文化的讨论也日趋激烈。如:国粹与欧化之争、废止和保存中医之争,废汉语与行世界语之争。更有新闻媒体报道:中国形象标志可能不再是龙,这引起了轩然大波。
9
(4)综合上述各材料,说明你在中西文化碰撞中,对继承传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7. (1)传统文化:政治:沿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三省六部制等: 经济:减免租税,兴修水利等; 思想:承袭儒学,以儒为师等: 科技文艺:《唐本草》、《干金方》弘扬中国传统医学、书法艺术承前启后等。 (6分)[答出任意3个方面的史实即给满分]
外来文化:玄奘西行天竺,引入佛教经典;乐舞吸收邻国风格等。(2分)[答出1点即可] 条件:唐朝前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策开明;交通发达。(4分)
(2)态度:洋务派:“中体西用”。创办近代工业;创办近代海军;开办近代教育,培养近代军事人才。(4分)顽固派;固守封建专制统治和伦理道德,盲目排外。排斥一切外洋事物,攻击洋务派。
(3)保留:天皇制度或武士道精神。(2分)
吸收: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文明开化等。(2分)
影响: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新兴强国;对亚洲邻国进行侵略扩张。(4分)
(4)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分)合理地继承发扬自身传统优秀文化和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可以促进本民族和社会进步与发展;反之,则不利于本民族和社会进步与发展,会对其他国家或地区造成伤害。(2分)
8.(32分)中外关系历经了古代的对外友好交往到闭关锁国,近代的屈辱,和现代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嬗变。
材料一 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材料二 明朝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明两朝“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趋势,分析唐、明两朝“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条件,说明“海上丝绸之路”拓展的历史意义。(9分)材料三 广州十三行
10
(2)对比材料一、二和材料三,说明中国古代外交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简述这种外交政策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双重影响?(6分)
材料四 鸦片战争前清朝无常设机构与其他国家进行外交活动,鸦片战争后,被迫设立“五口通商大臣”,由两广总督兼理对外事宜。186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1901年签定的《辛丑条约》规定:“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3)根据材料四,概括说明你对清朝后期外交的认识。(4分)
材料五 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彻底结束了中国近代以来屈辱外交的历史,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安全和民族尊严。我们积极倡导和维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决反对以强凌弱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持原则,支持公道,伸张正义,努力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与日俱增。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4)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根据材料五概括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作用。(9分) (5)综合上述材料,试就中国外交发展历程谈谈你的认识。(4分)
8.【解析】本题以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为命题线索,命题思路体现中外文明交流、中国外交地位变化、中国和平崛起道路等角度。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从教材中归纳整合知识、辨证评价历史事件、以及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能力。第(1)问学生要从唐、明两朝“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变化来找发展趋势,整合教材知识回答唐、明两朝“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条件和拓展的历史意义。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辨证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第(3)问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认清历史本质的能力。第(4)问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记忆、再现能力和归纳概括材料的能力。第(5)问考察学生综合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以及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参考答案】(1)发展趋势:“海上丝绸之路”不断拓展,唐朝时最远抵达波斯湾,明朝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2分)发展的条件:国家统一、强盛;经济繁荣;科技文化领先;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先进;统治者政策开放。(5分)历史意义:从水路进一步拓展了东西两大外交圈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中国同欧亚非之间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2分)
(2)外交政策变化:由开放政策转向闭关锁国政策(2分)。双重影响:暂时保护了自然经济,一定程度上对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抵制作用:(2分)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造成了中国的贫穷和落后,为中国近代被动挨打的局面埋下了祸根。(2分)
(3)认识:清政府改变了传统外交观念,开始了近代外交。(2分)清朝后期的外交活动是在列强侵略的形势下进行的,是被动屈辱外交。(2分)
(4)改革开放后外交成就: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看法有了变化,提出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的国策;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具体地表现为不结盟政策;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5分)作用: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安全和民族尊严;推动了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与日俱增。(4分)
(5)认识:开放与交流是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越是进步、领先,越容易开放,越是落后、倒退,越是封闭;开放则强大,封闭则落后;中国坚持走和平崛起道路。(4分) (评分中说明,只要言之有理,可同等赋分)
9.(19分)中国对外交往源远流长;中西文明的交流、借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罗马学者普林尼(公元23—79年)的名著《博物志》记载“锦绣文绮,贩运至罗
11
马,富豪贵族之妇女,裁成衣裳,光辉夺目。由地球东端至西端,故极其辛苦”。
——张岂之等著《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东汉桓帝延熹九年,罗马使者来到洛阳,东西方两大帝国第一次正式接触。唐高宗至玄宗时代,拜占庭帝国曾七次派使者来到长安。在14世纪的欧洲游记中介绍了中国的雕版印刷术,西方大量印制天主教会的宗教宣传品以及民间的纸牌。到15世纪欧洲有了活字印刷术。 ——袁行霈等著《中华文明史》
(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中、欧交往的形式和内容。(3分)
19世纪末以严复为代表的翻译家出版了《法意》(又译作《论法的精神》)和《天演论》等书籍;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理论以空前的规模在中国得到系统的传播。
(2)结合所学简述西方的进步思想对近代中国历史产生的积极影响。(6分)
材料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期间,1943年美国和英国磋商取消在华领事裁判权,“以增强中国对日作战的效能”。 ——摘自《中国现代史》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5分)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其第143个成员国。“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同样需要一个充满勃勃生机的中国。
(4)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作了哪些重要的调整?(5分) 参考答案:9.(19分)
(1)有政府间和民间的往来。物质贸易交流;科技文化的传播与交流。(3分) (2)启蒙思想推动中国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3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不仅为中共的成立提供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又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探寻中国革命的道路。(3分)
(3)中国的主权得到尊重,国际地位有所提高。(2分)中国坚持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2分)(或答: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重大贡献);英、美希望中国在对日作战中发挥更大作用。(1分)
(4)新时期提出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的国策。实行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5分)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